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文明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理性,经济理性,生态文明,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孙雯[1](2019)在《生态理性: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观转向——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性批判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在经济理性价值观指导下,物质发展过分超过了精神发展,人们在消费主义带来的"狂欢"中逐渐迷失自我,对自然界近乎掠夺式的索取和破坏使得自然不堪重负。如果现代文明不能改变价值取向,转变认识与利用自然的角度,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生态理性价值观为主导,引领社会共识和文化导向,进行积极的、进步的价值观建设,并且将这种价值观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中,使人类逐渐走出经济理性的泥沼。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性批判视角,转向生态理性价值观,是顺应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卢艳芹[2](2018)在《生态文明价值观范式的生态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观念的转变基于人类对自然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价值观生态范式的转变即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目标。这不但是实践的体现,更是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包含自然价值的新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工业文明状态下的生态危机,就是那个时代由人类生存范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要想化解这种危机,就要反思过去人类的生存范式,实现生存范式和社会关系范式的生态转向。(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7期)
康玲玲,周建超[3](2018)在《生态文明视阈下生命教育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正在成为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生命教育是生态文明理论架构中的基础性内容,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的传播与渗透,使生命教育不仅获得了蓬勃发展的高屋建瓴的宏大理论支撑,也使生命教育本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整体思维范式下认识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用平等、和谐、开放的视野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与权利,既是生命教育转向的归宿,也是生命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摒弃、解构传统的主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命教育观,变革和重构新型的生命教育认知诉求,探索生命教育这一转向的时代意蕴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赵勇宾[4](2018)在《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下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关键的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现在,在打造建设生态文明的阶段里,也一定会被形式要求环境法的生态化,这是发展的必然。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只是为生态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环境法存在的不足是我们针对为之努力完善的目标,让其对外平衡、对内协调,从而更加适应环境生态化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18期)
魏心凝[5](2018)在《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它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维,实现了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这既表现在它实现了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观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的转向,从工具理性支配到人文关怀扬起的转变,还表现在从注重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到审美需求的转向。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既在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又在实践上对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胜利油田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伟东[6](2017)在《以自我革命精神转向生态文明》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对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给九江这样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沿江城市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以自我革(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7-06-30)
赵文力[7](2016)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是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西方现代文化模式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使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文化模式上从"以经济为中心"向"以文化为中心"转向,这需要全社会从价值导向到制度运转进行全方位的转换,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在教育、科技、产业制度上进行彻底的调整。(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6年10期)
傅守祥[8](2015)在《生态恶化、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转向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上,以极度崇尚器物为特征的、单一模式的"发展主义"对人类社会来说是祸而非福。生态理念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智慧,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生态觉悟"的全面提升;它是对现代性方案的全面修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更是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和理性的反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减缓并消除工业文明的扩张性品格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当代中国必须全方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5年10期)
兰青[9](2015)在《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逐渐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成为主体。一方面人类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逐渐失衡对立。以资源、环境、人口等形式出现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对立的现实困境。从现实维度回溯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树立和谐一体的生态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化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途径。(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温铁军,邱建生,张俊娜[10](2015)在《理性看待全球危机,自觉转向生态文明》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现代化因其"殖民化"起点和"全球代价转嫁"路径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持续,而无法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靠从"叁农"提取剩余这种特殊的"比较优势"内向型地完成了工业化必须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后续的外向型的结构性产业扩张,但若要在金融资本主导全球"竞劣机制"、向全球转嫁代价的格局下维持发展,则更需要转向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包容性增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生态文明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价值观念的转变基于人类对自然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价值观生态范式的转变即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目标。这不但是实践的体现,更是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包含自然价值的新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工业文明状态下的生态危机,就是那个时代由人类生存范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要想化解这种危机,就要反思过去人类的生存范式,实现生存范式和社会关系范式的生态转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文明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孙雯.生态理性: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观转向——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性批判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9
[2].卢艳芹.生态文明价值观范式的生态转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
[3].康玲玲,周建超.生态文明视阈下生命教育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
[4].赵勇宾.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下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8
[5].魏心凝.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
[6].杨伟东.以自我革命精神转向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7
[7].赵文力.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转向[J].学习论坛.2016
[8].傅守祥.生态恶化、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转向刍议[J].学习与探索.2015
[9].兰青.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与生态文明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15
[10].温铁军,邱建生,张俊娜.理性看待全球危机,自觉转向生态文明[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