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生物课程中性教育的认识

也谈初中生物课程中性教育的认识

黄晓慧新疆额敏农九师小白杨中学834601

一、初中生物课程中性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已经不是个别案例。早在07年的时候,广州、香港、澳门、台北开展了一项名为“青少年网上亲密关系”的调查。调查对象是15岁左右的中学生,有效问卷3000多份。调查显示,40%多的受访者表示很想触摸对方,约30%的受访者有性幻想。浙江大学生性现状调查更能说明问题。“大学生性病及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研究课题组对该省两所综合性大学的2.2万名学生进行了取样调查。调查显示,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不到20岁,体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最高;跳舞、唱卡拉OK、抽烟、喝酒等行为频率高的人,性伴侣也较多;很少和家人交流、接触过色情媒体、在网上交异性朋友的人,性行为发生率较高。

面对这样的现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性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谓是迂回曲折、步履维艰。随着文化禁锢的解除,西方文明挟着糟粕汹涌而入国门,在我们努力挣脱文化羁绊、冲破传统的性封闭的同时,传媒对“性”的渲染与夸大,使青少年儿童能够轻易获得有关性的讯息。然而我国的幼儿图、小学性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孩子们在缺乏正确的指导下,错误的性讯息、错误的性观念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除了家长、班主任以外,生物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初中生物课《生殖》一章,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二、初中生物应如何进行良好的“性教育”

1.对于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的认识。

在初中生物学“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的《人的由来》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传授人体结构、解剖学、人类生育的生理学及卫生保健等知识,满足学生的性好奇和求知欲,消除青春期中对性的迷惑与恐惧;更重要的是,这章知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我们必须善于利用这一章的学习,在灌输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破除性恐惧,避免对性的盲目认识而引发的犯罪、性压抑、心理健康问题,使同学们在情感、道德上能正视“性”,培养出身心健康、科学理性的新青年。

2.借助直观影像,增强感性认识。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只要是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老师都会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其中外国的教材和教育方式一定是大部分老师借鉴的主要依据。下面我们不妨在此看看中国的性教育图片材料(如图1.1和图1.2)与德国的性教育图片材料(如图2.1、图2.2、图2.3和图2.4)的区别。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生物教材中虽然也介绍了性知识的相关内容,但是总给人一种“隔着纱”仿佛“云里雾里”的感觉,我们在学习中往往只知道男女的生理构成是怎样的,但是,“孩子是怎样孕育的?”“具体的细节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给出很好的回答。而在对比之下,德国以漫画的形式,诙谐幽默且又细致认真地描述了一个人“产生——孕育——出生?的过程,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一种放松,也不会再觉得“性”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应学会善于借鉴外国教材,并适当地补充一些漫画及影像材料,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这样就不致于在生物课中对于“性”学习成为一种摆设。

3.开展趣味活动,传播性知识。

众所周知,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活动能给儿童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从活动中学会交流和交换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趣味活动进行传播知识、教育儿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开展“拼图游戏”趣味活动,将受精到怀孕再到分娩的过程制作成小卡片,然后再将图片打乱,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正确的顺序组合出来。

4.警惕性教育的不良滥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和社会对于“性”的态度常常给孩子们以这样一种暗示——性是羞耻的,甚至是肮脏的,谈论性是下流的,渴望性更是堕落的。在这样的观念下,如果盲目地说要学习西方的开放、自由,而不顾中国特有的文化,如在生物课上播放“黄片”、说一些“粗俗”的话,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毕竟教育是一项充满着严肃、庄重、理性的活动,不能使之沦为俗套,作为教育者也应谨慎而为。因此,在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办“中国特色”的性文化教育。

总之,学校的性知识的深入教育,既不需要担忧,也不需要“谈性色变”。对于性教育,重点不是教育孩子认识男女和性,核心是要教育和引导孩子拒绝过早地发生性关系,对性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性生活要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因为过早地发生性关系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仅此而已。

标签:;  ;  ;  

也谈初中生物课程中性教育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