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书面语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料库,汉语书面语体,教学,本科留学生
书面语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红[1](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高年级本科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体教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梳理近二十年汉语书面语体研究现状与考察现有教学材料的基础上,运用BCC、CCL、MLC、DCC等语料库,以嵌偶单音词、合偶双音词和文言古句式为例,初步探讨了如何实施高年级本科留学生的汉语书面语体教学。文章认为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书面语体教学遵循的原则是:一、语言项目的选择及教学顺序的安排应基于其在语料库中分布频率的高低;二、例句的选择与练习的设计应基于语料库中分布频率最高的语言实例;叁、在语料库考察的基础上,将高度概括的句法结构细化、具体化,为学习者提供其在更大语言环境中的使用信息,包括高频搭配型式和语义韵等信息。(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胜梅[2](2017)在《“呈现”的义项和用法:从书面语体向口语体的转移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呈现"可分解为:"呈现1",表示"(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显出、露出"(如"祖国大地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用于新闻报道、时政评论、文学描写、学术论着,书面语体特征鲜明突出;"呈现2",表示"将某物展示给人观看"(如"晚会呈现给观众一场文化盛宴")。从"呈现1"到"呈现2",由状态动词、非自主动词、二价动词发展为动作动词、自主动词、叁价动词,直至带上双宾语,并且进一步由新闻语体的书面稿发展到广播电视现场新闻报道和嘉宾访谈的口语表达,这是使用者的表达需求、特定语域中的高频使用及强势传播媒体的促进对词义转移、句法功能发展、语体特征改变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崔超琼[3](2017)在《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书面语体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Biber所创建的多特征、多维度分析法为基础,从67个语体特征抽出了6个书面语体的特征来分析受试者的口语。通过CLAWS对90份口语语料进行赋码,用来检测学习者的口语中是否大量使用书面语体,以及这种现象是否会随着学习者的深入学习而出现弱化趋势。(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7年06期)
孙行可[4](2017)在《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体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留学生普遍缺乏语体知识的输入,导致在运用汉语的输出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语体杂糅的情况,尤其在书面语中会出现严重的口语化倾向。本文以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的书面作文为切入点,从选词、择句、谋篇叁个角度对其写作中出现的语体偏误做出归类;并从理论认知、教师教学和学生习得叁个角度系统地归纳了其成因;最后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培养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体交际能力的可行性策略。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步骤以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为汉语语体知识概说,在界定语体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对语体知识和语体能力的概念以及语体习得的过程进行概述,并从词汇、句子和语篇叁个角度对书面语体特征做出归纳总结。第叁部分为书面语体偏误类型分析,通过偏误分析法,从选词、择句、谋篇叁个角度对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体偏误进行归类。第四部分为书面语体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语体理论本身、教师教学体系和学生习得叁个角度来分析影响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体习得的因素。第五部分为书面语体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从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以及留学生自身叁个角度出发提出培养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体能力的策略。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郑莉[5](2016)在《高级阶段美国学生汉语作文书面语体习得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交流沟通方面障碍逐渐减少,可以流畅地与中国人交流。但是仍然存在阻碍其汉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且这些因素往往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书面语体的习得。相较于口语书面语体难以习得,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诸多语体方面的偏误,使得留学生作文常表现出口语化倾向严重,表达不得体的问题。语体这一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汉语语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语体学发展至今,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从描写、分析为主开始转向借助语料库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但关于现代汉语语体特征标记研究因难度大、开始时间晚而落后于英语学界的同类研究。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开展的语体研究相比较同一领域下的词汇和语法研究,数量少,成果不够丰富,主要分为量化分析教材语体情况和留学生汉语书面语口语化倾向两个方面。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体研究的焦点被放在语体教学上,而基于留学生语料的语体习得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汉语语体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语体的研究现状,本人从语体学角度出发,以美国中文领航项目南京中心学生的考试和课堂书面作文为研究对象,依据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体偏误进行归类并解释成因。在研究中笔者运用了问卷测试法调查了美国中文领航项目南京中心留学生对待汉语语体知识的态度并通过测试题考察了他们的汉语语体意识。另外笔者收集了该项目学生的课堂作文和考试作文,立足于语体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理论,结合问卷测试,对留学生的语体意识和书面语体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对语体知识持积极态度,具有学习语体知识的需求,且在测试和作文中俱反映出一定的语体意识。对留学生作文进行偏误分析后,本人发现其偏误的主要类型为:语言单位层面上词、短语、句子的口语体、书面语体混用造成语体风格不统一:韵律层面上,因缺乏语感和嵌偶词、合偶词知识而导致的韵律不协调。另外近义词的误用也是一种偏误形式,无法区分近义成分的语义轻重、语义范围、感情色彩、搭配对象等,使得留学生在近义词的使用方面偏误频现。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复杂:学生自身因素如学能和学习策略的影响。汉语语体特点如书面语体词汇文言词、成语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书面语体句式复杂,语法要求更为规范等造成习得难度较大。母语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也是偏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将英语表达和句子结构直接翻译到汉语中,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偏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则表现在对汉语短语紧缩规律不够深入地了解而将短语胡乱紧缩,制造出看起来精炼正式的表达,但实际上不符合汉语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另外还有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与教学缺乏系统性等原因。以上种种都使得学生在书面语的表达上难有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汉语语体本体研究着眼,加强重视,拓宽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对汉语语体的研究;其次,可以通过设立语体教学大纲、设置专门的语体知识教学课程和加强教师对语体知识系统的教学来加强语体知识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分阶段添加语体知识教学,使之具有阶段性、针对性;教学方法、教材应配合课程设置,将语体意识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提高学生运用语体知识的能力,减少书面语体偏误。本文提出的建议尚待实践的检验,但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高级阶段语体教学有所帮助,能促进更多的研究者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7)
崔超琼[6](2015)在《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书面语体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研究语体的特征。语体学中的语体特征包含有音位学、词汇学、句法学和修辞学。本文从词汇角度出发,以Douglas Biber在1988年所创建MD/MF多特征、多维度分析法为基础,从67个语体特征中抽出了6个语体特征来分析了口语中的书面语现象,从而判断受试者是否在口语中出现了使用了不恰当的混合语体,进而提出改进方法。口语,与书面语相对,作为语体的两个不同的程式(modality),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从词汇角度出发,二者各有其语体特征。譬如口语多出现第一、二人称,强调小品词,缩略式,动词等语体特征;而书面语则较多使用第叁人称,被动语态,名词,介词等。如果本该出现在口语中的语体特征较多使用在书面语中,或者书面语体特征出现在口语中,我们将之称为混合语体。混合语体程度越高,则说明其口语有严重的书面语倾向。本文采用兰卡斯特大学的CLAWS对147份口语语料进行分析,通过SPSS统计受试者口语中的书面语体特征,从而判定他们的口语是否有书面语的倾向。155名受试者来自初、高中以及大学叁个层次。受试者参与了不同层次但同类型或者同层次但不同类型的口语任务,多维度、多特征的分析了其6个语体特征。为了验证不同实验结果,本论文实验分为两大组:一组为纵向研究,另一组为横向研究。第一组纵向研究着重以口语中的书面语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为主,即不同层次同类型的任务。受试者来自初、高中、大学叁个不同的层次,但他们均被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同类型的口语测试。然后用CLAWS对语料中出现的6个语体特征进行统计,再用SPSS分析其使用率。按实验预计,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语体敏感性应该有所加强,口语中的书面语体倾向应该下降。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1)在所选的6个语体特征中,使用率并未出现稳定的下降;(2)名词和被动语态甚至出现了上升趋势。因此可得出实验结果为:学习者的口语情况并未随着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更加口语化,大学生的表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如初中生。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二个实验。第二组横向研究研究了6种语体特征在同层次但不同口语类型的变化情况。此组受试者均来自大一,被分为4组。每组接受了不同类型的口语任务,分别口头作文,复述,对话及讨论。同一水平的学习者在不同类型的任务中所使用的语体特征是否会有差别呢?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语体特征在不同类型的口语中存在差异,sig值达到0.05;(2)在四种类型当中,复述这一类型较少使用书面语体,其效果最为接近口语;(3)而口头作文则是使用了大量的书面语体特征,混合语体现象较为严重。综合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口语中的书面语体特征并未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甚至有强化的效果。因此不能指望学生通过学习的深入而解决问题。而反而观之,在不同的类型测试当中,语体特征会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根据此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的意义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地道的口语,通过模仿,复述这种形式提高口语水平。(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曹毓方[7](2015)在《中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书面语体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语体教学,是已经引起注意但成果不多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书面习作进行了偏误考察。在对汉语语体的本体所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归纳了语体之间之所以呈现不同特点的区别性特征——语体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对语体影响的表现。基于以上工作,本文将中高级汉语水平的汉语言专业学历生和接受短期汉语培训的非学历生的书面习作,以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作文作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偏误语句进行考察,析出语体偏误。本文从语体要素的角度对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误例展开定性分析,考察偏误产生的原因,发现在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估,以及学生自身方面都存在引起中介语语体偏误的因素。除此之外,本文根据考察结果,对对外汉语领域的教与学分别提出了一些建议,期望对改进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王雪娇[8](2013)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体的多维度多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引起了语言学习和研究在方法上和思想上的重要转变。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语体分析近年来也吸引了很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兴趣。MD/MF(Multi-dimensional/Multi-feature analysis)模型,即多维度/多特征分析法,是由语料库语言学家Douglas Biber于1988年创建,以语料库和计算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对语域变异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描写。本模型利用语料库技术,通过对语言特征的“共现”模式进行分析,确定语域变异的维度,并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不同语篇类型,以全面地揭示语体之间的差异。本课题利用Biber所创建的多维度多特征分析模型,从五个维度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叁四年级学生议论文语料库与本族语大学生议论文语料库之间的语体差异,同时研究了两者在与各维度相对应的语言特征的使用上的差别。本研究选择LOCNESS中美国和英国大学生非限时议论文作为参照语料,选择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下的笔语子语料库(WECCL)中收集自英语专业叁四年级学生的非限时课外作文作为对比语料。通过对比分析发现:1.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交互性和抽象性较强,而信息性、叙事性、说服性和指代明确性都偏低。研究揭示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信息整合能力较为薄弱,也证实了其写作中确实存在明显的“口语化”倾向。2.在与各个维度相关的语言特征使用上,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表现出了与本族语者的巨大差异。在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议论文写作中存在对某些特定语言特征的过度使用的现象,如个人动词、一般现在时动词、人称代词、强调语、可能情态词、必须情态词、其他副词及连接副词等;同时,在某些语言特征上也存在少用现象,如名词、介词、过去式、完成时、wh-从句、预测情态词和被动式等。3.本研究借鉴了潘璠(2012)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议论文库(UGA)及研究生议论文库(GA)的研究成果,通过将二者与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库的内部差异行进行对比,发现尽管随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体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差异并不十分明显。针对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本研究给出了教学上的建议。研究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涉及英语文化及英语思维习惯等内容,帮助学生尽量摆脱母语思维定式的干扰。其次,教师可采用展示不同语体的文章,或对比国内外相同语体文章的差异性等方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再次,教师也可通过学习语料库研究方法,及时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把握,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10-30)
冯瑞玲[9](2013)在《英语书面语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语料库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体可分为口语题和书面语体,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直很难提升,原因之一即语体意识淡薄。该研究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将DDL理论、过程写作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统一,通过自评、同伴互评等形式将语料库引入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自建语料库,从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名词化和被动语态叁个参数发现,英语书面语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语料库介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语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各个特征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3年16期)
王永娜[10](2012)在《书面语体“和”字动词性并列结构的构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字动词性并列结构是一种书面语体的语法结构。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结构的类型,其次讨论双音节动词性结构能够与"和"相搭配的原因是双音节动词在双音节韵律形态的作用下兼有名词的属性;最后,解释该结构具有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原因在于它具有泛时空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2年02期)
书面语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呈现"可分解为:"呈现1",表示"(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显出、露出"(如"祖国大地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用于新闻报道、时政评论、文学描写、学术论着,书面语体特征鲜明突出;"呈现2",表示"将某物展示给人观看"(如"晚会呈现给观众一场文化盛宴")。从"呈现1"到"呈现2",由状态动词、非自主动词、二价动词发展为动作动词、自主动词、叁价动词,直至带上双宾语,并且进一步由新闻语体的书面稿发展到广播电视现场新闻报道和嘉宾访谈的口语表达,这是使用者的表达需求、特定语域中的高频使用及强势传播媒体的促进对词义转移、句法功能发展、语体特征改变的深刻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书面语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秀红.基于语料库的高年级本科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体教学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9
[2].李胜梅.“呈现”的义项和用法:从书面语体向口语体的转移和发展[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
[3].崔超琼.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书面语体现象研究[J].英语广场.2017
[4].孙行可.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体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郑莉.高级阶段美国学生汉语作文书面语体习得偏误研究[D].南京大学.2016
[6].崔超琼.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书面语体现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7].曹毓方.中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书面语体偏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8].王雪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体的多维度多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9].冯瑞玲.英语书面语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语料库介入[J].海外英语.2013
[10].王永娜.书面语体“和”字动词性并列结构的构成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