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基层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殷墟,都城,基层组织,性质
社会基层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铭[1](2018)在《殷墟王都社会基层组织及性质探讨——以殷墟手工业作坊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来的考古表明,殷墟是公元前13至11世纪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殷墟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各族邑聚落成为殷都内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们以片状集中分布在一起,以道路、河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居、葬、生产"合一的社会形态。殷墟内这些庞大的手工业集群,分区明确,构成了殷墟作为都城的基础。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可能与后期秦汉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都城不同,它应该是以手工业经济为核心的都城,当然也应该兼具政治中心。(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郑超[2](2017)在《福建:社会组织助力创新社会基层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福建省厦门、晋江等地市,深入社区走进基层,了解当地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让社区居民真正投身于社区建设,发挥"主角"作用。邻里互助做公益居民自治同服务"‘小胖’,什么是中国梦?""‘小胖’,你给大家讲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吧。"刚一走进厦门市镇海社区邻里互助促进会,就团团围住了在门口等候(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期刊2017年23期)
韦超才[3](2016)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不遗余力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这是该党获得选民支持最终得以长期执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借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设社会基层组织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与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委员会,以锻炼和培养具有坚定意志和高素质的年轻党员,进一步充实党组织,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6年06期)
庞鹏[4](2016)在《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人民协会的下属机构的叁个基层社会组织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叁者密切分工、相互合作。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具有理念开放、政府主导、党员参与、依法管理等经验。其对我国的启示为:树立包容多元的理念、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落实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完善相关立法制度等。(本文来源于《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庞强[5](2016)在《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基层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演变经历了叁个阶段,随着近代经济形态的转变与原有家庭要素的减弱,单位制瓦解,形成了社区制。新形态的社区治理具有独特的管理优势,但同时出现了治理悖论与社会服务生态的问题。转变政府观念、回归居民自治、孕育公共服务的生产与购买能力、引导社区自我服务生态的建立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艳文[6](2015)在《社会组织与城市社会基层治理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10多年间,随着国家宏观治国理念和政治语境的转换,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上来。在社会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新时期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等一系列宏大叙述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初衷的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在上海,围绕着社区建设,以街道办事处为代表的城市基层管理者在社会治理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社区自治与共治等领域开展了层出不穷的创新实践。其突出的表现便是在街道办事处机构外围,发展起了数量庞大的所谓“社会组织”。在街道办事处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社区自治建设等各种治理创新实践中,这些组织以各种途径和身份,参与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当中。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曾经一度被政府和学界寄予了“社会自主性发育的载体”、“政府治道变革的催化剂”、“民主和自治的发动机”等诸多美好的愿景。大量的研究认为,随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将通过各种项目参与到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当中,这将打破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政府的单一主导地位,从而增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一个多主体参与的新型基层治理格局将呼之欲出。然而,一些基于国内不同地区社会组织产生、发展和运行的经验研究不断表明,在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府治理转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线性因果联系,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就能促进社会治理转型的论断未免过于简单和理想化。首先,好些经验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作为既有治理结构的主导者,政府能够控制和形塑社会组织生长和发育的制度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约束社会组织朝着政府的预期发展,社会组织的运作表现出“外形化”和“形同质异”等特征。其次,另有一些经验研究显示:即便在中国政府建构的这套“分类控制”体制下,社会组织的行为取向也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从而对政府的治理行为甚至治理方式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上种种情况无不表明,在中国,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府治理行为和模式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远远超出了之前许多研究的简单推理和想象。尽管既有的一大批相关研究都揭示了社会组织发展所带来的政府治理形式的多样性特征,但是,过去的研究对于社会组织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之间的许多中间环节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还缺乏较为清晰和系统的分析框架。作为上海市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标杆,T街道引进社会组织后,其基层治理模式究竟发生了何种意义的变化?本研究在实地调研T街道发展和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实践基础上,运用组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起基于条块关系、街居关系和基层党建叁个维度的基层治理实践制度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社会组织对于T街道治理模式的实质影响。研究表明:从街居制到社区制将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远远超出了之前许多研究的简单推理和想象。以W社、Z中心和X社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是既往街居制在多元复杂性日益彰显的基层社会中继续运转的制度补丁,充当了街居制这台统治机器的维修工。T街道通过购买服务,将各种治理任务发包给社会组织,一方面使得这些社会组织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条块矛盾,改善了街居关系,丰富和拓展了基层党建,完善了基层治理形式,强化了街道办事处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枢纽地位;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组织在项目的落地执行过程中,通过合作动员,给街居制上的各种齿轮——居委会、业委会、社区群团组织——抹上了润滑剂,减少了其在基层社区运转中的摩擦力,并为其增添了运转的能量,大大提升了既有街居制治理结构在基层社会的动员能力和认同合法性。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不挑战既有街居制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对治理危机所作出的策略性反应,且奠基于巨大的治理成本之上。(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5-05-01)
吴贝贝[7](2015)在《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架构、功能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小国,实行的是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威权政治体制,其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之所以在建国后短时间内取得令人艳羡的好成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加坡政府建立了稳定社会秩序、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有效渠道——社会基层组织。新加坡的社会基层组织是个严密的系统,不仅有它产生的特定政治、社会背景,而且与人民行动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基层组织的制度化,可说是行动党政治思维的产物。通过把民众吸收到社会基层组织中进行参与和管理,实现了有限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拓宽了政府与基层民众沟通的渠道,巩固了行动党的执政地位。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基层组织在各个区域和不同层次上进行着有效运作,成为政府对全国进行控制的组织网络和监管系统,它已构成了今日新加坡政府网络中重要的一环,在维护社会与政治稳定、推进民主化进程、促进种族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力图对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论述。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析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的建立与架构,即从新加坡的国情出发,全面剖析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具体分析社会基层组织的性质与地位,厘清其内在的运行逻辑;第二部分是通过论述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化进程、促进种族和谐、推广康乐活动、培育社区精神等方面的功能,阐明社会基层组织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是政府得力助手的重要性;第叁部分即详细阐述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的渊源以及行动党对社会基层组织的引导即基层组织制度化,并着重分析社会基层组织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意义即:政令宣传、汇集民意、动员选民、输送政治人才、打击反对党,巩固执政地位;第四部分从不同维度梳理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在建设和管理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社会基层组织与政府间关系面临挑战、基层领袖选拔与更新机制面临挑战、民主浪潮对社会基层组织偏重政治色彩的挑战。(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刘国强[8](2015)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国家中,政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加坡能取得如今成就,是和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之间关系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民行动党执政初期,基于历史遗留、政治斗争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组织发展的主导。在人民行动党的主导下,社会基层组织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人民行动党与人民沟通的桥梁。这促进了新加坡“一党独大”制的形成;加强了人民行动党对社会的掌控;同时也使得社会基层组织不断“政治化”,失去独立性。社会基层组织则通过宣传政策、吸收民意、输入人才及融合族群,稳固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使之不断延续。进入九十年代后,新加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反对党势力不断壮大,同时随着民主潮流不断冲击,致使传统的主导模式难以为继。面对挑战,人民行动党持开放态度,开始推动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走向互助合作。具体表现在,人民行动党治理理念的转变及不断明确社会基层组织的非政府地位;社会基层组织也不断凸显自身的社会角色,增强独立性。充分理解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由主导与被主导走向互助合作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认识人民行动党的成功,甚至新加坡的成功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从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人民行动党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人民行动党对社会基层组织的主导。具体阐述了人民行动党主导下的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演进,分析了人民行动党主导社会基层组织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主导模式对于人民行动党、新加坡社会及社会基层组织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对人民行动党的作用。主要是从社会基层组织对于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取得和延续的作用两方面展开分析。第叁部分主要阐述了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的变革。首先阐述了传统主导模式受到的挑战;进而分析了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走向互助合作的表现。最后,本文还介绍了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和一些后发国家处理政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5)
复旦大学课题组[9](2014)在《上海居委会等社会基层组织权责问题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居委会权责界定和权责对称在创新社会治理与加强基层建设中的作用极为重要。针对居委会权责对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改革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现行管理体制,创建政府主导式自治、组织合作式自治和居民参与式自治的管理模式;尝试恢复居委会的部分经济功能,以摆脱居委会在资源配置上完全依赖上级部门的局面;对居委会的考评,变为自下而上的考评与第叁方考评;明确居委会无需承担溢出职责和新生职能;通过条线职能部门的合约来委托居委会承担证明权和确认权的职能。(本文来源于《科学发展》期刊2014年12期)
邓安能[10](2014)在《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借鉴新加坡的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社会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社会基层组织建设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社会基层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福建省厦门、晋江等地市,深入社区走进基层,了解当地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让社区居民真正投身于社区建设,发挥"主角"作用。邻里互助做公益居民自治同服务"‘小胖’,什么是中国梦?""‘小胖’,你给大家讲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吧。"刚一走进厦门市镇海社区邻里互助促进会,就团团围住了在门口等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基层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孔德铭.殷墟王都社会基层组织及性质探讨——以殷墟手工业作坊遗址为例[J].殷都学刊.2018
[2].郑超.福建:社会组织助力创新社会基层治理[J].中国社会组织.2017
[3].韦超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J].传承.2016
[4].庞鹏.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
[5].庞强.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基层组织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6
[6].杨艳文.社会组织与城市社会基层治理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2015
[7].吴贝贝.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架构、功能与挑战[D].河南师范大学.2015
[8].刘国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社会基层组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9].复旦大学课题组.上海居委会等社会基层组织权责问题调研[J].科学发展.2014
[10].邓安能.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