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

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铁,TD-SCDMA,无线信道模型

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1](2018)在《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经过的地理场景复杂多变,要为高铁旅客提供持续稳定的无线接入就必须要分析高铁场景下的无线信道传输特性,建立高铁无线信道模型。本文基于长达2.35万公里的高铁无线信道实地测试,建立了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Materials,Mechatro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ICAMMCE 2018)(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VOL.162)》期刊2018-04-13)

刘璨,崔昊杨,王超群,曾俊冬,唐忠[2](2016)在《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信道模型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网络在高铁通讯时存在接收信号不稳定问题,开展了多普勒效应及多径时延对正弦波迭加(Sum-of-Sinusoid,SOS)模型、XIAO模型(Jakes仿真器)和LIU Qian模型的影响研究.分析了3种模型的信噪比、相关性以及处理信号衰减的程度,结果表明,在多普勒效应及多径时延的环境下,SOS模型的算法复杂度最低,LIU Qian模型反之,而传递函数相关性最佳,XIAO模型对接入信号的衰落程度最小;在保证传输效率、信道容量足够的前提下,LIU Qian模型中接收信号的失真程度较小,更适宜作为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信道的研究模型.(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琰[3](2015)在《基于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信道“指纹”特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的传输环境比较复杂,研究无线信道的特征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测量无线信道特征参数,而无线信道测量的主要参数就是路径传播时延,研究信道传输特性有助于无线通信行业的发展。文章对实际的无线信道"指纹"特征建立抽头延迟线性模型,并通过了MATLAB仿真实现,旨在从"指纹"特征统计的角度上有效地区分出无线信道的场景或区域。(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5年11期)

董月[4](2012)在《基于Xiao模型和基扩展模型的高移动性无线信道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宽带高移动场景下,无线传播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信道会同时经历时间-频率双选择性衰落。为了研究适合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调制、信道估计与均衡等技术,建立相应的无线信道模型非常重要。论文首先讨论了高速铁路无线信道模型的特性,包括无线信道共有的路径损耗、多普勒效应、多径效应,以及相应的快衰落、慢衰落、平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高速铁路穿透损耗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平坦衰落主要采用Jakes模型的改进模型(Xiao模型),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仿真主要采用抽头延迟线结构。论文还简要讨论了OFDM系统原理和系统结构。接着,基于Qian Liu等人的思想,提出了适合于高移动性莱斯衰落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在常速运行和加速运行情况下的同相分量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包络平方的自相关函数、概率密度函数。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既可用于固定高速运行也可用于加速运行;当列车沿某一方向以固定速度高速行驶时,改进的模型等同于Xiao模型,克服了Xiao模型只能仿真固定速度的局限性。考虑到超高移动性可能会带来的信道非平稳特性,论文分析了平稳区域和相干区域,并讨论了基于随机生灭过程的时变信道模型。随后,论文针对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信道特有的时间-频率双选择性衰落,重点研究了基扩展模型(B asis Expansion Model, BEM)。基于几种基本的BEM和两种修正模型,本文提出了几种改进方法:(1)结合两种修正模型,改进方法—可保证最大频谱频率等于最大多普勒频移,并减小吉布斯效应的影响;(2)基于CE-BEM(Complex Exponentials BEM)在时间框架两端的建模误差较大,改进方法二采用前后两个时间框架部分重迭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边缘建模误差,建模性能优于原有CE-BEM和modified CE-BEM;(3)针对高移动特性,改进方法叁采用分段建模,保持每段建模阶数Q不变时,建模精确度高于原有模型;Q随分段数改变时,分段数为2时的建模性能最好,分段数再增加,由于Q减小及边缘建模误差增加建模性能则略有下降,但都比原有CE-BEM和modified CE-BEM的建模性能要好。最后,通过采用LMMSE信道估计,并用BEM进行信道重建,仿真了一个简单的OFDM无线通信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改进方法一(即MCE-BEM和modified CE-BEM的结合)的归一化均方误差较MCE-BEM和modified CE-BEM均有所降低,尤其是在高速移动场景下,性能提升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王刚[5](2012)在《高速移动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对通信系统的容量、带宽和通信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 MIMO)技术正是满足这些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也是未来高速移动宽带通信系统中重点研究的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中MIMO信道建模问题展开的,目的是讨论如何建立有效的信道以保证系统的高容量和高频谱效率等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发展,阐述了MIMO信道建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仍有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详细分析了两种无线信道衰落(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及其典型的信道模型,其中重点介绍了小尺度衰落,因为在MIMO信道建模中关注的信道衰落就是小尺度衰落。其次,概述了宽带MIMO无线信道建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宽带无线信道的关键参数,MIMO无线信道的演变过程、建模方法分类、典型的空间信道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其中,重点研究了MIMO信道的空间相关性内容,包括相关性的定义和相关系数计算等问题。最后,在前面所做的研究基础上,对基于相关矩阵的I-METRA MIMO信道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如何基于信道统计模型设计得出一个多抽头的宽带MIMO信道模型、如何生成相关信道系数以及如何设计信道建模的步骤等。其中,本文做的改进的是在综合得出的宽带MIMO信道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天线阵列的控制。在仿真方面,本文给出了详细的仿真思路和仿真流程,并基于3GPP标准的Case B的具体参数进行了仿真,其中,本文做的改进是加入了LOS传播分量,仿真中是把LOS分量矩阵加在第一条可分辨路径的信道矩阵上。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做对比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立的信道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分析了天线相关性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和LOS分量对室内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2-01)

王茹[6](2011)在《移动无线信道数理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空间电磁波信号传输的数学和物理模型,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经常提到的多普勒频移、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的概念,给出了实际移动通信系统中抗衰落分集技术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宋卫星,潘和,过宝宝,胡仲羽[7](2011)在《移动无线信道中Hata模型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分析了移动无线信道中的Hata模型,并对路径损耗进行了仿真,为进行无线通信工程的设计、仿真和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1年01期)

刘小群[8](2010)在《无线移动信道及MIMO系统信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信道特征对于研究MIMO系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无线移动信道的特征,再探讨改善衰落信道性能的分集技术,然后介绍了MIMO系统信道模型。(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32期)

房媛,贺晓阳,刘英,陶学恒,王智森[9](2008)在《移动无线信道特征模型与数值计算仿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移动通信室外传播的物理环境分析入手,导出了窄带、宽带移动信道的物理模型及其数学表征,并离散化为计算机数值计算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再现了窄带、宽带移动信道的物理特征,仿真实验结果符合实测的历史数据。本仿真器很好地表征了移动速度、传输带宽、散射环境、载波频率等的影响。可作为现有系统改进和新技术开发的仿真测试工具。(本文来源于《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08-10-01)

赵海涛,董育宁[10](2008)在《基于模型的无线移动信道传输特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使用Gilbert模型和Jakes改进模型,对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进行仿真,准确地模拟了实际中的无线多径衰落信道。改进的信道模型中增加了突发错误状态,更加符合实际无线移动信道特征。仿真结果证明了丢包率与分组大小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曲线的斜率随误比特率的增长呈线性增长模式。(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通信》期刊2008年09期)

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移动网络在高铁通讯时存在接收信号不稳定问题,开展了多普勒效应及多径时延对正弦波迭加(Sum-of-Sinusoid,SOS)模型、XIAO模型(Jakes仿真器)和LIU Qian模型的影响研究.分析了3种模型的信噪比、相关性以及处理信号衰减的程度,结果表明,在多普勒效应及多径时延的环境下,SOS模型的算法复杂度最低,LIU Qian模型反之,而传递函数相关性最佳,XIAO模型对接入信号的衰落程度最小;在保证传输效率、信道容量足够的前提下,LIU Qian模型中接收信号的失真程度较小,更适宜作为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信道的研究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C].Proceedingsofthe2018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sinMaterials,MechatronicsandCivilEngineering(ICAMMCE2018)(AdvancesinEngineeringResearchVOL.162).2018

[2].刘璨,崔昊杨,王超群,曾俊冬,唐忠.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信道模型的性能[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6

[3].李琰.基于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信道“指纹”特征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2015

[4].董月.基于Xiao模型和基扩展模型的高移动性无线信道建模与仿真[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王刚.高速移动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

[6].王茹.移动无线信道数理模型分析[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

[7].宋卫星,潘和,过宝宝,胡仲羽.移动无线信道中Hata模型的仿真分析[J].大众科技.2011

[8].刘小群.无线移动信道及MIMO系统信道模型[J].科技信息.2010

[9].房媛,贺晓阳,刘英,陶学恒,王智森.移动无线信道特征模型与数值计算仿真器[C].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2008

[10].赵海涛,董育宁.基于模型的无线移动信道传输特性仿真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08

标签:;  ;  ;  

无线移动信道模型论文-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