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活性成分论文-陈州莉,伍贤进,田玉桥,邹娟,方伟

抑菌活性成分论文-陈州莉,伍贤进,田玉桥,邹娟,方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菌活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蜜环菌,活性成分,发开利用

抑菌活性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陈州莉,伍贤进,田玉桥,邹娟,方伟[1](2019)在《蜜环菌活性成分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蜜环菌是口蘑科的兼性寄生真菌。研究发现蜜环菌含有多糖、萜类、核苷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脑保护、护肝、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蜜环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活性成分及其相关产品,为蜜环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21期)

鲍永毅,陈晓,牛明福,李梦圆,付应建[2](2019)在《茵陈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中药茵陈中分离内生细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析活性成分。研究采用7种不同的培养基分离菌株,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抑菌活性较高的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茵陈新鲜组织中共分离到52株内生细菌,分属于9个种,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17株,其中NA-3、BPA-24和KMB-32 3株菌活性较强,NA-3和KMB-32的发酵液中齐墩果酸含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茵陈内生细菌,明确了茵陈内生细菌的菌群类别,获得了产齐墩果酸的两个菌株,为微生物发酵生产活性物质提供了素材。(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刘珍秀,黄继光[3](2019)在《蝶形花亚科植物的杀虫、抑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豆科-蝶形花亚科研究领域中的9个属:紫穗槐属(Amorpha)、黄芪属(Astragalus)、黄檀属(Dalbergia)、鱼藤属(Derris)、刺桐属(Erythrina)、木蓝属(Indigofera)、灰叶属(Tephrosia)、补骨脂属(Psoralea)和槐属(Sophora)中具有杀虫、抑菌活性植物及其活性成分。该科中鱼藤属、灰叶属和槐属有目前已发现的重要的杀虫活性植物,如鱼藤、非洲山毛豆、苦参和苦豆子。本文为研究开发蝶形花亚科农药活性植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6期)

戴诗云,毛哲浩,胡益祥,李凡荣,孙瑞[4](2019)在《植物提取物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用新鲜龙眼的核、提前储备的石榴果皮及核桃叶为对象,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使用抑菌直径作为实验指标,在单因素实验条件下对龙眼核、石榴果皮和核桃叶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纯化和抑菌能力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龙眼核乙醇提取物对所选菌种具有较好的抑菌能力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更为明显。石榴果皮乙醇提取物对所选菌种的抑菌直径大小都很接近,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是最好的。其中核桃叶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都具有相当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沙门氏菌并没有太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陈婷[5](2019)在《基于啤酒花活性成分的可食性抑菌膜的制备及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食品的保鲜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塑料包装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卫生需求,可食性膜越来越受到欢迎。本论文以啤酒花浸膏、α-酸或β-酸做为抑菌剂制备明胶、壳聚糖可食性涂膜液和可食性膜,在确定各种添加剂在不同涂膜液中的最佳添加比例的基础上,制备可食性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进而研究了明胶-壳聚糖中的抑菌剂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的释放,并考察了含有啤酒花浸膏的明胶、壳聚糖涂膜液对新鲜草莓的保鲜效果。主要有以下结论:1.在明胶、壳聚糖单一基材涂膜液中,啤酒花浸膏和α-酸的质量浓度为0.15%,β-酸的质量浓度为0.20%;明胶膜表现出较低的机械性能,壳聚糖膜则溶胀程度较大。将抑菌剂添加到膜中能够增强膜的机械性能,对膜的厚度、含水量、溶解度无明显影响,此外,抑菌膜也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剂抑菌性能。2.与单一基材涂膜液相同,明胶-壳聚糖复合基材涂膜液中的添加剂啤酒花浸膏和α-酸的质量浓度为0.15%,β-酸的质量浓度为0.20%;明胶膜和壳聚糖膜复合可以改善膜的性能,但添加抑菌剂对可食性膜的厚度、含水量、溶解度无明显影响。抑菌剂的添加不仅可以提高可食性膜的抗拉强度,也使得该可食性膜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菌。其中,啤酒花浸膏对膜的机械性能的改善最为明显,含有啤酒花浸膏、α-酸或β-酸的可食性膜作为包装材料均可以减缓食物细菌增长和脂质氧化。3.以10%、50%、95%乙醇为食品模拟液,研究抑菌剂在明胶-壳聚糖可食性膜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随着食品模拟液的含水量增多,抑菌剂释放减缓,且释放平衡时释放量少;在不同释放环境温度下,温度越高,抑菌剂释放越快,且释放平衡时释放量越大。食品模拟液的含水量和温度是影响抑菌剂释放的主要因素。通过拟合Peleg模型发现,抑菌剂在4、25、30℃环境温度下的食品模拟液中的释放行为均很好的符合Peleg模型。4.以含有啤酒花浸膏的明胶、壳聚糖涂膜液对新鲜草莓进行保鲜,考察草莓在保存过程中各考核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可食性涂膜液能够有效地降低草莓的失重率,减缓草莓中VC含量、多酚、总糖、还原糖及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避免了营养物质的损失,起到了保鲜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郭静[6](2019)在《桑白皮抗耐药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桑白皮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并对活性化合物抗MRSA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⑴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鉴定:用80%乙醇对桑白皮药材进行提取,通过使用MCI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柱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对桑白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运用1H-NMR、13C-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⑵抗MRSA活性测试及安全性评价:对单体化合物展开抗MRSA活性测试,包括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杀菌曲线实验,生物膜抑制和破坏实验,耐药倾向测试实验。并通过红细胞溶血实验对活性化合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⑶抗MRSA机制初步研究: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质膜去极化实验、内膜透化性实验及转录组测序探讨活性化合物抗MRSA作用机制。结果及结论:⑴共分离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1个,分别为:3'-geranyl-3-prenyl-2',4',5,7-tetrahydroxyflavone(1)、桑辛素(morusin,2)、环桑色烯(cyclomorusin,3)、桑根酮醇A(sanggenol A,4)、桑根酮N(sanggenon N,5)、桑根酮I(sanggenon I,6)、桑皮酮U(kuwanon U,7)、桑根酮醇P(sanggenol P,8)、桑根酮醇L(sanggenol L,9)、schizolaenone A(10)、桑根酮醇R(sanggenol R,11);Diels-Alder型加合物2个,分别为:桑呋喃G(mulberrofuran G,12)、albanol B(13);萜类化合物2个,分别为:羽扇豆醇(lupeol,14)、乌苏酸(ursolic acid,15);甾体类化合物2个,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6)、胡萝卜苷(daucosterol,17);其它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δ-生育酚(δ-tocopherol,18)、β-生育酚(β-tocopherol,19)、14-hexadecenoic acid(20)。其中sanggenol R(11)是一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schizolaenone A(10)为首次从桑白皮中分离得到。⑵抗MRSA活性评价表明:11个黄酮类化合物及2个Diels-Alder型加合物均具有抗MRSA活性。其中,化合物3'-geranyl-3-prenyl-2',4',5,7-tetrahydroxyflavone(1)、sanggenon N(5)、sanggenon I(6)、kuwanon U(7)、sanggenol P(8)、sanggenol L(9)、schizolaenone A(10)、sanggenol R(11)的抗MRSA活性为首次发现。选取抗MRSA活性最强的代表性化合物mulberrofuran G(12)、sanggenon N(5)、sanggenon I(6)进一步做抗MRSA活性评价。其中,mulberrofuran G具有持续且有效的杀菌效果,sanggenon N、sanggenon I具有快速杀菌作用;mulberrofuran G、sanggenon N、sanggenon I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且能有效减少生物膜内存活菌;mulberrofuran G、sanggenon N、sanggenon I不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初步的安全性评价表明mulberrofuran G、sanggenon N、sanggenon I的浓度≤16μg/m L时,对红细胞膜稳定性无显着影响。⑶抗MRSA机制初步研究表明:sanggenon N通过细胞质膜去极化途径发挥杀菌作用,sanggenon I通过改变细胞内膜渗透性及细胞质膜去极化两种途径发挥杀菌作用,mulberrofuran G通过作用菌体细胞膜相关蛋白发挥杀菌作用。综上所述,推测所测试的活性化合物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菌细胞膜。(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志慧,姬志勤,魏少鹏[7](2019)在《河朔荛花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活性追踪指导下,采用多种分离技术从河朔荛花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为1-己酸-2,3-硬脂酸甘油叁酯(1)、β-谷甾醇(2)、月桂醇(3)、顺-十八碳-9-烯酸(4)、(2E)-庚基-3-(3, 4-二羟基苯基)丙烯酸酯(5)、(–)-pluviatolide(6)、1β-hydroxy-10β-H-guaia-4,11-dien-3-one(7)、异狼毒素(8)、新狼毒素B(9)、瑞香酚(10)、单棕榈酸甘油酯(11)和(+)-去甲络石甙元(12)。其中,化合物3、4和6~12均为首次从河朔荛花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异狼毒素(8)和新狼毒素B(9)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68.4μg/mL和44.9μg/mL,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25.1μg/mL和14.0μg/mL。(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江北[8](2019)在《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曲霉属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不同生境中的丝状真菌,能够产生多种类型且具生理活性的代谢产物。几千年来,曲霉属真菌一直都是食品加工、发酵工业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菌种。曲霉属真菌的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复杂、多样且新颖,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抗糖尿病、降低血脂等的功能。此外,曲霉属真菌在农业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在生物肥料领域以及生物防治领域。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种植地区中具有高破坏潜力的细菌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了威胁。该病菌经由风雨传播,通过叶片上的水孔或伤口侵入水稻,导致减产10%~50%,甚至绝收。因此,将由水稻白叶枯病导致的水稻减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栽培品种的变化,特别是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以及菌源的逐步累积等多种因素影响,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又呈上升流行的态势。为此,寻求防治白叶枯病发生的方法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不同生境中分离纯化所得的68株曲霉属菌株及实验室保藏的158株曲霉属菌株为材料,筛选获得具有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oo)作用的菌核曲霉As-75。第一,筛选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曲霉菌株。从腐烂的水果、发霉的食物、土壤、空气等不同生境中,通过分离纯化收集大量的纯菌株,依据其菌落自然生长状态及显微结构特征,筛选获得68株曲霉菌株。以收集所得的68株曲霉菌株和实验室已保藏的158株曲霉菌株为供试菌株,以Xoo P6生理小种为指示菌株,通过共培养法初筛和牛津杯法复筛获得一株拮抗白叶枯病菌能力最强、效果最稳定的菌株,其抑菌圈直径达31.3 mm。分析目标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并结合ITS rDNA序列,比对其同源性,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鉴定该目标菌株为菌核曲霉(Aspergillus sclerotiorum),命名为菌核曲霉As-75(A.sclerotiorum As-75)。第二,对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进行抗菌谱测定。选用7种植物病原细菌和9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抗菌谱供试菌,以Xoo P6生理小种为指示菌,测定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抗菌谱。测试结果如下:发酵滤液对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 pv.tomato)、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无抑制作用;对杨树枯萎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fujikuroi)、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aris)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这5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momordicae)、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这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弱抑制作用,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基本无抑制作用。第叁,以水稻白叶枯病菌P6生理小种为指示菌,探究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时间和光照种类、不同酸碱度环境中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处于4000 lx日光灯、温度不高于60℃、pH 6.5环境下,发酵滤液稳定性达到最大;当温度高于60℃后,发酵液稳定性逐渐下降;在40 w紫外灯下照射时,随着时间的增长,稳定性略有下降;当发酵滤液在低于或高于pH 6.5环境下时,抑菌能力均有下降。第四,为了提高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对Xoo的抑菌能力,对其原始发酵工艺(包括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和响应面优化分析。最后得到适宜As-75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能力的发酵条件为(以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基础):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黄豆粉、碳源浓度为9.46%、氮源浓度为0.57%、碳氮比为10:0.6、培养基初始pH 6.8,发酵温度28℃,碳转速为171 r/min、菌龄为6.05 d、接种量5%。经验证,在上述发酵工艺下,As-75菌株发酵滤液的抑菌能力有明显提高,抑菌圈直径达47.9 mm。第五,通过摇床大量发酵30 L As-75菌株发酵液,真空泵过滤得27 L发酵滤液,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后得15.4 g橙黄色乙酸乙酯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多种活性物质,以Xoo P6小种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法得到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P6小种能力最强的单体化合物,抑菌圈直径为40.1mm。结合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手段,鉴定该抑菌单体活性物质为(2Z)-2-Butendioic acid,2-(1-methylethenyl)-,4-methyl ester,其分子式为C_8H_(10)O_4,分子量为170.1622。第六,水稻防效试验,测定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防治效果。该实验以人工剪叶的方式,采用5种方式处理浙福802、日本晴、IR24、武运粳21、中花11五种品系水稻的叶片。其中2个对照组:无菌水对照、P6生理小种对照;3个处理组:方法(1)先用发酵滤液处理,再用P6生理小种侵染叶片;方法(2)先用P6生理小种侵染叶片,在喷洒发酵滤液;方法(3)先用叶枯唑(化学杀菌剂)处理,再用P6生理小种侵染叶片。试验结果显示:五种水稻品系中叶片病斑抑制比例最高可达77.55%,病情指数较P6对照组最多可降低50%,防治效果最高可达59.52%。此外,通过生物药液和化学杀菌剂作比对,发现在同浓度情况下,两者的效果接近,且生物药液的防治效果更好些。结合防效实验结果,可发现虽然采用方法(1)和方法(2)的方法处理的效果相较于P6对照均有作用,但是方法(1)处理方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方法(2),而方法(1)更侧重于预防。因此,农业上在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上,采取预防的手段会更有效。第七,生态安全性初步评估。通过探究As-75菌株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及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得该发酵滤液对四种品系的水稻种子萌发基本无毒害作用,对蚯蚓无致死效应且对蚯蚓的活性也无影响。因此,初步评估As-75菌株发酵滤液具有生态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6)

闫梦茹,张文博,罗国平,Demetra,Simion,王小宁[9](2019)在《地肤子抑菌活性成分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最小抑菌浓度为指标,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试地肤子乙醇提取物中的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对4株细菌和5株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再对抑菌活性较强的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二倍稀释法测试所分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正丁醇相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强,从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的抑菌活性较强,对大肠杆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为31.3μg·mL-1,经1 HNMR、IR及高分辨质谱等鉴定化合物Ⅰ为齐墩果酸。齐墩果酸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是地肤子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张美娜[10](2019)在《提取工艺对山茶油活性成分及抑菌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冷榨、热榨、浸出、超临界CO_2萃取、水酶法5种加工工艺制取的山茶油中VE、多酚、山茶皂苷、植物甾醇、黄酮5种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冷榨工艺制取的山茶油中VE、山茶皂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786.3,3 789.0mg/kg;热榨油植物甾醇含量最高,达到了3 962.0mg/kg;超临界CO_2萃取油多酚含量最高,达到了21.32 mg/kg;浸出油黄酮含量最高,达到了38.9mg/kg;冷榨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4种常见菌抑制率分别到达了95.9%,92.2%,95.2%,94.6%,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综合抑菌活性成分含量和抑菌效果考虑,5种工艺中冷榨工艺制取的山茶油最佳,热榨工艺制取的次之。(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1期)

抑菌活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从中药茵陈中分离内生细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析活性成分。研究采用7种不同的培养基分离菌株,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抑菌活性较高的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茵陈新鲜组织中共分离到52株内生细菌,分属于9个种,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17株,其中NA-3、BPA-24和KMB-32 3株菌活性较强,NA-3和KMB-32的发酵液中齐墩果酸含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茵陈内生细菌,明确了茵陈内生细菌的菌群类别,获得了产齐墩果酸的两个菌株,为微生物发酵生产活性物质提供了素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菌活性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陈州莉,伍贤进,田玉桥,邹娟,方伟.蜜环菌活性成分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19

[2].鲍永毅,陈晓,牛明福,李梦圆,付应建.茵陈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3].刘珍秀,黄继光.蝶形花亚科植物的杀虫、抑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农药.2019

[4].戴诗云,毛哲浩,胡益祥,李凡荣,孙瑞.植物提取物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分析及应用[J].绿色科技.2019

[5].陈婷.基于啤酒花活性成分的可食性抑菌膜的制备及功能评价[D].新疆大学.2019

[6].郭静.桑白皮抗耐药菌活性成分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胡志慧,姬志勤,魏少鹏.河朔荛花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9

[8].江北.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解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9

[9].闫梦茹,张文博,罗国平,Demetra,Simion,王小宁.地肤子抑菌活性成分筛选[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10].张美娜.提取工艺对山茶油活性成分及抑菌效果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9

标签:;  ;  ;  

抑菌活性成分论文-陈州莉,伍贤进,田玉桥,邹娟,方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