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塑性收缩,塑性收缩裂缝,水分蒸发速率
塑性流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川[1](2002)在《大流动性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混凝土特别是大流动性混凝土容易产生早期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在早期裂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存在不仅影响工程外观,促使干燥收缩裂缝或其它形式裂缝的发展,而且还将为侵蚀性介质向混凝土基体渗透、迁移提供通道,对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混凝土塑性收缩及其裂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配制参数、主要原材料以及环境条件对新拌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一定时,较低水灰比和较高水灰比对应的混凝土拌合物不易开裂,而中间某一临界水灰比对应的混凝土拌合物开裂较严重,这一临界水灰比为0.5;单方混凝土水用量或水泥浆量一定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塑性开裂趋势与上述情况相似,但临界水灰比分别为0.45-0.4和0.4。2)在一定砂率范围内,较低和较高砂率对应的混凝土拌合物不易开裂,而中间某一临界砂率对应的混凝土拌合物开裂较大,这一临界砂率变化范围为36-43%。3)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配制的混凝土较易开裂。4)粉煤灰和硅灰对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影响与拌合物的实际水胶比有关,存在一个水胶比界限,在此界限之上,掺入粉煤灰或硅灰的混凝土较易开裂,在此界限之下,粉煤灰或硅灰高性能混凝土对塑性收缩裂缝具有抑制作用。对粉煤灰,这一水胶比界限约为0.36,对硅灰约为0.4。5)聚丙烯纤维能有效地抑制和稳定新拌混凝土基体中的微裂纹。6)在室内控制环境条件下,降低环境温度、风速以及提高相对湿度均可减少新拌混凝土水分蒸发速率,从而减少塑性收缩裂缝。相比之下,提高环境相对湿度对减少水分蒸发和裂缝更为明显。7)在室外太阳辐射、8m/s风速条件下,新拌混凝土的塑性开裂与水灰比有关,水灰比界限约为0.4。水灰比w/c>0.4时,在此条件下新拌混凝土较其它条件(曝晒、无风或遮荫、风速8m/s或遮荫、无风)容易开裂;水灰比w/c≤0.4时,情况相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2-10-20)
江艳[2](2000)在《卫生陶瓷制品生产用塑性与流动性泥浆的组成和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 90年代以前工艺生产卫生陶瓷制品时 ,对斜出水口坐便器应在底部粘结补片 ;对直出水口坐便器应粘结整个底 ;对水箱应消除侧位浇注孔。为了实施粘结附件工序和消除浇注孔 ,泥浆应具有很高的塑性 ,即泥浆组成中含有大量的粘土和高岭土。在评定泥浆塑性的实践中(本文来源于《河北陶瓷》期刊2000年03期)
马建新,舒翔,孙振平,张冠伦,周文宗[3](1997)在《用减水型粉煤灰配制塑性大流动性高强混凝土及坍落度损失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减水型粉煤灰(JFA)在混凝土中的作用,认为JFA的减水作用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较大的影响,而其火山灰活性则对混凝土具有明显的后期增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合理掺加JFA和高效减水剂可以配制出80MPa以上的塑性高强混凝土和70MPa以上的大流动性高强混凝土(HSC)。通过复合接加缓凝剂和保水剂,可以有效地减小大流动性HSC的坍落度经时损失,文中讨论了大流动性高强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控制机理。(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1997年01期)
塑性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按照 90年代以前工艺生产卫生陶瓷制品时 ,对斜出水口坐便器应在底部粘结补片 ;对直出水口坐便器应粘结整个底 ;对水箱应消除侧位浇注孔。为了实施粘结附件工序和消除浇注孔 ,泥浆应具有很高的塑性 ,即泥浆组成中含有大量的粘土和高岭土。在评定泥浆塑性的实践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流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川.大流动性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研究[D].重庆大学.2002
[2].江艳.卫生陶瓷制品生产用塑性与流动性泥浆的组成和性能分析[J].河北陶瓷.2000
[3].马建新,舒翔,孙振平,张冠伦,周文宗.用减水型粉煤灰配制塑性大流动性高强混凝土及坍落度损失的控制[J].混凝土.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