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指挥军官论文-刘一伟,杨克功,杨森

基层指挥军官论文-刘一伟,杨克功,杨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层指挥军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文化课成绩,一对一联系

基层指挥军官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伟,杨克功,杨森[1](2017)在《精准发力 个性育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学员二旅领导调研时惊奇地发现: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游的学员小王,竟从补考名单上消失了!一份详尽的电子档案揭示了小王的转变历程。大一下学期时,小王的文化课成绩突然出现大滑坡,一学期5门功课不及格。学员骨干袁辉林(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7-06-02)

田野[2](2016)在《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是当前军事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军官流动管理在具体实践当中,面临着许多技术性难题,急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本文试图从军官个体层面,以自我效能感和绩效管理作为研究视角,考察基层部队指挥军官的岗位流动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究基层部队指挥军官自我效能感和绩效水平随岗位任职流动的变化规律,为职业化背景下军官岗位任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阐述了人员流动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绩效管理理论,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论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所涵盖的研究主体范围,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根据确定的研究方向,开展对支撑材料的搜集。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报告,从人员流动、自我效能、绩效管理等几个方面,梳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提炼其主要观点,找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深入一线部队进行调研实践,掌握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在实际岗位流动过程中的实际现状。并针对基层军官岗位流动特点,设计相关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构建针对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性、自我效能感及绩效水平的测量量表,以期通过科学的定量方法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搜集已有数据,对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岗位流动与自我效能感、绩效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因素方差分析,并得出结论: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岗位流动与军官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性,自我效能感与绩效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并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构建基层部队指挥军官自我效能感和绩效水平随岗位流动的变化曲线,确定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在岗位任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和绩效水平的最佳年限。最后,结合对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结论,从叁个主要方面提出优化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的方法,分别是从自我效能理论出发对军官的发展路径、流动时间、岗位职责进行规划;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引入平衡计分卡制,探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容、在基层部队运用的可行性以及在军官流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改进;最后在流动制度方面探讨完善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的制度框架,主要从调整基层部队指挥军官薪酬福利结构、将军官流动纳入职业化总体进程进行考虑、《军官法》自身的完善等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11-01)

马俊文,陈孟[3](2014)在《邀请基层指挥军官加入攻关团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马俊文、特约陈孟报道:近日,广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攻关课题“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某系统”,经过一个多月修改完善,顺利通过上级专家组评审。据该中心创新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程海斌介绍,课题通过评审,多亏了新加入团队的4名基层指挥军官。 今(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4-12-02)

杨艳贞[4](2014)在《浅析基层指挥军官性格优势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打赢战争是军队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指挥员毕生的价值追求和鲜明的性格展示。积极心理学关于性格优势的研究为我们探讨基层指挥员应有的性格优势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性格优势,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基层指挥军官应具备的性格优势;最后为基层指挥军官性格优势的培养提供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4年11期)

柳玮[5](2013)在《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基层指挥军官岗位流动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指挥军官的岗位流动决策在军队基层人事管理职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军事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当前在军队基层,指挥军官的岗位流动决策由于各种因素,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及技术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对其加强研究。本文试图考察军队基层指挥军官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结构,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基层指挥军官岗位流动决策的叁个基本要素,而后就岗位流动决策模型及机制进行深入讨论。首先,本文介绍了岗位胜任力和岗位流动决策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明确了军官岗位胜任力的概念、结构及地位作用,提出了军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和岗位流动决策的思路流程。在这些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归纳出岗位流动决策所要解决的叁个基本问题,即决策评价标准、方法及对象叁大要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个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这些方法对于本研究的贡献。其次,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并深入基层部队进行实地调研,获取论文的原始资料,对军官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整体描述。构建了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试和复试,对军官岗位胜任力的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得出基本结论:军官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框架包括领导能力、个性品质、工作态度、专业素质、军人价值观和管理能力六个方面的维度,以及26个具体胜任特征。再次,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军官岗位流动决策的叁个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方差分析法对军官进行岗位胜任力差异分析,提出判定军官流动到目标岗位的决策评价标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军官的人岗动态匹配度,提出判定军官流动到目标岗位的决策评价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军官的岗位流动属性,判定参与岗位流动决策的候选军官。研究发现军官岗位流动决策的叁个要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军官属性、目标岗位和岗位流动属性动态变化的。最后,本文从岗位流动属性、军官属性和人岗动态匹配度等几个层面,对军官岗位流动决策进行了要素分析,提出了岗位流动决策模型构建的一般原则,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决策机制。选取了北京军区某团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本文所探讨的假设模型及分析方法均适用于军队基层单位,帮助它们选拔符合条件的军官进行岗位流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军官选拔、培训和职业生涯管理机制,为基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1-01)

赵小强[6](2013)在《陆军基层指挥军官胜任力测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中国梦”对部队来说就是“强军梦”。当今世界,军事变革的焦点是科技,核心是人才,能否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指挥军官队伍,是保证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和前提。部队基层指挥军官是基层一线带兵人,处在战斗力生成的最前沿,对他们能力素质考察是否科学、胜任力开发是否有效,是决定部队基层建设水平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旨在探索通过建立胜任力测评模型对部队基层指挥军官胜任力测评的有效方法,改善部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胜任力测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在对国内外以及军队和地方胜任力测评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在文献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提取基层指挥军官胜任力指标,以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ing,BEI)构建基层指挥军官胜任力测评模型,运用现代统计学原理和技术,对胜任力测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结果证实建立的模型与“冰山模型”吻合程度相当高,模型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综合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对基层指挥军官进行胜任力测评,分析基层指挥军官能力素质维度和程度差异,对基层指挥军官胜任力现状和开发培训给出了报告建议。把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运用到部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将使得部队的人员考核与选拔、管理与配置、开发与培训更加科学有效,使人员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胜任力测评不只是让人员知道岗位需要哪些胜任力,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获得这些胜任力。适应了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1-01)

欧朝敏,孙多勇,顾明鹏[7](2013)在《我军基层指挥军官应急能力培养的战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个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军队基层指挥军官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这对应急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基于SWOT方法对我军基层指挥军官应急能力培养进行战略分析,准确找出其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挑战。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完善我军现有的基层指挥军官应急能力培养。(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3年14期)

罗林[8](2013)在《基层指挥军官基本素质考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我军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和培养一批高度政治觉悟、熟练掌握现代军事科技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而人才素质如何评定,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军素质考评方法简单、局限性较多的现状,研究开发一套有效的军官素质考评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定期考评军官学习、工作、训练效果,并将检验结果应用至奖惩、任免过程中,能够大大激励军官学习、工作、训练热情,军官综合素质也会因此大大提高。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指标体系的定义、要素及作用进行研究,并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军官素质的要求出发,对军官所需的素质进行研究分类,建立了军官素质叁级指标体系;而后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对指标体系权系数的确定进行研究;而后对素质考评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素质考评模型,并由一级指标考评模型延伸至多级指标考评模型;根据军官素质指标体系的不同指标进行分类并研究其考评办法,考虑到某海防团的实际问题,对计算机的自动智能组卷和主观题阅卷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模及求解的办法。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实例分析,该素质考评模型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考评过程较易实现且操作性较强,说明该模型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06-01)

陈威[9](2012)在《基层指挥军官信息素质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基层指挥军官信息素质总体偏低、素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新质战斗力生成和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增强基层指挥军官信息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推开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2年28期)

王磊[10](2011)在《切实提高基层指挥军官应急处突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领导干部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本文来源于《政工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基层指挥军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是当前军事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军官流动管理在具体实践当中,面临着许多技术性难题,急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本文试图从军官个体层面,以自我效能感和绩效管理作为研究视角,考察基层部队指挥军官的岗位流动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究基层部队指挥军官自我效能感和绩效水平随岗位任职流动的变化规律,为职业化背景下军官岗位任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阐述了人员流动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绩效管理理论,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论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所涵盖的研究主体范围,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根据确定的研究方向,开展对支撑材料的搜集。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报告,从人员流动、自我效能、绩效管理等几个方面,梳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提炼其主要观点,找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深入一线部队进行调研实践,掌握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在实际岗位流动过程中的实际现状。并针对基层军官岗位流动特点,设计相关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构建针对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性、自我效能感及绩效水平的测量量表,以期通过科学的定量方法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搜集已有数据,对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岗位流动与自我效能感、绩效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因素方差分析,并得出结论: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岗位流动与军官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性,自我效能感与绩效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并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构建基层部队指挥军官自我效能感和绩效水平随岗位流动的变化曲线,确定基层部队指挥军官在岗位任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和绩效水平的最佳年限。最后,结合对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结论,从叁个主要方面提出优化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的方法,分别是从自我效能理论出发对军官的发展路径、流动时间、岗位职责进行规划;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引入平衡计分卡制,探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容、在基层部队运用的可行性以及在军官流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改进;最后在流动制度方面探讨完善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的制度框架,主要从调整基层部队指挥军官薪酬福利结构、将军官流动纳入职业化总体进程进行考虑、《军官法》自身的完善等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层指挥军官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一伟,杨克功,杨森.精准发力个性育人[N].解放军报.2017

[2].田野.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流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

[3].马俊文,陈孟.邀请基层指挥军官加入攻关团队[N].解放军报.2014

[4].杨艳贞.浅析基层指挥军官性格优势的培养[J].神州.2014

[5].柳玮.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基层指挥军官岗位流动决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6].赵小强.陆军基层指挥军官胜任力测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7].欧朝敏,孙多勇,顾明鹏.我军基层指挥军官应急能力培养的战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8].罗林.基层指挥军官基本素质考评模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9].陈威.基层指挥军官信息素质调查分析[J].神州.2012

[10].王磊.切实提高基层指挥军官应急处突能力[J].政工学刊.2011

标签:;  ;  ;  ;  

基层指挥军官论文-刘一伟,杨克功,杨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