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复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球,Lf,PLGA,JNK3
纳米复乳论文文献综述
宋远见,刘红芝,温相如,张芳,刘志安[1](2011)在《基于W/O/W溶剂挥发复乳法的载药纳米微球合成及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聚乙二醇(PEG)和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为原料,采用复乳法制备荷载JNK3-shRNA表达质粒的纳米微球,同时制备空载纳米微球作为对照,将它们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至大鼠体内,采用HE染色法检测其对脑缺血再灌注后5天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纳米微球Lf-PEG-PLGA/JNK3-shRNA构建成功,它能够显着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在脑中风中,成功构建的Lf-PEG-PLGA/JNK3-shRNA纳米微球能够对神经元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1年09期)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2](2009)在《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纳米银在催化、磁学、光学、电学及抗菌领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许多方法用于纳米银的合成,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由于需要特殊的条件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化学法则操作简单、易控制,但得到的纳米银颗粒不易转移和组装,容易发生团聚。生物还原法则反应速度很慢,且难以控制反应环境。在诸多的合成方法中,微乳液法具有操作简单、粒子可控性好、不易发生团聚等优点,逐渐成为合成纳米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探讨了以微乳体系合成纳米银的方法【方法】将AOT、IPM以适当比例[m(AOT):m(IPM)=5:95]混合均匀,加入适量c(AgNO_3)=0.2mol/L硝酸银水溶液,搅拌至澄清。以W_0表示反胶束的含水量[W_0=c(水):c(表面活性剂)],W_0=7.5。同样方法,向AOT/IPM混合体系中加入与硝酸银水溶液等体积的c(N_2H_4·H_2O)=0.6mol/L水合肼水溶液,搅拌至澄清。之后在搅拌的同时,将水合肼微乳逐滴加入到硝酸银微乳液中,继续搅拌约4h,从而制得纳米银。取纳米银W/O微乳适量,加入到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与茶油的混合体系中[m(RH4O):m(茶油)=9:1],之后逐滴加入双蒸水,搅拌至澄清透明。此时形成纳米银复乳体系。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银进行表征,并对纳米银复乳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进行,微乳体系的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黄色,表明有纳米银的生成。影响纳米银粒径大小的因素包括水核半径,表面活性剂、反应物浓度等。本方法所制备纳米银的最大吸收峰为417nm,符合纳米银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特征,且吸收峰在417nm左右的一段狭窄波段内,说明该方法制得的纳米银粒径均匀。纳米银复乳的体外抑菌结果显示,纳米银复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0μg/L、100μg/L、50μg/L,说明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件。【结论】通过AOT/IPM/水油包水微乳体系,制备了纳米银。TEM分析显示,纳米银呈球状、粒径分布均匀。当W_0=7.5,c(AgNO_3):c(N_2H_4·H_2O)=1:3时,所制备纳米银分散性好,粒径小,平均粒径30nm,且纳米银的生成量较高。纳米银复乳的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0μg/L、100μg/L、50μg/L,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所用的微乳体系无毒、无刺激性,无需将纳米银从微乳中分离出来,将其制备成复乳,即可用水无限稀释而用于医学抗菌领域,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且解决了微乳液法所制备纳米银在临床上应用不便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01)
章晓兰,章晓兰,袁媛,单晓茜,盛燕[3](2009)在《复乳法制备载牛血红蛋白纳米微球型血液代用品中表面活性剂、溶剂对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复乳化法制备载牛血红蛋白纳米微球型血液代用品。免去传统的匀浆强力分散措施,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及溶剂筛选,在初乳和复乳步骤均采用较温和的超声波分散,获得97%以上的高包封率、平均粒径约286 nm微球。油相中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对包封率有显着影响,且与外水相表面活性剂匹配才能获得高的包封率。混合表面活性剂Poloxamer188/Span80比单一表面活性剂Span80能更稳定乳液,提高包封率。表面活性剂浓度高,有利于获得高的包封率和窄的粒径分布。但超过一定量时,对包封率影响不明显,而粒径及粒径分散指数增大。溶剂脱除速率适中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包封率、较小的粒径和粒径分散指数。(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4](2007)在《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T)/肉豆蔻酸异丙酯/水微乳体系制备无毒、无刺激性的纳米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银呈球状、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30nm。体外抑菌结果显示,纳米银复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0、100、50μg/L。(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07年12期)
纳米复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纳米银在催化、磁学、光学、电学及抗菌领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许多方法用于纳米银的合成,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由于需要特殊的条件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化学法则操作简单、易控制,但得到的纳米银颗粒不易转移和组装,容易发生团聚。生物还原法则反应速度很慢,且难以控制反应环境。在诸多的合成方法中,微乳液法具有操作简单、粒子可控性好、不易发生团聚等优点,逐渐成为合成纳米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探讨了以微乳体系合成纳米银的方法【方法】将AOT、IPM以适当比例[m(AOT):m(IPM)=5:95]混合均匀,加入适量c(AgNO_3)=0.2mol/L硝酸银水溶液,搅拌至澄清。以W_0表示反胶束的含水量[W_0=c(水):c(表面活性剂)],W_0=7.5。同样方法,向AOT/IPM混合体系中加入与硝酸银水溶液等体积的c(N_2H_4·H_2O)=0.6mol/L水合肼水溶液,搅拌至澄清。之后在搅拌的同时,将水合肼微乳逐滴加入到硝酸银微乳液中,继续搅拌约4h,从而制得纳米银。取纳米银W/O微乳适量,加入到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与茶油的混合体系中[m(RH4O):m(茶油)=9:1],之后逐滴加入双蒸水,搅拌至澄清透明。此时形成纳米银复乳体系。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银进行表征,并对纳米银复乳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进行,微乳体系的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黄色,表明有纳米银的生成。影响纳米银粒径大小的因素包括水核半径,表面活性剂、反应物浓度等。本方法所制备纳米银的最大吸收峰为417nm,符合纳米银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特征,且吸收峰在417nm左右的一段狭窄波段内,说明该方法制得的纳米银粒径均匀。纳米银复乳的体外抑菌结果显示,纳米银复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0μg/L、100μg/L、50μg/L,说明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件。【结论】通过AOT/IPM/水油包水微乳体系,制备了纳米银。TEM分析显示,纳米银呈球状、粒径分布均匀。当W_0=7.5,c(AgNO_3):c(N_2H_4·H_2O)=1:3时,所制备纳米银分散性好,粒径小,平均粒径30nm,且纳米银的生成量较高。纳米银复乳的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0μg/L、100μg/L、50μg/L,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所用的微乳体系无毒、无刺激性,无需将纳米银从微乳中分离出来,将其制备成复乳,即可用水无限稀释而用于医学抗菌领域,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且解决了微乳液法所制备纳米银在临床上应用不便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复乳论文参考文献
[1].宋远见,刘红芝,温相如,张芳,刘志安.基于W/O/W溶剂挥发复乳法的载药纳米微球合成及其作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1
[2].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3].章晓兰,章晓兰,袁媛,单晓茜,盛燕.复乳法制备载牛血红蛋白纳米微球型血液代用品中表面活性剂、溶剂对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
[4].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J].精细化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