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退行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REM2,信号通路,小胶质细胞,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徐同虓,张威,张晴,杨阔,郝延磊[1](2019)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TREM)家族是由Bouchon等[1]于2000年在骨髓细胞表面发现的,TREM2是TREM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被认为是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和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关键信号因子。大多数研究证明TREM2具有抗炎活性,而炎性反应是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近年来有关TREM2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表明,TREM2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2]、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3]、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4]、Nasu-Hakola病(nasuhakola disease,NHD)[5]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马瑞,胡海燕[2](2019)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自噬与再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神经元纤维的缠结和神经元的丢失所致,而产生功能障碍的现象,神经干细胞(NSCs)的损伤和生成减少也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自噬可以降解受损的细胞和细胞器,自噬在NSCs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mTOR和Notch都可以通过调节自噬来控制NSCs的生成,抑制mTOR信号通过干扰自噬作用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噬的改变可以影响Notch信号对NSCs分化的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自噬与再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哲,陈仲强[3](2019)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是一种由于腰椎的自然老化、退化等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LDD常引起疼痛和残疾,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LDD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其发生和发展给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以及许多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LDD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对LDD治疗的需(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安立琨,藏磊,袁硕,杨立辉,柳伟[4](2019)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采用PELD共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63例,其中男137例,女126例;年龄60~84岁,平均70.5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18例,腰椎管狭窄症9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71例。患者均有中到重度的下腰痛,伴(或不伴)下肢麻痛、间歇性跛行;均行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腰椎间盘CT扫描以及腰椎MRI检查,术前通过一次或多次腰脊神经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所有患者诊断明确,至少保守治疗1个月无效。均在局麻及影像监视下行PEL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共发生并发症及失败病例28例,发生率为10.64%。其中术后神经反应12例,3例行神经根封闭治疗后好转,9例行营养神经、消炎镇痛保守治疗后恢复。神经根损伤4例(包括1例合并硬脊膜损伤),均有肌力下降,经保守治疗3例恢复,1例合并硬脊膜损伤转为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1年肌力未恢复。硬脊膜破裂2例(包括1例合并有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无不适症状,保守治疗;1例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MRI证实脑脊液漏,转为PLIF手术,行腰大池引流,术后随访1年肌力未恢复。神经根周围血肿1例,术后MRI证实,再次PELD清除血肿。颅内高压症1例,术中昏迷,立即停止手术,予甲泼尼龙、甘露醇治疗后苏醒。复发4例,2例二次PELD术后好转;1例再行PELD、后路显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两次手术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感染及间盘复发,再次行PELD清创、置管冲洗后好转。术后假性囊肿1例,MRI明确诊断,保守治疗后恢复。失败病例4例,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均再次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恢复。结论 PELD对情况复杂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是较佳的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认识其并发症及处置措施,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生中,刘莉[5](2019)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3例腰椎退行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58)与B组(n=65)。A组患者使用传统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B组患者使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口大小等基本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多裂肌萎缩率、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口大小均显着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均降低,且B组显着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升高,且B组显着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B组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多裂肌萎缩率均显着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4/65),明显低于A组的19.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临床疗效佳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徐汪洋,王业杨,李贵涛,张辉,周晓忠[6](2019)在《限制性动态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限制性动态椎弓根钉系统非融合固定治疗伴有腰椎不稳定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退行性变52例,其中使用限制性动态椎弓根钉非融合固定23例(非融合组),椎弓根钉和椎间植骨融合固定29例(融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JOA评分和影像测量的固定与上位邻近节段椎体前后位移、椎间隙高度和腰段活动度。[结果]非融合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均显着少于融合组(P<0.05),两组患者各有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后愈合。随访12~36个月,平均(15.12±2.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非融合组效果显着优于融合组(P<0.05)。两组患者固定节段椎体椎间隙高度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邻近上位节段椎体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减少不明显,但融合组显着减少(P<0.05)。非融合组患者腰椎活动度显着大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内置物松动或断钉。[结论]限制性动态椎弓根钉非融合固定较常规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可减轻邻近节段退变,并保留腰椎活动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曲弋,俞兴,王逢贤,杨济洲,杨永栋[7](2019)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伴有中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55~86岁,平均76岁。术前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腰椎CT、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查明确诊断。28例患者均有中重度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2例,腰椎间盘突出16例。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Ⅱ级9例,Ⅲ级1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疾患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腰腿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影像学资料观察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脱出、断裂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对融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8例患者住院时间10~14 d,平均12 d;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50 ml(3节段以上手术,术中使用血液过滤回收),术后引流量150~600 ml,平均300 ml,均未使用异体血;每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3 ml,注入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均为椎旁血管渗漏,无椎管内渗漏迹象;及时终止骨水泥注入,未发生神经损伤、骨水泥毒性反应以及血管栓塞、肺栓塞等重度并发症。依据X线片评估标准,18例达到坚强骨融合,10例属于不确切性融合,但融合节段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未出现螺钉松动、脱出、断裂现象。VAS、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可灌注骨水泥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10期)
张晓哲,王庆甫,赵子义,俞兴,王统正[8](2019)在《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术后融合率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10期)
吴承容,郝无迪,郝晨宇,许玉琴,逯晓波[9](2019)在《铁死亡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这类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D),帕金森氏病(PD),亨廷顿病(HD)等,这些疾病在病理生理学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会导致记忆和认知障碍,另一些则会影响一个人的运动、说话甚至呼吸的能力。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调节细胞死亡形式,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氧化应激、膜脂质过氧化以及明显的细胞形态变化。铁和脂质过氧化物为ferroptosis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大脑由于其高代谢率和相对较低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易受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影响;且由于脑部富含的膜结构中存在高浓度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使得大脑中的氧化损伤主要表现为脂质过氧化;此外,大脑是一个随年龄增加,铁易在其中逐渐蓄积的器官,而脑内铁蓄积易导致大量氧化自由基、过氧化物等的产生,从而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蛋白质功能上的紊乱,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另有研究表明,许多小分子的ferroptosis抑制剂可以抑制神经变性和认知衰退,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能力。由此提示,ferroptosis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神经退行性机制,且对于关乎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年龄逐年增加,但铁死亡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尚未揭示清楚,亟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郝晨宇,吴承容,郝无迪,许玉琴,巫生文[10](2019)在《线粒体稳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是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获得性进展性认知障碍的一系列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年龄依赖性疾病,具有独特的遗传病因和表型变化。在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神经元的数量大量减少,检测到大量受损伤的神经元。由于神经元的不可再生性,损害不可逆转。神经元是高能量和高氧需求的细胞,它们对损伤更为敏感。线粒体是神经元的供能细胞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可影响ATP的合成,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线粒体稳态是线粒体生物发生和降解之间的稳态平衡,主要由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线粒体嵴重构、线粒体生物合成、Ca2+稳态和线粒体自噬等动态过程调节,线粒体稳态在调节细胞形态,数量,亚细胞分布和功能方面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由氧化应激或突变形式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线粒体稳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线粒体稳态之间存在联系。线粒体稳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调节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有望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可能的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退行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神经元纤维的缠结和神经元的丢失所致,而产生功能障碍的现象,神经干细胞(NSCs)的损伤和生成减少也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自噬可以降解受损的细胞和细胞器,自噬在NSCs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mTOR和Notch都可以通过调节自噬来控制NSCs的生成,抑制mTOR信号通过干扰自噬作用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噬的改变可以影响Notch信号对NSCs分化的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自噬与再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行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徐同虓,张威,张晴,杨阔,郝延磊.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2].马瑞,胡海燕.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自噬与再生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9
[3].孙哲,陈仲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9
[4].安立琨,藏磊,袁硕,杨立辉,柳伟.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探讨[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5].李生中,刘莉.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9
[6].徐汪洋,王业杨,李贵涛,张辉,周晓忠.限制性动态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7].曲弋,俞兴,王逢贤,杨济洲,杨永栋.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19
[8].张晓哲,王庆甫,赵子义,俞兴,王统正.Isobar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术后融合率的探讨[J].中国骨伤.2019
[9].吴承容,郝无迪,郝晨宇,许玉琴,逯晓波.铁死亡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10].郝晨宇,吴承容,郝无迪,许玉琴,巫生文.线粒体稳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