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冷温差论文-马洪奎

致冷温差论文-马洪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冷温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差电致冷器,高可靠,化学镀镍,焊接

致冷温差论文文献综述

马洪奎[1](2016)在《空间用高可靠温差电致冷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空间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国家层面陆续开展了921、载人航天、探月、测绘、气象、侦查、对地观测和通信卫星、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等重点国家专项研究。以专项研究为依托,开展了高精度、高可靠空间用星敏感器、定标黑体、CCD器件、红外焦平面、紫外敏感器、环路热管、空间激光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所有这些关键技术的共同点是温度控制问题。因此,选择合理的温度控制方式是空间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温差电致冷器(Thermoelectric Cooling Module,简称TEC)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青睐,近年来一直活跃在空间温控领域。鉴于空间应用不具备维修性的特点,温差电致冷器需具备与卫星、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相同的寿命,目前低轨在轨寿命为5年~8年,高轨寿命为≥15年。本文针对空间在轨飞行的技术特点进行高可靠温差电致冷器的产品设计、工艺研究和可靠性验证。通过引入化学镀镍技术建立过渡层,提高温差电材料的可焊性并阻挡重金属离子的侵入;改进焊接工艺方法,提高温差电致冷器焊接一致性和牢固度;优化老化筛选制度,有效剔除早期失效器件;创新性提出真空沉积概念,在温差电致冷器表面沉积保护膜,有效防止高湿、盐雾、酸碱等有害气体的侵蚀;最后,开展温差电致冷器空间环境适应性和寿命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致冷器能够满足≥15年空间在轨可靠工作。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攻克了温差电材料片表面化学镀镍技术,提高温差电材料的浸润性和焊接牢固度;(2)首次采用“下脱模”技术,避免温差电元件受损,实现无应力脱模;(3)首次使用“电老化+温度循环”老化筛选方法,解决了致冷器早期失效的问题;(4)采用超声清洗工艺提高致冷器洁净度,引入真空沉积工艺有效防止外部湿气对致冷器造成腐蚀、短路等侵害。本论文在理论基础支撑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空间用高可靠温差电致冷器的产品设计、关键工艺研究以及可靠性验证工作。论文中所阐述的温差电致冷器设计、工艺、可靠性方法将为今后空间其他致冷器的拓展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支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葛晓丽,刘阳,张丽丽[2](2013)在《电信级温差电致冷组件老化筛选实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ellcore标准为依托,结合温差电致冷组件的特性,设计了电信级温差电致冷组件老化筛选实验方法。以典型型号温差电致冷组件为样品,进行实验方法的验证分析,通过测试、分析实验样品的热电性能,并与未通过老化筛选的组件同时进行模拟工作实验,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可靠地筛选出电信级温差电致冷组件。(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3年09期)

张轶群[3](2011)在《新型纳米温差电致冷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温差电制冷器件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特性。并以硅纳米线/锗填充物为例计算了纳米材料的温差电制冷特性。结果表明,由于纳米结构具有高电导、低热导的物理特性,因此可以显着地提高温差电器件的制冷效率。在热沉温度为500℃时其最大制冷温差理论上最高可达到300℃,可用于高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冷却。(本文来源于《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9-01)

王宏[4](2009)在《温差电致冷组件产业化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温差电致冷组件国内的发展趋势及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28期)

王宏[5](2009)在《提高温差电致冷组件性能的几种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影响温差电致冷组件性能的几方面原因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介绍了提高温差电致冷组件性能的几种途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27期)

刘军[6](2007)在《单级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技术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家电检修技术》期刊2007年22期)

吕敏[7](2007)在《多级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技术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家电检修技术》期刊2007年22期)

李锦冬,梁伟[8](2007)在《某温差电致冷系统散热器的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某温差电致冷系统散热器存在的,轴流风机只有在断电的情况下其保护器才发出故障报警信号的问题,介绍罩极式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和转速测量的常用方法。然后通过一些试验数据,讨论采用相位角测量和提取轴流风机工作电流、供电电压来确定其转速的方法。最后结合100FZY2-S型轴流风机的具体情况,给出新型断风保护器的电路原理和工作过程。(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07年05期)

王铁民,林磊,张建中,葛晓丽[9](2004)在《温差电致冷在光电倍增管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阐述光电倍增管探测性能与工作温度的关系,全面分析了引入致冷的必要性,此外详细叙述了水冷式光电倍增管致冷器的设计结构和工作原理,目的是通过使用温差电致冷器来降低光电倍增管阴极的温度,达到-30℃甚至更低。我们进行了多次单分子探测试验,结果表明,此法可以显着地降低阳极暗电流叁个数量级以上,大幅度地提高光电倍增管的灵敏度。温差电致冷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光电倍增管的探测性能,从而拓展了其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4年09期)

张红,张建中[10](2003)在《123温差电致冷器件在大气中的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23(产品代号)温差电致冷器件是为便携式空调而设计的一种温差电致冷器件。根据温差电致冷器的实际应用情况,依据热平衡原理,设计出特殊的测试器件温差、致冷功率的方法。对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差距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比较,同时也从实际的测试结果分析中确定了该器件的最佳工作电压范围为30~36V。(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3年S1期)

致冷温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Bellcore标准为依托,结合温差电致冷组件的特性,设计了电信级温差电致冷组件老化筛选实验方法。以典型型号温差电致冷组件为样品,进行实验方法的验证分析,通过测试、分析实验样品的热电性能,并与未通过老化筛选的组件同时进行模拟工作实验,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可靠地筛选出电信级温差电致冷组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冷温差论文参考文献

[1].马洪奎.空间用高可靠温差电致冷器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葛晓丽,刘阳,张丽丽.电信级温差电致冷组件老化筛选实验方法[J].电源技术.2013

[3].张轶群.新型纳米温差电致冷器件[C].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4].王宏.温差电致冷组件产业化前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5].王宏.提高温差电致冷组件性能的几种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6].刘军.单级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技术参数[J].家电检修技术.2007

[7].吕敏.多级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技术参数[J].家电检修技术.2007

[8].李锦冬,梁伟.某温差电致冷系统散热器的改进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07

[9].王铁民,林磊,张建中,葛晓丽.温差电致冷在光电倍增管上的应用[J].电源技术.2004

[10].张红,张建中.123温差电致冷器件在大气中的测试方法[J].电源技术.2003

标签:;  ;  ;  ;  

致冷温差论文-马洪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