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层网络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并行冗余协议,高可用性无缝冗余协议,监测帧,智能变电站
二层网络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贵,高红亮,李广华,李彦,付艳兰[1](2018)在《基于IEC62439-3协议的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监视方法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IEC61850-90-4标准中引入了基于并行冗余协议(PRP)和高可用性无缝冗余协议(HSR)的组网方案,该组网方案与国内普遍推广应用的双星型网络在网络监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在HSR、PRP的过程层组网方案基础上进行网络监视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监视帧、nodetable表、IED上送状态等几种网络监视管理方案并对几种监视管理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基于HSR、PRP网络的可选监视管理方案。从IEC61850-90-4组网方案的工程实施角度出发,解决标准中未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为国内智能变电站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期刊2018年02期)
刘磊,张运福,陈宏波,王富强,何鹏[2](2018)在《无线网络二层交换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和无线信道的不稳定性,针对叁层路由的Qo S较大受限于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缺陷与不足,研究并实现了一种无线网络二层交换路由协议算法。算法主要研究按需路由策略,针对无线网络特点介绍了路由表设计原则,进一步给出了路由表以及按需路由报文格式、按需路由流程与二层路由转发流程及其实现,并通过实验对比对协议进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动态拓扑的无线网络路由建立时间。(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汪栋[3](2015)在《基于Fuzzing技术的Android平台应用层网络协议测试工具》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层网络协议由于涉及的协议种类多,不同平台都有其特定的实现,导致应用层协议不能像其他广泛使用的底层协议那样接受各种严格的测试。当前Android系统是智能终端中使用最广泛的移动操作系统,在这个系统平台上运行着大量与网络协议相关的应用软件,由于开发人员在协议实现以及软件设计过程中缺乏对数据包完善的处理逻辑,导致一些应用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崩溃或无响应等异常情况,这不仅会造成用户使用体验的下降,同样也会威胁到移动设备上重要数据的安全。虽然当前出现了一些针对Android应用进行测试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更偏向于对应用功能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而缺乏对网络协议应用处理畸形数据的能力进行验证的工具。模糊测试技术在桌面操作系统平台上漏洞挖掘领域显现出巨大优势,将其测试思想引入到Android平台上进行协议测试必将有效的提高Android协议应用的安全性和健壮性。本文以模糊测试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统一规格描述的Android平台应用层网络协议测试工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协议的统一规格描述和变异算法。通过对常见网络协议格式的分析,设计实现用于模糊测试的通用协议描述规则,设计对各种协议字段类型具有针对性的变异算法,最终实现基于关注点变异的通用可控模糊测试畸形数据生成器,用于高效地生成满足协议规格说明书的畸形数据测试用例。2.设计实现Android平台应用层协议自动化测试工具。在宿主PC机端,设计测试用例生成与控制子系统,提供测试用例生成和传输控制功能,并能够在状态窗口观察相应状态;在Android端,设计测试运行与监测子系统,完成测试用例接收解析、调用待测API进行测试和结果存储及展示功能,以及对待测应用的自动化启动调用、应用异常监测和测试结果展示分析及验证功能。3.完成对Android平台典型协议API和应用的测试。分析目标协议实现可能存在的脆弱点,完成NFC和短信协议数据包处理API的测试和应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推断API在实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在开发中存在软件健壮性缺陷,由此来指导应用开发人员提高相关协议软件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7)
潘鹏贵,林霞,许力,林力伟[4](2012)在《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路由协议的设计都是尽量减少或避免信号传输的互相干扰,无法发挥物理层网络编码的优势,导致网络吞吐量不能得到提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路由协议,通过网络层与物理层的跨层协作增强节点的交互能力。仿真实验表明,与无编码、直接转发的网络编码策略相比,该协议分别能提高50%和28%的网络吞吐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2年19期)
陈创新[5](2012)在《应用层网络协议的识别机制与软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长,和以TCP/IP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结构和相关应用服务日新月异。一方面网络结构逐渐从传统的C/S (Client/Server)模式转向P2P (Peer to Peer)模式,网络应用不断增多,带宽资源日趋紧张。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应用和服务的不断涌现,在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而新型网络协议和应用的使用,也使得其复杂性不断增加,越来越难以管理。因此,既需要禁止或控制非核心应用协议以保证大多正常协议的正常运行,使之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带宽;同时考虑到网络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从正常数据流量中快速及时识别和分离出恶意数据流量和非法数据流量,以达到网络数据的正常安全传输。而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对应用层协议的快速识别,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它也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问题和热点研究之一。本文先是主要研究了目前应用层协议典型的识别方法,分为普通类的应用层协议和各种文件共享类的P2P协议;接着为了使系统的匹配效率大大提升,针对所识别系统的字符串匹配做了新的算法优化,从而为精确识别和管理应用层协议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Linux emulator的应用层协议识别系统。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本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应用层协议的关键技术包括模式结构、存在的问题、优势及区别做出了详细的介绍;第叁章对目前识别应用层协议的典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第四章对正则表达式的规则及转换状态展开讨论,并提出了提高应用层识别匹配引擎效率的相应算法;第五章设计了一种基于Linux emulator的软件协议识别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识别匹配的4大模块(流管理模块、协议的模式特征模块、规则匹配模块以及报文匹配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并最终通过叁种测试方式,给出相应的软件系统测试结果;最后一章是对未来研究课题的改进和课题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2-06-01)
刘伟[6](2011)在《某应用层网络协议仿真软件在Linux环境下的移植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将一款应用层网络协议仿真软件从Windows平台移植到Linux平台的项目,该项目的意义在于首先公司希望长期维护Linux平台的软件以使得公司的技术积累能够集中于Linux平台;其次希望在移植过程中对产品的实现进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并发连接处理能力和定时器精度。本文论述了整个项目过程中,从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到具体实现的全部过程,对各种技术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给出了最终的实现方案。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项目的背景、作者承担的任务。第二部分对仿真软件的功能、一般实现原理、功能部件划分、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进行了阐述,确定了软件性能的瓶颈,给出了总体的架构设计方案。第叁部分是对移植和优化的具体实现,包括网络通信机制的Linux平台实现、对线程任务的优化分解、高精度定时器的实现和优化、SCTP传输层协议的内核级支持、一般软件优化等等。第四部分是项目结束后的分析和展望。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分析了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高并发网络编程的实现机制,利用Linux平台的线程级对称多处理和实时调度策略机制,给出了Linux平台高并发仿真软件的实现方案;分析了多定时器的实现原理,比较了不同方案的算法复杂度和优劣,设计了将定时器处理和网络事件处理统一到单一线程中的方案,最后给出了使用timerfd_create实现高精度多定时器的完整方案;将SCTP传输层协议的支持由第叁方库改变为操作系统内核支持;分析并实践了将一般软件性能优化技术应用于应用层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考虑。最后,对移植和优化进行了验收测试,达到了项目最初的目标和要求。另外,本文对项目中没有考虑到的部分,以及项目结束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于软件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给出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1-09-01)
王辛果[7](2011)在《异步无线传感网的跨层网络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由大量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具有感知、计算、存储和无线通信能力的微型节点组成的自组织分布式网络。由于不需要基础设施,易于快速部署,且可以完成大范围、长期的监测任务,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复杂性极高,目前尚未完全研究出可用的自组网技术对其进行高效管理,使之能长期有效地完成感知任务。能量受限已成为制约大范围、长期部署WSN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对节点进行睡眠调度能有效减少空闲侦听和降低能耗。根据是否需要时钟同步,采用睡眠调度的MAC (Media Access Control)协议大致可以分为同步调度和异步调度两类。由于没有周期性的同步负担,即使在相同时延限制条件下,异步调度MAC协议在低流量网络中的能量效率比同步调度更高。然而在异步调度MAC协议中,由于发送节点不知道接收节点的醒来时间,发送数据时会产生额外的等待代价,具体包括等待时延和等待能耗,这会对上层路由造成重大影响。本文运用跨层设计的方法,设计了更加高效的异步调度MAC协议,并为异步调度的网络提出了高效的无状态路由协议。本文主要的内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机会合作的异步调度MAC协议(OC-MAC: OpportunisticCooperation in Low Duty Cyc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如果数据包较小而睡眠调度的占空比较低,等待能耗甚至可能高于传输能耗。在OC-MAC协议中,处于等待状态的相邻发送节点利用路由层信息进行合作通信。通过将数据包委托给代理节点,发送节点可以提前进入睡眠状态。合作通信不仅能降低等待能耗和等待时延,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相邻节点间的干扰和冲突。虽然合作通信仅能在竞争和级联两种场景下进行,但它本身几乎并不带来额外开销。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均表明利用路由层信息进行合作通信的OC-MAC比现有异步调度MAC协议的性能更好。2.为异步调度的网络建立了更加合理的虚拟坐标系统,包括时延坐标和能耗坐标,并提出了基于能耗坐标的跨层路由协议(EEMR: Energy-E?cientIntegrated MAC and Routing Protocol):在地理或跳数坐标的帮助下,传统的无状态路由协议通过局部的贪婪转发策略建立源节点到目地节点的最短路径。由于没有考虑实际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和睡眠调度的影响,它们选择的地理最短路径不一定是能耗或者时延最低路径。本文将异步网络中的链路代价分为传输代价和等待代价,并建立能反映实际路径代价的虚拟坐标,具体包括时延和能耗坐标。由于链路代价以及网络拓扑会动态变化,采用低开销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逐跳反馈机制更新坐标。接着,提出了基于能耗坐标的跨层无状态路由协议,发送节点综合邻居节点的能耗坐标以及醒来时间,动态地选择最优的转发节点,最小化转发路径的总能耗。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跨层设计的EEMR协议在异步网络中的能量效率比传统的地理位置路由协议更高。3.基于上述的虚拟坐标,为时延敏感性网络提出了一种时延受限且能量高效的路由协议(DCEER: Delay-Constrained and Energy-E?cient RoutingProtocol),DCEER协议对EEMR协议作了如下改进:首先,DCEER协议以最大的端到端时延不超过给定上限为前提,最优化能量效率。其次,EEMR协议假设发送节点知道所有邻居节点的当前坐标,但在数据量较低的网络中,本地存储的邻居节点坐标并不准确,这会影响转发路径的能量效率。DCEER协议统计邻居节点的坐标分布,将最优转发节点的过程建模为马尔科夫过程,并运用最优停止理论控制转发节点的选举过程。因而,DCEER协议对动态坐标有更强的适应性。此外,根据数据流量对所有节点的睡眠时间进行联合优化调度,平衡节点能耗,解决多跳网络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延长网络寿命。4.本文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分布式分簇协议(ADCS:Adaptive andDistributed Clustering Scheme):分簇协议是早期研究中为周期汇报型传感器网络提出的一类基于同步调度的节能组网协议,涉及MAC和路由两层协议。分簇协议是将网络中的节点分成若干组,每组选举出簇头节点组成骨干网络,其他节点只与簇头进行通信,并按照簇头分配的时隙进行睡眠调度。ADCS协议改进了簇头选举算法和成簇算法。选举簇头时,综合考虑节点剩余能量以及邻居节点度;形成簇结构时,非簇头节点根据通信距离以及簇的负载选择簇加入。ADCS协议能自适应网络中的节点分布,生成合理的簇结构,平衡节点能耗,延长网络寿命。在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的网络中,ADCS协议的网络寿命比典型分簇协议LEACH分别延长了40%和75%。(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05-01)
闫冬[8](2007)在《监听第叁层网络协议——Packet Design联手国脉科技主打高端企业网络管理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Packet Design公司宣布:为了扩展亚太地区的销售市场,授权美国寻科公司作为它在亚太地区的业务代表,负责开发合作伙伴和管理市场销售;并在其协助下,目前已(本文来源于《每周电脑报》期刊2007年43期)
王春南[9](2006)在《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的二层VPN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专网VPN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价值。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网络实现VPN的技术方案大大改善了传统IP网络的缺陷,同时又能提供和帧中继/ATM网络一样的安全性保证,很好地适应了VPN业务的需求。本文介绍了MPLSVPN网络模型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两种基于MPLS网络的二层VPN技术实施方案,并比较优缺点。(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06年36期)
康素卿[10](2006)在《二层隧道协议研究及L2TPv2网络服务器软件的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企业规模、范围、分支机构的不断扩展,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信息量迅速增大,使得基于 Internet 的传统商务应用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的复杂性、管理的繁重性、信息的安全性、费用的昂贵性、基础设施的兼容性等等,这种趋势使传统的通过长途拨号和租用专线进行网络互连的形式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以上状况,从事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研究机构与企业提出了基于二层隧道协议通过远程接入方式构建虚拟专用网络的方案,远程用户只需拨号连入本地网络服务商(ISP)即可安全访问公司网络,极大的方便了公司的移动用户、远程工作者与分支机构,并为公司减少了设备的资金,降低了通信的费用。二层隧道协议是一种将含有原始数据的二层数据帧封装使其在包交换网络中传输的隧道技术。第一个二层隧道协议标准-L2TPv2 以点对点二层数据帧作为隧道传输的对象,允许使用包括数据链路层服务在内的传输服务来建立隧道。第二个二层隧道协议标准—L2TPv3 对 L2TPv2 进行了扩展,隧道传输对象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二层数据帧,使二层隧道协议具有了更好的通用性与互操作性,应用也从单一的非对称客户/服务器模式扩展到对称的终端/终端模式与服务器/服务器模式,使其在构架虚拟网络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对二层隧道协议的研究是掌握协议原理、完成软件开发、实现网络应用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同时对软件的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和实现软件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隧道技术的相关知识;对 L2TPv3 与 L2TPv2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全面描述了二层隧道协议的基本工作机制;归纳总结了 L2TPv3 与 L2TPv2的显着不同之处;指出了 L2TPv3 存在的不足。本文还完成了对具体设备的 L2TPv2网络服务器软件部分进行的系统测试。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对软件进行全面的质量验证,列出测试项目及测试结果,得出测试结论,总结测试方法,不仅有力地保障了软件质量也为实验室进行相关软件的测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素材。最后对研究与测试做出总结,并根据现有成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6-04-01)
二层网络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适应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和无线信道的不稳定性,针对叁层路由的Qo S较大受限于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缺陷与不足,研究并实现了一种无线网络二层交换路由协议算法。算法主要研究按需路由策略,针对无线网络特点介绍了路由表设计原则,进一步给出了路由表以及按需路由报文格式、按需路由流程与二层路由转发流程及其实现,并通过实验对比对协议进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动态拓扑的无线网络路由建立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层网络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杨贵,高红亮,李广华,李彦,付艳兰.基于IEC62439-3协议的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监视方法研究与实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8
[2].刘磊,张运福,陈宏波,王富强,何鹏.无线网络二层交换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8
[3].汪栋.基于Fuzzing技术的Android平台应用层网络协议测试工具[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潘鹏贵,林霞,许力,林力伟.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2012
[5].陈创新.应用层网络协议的识别机制与软件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2
[6].刘伟.某应用层网络协议仿真软件在Linux环境下的移植及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1
[7].王辛果.异步无线传感网的跨层网络协议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8].闫冬.监听第叁层网络协议——PacketDesign联手国脉科技主打高端企业网络管理市场[J].每周电脑报.2007
[9].王春南.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的二层VPN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06
[10].康素卿.二层隧道协议研究及L2TPv2网络服务器软件的测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标签:并行冗余协议; 高可用性无缝冗余协议; 监测帧; 智能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