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芯片 风光无限(论文文献综述)
曹智威[1](2020)在《能源互联网断代史(中)》文中研究说明技术篇(上):撒豆成兵首先还是退回到前能源互联网时代。现有的电力调度是提前24个小时安排发电和输电,并且以15分钟为基本单位对发电厂进行人工干预,整个电网以此为基础运行。与传统交流电力系统相比,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替代传统火电降低了系统鲁棒性,
张林[2](2018)在《无线局域网中同步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面向流程行业无线通信标准的成熟应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提出,工业过程自动化无线网络已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在工业通信系统的设计中,一个常用的设计方案是使用混合“有线-无线”工业网络,有线网络通常使用实时以太网,而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三大工业过程自动化无线通信标准,都仅适用于低速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无法满足高速工厂自动化无线网络的实时性和高采样率要求。所以,在面向高速控制的工厂自动化应用中,无线通信技术仍面临着巨大技术挑战。基于IEEE 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具有媲美以太网的传输速度,且Wi-Fi设备可以提供高采样率保证。但是,由于IEEE 802.11协议MAC层发送时延具有随机性,导致其不具备实时操作的能力。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IEEE 802.11硬件基础上,完成基于TDMA机制的MAC层设计与实现,保证MAC层确定性发送时延,并提出新的时钟同步算法,实现无线局域网中Station时钟和AP时钟对齐,保证TDMA时隙调度的准确性,从而满足高速工厂自动化无线网络的实时性要求。为了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关于无线局域网中数据传输实时性和时钟同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本文在TDMA机制的MAC层中添加了同步模块,该模块保证了无线局域网中各Station时钟与AP时钟对齐,给TDMA时隙调度提供准确的时间信息。(2)针对无线局域网中TSF模式同步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的时钟同步算法(CS-ILWLR算法),该算法的特点是通过减少矩阵运算等措施,减少了时钟调节耗时。实验结果表明,CS-ILWLR算法的同步精度比TSF模式高,可以将同步误差降低到27μs。(3)本文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时钟同步算法(TSCSA算法),即样本数据采集阶段同步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同步。TSCSA算法在运行过程中,动态更新样本数据,选取最新的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在实时Wi-Fi平台上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TSCSA算法的同步误差低于23μs。(4)由于在两次时钟校准的时间间隔内,Station端的本地时钟会产生漂移,故本文基于TSCSA算法,提出了时钟漂移补偿算法(CDCA算法),利用一次指数平滑法,预测下一个周期的时钟漂移量,达到补偿从时钟漂移的目的。TSCSA算法与CDCA算法相结合得到基于多阶段补偿的时钟同步算法(CS-MSC算法)。通过对CS-MSC算法的测试,结果表明CS-MSC算法实现了低于21μs的同步误差。
王雷生,邓攀[3](2017)在《云知声:错位竞争》文中认为从语音云平台到全力押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到风口的云知声走的并不容易云知声CEO黄伟走进公司产品展示间,看了一圈,还是没有想到如何配合摄影师,表现人与机器间的语音交互。展示间里摆放着空调、电视、抽油烟机等等,而云知声的产品,则是嵌入在这些电器里的语音芯片及背后的语音识别技术,有了它,消费者通过语音就可以对这些电器进行控制。这多少与云知声的处境有些类似。即便曾登上几家机构的独角兽榜单,也
吴煌达[4](2016)在《基于CAN总线和无线技术的农业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展比较缓慢,新型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因安装耗费的成本比较高以及维护困难等原因很少有人使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大棚的规模化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智能化的大棚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现有大棚的信息管理水平,节省人工成本,科学的指导农业的生产。针对农业大棚生产的特点,本文结合CAN总线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技术,采用高端嵌入式处理器和传感器,实现了一种应用于农业大棚的温湿度以及光敏度监测控制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报警处理,同时还能将监控结果传输给上位机进行分析和显示。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针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情况,提出了一种CAN+无线的系统架构,给出了一种对农业生产进行远程控制的设计方案。(2)实现了大棚监控系统硬件设计,完成电路图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模块、无线传感器节点模块、CAN总线模块、显示模块PCB板的设计和调试。(3)分模块对系统各部分软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模块模块、无线传感器节点模块和上位机的程序设计。(4)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开发了基于CAN总线和无线技术的大棚监控系统样机,对其进行了整体测试,给出了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基于CAN总线和无线技术的大棚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实时可靠的通信功能,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实现对大棚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的远程实时监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郑一麟[5](2015)在《基于物联网的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数控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的价格成本也变的越来越高。这些价格高昂的数控机床一旦发生故障,将给数控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机床生产厂商也需要对售出的数控机床进行远程监测以向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售后服务,因此数控机床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一直受到机床生产厂商和数控加工企业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数控机床的设备健康管理需求,本文对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多通道En Dat2.2接口的研究。为了获得机床旋转轴的绝对位置值以及故障信息,开展了支持En Dat2.2协议的多通道双向数字接口技术的研究。利用片上可编程技术(So PC)构建了多通道En Dat2.2接口的软硬件系统,通过分析En Dat2.2协议转换IP软核的读写时间约束与Avalon总线从端口的读写过程规范,设计出基于Avalon总线的En Dat2.2端口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So PC系统的软件驱动设计。2.机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针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开展了机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根据机床监测的具体需求,对机床无线传感网中使用的射频芯片进行了选型,并设计了采集节点与汇聚节点的硬件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握手通信和绝对生存时间的机床无线自组织网络协议,设计了协议的数据包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实现了采集节点和汇聚节点的网络协议。通过使用机床无线自组网协议,机床无线传感网可以将网络范围内活跃的采集节点并入网络,并删除一段时间内未响应的已入网节点。3.机床物联网多线程通信机制的研究。为了解决传统多线程通信机制在机床物联网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物联网环境中线程间同步与通信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几种常用线程间同步工具的比较,选择邮箱作为机床物联网中解决线程间通信问题的实现方式。针对传统邮箱调度算法无法优先处理紧急邮件以及在邮箱已满时无法替换实时性较低的普通邮件等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紧急邮件的调度算法以及基于普通邮件的LRU调度算法。对比实验表明,通过上述两种算法的配合使用可以满足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性要求。4.基于线性回归的温度特征提取算法。针对渐变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引起的机床设备温度变化建立了相应的线性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渐变性故障的线性特征提取算法以及基于突发性故障的线性特征提取算法,实现了下一时刻温度值的最小二乘估计。仿真实验表明,基于线性回归的温度特征提取算法不仅能够对渐变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进行在线监测和故障预警,还可以有效消除“毛刺”现象对于温度特征提取结果的干扰。5.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振动特征提取算法。针对小波变换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振动特征提取算法。通过小波包分解算法将振动信号在频域上的信息分解到小波包分解树同一层的各个子频带上,并对子频带对应的系数序列进行了能量统计以得到某一时间窗口内振动信号的能量特征向量。由于机床旋转机械在同类故障发生时振动能量分布的相似性较大,而在不同故障发生时振动能量分布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可以通过计算能量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对机床旋转机械的故障类型进行在线诊断。
马银涛[6](2013)在《基于ZigBee的风光互补发电微网监控系统无线通信网络设计》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化石燃料的过度利用使得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风能、太阳能是丰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风光互补发电微网系统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和风能两种能源的天然互补性,提供稳定的电力输出。该微网系统能量控制、管理仍处在研发阶段,尚无定型产品。如果通过网络监控实时交换系统各部分工作状态信息,通过对信息的优化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无故障运行时间。论文分析风光互补发电微网系统监控网络信息交换的工作原理,基于ZigBee无线传感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该微网系统的数据通信网络,针对微网系统的特点采用树型拓扑结构。由传感器采集现场信息,通过ZigBee无线网络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将分析与处理后获得的控制指令通过该网络下传到现场控制器。从而实现现场发电设备的实时调控,保证微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的硬件CPU选用嵌入ZigBee通信协议的CC2530芯片。根据树型网络中不同功能节点的特点,采取分布式网络地址分配机制,设计了树型网络的路由算法,由子节点与父节点的关系来发现路径。论文建立了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工作流程,并按此流程完成软件设计。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该网络完成组网实验,测试该网络的工作性能。在户外条件下完成对ZigBee网络的通信可靠性的验证。
李正曦[7](2008)在《英特尔与AMD的星球大战》文中认为在这个星球上,英特尔绝对可以一手遮天,人与事皆因与他"有染"而变得无比轰动。领先者当然习惯于扮演胜利者的角色,但挑战者却永远不甘心落于人后!也许,正是因为有了AMD奋力地追赶,才使得英特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不至于孤独得连失败的滋味都品尝不到。
王冠星[8](2008)在《基于特定说话人识别的门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话人识别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提取相应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模型,最后判断说话人身份。说话人识别在信息安全和身份鉴别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说话人识别系统都是完全基于计算机来完成,从而成本过高,并且现有的语音门禁系统产品也仅限于单用户使用,这些不足阻碍着语音门禁产品的推广使用。本文重点研究了Mel频率倒谱系数特征和矢量量化模型的说话人识别理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稳定可靠、经济实用的多用户语音门禁系统。针对当前大部分说话人识别系统完全依赖计算机来完成,通过采用一台计算机作为主机和多个用户终端作为从机方式进行组网,实现多用户分时共享单台计算机,达到降低单用户使用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为用户管理带来便利;针对目前门禁系统普遍使用RS485总线方式通讯所造成电缆铺设施工不便以及用户容量受限的不足,本系统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实现门禁终端安装灵活,不受地理位置影响,并且用户容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用户终端采用TMS5509APGE作为主处理器,充分利用该芯片高效的数字运算能力和便于扩展高性价比数据存储器(SDRAM)特性,以及处理器自身较低的市场价格实现用户终端在满足运算需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优。在USB接口通讯设计中,没有采用专门USB接口芯片,而通过普通单片机IO模拟USB物理时序的方法实现USB通讯,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USART异步通讯中使用码元宽度实时检测的方法,实现无线模块波特率的自适应,拓宽模块的使用范围,也为今后产品升级提供便利。通过对整套系统的测试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特定说话人识别门禁系统工作正常、系统运行稳定、适应性强,识别率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李映[9](2007)在《单芯片方案引领手机无线应用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借助手机这种"未来将无所不能"的载体。无线技术在这里找到了成长的沃土,FM、Irda、WiFi、NFC、RFID、蓝牙、GPS、TV等竞相争妍,在为手机厂商带来新功能的诉求点之外,亦成为半导体厂商期冀的赢利之旅。无线技术应用各有千秋层出不穷的无线技术能否均在手机上绽放光彩,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推手,他们的命运与
李映[10](2007)在《手机无线应用纷呈 单芯片方案引领潮流》文中研究说明借助手机这种“未来将无所不能”的载体,无线技术在这里找到了成长的沃土,FM、Irda、WiFi、NFC、RFID、蓝牙、GPS、TV等竞相争妍,在为手机厂商带来新功能的诉求点之外,亦成为半导体厂商期冀的赢利之旅。无线技术应用各有千秋层出不穷的无线技术能否均在手机上?
二、无线芯片 风光无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芯片 风光无限(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互联网断代史(中)(论文提纲范文)
技术篇(上):撒豆成兵 |
技术篇(下):涌现的智能 |
企业篇:永恒的创新 |
市场篇:决胜于平台 |
政策篇:平台!平台? |
结语 |
(2)无线局域网中同步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确定性数据传输行为研究 |
1.2.2 IEEE 802.11 内置时钟同步方式研究 |
1.2.3 面向IEEE 802.11 时钟同步方式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实时Wi-Fi平台搭建及时钟同步简介 |
2.1 基于TDMA机制的MAC层分析与设计 |
2.1.1 TDMA设计重点 |
2.1.2 IEEE 802.11 协议相关功能修改 |
2.1.3 时隙设计 |
2.2 实时Wi-Fi平台搭建 |
2.2.1 Linux开源无线驱动模块 |
2.2.2 配置详情 |
2.2.3 实验平台展示 |
2.3 时钟同步协议 |
2.3.1 时钟模型 |
2.3.2 时钟同步协议简介 |
2.3.3 集中式时钟同步模型 |
2.3.4 分布式时钟同步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的时钟同步算法 |
3.1 建立相对时钟模型 |
3.1.1 TSF同步模型 |
3.1.2 时钟偏移量计算误差 |
3.1.3 相对时钟模型 |
3.2 局部加权线性回归 |
3.2.1 回归简介 |
3.2.2 损失函数 |
3.2.3 权重函数 |
3.2.4 回归校准时钟过程 |
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阶段补偿的时钟同步算法 |
4.1 两阶段时钟同步算法 |
4.1.1 样本数据采集阶段同步 |
4.1.2 LSLR同步 |
4.1.3 实验结果 |
4.2 时钟漂移补偿算法 |
4.2.1 时钟漂移补偿算法提出 |
4.2.2 时钟漂移补偿算法实施 |
4.2.3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CAN总线和无线技术的农业大棚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大棚监控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大棚监控技术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
2.1 系统总体架构 |
2.2 系统总体技术路线 |
2.3 CAN总线技术 |
2.3.1 CAN报文的帧格式和帧类型 |
2.3.2 CAN总线通信过程 |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
2.4.1 无线传感器节点结构 |
2.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集成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1 数据采集终端结构设计 |
3.1.2 无线传感节点结构设计 |
3.2 数据采集终端电路设计 |
3.2.1 主控电路设计 |
3.2.2 CAN总线通信电路 |
3.2.3 现场数据采集终端无线电路设计 |
3.2.4 报警显示电路设计 |
3.2.5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3.3 无线传感器节点电路设计 |
3.3.1 控制器电路设计 |
3.3.2 无线通信模块 |
3.3.3 光照传感器电路 |
3.3.4 土壤湿度传感器电路 |
3.3.5 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无线传感节点软件设计 |
4.1.1 系统调用 |
4.1.2 中断子程序 |
4.2 数据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2.1 系统工作流程 |
4.2.2 无线传感器模块工作流程 |
4.2.3 液晶显示模块工作流程 |
4.2.4 CAN总线工作流程 |
4.3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
4.3.1 上位机数据管理设计 |
4.3.2 系统总体布局 |
4.3.3 串口模块设计 |
4.3.4 接收数据界面设计 |
4.3.5 温度、湿度、光照值界面设计 |
4.3.6 开关按钮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结论 |
5.1 测试工具 |
5.2 系统硬件测试 |
5.2.1 TFT液晶彩屏测试 |
5.2.2 CAN总线测试 |
5.2.3 无线射频模块检测 |
5.3 软件编译调试 |
5.3.1 RS-232串口测试 |
5.3.2 CAN总线模块调试过程 |
5.3.3 无线模块配置 |
5.3.4 液晶模块调试 |
5.4 数据采集总体测试 |
5.4.1 硬件总体测试 |
5.4.2 多点组成网络进行联调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采集终端程序 |
附录B 上位机软件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基于物联网的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 |
1.2.2 编码器数字接.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
1.2.4 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通道EnDat2.2 接.的设计与实现 |
2.1 编码器的选型与连接 |
2.2 SoPC系统的构建 |
2.2.1 EnDat2.2 协议转换IP核 |
2.2.2 基于Avalon总线的EnDat2.2 端.逻辑 |
2.2.3 双. RAM模块及其端.逻辑设计 |
2.2.4 SoPC系统的软件驱动设计 |
2.3 EnDat2.2 接.的功能测试 |
2.3.1 EnDat2.2 接.的硬件电路设计 |
2.3.2 功能测试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3.1 无线射频芯片的选择 |
3.2 机床无线传感网的硬件设计 |
3.2.1 采集节点的硬件设计 |
3.2.2 汇聚节点的硬件设计 |
3.3 机床无线自组织网络协议设计 |
3.3.1 协议的设计目标与基本原理 |
3.3.2 协议的数据包格式设计 |
3.3.3 采集节点的网络协议设计 |
3.3.4 汇聚节点的网络协议设计 |
3.3.5 组网过程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床物联网多线程通信机制的研究 |
4.1 RT-Thread操作系统介绍 |
4.2 基于RT-Thread操作系统的多线程设计 |
4.3 邮箱调度算法的需求分析 |
4.3.1 物联网环境下的线程间同步与通信 |
4.3.2 邮箱通信机制在机床物联网中的应用 |
4.4 基于机床物联网的邮箱调度算法设计 |
4.4.1 邮箱控制块的设计 |
4.4.2 基于紧急邮件的调度算法 |
4.4.3 基于普通邮件的LRU调度算法 |
4.5 邮箱调度算法的实现与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床监测预警信息的特征提取算法 |
5.1 温度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 |
5.1.1 温度特征提取的需求分析 |
5.1.2 基于渐变性故障的线性特征提取算法 |
5.1.3 基于突发性故障的线性特征提取算法 |
5.1.4 基于最小二乘的温度估计算法 |
5.2 振动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 |
5.2.1 振动特征提取的需求分析 |
5.2.2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能量特征提取算法 |
5.2.3 算法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ZigBee的风光互补发电微网监控系统无线通信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意义 |
1.2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
1.2.1 风力发电 |
1.2.2 太阳能光伏发电 |
1.2.3 风光互补发电现状 |
1.3 分布式发电微网技术 |
1.3.1 分布式发电 |
1.3.2 微网概述 |
1.4 微网监控技术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风光互补发电微网无线通信网络 |
2.1 风光互补发电微网的组成 |
2.2 微网通信系统 |
2.2.1 微网通信系统的组成 |
2.2.2 微网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
2.3 微网无线通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网通信网络设计 |
3.1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
3.2 ZigBee芯片CC2530 |
3.3 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 |
3.4 终端节点设计 |
3.5 上位机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3.6 供电电源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网络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ZigBee协议栈简述 |
4.2.1 原语 |
4.2.2 信道扫描 |
4.3 ZigBee网络结构 |
4.4 网络地址分配 |
4.5 树型路由算法 |
4.6 树型网络的建立 |
4.6.1 协调器工作流程 |
4.6.2 路由节点入网流程 |
4.6.3 终端节点入网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通信网络测试与分析 |
5.1 现场数据采集与上传通信 |
5.2 数据下传 |
5.3 可靠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8)基于特定说话人识别的门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特定说话人识别系统理论研究 |
2.1 语音信号预处理 |
2.1.1 预加重 |
2.1.2 端点检测 |
2.2 语音特征参数的选取 |
2.2.1 说话人识别中常用特征参数 |
2.2.2 适合本系统特征参数的选取 |
2.3 美尔倒谱参数 |
2.3.1 美尔倒谱参数原理 |
2.3.2 美尔倒谱参数的计算 |
2.4 基于矢量量化的说话人识别模型 |
2.4.1 矢量量化概述 |
2.4.2 最优矢量量化码本生成 |
2.4.3 最佳码本设计要求 |
2.4.4 LBG算法 |
2.4.5 说话人识别判决机制 |
第三章 基于说话人识别门禁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 |
3.2 门禁系统客户机硬件模块单元 |
3.2.1 电源供给 |
3.2.2 核心处理器和存储模块 |
3.2.3 语音信号采集模块 |
3.2.4 TLV320AIC238与DSP的接口设计 |
3.2.5 客户机无线通讯模块 |
3.2.6 客户机人机交互操作模块 |
3.3 门禁系统主机硬件结构 |
3.3.1 无线收发模块 |
3.3.2 无线收发与计算机接口模块 |
第四章 基于说话人识别门禁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客户端主程序流程框图 |
4.2 客户端初始化操作 |
4.2.1 系统运行环境建立 |
4.2.2 子模块初始操作 |
4.3 MEL参数提取 |
4.4 无线模块程序 |
4.5 人机交互模块通讯 |
4.6 主机程序 |
4.6.1 无线适配器驱动程序 |
4.6.2 图形界面设计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优化 |
5.1 无线数据通讯测试 |
5.2 说话人识别仿真 |
5.3 说话人识别系统测试 |
5.4 系统优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源程序代码 |
附录2 无线适配器驱动程序代码 |
附录3 系统硬件原理图 |
客户端无线模块 |
主机端无线适配器 |
客户端控制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无线芯片 风光无限(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互联网断代史(中)[J]. 曹智威. 全球商业经典, 2020(11)
- [2]无线局域网中同步机制的研究[D]. 张林.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3]云知声:错位竞争[J]. 王雷生,邓攀. 中国企业家, 2017(08)
- [4]基于CAN总线和无线技术的农业大棚监控系统设计[D]. 吴煌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2016(03)
- [5]基于物联网的数控机床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D]. 郑一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5(03)
- [6]基于ZigBee的风光互补发电微网监控系统无线通信网络设计[D]. 马银涛.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7]英特尔与AMD的星球大战[J]. 李正曦. 商界(评论), 2008(12)
- [8]基于特定说话人识别的门禁系统研究[D]. 王冠星. 中南大学, 2008(01)
- [9]单芯片方案引领手机无线应用趋势[J]. 李映. 金卡工程, 2007(11)
- [10]手机无线应用纷呈 单芯片方案引领潮流[N]. 李映. 中国电子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