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叶茂春,李红艳,任慧霞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叶茂春,李红艳,任慧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P神经网络,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预警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叶茂春,李红艳,任慧霞[1](2018)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会成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共同缴纳,为维持城镇户籍人口养老而形成的专项基金,城镇老年人口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即来源于该专项基金。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上提前退休观念的冲击及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存在巨大的风险。《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中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代明甫[2](2016)在《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如何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叁支柱养老模式。在这个体系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行,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属于社会再分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辅助组成部分。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我国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特别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的关注度较低。上海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个税递延政策,规定在企业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2015年商业健康保险试行,个人税收优惠政策正式在上海实施,规定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上海也推出了相应的匹配措施,旨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说明上海在完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力争构建使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的社会保险制度。本研究选取对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进行研究,依上海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状况为导向,梳理了新加坡、美国和智利等典型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上海城镇职工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并从优惠模式的选择、优惠模型的建立、缴费额度的设定、税基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缴费率、成本-收益、替代率的测算验证了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从政府层面和机构及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完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6-01-01)

刘倩[3](2015)在《基于人口结构优化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步增大是现在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专家普遍态度是采取延缓城镇养老保险金的领取速度,同时采用优化人口结构的手段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上海的城镇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做出分析,旨在为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5年S1期)

申仁宝[4](2012)在《上海:出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上海出台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力保今年年底前实现制度全覆盖按照规定,只要是上海市城镇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本文来源于《人才资源开发》期刊2012年03期)

李思[5](2011)在《年内实现制度全覆盖》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进会议,部置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上海市副市长姜平出席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周密组织、精心操作、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年底前实现制度全覆盖,全面实现城镇无保居民“老有所养”。(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报》期刊2011-12-13)

汪泓,李红艳,范君晖[6](2011)在《基于人口结构优化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调整参数"为重点,采用双线性开放/动态人口模型,对2009—2020年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和变动趋势进行测算.提出了延缓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领取速度和优化调整上海人口结构等科学的、可行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7](2011)在《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12月24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关于贯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细则,以保障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1年01期)

薛亚芳[8](2011)在《到外地就业可转移接续个人账户》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发布“关于贯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细则,以保障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 本市参保人员流动到外省市就业的,(本文来源于《人才市场报》期刊2011-01-01)

刘栋[9](2010)在《养老保险关系可转外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刘栋)从本月10日起,凡在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流动到外省市就业,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至新参保地;外省市户籍迁入本市的从业人员,可按规定参加上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昨日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0-12-25)

王宇熹,汪泓,肖峻[10](2010)在《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人口分布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上海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结合人口精算学递推和灰色动态GM(1,1)模型,对2008-2050年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老人、中人、新人"在职和退休人口分布数据做出分类预测.在对人口预测结果曲线趋势分析基础上发现上海基本养老保险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潜在的最大危机——退休人口抚养危机.研究结论对于上海市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测算及新人口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0年12期)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如何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叁支柱养老模式。在这个体系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行,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属于社会再分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辅助组成部分。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我国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特别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的关注度较低。上海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个税递延政策,规定在企业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2015年商业健康保险试行,个人税收优惠政策正式在上海实施,规定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上海也推出了相应的匹配措施,旨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说明上海在完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力争构建使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的社会保险制度。本研究选取对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进行研究,依上海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状况为导向,梳理了新加坡、美国和智利等典型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上海城镇职工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并从优惠模式的选择、优惠模型的建立、缴费额度的设定、税基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缴费率、成本-收益、替代率的测算验证了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从政府层面和机构及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完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1].叶茂春,李红艳,任慧霞.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预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2].代明甫.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3].刘倩.基于人口结构优化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5

[4].申仁宝.上海:出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J].人才资源开发.2012

[5].李思.年内实现制度全覆盖[N].上海金融报.2011

[6].汪泓,李红艳,范君晖.基于人口结构优化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对策[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

[7]..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J].上海城市管理.2011

[8].薛亚芳.到外地就业可转移接续个人账户[N].人才市场报.2011

[9].刘栋.养老保险关系可转外地[N].文汇报.2010

[10].王宇熹,汪泓,肖峻.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人口分布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

标签:;  ;  ;  ;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论文-叶茂春,李红艳,任慧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