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偏见论文-林沐

媒介偏见论文-林沐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偏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性别偏见,认识,改善

媒介偏见论文文献综述

林沐[1](2018)在《对媒介中性别偏见的认识与改善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媒在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而媒介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歧视更是成为人们在探讨当前媒介中所存在的问题时的重点议题。为了更好地改善媒介中的性别偏见,必须对"性别偏见"的表现有充分的认识,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方式以解决媒介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朱桂生,黄建滨[2](2018)在《青年医生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从语言偏见到信任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刘永伟"肾失踪"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叁个层面探讨了新闻媒体所建构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媒体在建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医生群体形象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发现,在"肾失踪"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标题、分类、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青年医生群体塑造成一种缺乏经验、冷漠傲慢、不负责任的施暴者形象。对青年医生群体的污名化与中国社会因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因社会虚拟化导致的群体责任意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于茜瑶[3](2017)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偏见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进步与文明的社会。女性在不断崛起,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推进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电视作为影响力深远的传统大众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世界性的"女性=第二性"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电视新闻在报道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妇女在社会中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1))(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20期)

李致君[4](2017)在《媒介偏见视角下电影《喜福会》中的华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从开始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原因引起误解和冲突到最后互相理解的故事,探究了华裔女性如何重构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喜福会》在塑造华人形象时渗透出的媒介偏见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喜福会》对建构华人形象的双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7年08期)

肖妮[5](2016)在《媒介偏见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的研究很多,但未有文章对媒介偏见的产生、媒介偏见的概念、媒介偏见的体现及如何避免媒介偏见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旨在对所选择的关于媒介偏见的研究论文,按照媒介偏见的产生、媒介偏见的概念、媒介偏见的表现以及避免媒介偏见的措施这叁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6年11期)

李书贤[6](2015)在《浅议主持人语言在媒介偏见中的体现和校正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偏见的存在毋庸置疑,它不仅有伤媒体的公信力,更可能给社会公正和认知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意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的偏见着手分析纠正偏见的手段,以期对一线主持人工作实践有一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20期)

吴迪[7](2015)在《媒介偏见带来的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了西方历史上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媒介偏见思潮,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个体差别等几个方面考察了媒体偏见存在的原因。由此去思考社会力量还有个体差别和媒介报道偏见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引发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36期)

黎藜[8](2015)在《新媒介视域下的媒介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香港小童便溺事件为切入点,力图分析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所构筑的传播环境对事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和在传播环境俗化、恶化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使人"成了‘机器的延伸’"。大众深受其流毒而不自知,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应当以自己的专业工作对新媒介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指出其危害,并对大众形成更为良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5年04期)

崔泽然[9](2015)在《广州汉族与维吾尔族青年群体间偏见及其媒介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地城市工作生活的维吾尔族青年群体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面临许多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与汉族青年群体之间交流不多,两个群体间存在隔阂与偏见;而近期出现在网络或者传统媒介上关于维吾尔族的新闻信息,存在叙事方式“他者化”、题材多负面的问题,这些不公正的、倾向性的媒介内容又加深了维吾尔族与汉族群体间的偏见。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群体间的偏见与隔阂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媒体在促进民族、群体间的交流与认知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媒介因素与内地维吾尔族与汉族青年群体间偏见、社会距离的联系,不管对于媒介中的传播者、管理者还是受众,都具有现实意义与紧迫性。民族群体间的偏见可以用社会距离来表征,研究结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定量研究的方式,调查了解了广州市汉族与在广州生活工作的维吾尔族青年群体媒介接触、媒介内容倾向性认知,媒介内容信任、群体间偏见、群体间社会距离的现状,站在媒介受众的视角,试图寻找媒介因素与“偏见”、“社会距离”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内地维吾尔族青年群体对汉族,汉族青年群体对维吾尔族群际间有较大偏见,社会距离较大;2)内地媒介中存在涉及维吾尔族的媒介偏见,维吾尔族青年群体对于媒介中涉及维吾尔族的内容信任程度较低;3)媒介偏见加深了维吾尔族与汉族间隔阂,媒介因素对内地维吾尔族青年群体与汉族青年群体间的偏见与社会距离有显着的影响;最后,本文通过研究结果,从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两个角度对管理、改善涉及维吾尔族媒介报道,改善民族间隔阂,促进民族间关系发展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4-01)

刘高文之,李向东[10](2014)在《全球背景下的媒介偏见与传播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新闻报道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新闻传播不免出现诸多失衡。全球化传播对媒介真实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传媒策略的跨国性和传媒经营多元的一系列好处自显其中;另一方面,传媒"霸权"和"孤岛"的两极严重分化,西方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全球媒体,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播平衡,导致了"媒介偏见"现象的出现。一、媒介偏见出现的客观性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的标志,是新闻(本文来源于《新闻论坛》期刊2014年03期)

媒介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刘永伟"肾失踪"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叁个层面探讨了新闻媒体所建构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媒体在建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医生群体形象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发现,在"肾失踪"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标题、分类、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青年医生群体塑造成一种缺乏经验、冷漠傲慢、不负责任的施暴者形象。对青年医生群体的污名化与中国社会因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因社会虚拟化导致的群体责任意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偏见论文参考文献

[1].林沐.对媒介中性别偏见的认识与改善方法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8

[2].朱桂生,黄建滨.青年医生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从语言偏见到信任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18

[3].于茜瑶.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偏见现象为例[J].山西青年.2017

[4].李致君.媒介偏见视角下电影《喜福会》中的华人形象[J].数码世界.2017

[5].肖妮.媒介偏见研究文献综述[J].西部广播电视.2016

[6].李书贤.浅议主持人语言在媒介偏见中的体现和校正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5

[7].吴迪.媒介偏见带来的困惑[J].商.2015

[8].黎藜.新媒介视域下的媒介偏见[J].传媒观察.2015

[9].崔泽然.广州汉族与维吾尔族青年群体间偏见及其媒介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5

[10].刘高文之,李向东.全球背景下的媒介偏见与传播失衡[J].新闻论坛.2014

标签:;  ;  ;  ;  

媒介偏见论文-林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