环境温湿度论文-易慧,潘雄,潘晓柏,李小强,江浩田

环境温湿度论文-易慧,潘雄,潘晓柏,李小强,江浩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温湿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电站,环境温湿度,远程监测,自检功能

环境温湿度论文文献综述

易慧,潘雄,潘晓柏,李小强,江浩田[1](2019)在《基于无线通信的变电站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变电站运行环境温湿度在线监测的需求,运用物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一种变电站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采集、集中式管理的结构,包含无线温湿度传感节点、通信管理协调单元和站级后台叁部分。系统采用Zigbee无线通信与CAN总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变电站环境温湿度的无线分布式监测、集中式评估,基于Zigbee的传感器自组网设计,实现了传感器的即插即用和便捷接入,设计开发了系统自我检测功能,提高系统维护的便利性,减少系统后期维护工作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传回的数据准确有效。本系统的成功开发为变电站环境温湿度的远程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周颖,张海宁,刘翔[2](2019)在《四旋翼飞行器的温湿度环境采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环境下的温湿度采集装置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设计并阐述了集成在四旋翼飞行器上的单片机温湿度采集系统和无线传输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相关电路设计,集成了四旋翼飞行器的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检测不同环境下采集的温湿度最后经过无线传输模块对数据进行收发工作并进行传输。通过对各个模块的系统化集成,最后将对比结果显示在LCD1602液晶显示屏。对该系统进行了模块化的分类设计,经过多次测量及对比,判断得出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温湿度分别为室外高空和低空向光处(36%,25℃)(39%,24℃),背光处高低空所测得的数据(40%,24℃)(57%,25℃),该设计对环境其他因子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弥补了不同环境下采集技术的不足和提高了温湿度的精度。使得该系统对野外环境可以进行一体化的监测。(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罗斌,雷晓慧,陈克军,李渊[3](2019)在《温湿度环境试验箱校准原理与硬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温湿度环境试验箱的校准目标和方法,从温(湿)度计算模型入手,分析各关键参数采样方法和误差修正方案。分析了硬件采样原理,对各功能模块的执行形式进行展开论述,指出微控制处理器在集成度、内存资源、测量准确度方面的优势。根据校准仪实际测量数据,分别对温度和湿度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温(湿)度测量准确度满足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19期)

韩骏骋,贾鹤鸣,李瑶,孙康健,康立飞[4](2019)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微型植物工厂温湿度环境模拟及优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微型植物工厂内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Gambit将建于东北林业大学内的微型植物工厂进行3D建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引入混合了空气和水蒸气的组分运输模型和替代植物的多孔介质模型对工厂内温湿度的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同时设计2种拥有不同回风口和通风机的位置或数量的优化方案。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发现,相对湿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85%,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0%,温湿度的最大误差分别不超过0.9℃和1.5%,模拟情况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好,使得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得以验证。在对2种优化方案进行模拟并与初始方案比较后,得出如下结论:工厂内部气流流动对温湿度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影响,2种优化方案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均优于初始方案,其中,方案2的温湿度分布均匀性最好,相对湿度和温度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60%和0.08℃,相对湿度范围为76.4%~79.4%,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为25.4和25.0℃,平均温湿度分别为25.2℃和77.9%,温湿度的分布均匀性较好,没有抑制植物生长的因素存在,因此方案2,即将通风机分别置于工厂西墙离地0.3和1.0 m处,回风口分别离地0.6和1.3 m,为工程设计优化的最优方案。最后,对最优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认定最优方案中温湿度的模拟情况可以真实反映温室中的实际环境。(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迪凡,许文清,杨万均,刘俊,封先河[5](2019)在《微环境温湿度检测装置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一种包装容器微环境温湿度测试和记录装置,实现对包装容器微环境温度和湿度试验数据的检测。方法基于RS485通讯接口的微环境数据采集与记录装置,将装置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包含人机界面、存储器、传感器、RS485Hub和电源五个部分,软件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和可视化界面两个部分,从而实现对微环境温湿度试验数据的检测和记录。结果利用研制的装置对贮存环境下包装容器样品微环境温湿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计量合格的温湿度计的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研制微环境温湿度测试和记录装置性能稳定,尺寸较小,携带方便,能同时测量32组试验样品的微环境温湿度,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广阔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海,朱雁锋,李媛琼,王秀榕[6](2019)在《智慧农场环境温湿度信标智能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远程监控农场环境温湿度信标的智能检测系统,此系统采用了STM32系列的STM32F103C8T6为控制中心,利用太阳能为整个检测系统供电,检测系统的显示屏上可以实时显示土壤和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在手机APP上也可以实时观看农场的温度、湿度等信息,还可以在手机APP上对检测系统进行控制(浇水、通风等)。这样不仅可以为人们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还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温湿度对农场的温湿度进行调整,从而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李迪凡,王艳艳,李泽华,刘俊[7](2019)在《密封包装容器微环境温湿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温湿度模型和仿真软件,对贮存环境下一段时间内包装容器微环境温湿度进行预计,为提前预测容器内产品的性能变化情况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析微环境温湿度与密封包装材料、环境的关系,建立温湿度模型,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并用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对比和验证。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相比较,温度仿真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8%,湿度仿真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1%。结论微环境温湿度仿真软件能对贮存时间较长、不同规格的包装容器微环境温湿度进行准确预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乔海滨,张源渊[8](2019)在《GIS室环境中SF_6、O_2浓度及温湿度的监控和报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设计完成了一整套能够对环境中SF_6、O_2、温度、湿度进行监测,并定位显示报警的在线监控系统,并对其工作原理、组网、试验结果,实际应用及效果等方面作出了分析和阐述。(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纪鹏,何晓蕾,张涛,王洪义,杨凤军[9](2019)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位置城市湿地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叁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江丽,徐方圆,全定可[10](2019)在《利用K线图分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指标。为了更好地处理大量的温湿度监测数据,将K线理论引用至温湿度评估体系,通过K线图四要素的剥离和借鉴,定义采样周期内初始值对应开盘价、采样周期内结束值对应收盘价、采样周期内最高值对应最高价、采样周期内最低值对应最低价。结合一次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使用K线图开展了展厅及部分展柜内温湿度评价,通过主动调湿和被动调湿的调控效果比对,为后续临展等短期展览调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为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的数据处理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型,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探讨方案。(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环境温湿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环境下的温湿度采集装置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设计并阐述了集成在四旋翼飞行器上的单片机温湿度采集系统和无线传输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相关电路设计,集成了四旋翼飞行器的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检测不同环境下采集的温湿度最后经过无线传输模块对数据进行收发工作并进行传输。通过对各个模块的系统化集成,最后将对比结果显示在LCD1602液晶显示屏。对该系统进行了模块化的分类设计,经过多次测量及对比,判断得出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温湿度分别为室外高空和低空向光处(36%,25℃)(39%,24℃),背光处高低空所测得的数据(40%,24℃)(57%,25℃),该设计对环境其他因子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弥补了不同环境下采集技术的不足和提高了温湿度的精度。使得该系统对野外环境可以进行一体化的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温湿度论文参考文献

[1].易慧,潘雄,潘晓柏,李小强,江浩田.基于无线通信的变电站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研制[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9

[2].周颖,张海宁,刘翔.四旋翼飞行器的温湿度环境采集系统[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3].罗斌,雷晓慧,陈克军,李渊.温湿度环境试验箱校准原理与硬件实现[J].电子测试.2019

[4].韩骏骋,贾鹤鸣,李瑶,孙康健,康立飞.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微型植物工厂温湿度环境模拟及优化方案[J].林业工程学报.2019

[5].李迪凡,许文清,杨万均,刘俊,封先河.微环境温湿度检测装置的研制[J].装备环境工程.2019

[6].李海,朱雁锋,李媛琼,王秀榕.智慧农场环境温湿度信标智能检测系统[J].信息记录材料.2019

[7].李迪凡,王艳艳,李泽华,刘俊.密封包装容器微环境温湿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J].装备环境工程.2019

[8].乔海滨,张源渊.GIS室环境中SF_6、O_2浓度及温湿度的监控和报警研究[J].电工技术.2019

[9].纪鹏,何晓蕾,张涛,王洪义,杨凤军.城市化进程中不同位置城市湿地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9

[10].马江丽,徐方圆,全定可.利用K线图分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

标签:;  ;  ;  ;  

环境温湿度论文-易慧,潘雄,潘晓柏,李小强,江浩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