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制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检测,PCR,常见菌
血小板制品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方建华,李建斌[1](2018)在《荧光定量PCR方法在郑州地区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于检测郑州地区血小板制品中的细菌,并评价其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效果。方法应用本实验室设计的检测血小板制品中的常见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检测郑州地区日常血小板制品中的细菌。其中此方法可以检测出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的8种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白喉杆菌。结果 3 179份单采血小板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细菌检测,混检阳性6例,拆分阳性1例,拆分(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张燕,方建华,李建斌,李晓帅,卢冉[2](2018)在《两种检测血小板制品中细菌的方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荧光PCR方法和细菌培养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比荧光PCR方法和细菌培养方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检出率、检测时间以及自动化程度等,评价两种方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荧光PCR方法检测血小板制品检测灵敏度为1 CFU/mL,检测时间为4h。该方法主要以细菌保守的序列为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常用的为16S rDNA序列。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试剂盒上市,操作繁琐,(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徐蓓,杨剑豪,邱颖婕,章舜玮,傅剑敏[3](2018)在《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结果分析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2016—2018年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88 066袋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上海市血液中心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共88 066袋(2种单采设备分别为Amicus和MCS+),接种于BPA(需氧瓶)使用Bact/Alert 3D 240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检测,并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等分为2个阶段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结果显示:1) 2个阶段初始阳性率OR值为0. 73,确认阳性率OR值为15. 45,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OR值为0. 44,不确定阳性率OR值6. 76,P均<0. 05。2)确认阳性在2种单采设备出现比例,P>0. 05。3)所有细菌的平均检出时间最短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败血泛菌、头状葡萄球菌、短小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属、人型葡萄球菌。结论通过对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检测项目,能有效的控制细菌污染发生,减少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为提高细菌检测捕获率,以及更好的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提出以下改进方向:优化检测方法,提升细菌检测效率。建立血液安全监测体系,完善评估与回告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张燕,方建华,李建斌[4](2018)在《实时荧光PCR检测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细菌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便于开展的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细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评价其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NCBI中查找血小板中八种常见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出保守区域的引物和探针,将设计好的引物在基因库中进行比对,确认无交叉再进行合成。将合成好的引物和探针通过扩增血小板常见细菌实验,确定最佳引物和探针,同时确定最佳扩增条件,最终建立完整的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的PCR方法。结果通过多种引物的实验,确定了实验方案,本实验中共有8组特异性引物,最终实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检到10 CFU/mL,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检到10 CFU/mL,蜡状芽孢杆菌可以检到10 CFU/mL,鲍曼不动杆菌可以检到10 CFU/mL,奇异变形杆菌可以检到20 CFU/mL,白色念珠菌可以检到10 CFU/mL,白喉杆菌可以检到30CFU/mL,肺炎克雷伯菌可以检到20 CFU/mL。整个检测过程从血小板制品取样到核酸的提取,再到扩增结束,需要4—5 h。结论本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血小板制品中的常见细菌,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常见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出,因此,需要加大样本检测量来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天嘉,代杰文,王旭东[5](2018)在《自体脂肪移植中应用的血小板浓缩制品:尚无量化评估及应用指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面部脂肪移植技术已十分成熟,但依然存在远期效果不稳定、容易吸收等不足。血小板浓缩制品可以促进脂肪生长,减少术后反应,与脂肪细胞混合后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远期临床效果。目的:综述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浓缩生长因子3种血小板浓缩制品的活性成分、性能、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7年CNKI,万方,Pub Med及Medline数据库关于血小板浓缩制品与自体脂肪移植的文献,检索词分别为"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浓缩生长因子;脂肪移植;生存率"和"platelet-rich plasma;platelet-rich fibrin;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fat graft;survival"。最初共检索到940篇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4篇文献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1)富血小板血浆作为较早制备的血小板浓缩产品,通过激活各种生长因子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但实验结果评估相对主观,富血小板血浆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尚有较多的争议;(2)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富血小板血浆的替代产品,因其在制作中无需添加任何外源物质,在简便性及安全性上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特有的抗炎因子、纤维蛋白成分以及生长因子的缓释性,在促脂肪移植中具有更好的效果;(3)最新的血小板浓缩产品浓缩生长因子,相比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供了独有的CD34+干细胞,且拥有更多的纤维蛋白,提供了立体的纤维蛋白支架结构,使其在促进脂肪移植的效果上有了更好的保证。除此之外,浓缩生长因子可以制备为凝胶或者液体形态,在临床上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4)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多数采用主观评分表,还应引入CT和MRI等客观影像学评价方法。此外,需要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最终建立血小板浓缩制品的临床应用指南,以促进其在脂肪移植领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20期)
刘宇宁,王迅,费丹娜,郝旭赞,符沙鸥[6](2017)在《核酸扩增法检测细菌的方法研究及其在浓缩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符合自动化检测要求的核酸扩增法检测细菌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检测。方法对细菌DNA提取方法进行自动化改造,使用不同菌株评估改良后的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100例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对细菌DNA提取方法进行改造,满足了自动化检测的要求,该方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灵敏度分别可达10、150、65、15 CFU/m L。使用灭菌水检测50次,均未发现非特异性检测产物。该方法和细菌培养方法同时能从100例手工浓缩血小板中检出1例细菌阳性标本。结论细菌基因组16S DNA检测方法能快速灵敏地检出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应用于手工浓缩血小板检测能获得与细菌培养相同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赵冬梅,杨金本,曾凤芹,计静文,杨莹[7](2017)在《单采血小板制品临床疗效分析与预约模式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单采血小板制品的临床用量和疗效,评价向临床提供单采血小板制品预约模式的适宜性。方法分析临床使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用量及疗效,探讨向临床提供冰冻单采血小板改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做法。结果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疗效要明显优于冰冻单采血小板(P<0.05),支持了建立临床使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即约即采预约机制。结论取消冰冻单采血小板,实行并满足临床使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即约即采预约机制,是保障临床使用单采血小板制品和疗效的最佳模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7年10期)
邓丽,刘宗泓,杨慧,孙博,刘宏宇[8](2016)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减少主动脉夹层手术围术期异体血制品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和异体血的输入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需要进行深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其中行血小板分离回输患者20例(分离回输组,n=20),未进行血小板分离回输患者20例(常规组,n=20)。分离回输组术前提取1~2个治疗量的自体血小板,待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完毕后快速回输到体内。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 d、2 d和3 d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围术期异体输血量,以及围术期相关不良事件。结果分离回输组术前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2 889.4±510.5)ml,采集自体血小板(214.3±63.1)ml,血小板计数为(2.54±0.49)×1011/L。与常规组比较,分离回输组术后异体红细胞[(6.21±3.02)U vs(9.37±3.71)U(P=0.005)]、异体血小板[(5.5±5.4)U vs(12.9±4.6)U(P<0.001)]、异体血浆[(552.46±175.63)ml vs(850.35±243.58)ml(P<0.001)]和冷沉淀[(10.7±2.4)U vs(18.3±9.6)U(P=0.001)]输入量显着减少,但引流量和围术期相关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小板回输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异体血的输入。(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廖博,王欣[9](2016)在《术前血小板聚集率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制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聚集率(PAR)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影响,及血小板功能与围术期血制品使用的潜在联系。方法:选2014-01至2015-09我院心脏外科行OPCABG 172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据PAR参考值分为PAR正常组(n=79)和PAR减低组(n=93)。记录两组基线资料和主次要终点事件等。结果 :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自体血液回输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积液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输悬浮红细胞例数和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术前PAR与术后输悬浮红细胞呈正相关,但不影响术后早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李飞,蒋丽霞,翟晓碧[10](2016)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血小板制品用量的逐年增加,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已成为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血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特别是血小板制品,其特有的保存方式(22±2℃)更为细菌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条件,一旦被污染则会很快大量繁殖,对输血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被细菌污染的血液输注后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分析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原因,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6年11期)
血小板制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荧光PCR方法和细菌培养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比荧光PCR方法和细菌培养方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检出率、检测时间以及自动化程度等,评价两种方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荧光PCR方法检测血小板制品检测灵敏度为1 CFU/mL,检测时间为4h。该方法主要以细菌保守的序列为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常用的为16S rDNA序列。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试剂盒上市,操作繁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制品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方建华,李建斌.荧光定量PCR方法在郑州地区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2].张燕,方建华,李建斌,李晓帅,卢冉.两种检测血小板制品中细菌的方法评价[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3].徐蓓,杨剑豪,邱颖婕,章舜玮,傅剑敏.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结果分析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2018
[4].张燕,方建华,李建斌.实时荧光PCR检测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细菌方法的建立[J].中国输血杂志.2018
[5].张天嘉,代杰文,王旭东.自体脂肪移植中应用的血小板浓缩制品:尚无量化评估及应用指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6].刘宇宁,王迅,费丹娜,郝旭赞,符沙鸥.核酸扩增法检测细菌的方法研究及其在浓缩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7
[7].赵冬梅,杨金本,曾凤芹,计静文,杨莹.单采血小板制品临床疗效分析与预约模式建立[J].河北医药.2017
[8].邓丽,刘宗泓,杨慧,孙博,刘宏宇.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减少主动脉夹层手术围术期异体血制品用量[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6
[9].廖博,王欣.术前血小板聚集率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制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6
[10].李飞,蒋丽霞,翟晓碧.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J].健康之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