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余甘子,漂烫,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1](2019)在《不同处理方式对余甘子果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余甘子果在加工过程中的褐变问题,需对余甘子进行预处理工作。本研究以余甘子鲜果为原料,探究高温蒸汽、微波及沸水3种漂烫方式对过氧化物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蒸汽漂烫对POD和PPO的钝化效果较好,且耗时短。(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19期)

刘慧颖,韩玉燕,蒋润枝,程立宝[2](2019)在《糖对莲藕实生苗不定根形成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浓度蔗糖、葡萄糖、果糖溶液处理莲藕实生苗,研究不同糖处理对莲藕实生苗不定根形成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30 g/L蔗糖处理的实生苗均能促进莲藕不定根的形成,而50 g/L的蔗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10、20、30 g/L葡萄糖处理的莲藕实生苗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40 g/L和50 g/L的葡萄糖对不定根发生起明显抑制作用。利用10、20、30、40、50 g/L的果糖处理莲藕实生苗,前期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后期随着果糖溶液浓度的升高,对不定根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利用不同浓度蔗糖处理莲藕实生苗,观察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蔗糖处理过的莲藕实生苗POD活性在0~8 d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总之,不同类型的糖影响莲藕实生苗不定根的形成效果不同,这为进一步挖掘调控莲藕不定根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王婷芬[3](2019)在《黍糠过氧化物酶的磷酸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中的氧化还原酶,可利用过氧化氢来介导多种无机和有机底物的氧化。大多POD是单一多肽链与含Fe(Ⅲ)-原卟啉IX辅基构成的血红素蛋白,多肽链分子须与血红素结合才构成全酶,血红素辅基是POD电子传递的载体。III类POD是来源于植物的分泌型过氧化物酶,在胞质中合成后可以转运至细胞壁或液泡,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如机体内毒性过氧化物的清除,细胞壁的合成,伤口愈合,生长素合成及代谢等。已报道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等)可以在H_2O_2存在的条件下对DNA进行氧化断裂。PmPOD是来源于黍子中的一种含血红素辅基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可以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PmPOD诱导的坏死性凋亡与PmPOD造成DNA的断裂有关。因此本论文将着重研究PmPOD对DNA的断裂及其机制。本研究首先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以pBR322,pUC18和pGEM-T为底物,并结合DTT,NaN_3,以及二价金属离子等试剂初步研究PmPOD是否可以断裂DNA;通过连接和转化实验以及光谱扫描的方法探究PmPOD切割DNA的分子机制,即证实PmPOD诱导DNA断裂是水解断裂,还是氧化断裂,并进一步以dNMPs等为底物,通过HPLC分析PmPOD对dNMPs的水解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别测定了PmPOD过氧化物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最适pH值;最后通过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得到了PmPOD的叁维结构;结合PmPOD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了PmPOD发挥磷酸酶活性的活性位点。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及浓度范围内,PmPOD通过类似于天然核酸内切酶的切割机制将超螺旋环状DNA切割成缺刻型和线状DNA,而在高浓度PmPOD及长时间作用时,可以将质粒DNA完全降解。连接转化实验表明,PmPOD以水解的方式断裂质粒DNA,抑制和光谱扫描实验表明,活性氧(ROS)和铁卟啉IX辅基均不参与PmPOD介导的DNA切割,说明PmPOD与其它报道的血红素蛋白(肌红蛋白等)不同,其通过水解而不是氧化断裂机制切割DNA。二价金属离子实验表明,与其它内切核酸酶类似,Mg~(2+)显着增强PmPOD的DNA切割活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mPOD可以水解脱去dNMPs的磷酸根,表明PmPOD具有磷酸酶活性。随后将PmPOD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比较,结果发现,PmPOD的磷酸酶活性远高于HRP,但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HRP。本研究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获得了PmPOD的叁维结构,通过对PmPOD和其它粮食作物来源POD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PmPOD序列中包含一段HCXXXXXR保守序列,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双特异性磷酸酶(DUSPs)的活性位点相似。该研究为该类过氧化物酶切割DNA的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酶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然,左利,刘士蒙,杨桂英,李诗雅[4](2019)在《基于金属硫蛋白铜纳米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尿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金属硫蛋白铜纳米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尿酸酶的催化活性相结合,设计了比色/光度法检测血液样品中尿酸的生物传感平台。方法检测尿酸的线性范围为25.47~750.00μmol/L,检出限7.72μ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3.02%~4.62%,在实际血液样品的测定中加标回收率96.34%~105.39%。方法简便易行,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杨阔[5](2019)在《具过氧化物酶活性CuNPs的生物合成及其对染料脱色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与金和银等贵金属相比,天然储量高,价格低廉,在实际应用中更具优势。纳米铜粒子(CuNPs)比表面积大,催化性能出色,广泛应用于乙炔制备等化学生产中。研究发现晶粒尺寸在10-110 nm的纳米铜材料拉伸力学性能良好,其屈伸强度比一般退火工艺制得的20μm的铜材料高900%,比普通铜材料高8%以上。纳米铜可以附着在合金表面改善电荷转移速度,提高合金的导电性能。鉴于纳米铜在力学、电学和化学等领域的特异性能和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纳米铜材料相关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HLS合成CuNPs,并探究CuNPs的合成部位与合成条件,对粒子进行透射电镜(TEM)与X射线衍射(XRD)表征鉴定。菌株合成的CuNPs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探究CuNPs过氧化物酶活性最佳条件,可以对葡萄糖的浓度进行检测;同时探究CuNPs脱色活性亮蓝、刚果红、靛蓝胭脂红和结晶紫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脱色原理的探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菌株HLS合成CuNPs条件优化菌株HLS合成CuNPs的条件进行优化。对共培养上清液、破胞上清液和破胞菌体沉淀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在破胞菌体沉淀观察到CuNPs;铜盐种类分别为CuS04、CuCl2 Cu(NO3)2时,只有Cu(NO3)2组对CuNPs合成效果较好;并且通过硝酸盐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Na2W04的引入推测菌株HLS合成CuNPs的主要酶可能是硝酸盐还原酶。(2)CuNPs的TEM与XRD表征鉴定TEM镜检破胞菌体沉淀样品,可观察到粒径尺寸为10-20 nm的粒子,两条晶格条纹之间的距离为0.208 nm与Cu的(1 1 1)晶格条纹相同;XRD检测管式炉灼烧后的菌体沉淀样品显示在43.5°、50.6°、74.3°和89.9°处有衍射峰,这与Cu的(1 1 1)、(2 0 0)、(2 2 0)和(3 11)晶面2θ角相吻合,推测合成粒子为CuNPs。(3)CuNPs的过氧化物酶性质与检测葡萄糖的应用菌株HLS合成CuNPs在40℃,pH 4.2,CuNPs悬浮液终浓度300 μg/mL,H202浓度为1.5 moL/L时,具有最佳过氧化物酶活性,酶活为228.9 U/g干重。H202浓度检测的线性区间为0.13-5.3 mmoL/L,以H202浓度的线性检测结果作为葡萄糖检测的浓度范围,以此确定葡萄糖浓度检测的线性区间为1-5.3 mmoL/L。高浓度α-乳糖、D-果糖、麦芽糖和蔗糖要弱于CuNPs对低浓度葡萄糖检测响应值。利用CuNPs对葡萄糖溶液进行检测误差值小。(4)CuNPs对染料脱色的研究pH为7时,介体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能显着提高CuNPs对靛蓝胭脂红和结晶紫的脱色率,丁香醛(SA)能显着提高CuNPs对活性亮蓝的脱色率。pH为3时,CuNPs对活性亮蓝和靛蓝胭脂红的脱色效果较好;pH为7时,CuNPs对刚果红和结晶紫的脱色效果较好。通过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发现CuNPs对活性亮蓝脱色24 h未有新峰出现,对活性亮蓝脱色可能是吸附作用,CuNPs对刚果红、靛蓝胭脂红和结晶紫的脱色24 h后分别在258 nm、256 nm和258 nm处有新峰出现,CuNPs可能对这3种染料是降解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董雪娇[6](2019)在《金/碳量子点纳米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对生物小分子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小分子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葡萄糖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在人体内能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过程,主要是提供能量。人体内存在的生物小分子还有抗坏血酸、多巴胺等等。自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被提出以来,酶生物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在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碳量子点(CDs),由于其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作为模拟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碳点的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可以与金纳米粒子(Au NPs)结合,形成新的金纳米粒子/碳量子点纳米复合物(GCDs)。相比单独的碳量子点,复合物在光电、热、磁等方面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质,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例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传感以及肿瘤学处理等方面,尤其在催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将金纳米粒子/碳量子点纳米复合物作为类过氧化物酶,应用酶生物传感监测葡萄糖和抗坏血酸,为生物小分子的检测提供了新途径。基于综上所述,如何提高金/碳纳米复合物的催化活性,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比色检测葡萄糖和抗坏血酸的生物传感器,提出了以下研究内容:(1)金诱导碳量子点聚合,通过交联反应,形成了一个链状的金/碳纳米复合物。随着Au NPs的加入,发生荧光猝灭和电子转移。选择具有最佳碳膜厚度的GCDs作为类过氧化物酶,并在H_2O_2存在的情况下进行TMB的氧化反应。采用拉曼(Raman)光谱和吸收光谱实现多模式监测,并且可以发现溶液颜色由无色到蓝色的变化。以此为基础,进行葡萄糖的比色检测。(2)进一步研究Cu~(2+)的加入对GCDs催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发现,Cu~(2+)的加入不仅增强了GCDs的光热效应、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更是提高了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复合物碳膜表面的氨基可以捕获Cu~(2+)形成新的物质——胺铜,引起荧光猝灭,促进电子转移的进程,从而提高了催化的性能。将抗坏血酸(AA)连续加入到获得的蓝色氧化混合溶液中,发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以此为依据,实现橙汁中的AA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宏航[7](2019)在《氧化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Fe的氧化物被发现具有类似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生物催化活性以来,包括Fe_3O_4、Fe_2O_3、ZnFe_2O_4等在内多种Fe氧化物及其配合物均被报道具有类似的催化活性。近来的研究表明,V的高价氧化物V_2O_5纳米线和低价的氧化物VO_2纳米颗粒也具有类似的催化活性。本论文工作首先概述了人工模拟酶的发展现状,详细讨论了以氧化铈基纳米材料和氧化铁基纳米材料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在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时所具有的性质及应用。然后简述了V氧化物在模拟过氧化物酶时的特征和优势,展望其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重点研究了表面处理及Ti掺杂对B相VO_2纳米(VO_2(B))粉体的微结构及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颗粒均匀的长棒状VO_2(B)粉体,验证其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通过35℃恒温通氧处理的工艺方法,探究VO_2(B)活性变化规律。研究VO_2(B)酶学催化机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来源以及VO_2(B)活性变化的原因。实验发现通氧处理可大幅度提升VO_2(B)类过氧化物酶活性,通氧处理后的VO_2(B)催化比活力提升至处理前的约6倍,使得其具有了显着优于其他类过氧化物酶且更接近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高活性特征。动力学测试证实其酶学催化机制为顺序机制,活性来源为VO_2(B)颗粒本身而非含V离子基团。结合XRD、FTIR、SEM、XPS、Raman等微观分析方法,证明其活性大幅提高的原因可归结为氧原子进入引起的V价态比变化以及氧原子进入表面引起的局部晶格调整。(2)以晶粒尺度为3nm的锐钛矿TiO_2为掺杂源制备掺Ti的VO_2(B)粉体,研究Ti掺杂VO_2(B)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掺杂量的变化规律,比较Ti掺杂VO_2(B)与未掺杂VO_2(B)的催化活性优劣。XPS测试证实了Ti在VO_2(B)的结构中以+4价形式存在,XRD、SEM、Raman等微观测试证明Ti掺杂VO_2(B)保持了B相的基本晶体结构和长棒状的形貌特征,长时间水热证明Ti掺杂使得VO_2(B)中不会出现其它杂相,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掺杂可以有效提升VO_2(B)的酶活性。(3)研究并测得了VO_2(B)粉体在H_2O_2检测、葡萄糖检测时的最低检测限和线性检测范围等参数,通过选择性测试实验证实了VO_2(B)用于检测葡萄糖时对底物的专一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加伟,倪朋娟,陈传霞,张华星,李长龙[8](2019)在《基于普鲁士蓝纳米立方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普鲁士蓝纳米立方体(PB NC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方法.PB NCs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氧化态的TMB(oxTMB),在652nm处有较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峰;GSH既可以与PB NCs表面Fe3+结合,又可还原oxTMB,这双重作用抑制了TMB的氧化过程,引起体系紫外-可见吸收峰强度降低.基于体系紫外-可见吸收峰强度随GSH浓度的变化关系,我们得到GSH检测线性范围为0.01-5.0μmol/L.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不仅为GSH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还拓展了PB NCs在生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姚艳丽,刘海荣,李冰冰,史滟滪,冀媛媛[9](2019)在《径流污染对2种地被植物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蔺和鸢尾是天津地区常见的地被植物,具有很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这2种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响应,采用生物滞留柱模拟试验的方法,对道路地表径流和自来水浇灌条件下马蔺和鸢尾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进而比较2种植物的抗逆性。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浇灌的马蔺、鸢尾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39mg/g、1.11mg/g,自来水浇灌的马蔺、鸢尾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69mg/g、1.32mg/g;地表径流浇灌的马蔺、鸢尾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为80.05U/(min·g)、59.28U/(min·g),自来水浇灌的马蔺、鸢尾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为88.92U/(min·g)、84.10U/(min·g);相比自来水浇灌条件,地表径流水降低了2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鸢尾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作用较大,对马蔺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梁潘霞,邢颖,廖青,潘丽萍,陈锦平[10](2018)在《硒对春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硒对春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硒调控茶叶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氨基酸螯合硒作为硒源,对土壤进行淋施,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硒肥对春茶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茶叶中茶多酚、茶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12~21 L/hm~2的各处理下茶叶硒含量差异不显着,且均显着高于9 L/hm~2和对照处理,其中15 L/hm~2浓度处理时茶叶硒含量最高,为0.64 mg/kg;硒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茶叶的GSH-Px活性,硒肥浓度在15 L/hm~2时,酶活性最强。施硒后,可以增加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18 L/hm~2硒处理下春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为各处理最高。【结论】在适量的硒浓度处理下,可以明显提高茶叶的GSH-Px活性,并增加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不同浓度蔗糖、葡萄糖、果糖溶液处理莲藕实生苗,研究不同糖处理对莲藕实生苗不定根形成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30 g/L蔗糖处理的实生苗均能促进莲藕不定根的形成,而50 g/L的蔗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10、20、30 g/L葡萄糖处理的莲藕实生苗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40 g/L和50 g/L的葡萄糖对不定根发生起明显抑制作用。利用10、20、30、40、50 g/L的果糖处理莲藕实生苗,前期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后期随着果糖溶液浓度的升高,对不定根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利用不同浓度蔗糖处理莲藕实生苗,观察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蔗糖处理过的莲藕实生苗POD活性在0~8 d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总之,不同类型的糖影响莲藕实生苗不定根的形成效果不同,这为进一步挖掘调控莲藕不定根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不同处理方式对余甘子果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食品.2019

[2].刘慧颖,韩玉燕,蒋润枝,程立宝.糖对莲藕实生苗不定根形成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王婷芬.黍糠过氧化物酶的磷酸酶活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刘然,左利,刘士蒙,杨桂英,李诗雅.基于金属硫蛋白铜纳米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尿酸[J].应用化工.2019

[5].杨阔.具过氧化物酶活性CuNPs的生物合成及其对染料脱色的效果[D].东北林业大学.2019

[6].董雪娇.金/碳量子点纳米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对生物小分子的检测[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郑宏航.氧化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8].王加伟,倪朋娟,陈传霞,张华星,李长龙.基于普鲁士蓝纳米立方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姚艳丽,刘海荣,李冰冰,史滟滪,冀媛媛.径流污染对2种地被植物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9

[10].梁潘霞,邢颖,廖青,潘丽萍,陈锦平.硒对春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8

标签:;  ;  ;  ;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论文-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