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育中应多一些人文精神

浅议语文教育中应多一些人文精神

严杰

摘要:语文教育中应多一些人文精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定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用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用课外的美来浸润心灵,用一颗爱心去关爱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收获成功,用毅力去迎接挫折、挑战。当知识一点点充实自己头脑的同时,让精神也随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丽。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外,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读书人格;人文教育

时代呼唤人文精神。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当其冲,担当这一教学重任。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话:“中学语文教育应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外,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形成读书人格是进行人文精神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重视人文素质修养和专业职能的培养、培训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教师形成读书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教师应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等优秀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多地以人为本,来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的经验,带着爱的热忱、理想,工作着、快乐着。这就进入了探究和修炼的人文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教人求真”等人文精神,从事探究育人工作的。另外,良好的读书人格能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熏陶感染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这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存共荣。所以说,形成良好的读书人格是教师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把握教材、抓住课堂这个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

于漪老师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这样说:“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不割裂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这个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如何达到形神皆备呢?应该把握好教材中的育人点。我们现在的教材所选的文章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意蕴深远,文质兼美。教师要学会寻找文中的育人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达到情感交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处闪耀着光彩夺目的人文精神,对于一些精辟论述、名言警句、领袖英雄的典型事迹都是我们正面进入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将课文中有关内容挖掘出来,充分发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牢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益终身,如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态度;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廉洁人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冰心“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的人生哲理;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诸如此类,俯拾皆是。抓住这些进行教育,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又不失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三、课外阅读是人文教育的渗透和延续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中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优秀的文学名著中往往能凭借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许多优秀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对文学优秀形象的学习,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有益的力量。所以,在课余,应当借助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尚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

如《傅雷家书》,读着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信,其中凝聚着当时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里面谈到的很多内容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问题。从中领悟到了做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民族荣誉感等等。读着这样热情洋溢的家信,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很多共鸣。此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傅雷盼儿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再想想你的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你还会不会因为父亲对你的严厉的教育而离家出走?还会不会因为母亲的唠叨而不理不睬?还会不会因父亲为养家糊口累弯的腰而视而不见?扪心自问,好好去感受父母亲恩重如山的情,这不正是一种无形的情感教育吗?记得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理解了母亲为什么每天起早摸黑,寒暑不论,风雨无阻,静静地呆在那小镇的一角,时而顾盼,时而微笑,招引一个个顾客,把自己的辛苦劳作换作一张张渺小的纸币,有时也会招来他人的一个个白眼,一声声讥笑,但她却笑容依旧……今天,我终于读懂了您——母亲!您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我为有您而骄傲!”这位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流露,因为她领悟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就像傅雷盼子成才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了母亲无言的爱,也学会了感恩母亲。文中没有一句华丽的语言,却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当我把这篇读给全班同学听时,他们都默默无语,静静地体味,从心灵深处去感受、感悟……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无不陶醉在父母亲的关爱之中。

四、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教育的外在延伸

于漪老师在《寻找入门的突破》一文中指出:“学语文的外部条件比什么都优越,社会是语文大课堂,语文无处不在”。她还说:“学语文不能误解为只学几册教科书,要拓展到生活中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又以课外促课内。”所以可以将学生带出校门,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的怀抱迸发智慧的火花,可以让学生浏览园林,领悟我国的园林艺术;可以让学生登高望远,饱览家乡的大好风光;可以于烈士墓凭吊,重视先烈英勇风采;可以于工厂实地考察,体会工人的艰辛;还可以观看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上下五千年》等,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了解社会最新动态,国际时事等等。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门大科学。语文教学中多一点人文教育会让课堂变得更精彩,让学生的精神变得更丰富,情操变得更高尚,心灵更充实,目光更敏锐。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携起手来,让语文教学多一点人文教育色彩,展现语文教学的丰采,凸现人文教育的灵光,真正的培养一代代胸襟广阔、精神丰富、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新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564200

标签:;  ;  ;  

浅议语文教育中应多一些人文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