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行分布式有限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元,并行计算,多线程,分布式系统
并行分布式有限元论文文献综述
袁加全[1](2008)在《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有限元并行计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限单元法是现代工程设计和分析的重要数值方法之一,但要对这些大型或超大型复杂结构进行有效的结构分析,需要有高性能的计算资源、有效的算法和先进的软件编制手段。Java多线程技术是构建并行系统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分布式系统用Java多线程技术实现了一个有限元并行应用系统。(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08年17期)
管建和[2](2006)在《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分布式并行计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科学计算主要采用单机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的协同计算等几种形式。而在地球物理勘探应用中,许多科学计算采用的是单机计算,如电磁场有限元法二维构造或叁维构造的解释软件。这些软件的单机计算,由于数据量大并且计算时间长,往往只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系统支持才能满足应用需要。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分布式并行计算(DPC)是使用局域网上的闲置CPU资源协同实现的高性能计算。因此,研究基于经济可行的局域网实现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可以解决其单机计算时间长、计算结果难以实时可视化等科学计算问题,将会在地球物理应用领域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推动电磁法勘探解释计算技术的向前发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在局域网上建立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的设想,实现了地球物理勘探解释的科学计算。将地球物理勘探的数据处理问题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进步结合起来,发展了地球物理的解释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解释方法的技术进步。2、系统地给出了大地电磁法解释的数学模型,重新推导了部分的计算公式。完整地给出了基于大地电磁场勘探解释数学模型的有限元法求解的计算模型;为了程序实现,重新推导了求解一种解系数矩阵为块状叁对角对称矩阵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快速算法-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算法。3、研究了国内外文献中涉及不多的基于Win32的面向对象的并行程序设计技术;提出了在电磁法勘探应用的科学计算领域,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其分布式并行计算的问题;该技术不仅解决了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求解问题,而且还为其它地球物理解释的高性能计算的并行算法设计提供了依据。4、研究了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串行计算的算法和软件实现、并行计算的算法和软件实现,给出了电磁法有限元法解释计算任务并行的划分和分治,解决了有关并行计算的负载均衡技术,合理地给出了算法的粒度选取。5、依据并行计算模型和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并行计算程序,经计算获得了在不同的计算规模或节点下的实验数据,给出了相关的性能分析和效率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6-10-01)
李水乡,王云鹏,陈永强[3](2005)在《基于局域网的有限元网格分布式并行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见的PC+Windows+LAN环境下,采用WinsockAPI网络通信接口实现了局域网上的分布式并行有限元网格生成。网格生成区域在服务器上按照工作站数量被分解为若干个子区域,这些子区域及网格控制参数通过局域网(LAN)传给工作站。子区域在工作站上被剖分成子网格并通过局域网传回服务器以合并形成最终网格。算例表明只要有足够的计算节点,分布式并行技术可以将网格生成速度大幅度提高,而网络通信所占时间的比例基本固定。(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5年12期)
薛彩军,邱清盈[4](2005)在《分布式环境下并行有限元分析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结构优化设计的效率, 研究了结构静动态性能的快速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环境下并行有限元分析策略, 并从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过程自动化和有限元分析任务动态分配叁个方面阐述了其实现方法。提出的策略成功地应用于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结构静动态协同优化设计中。(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5年04期)
樊洪明,李先庭,赵彬,任鸿泽[5](2002)在《有限元分布式并行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非定常不可压缩流动有限元分布式并行计算的方法,本文的并行算法使得采用一般串行计算方法难以实现的不可压缩流动有限元问题获得解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微型计算机资源解决大规模复杂的湍流问题。(本文来源于《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06-30)
孔祥安,詹剑峰[6](2000)在《一个基于CORBA和Java技术的分布式并行有限元计算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和Java技术,提出了一个能在支持TCP/IP协议的异构网络环境下实现分布式并行有限元计算环境的具体方案.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在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计算中心的局域网上实现了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10000阶矩阵相乘的计算。(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00年05期)
余天堂,姜弘道,任青文[7](1999)在《有限元分析的并行程序设计——基于网络和PVM的分布式并行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网络和PVM的分布式并行环境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是有限元并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向,此种并行计算方法具有投资少、灵活性强和得到的加速比高等优点。本文给出了基于网络和PVM的分布式并行环境的有限元分析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有限元并行分析采用多波前并行处理的子结构并行分析方法, 界面方程的求解采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PCG)。文中还给出了有限元并行前处理方法。此种设计方法易于实现,且能获得较高的加速比。(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期刊1999-10-01)
并行分布式有限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科学计算主要采用单机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的协同计算等几种形式。而在地球物理勘探应用中,许多科学计算采用的是单机计算,如电磁场有限元法二维构造或叁维构造的解释软件。这些软件的单机计算,由于数据量大并且计算时间长,往往只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系统支持才能满足应用需要。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分布式并行计算(DPC)是使用局域网上的闲置CPU资源协同实现的高性能计算。因此,研究基于经济可行的局域网实现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可以解决其单机计算时间长、计算结果难以实时可视化等科学计算问题,将会在地球物理应用领域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推动电磁法勘探解释计算技术的向前发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在局域网上建立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的设想,实现了地球物理勘探解释的科学计算。将地球物理勘探的数据处理问题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进步结合起来,发展了地球物理的解释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解释方法的技术进步。2、系统地给出了大地电磁法解释的数学模型,重新推导了部分的计算公式。完整地给出了基于大地电磁场勘探解释数学模型的有限元法求解的计算模型;为了程序实现,重新推导了求解一种解系数矩阵为块状叁对角对称矩阵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快速算法-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算法。3、研究了国内外文献中涉及不多的基于Win32的面向对象的并行程序设计技术;提出了在电磁法勘探应用的科学计算领域,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其分布式并行计算的问题;该技术不仅解决了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求解问题,而且还为其它地球物理解释的高性能计算的并行算法设计提供了依据。4、研究了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串行计算的算法和软件实现、并行计算的算法和软件实现,给出了电磁法有限元法解释计算任务并行的划分和分治,解决了有关并行计算的负载均衡技术,合理地给出了算法的粒度选取。5、依据并行计算模型和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的并行计算程序,经计算获得了在不同的计算规模或节点下的实验数据,给出了相关的性能分析和效率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行分布式有限元论文参考文献
[1].袁加全.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有限元并行计算的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
[2].管建和.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分布式并行计算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3].李水乡,王云鹏,陈永强.基于局域网的有限元网格分布式并行生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
[4].薛彩军,邱清盈.分布式环境下并行有限元分析策略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
[5].樊洪明,李先庭,赵彬,任鸿泽.有限元分布式并行算法研究[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
[6].孔祥安,詹剑峰.一个基于CORBA和Java技术的分布式并行有限元计算环境[J].计算机仿真.2000
[7].余天堂,姜弘道,任青文.有限元分析的并行程序设计——基于网络和PVM的分布式并行环境[C].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