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杂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喜福会,杂合语言,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翻译
语言杂合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萍,邓聪,陈微子[1](2019)在《李军、章力汉译本《喜福会》杂合语言的翻译研究——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合语言是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最突出的一大语言特色,也是该作品翻译的一大难点。通过解读李军、章力汉译本《喜福会》杂合语言的翻译策略,分析其对杂合语言现象的处理和应对,发现其充分体现并遵循了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叁个规范,即预备规范、初始规范、操作规范,为华裔文学作品中杂合语言的翻译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明,梅盼[2](2018)在《《翻译与语言杂合:建构世界观》述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与语言杂合:建构世界观》是Susanne Klinger教授的专着,被列为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Routledge Advanc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丛书之一,并于2015年出版。作者目前在土耳其哈斯特帕大学(Hacettepe University)工作,其母语为英语和德语,长期致力于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尤其擅长认知诗学和叙述(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董卉川[3](2017)在《论中国现代诗剧语言的杂合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诗剧的语言既要用白话取代文言,又要对语言进行"欧化"革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语言进行民族化、本土化和大众化的再改造,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和复杂的探索、实践过程。单纯使用任何一种语体或文体均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传统的、现代的、外来的、本土的、通俗的、高雅的语体与文体相互渗透,相互杂合,直至融会贯通,才能使中国现代诗剧的语言呈现出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柳亚萍[4](2017)在《《灿烂千阳》杂合语言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合”(hybridity)这一概念最早应用于生物学中,电子科学等其他领域借用了了这一概念,后来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社会科学也将杂合引入了研究。杂合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都把“杂合”看作是两种不同特点的事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新事物。原文杂合给翻译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以《灿烂千阳》为个案,研究两中译本对原文杂合所选取的翻译策略。《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它以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阿富汗战乱为背景,通过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位主人公展开叙述,以女性的视角描述了阿富汗妇女关于亲情、爱情、希望、梦想的渴望及破灭,它为全世界人们了解阿富汗打开了一扇窗。原文以英语为主要创作语言,兼有用英语拼写的阿富汗官方语达里语,反映了阿富汗和美国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因此,《灿烂千阳》原文是多个语种的杂合,原文在语言层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杂合性,不仅具有英语语言的异域性,同时也确保了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深刻及生动地成功反映出阿富汗人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这部小说有中国大陆李继宏译本和中国台湾李静宜译本两个中译本,本文从杂合视角出发,采取对比研究法和描述研究法,在搜集整理原文中的杂合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原文在语言方面杂合的特点,描述并总结了两个译本再现原文杂合特征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两中译本都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但李静宜使用异化策略的频率高于李继宏。最后本论文从操控理论出发,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异同产生的原因。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翻译立场和目的。同时,诗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文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灿烂千阳》这部小说的两中译本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两位译者将这部小说看作畅销小说,为了增加小说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原文中作者通过使用杂合想要表现出的异域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原文中的杂合现象,同时也为了提高译作的可接受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陈丹[5](2015)在《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作品中“语言杂合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语言杂合现象”,本文对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第五和平书》和《我爱生命中有宽广余地》5部作品中的“语言杂合现象”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建立了“语言杂合现象”语料库。“语言杂合现象”的提取步骤和分类标准是:先找出作品中可搜集到的所有非英语表达式;再依据威妥玛式拼音方案、汉语普通话拼音方案和粤方言的语音体系,将典型的语料进行初步归类;对非典型的语言形式再从多个角度进行筛选分类;最后对所有分类进行验证,咨询相关专家。“语言杂合现象”分为语言成分的借用和洋泾浜英语两大类,借用对象包括汉语和越南语、日语、夏威夷语、西班牙语等,借用的内容指语音、字形、语义和语法。本文从语言变异的角度研究了“语言杂合现象”的类型、构成方式、分布情况;从语音、词汇、语法、句式等不同层次描写并分析了其主要的语言特点;从语码转换和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语言文化功能,指出汤亭亭通过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实现跨文化交际,语码转换遵从了对英语和汉语、其他外语的语言形式和规则不对等的语言现实、对听话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的顺应。本文认为,这些语言变异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有利于构建族裔文化认同和促进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4-29)
阮广红[6](2014)在《议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中的语言杂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女作家、翻译家张爱玲将自己备受瞩目的中篇小说《金锁记》译成了英文。出于对母体文化的热爱,她的译作尽可能呈现原作风貌,保留了较多的"异质因素"。本文拟对译本中的语言杂合现象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张爱玲翻译风格研究提供参照。(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4年11期)
杨璘璘[7](2014)在《文学译文的语言地道性和杂合性——以张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文学翻译,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之争。在这场分不出胜负的争论中,人们逐渐发现了文学翻译的第叁条出路:译文的地道性和杂合性共存。基于此,本文结合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通过对该译作中的语言地道性和杂合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和效果做详细的研究探讨,以期对文学译文的语言地道性和杂合性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29期)
郇芳[8](2014)在《由《德伯家的苔丝》看译文的语言杂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哈代专家"张谷若先生的着名文学译着《德伯家的苔丝》主旨与原文相符,语言贴切,风格传神表达透彻。该译着既不拘泥于原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又不随意进行主观性的发挥,而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铸造,将源文作者所需表达的意蕴及艺术的魅力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在对译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源文与译文二者语言的"杂合",这在张谷若先生译着《德伯家的苔丝》中也有较强的表现,整个译本从单个词汇到句法均具有较为显着的异质性翻译,且杂合于地道的译语之中。本文以张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着重探讨文学译文中的语言杂合现象,旨在为更好地对外国文学进行分析提供语言学方面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14期)
袁赞[9](2014)在《理雅各1871年版《诗经》英译本中的语言杂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杂合化的角度分析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语言的杂合现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用例证法分析了1871年英译本词汇翻译和句法层面的杂合。理雅各的译本多采用音译和字对字翻译的方法翻译原文本中的词汇,译本中有众多的译文有主语及连词缺失和状语从句前置的现象,这种现象即是翻译中的杂合,进而探讨杂合化在《诗经》英译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4年03期)
肖维青,彭文青[10](2014)在《语言杂合、文化译介与课程建设——全国首届影视翻译研究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会议概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影视翻译研究论坛于2012年12月8日至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回顾影视翻译的历史,探讨当前影视翻译研究的趋势,并分析和总结了国内高校影视翻译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情况。论坛邀请了4位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5位业界精英做圆桌访谈嘉宾,共收到论文摘要80余篇,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60位学者及研究人员参与了为期两天的研讨。(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语言杂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与语言杂合:建构世界观》是Susanne Klinger教授的专着,被列为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Routledge Advanc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丛书之一,并于2015年出版。作者目前在土耳其哈斯特帕大学(Hacettepe University)工作,其母语为英语和德语,长期致力于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尤其擅长认知诗学和叙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杂合论文参考文献
[1].蒋晓萍,邓聪,陈微子.李军、章力汉译本《喜福会》杂合语言的翻译研究——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范式[J].长沙大学学报.2019
[2].李明,梅盼.《翻译与语言杂合:建构世界观》述介[J].翻译论坛.2018
[3].董卉川.论中国现代诗剧语言的杂合特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柳亚萍.《灿烂千阳》杂合语言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5].陈丹.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作品中“语言杂合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5
[6].阮广红.议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中的语言杂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
[7].杨璘璘.文学译文的语言地道性和杂合性——以张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语文建设.2014
[8].郇芳.由《德伯家的苔丝》看译文的语言杂合性[J].芒种.2014
[9].袁赞.理雅各1871年版《诗经》英译本中的语言杂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
[10].肖维青,彭文青.语言杂合、文化译介与课程建设——全国首届影视翻译研究论坛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