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改进的线性代数法(论文文献综述)
贺韬[1](2015)在《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文中指出在目前冶金相关研究领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钛及其化合物物性数据、钛金属冶金的相关技术和流程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和仿真模拟计算已成为国内外钛冶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现有的冶金、物理、化学等生产及科研用途相关数据库中都还没有包含钛及其化合物、钛冶金相关工艺的完整内容,还只是零散地涉及,完全不能反映钛冶金、钛及其化合物的科研和生产水平,因此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来构架钛冶金数据库变得非常有意义,可以进一步推进钛冶金、钛及其化合物领域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在利用钛金属道路上增加一块铺路砖。针对以上问题所建立的钛冶金数据库是以钛、钛化合物以及钛冶金工艺为研究对象,并把涉及以上内容的各类型数据经过整理、分类、关联并进行合理归纳后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结构。不论是生产用户还是科研用户都可以通过该数据库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关于钛及钛冶金的相关内容,并可以通过相关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的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把涉及钛冶金相关计算的各种计算模型按照一定规范、科学的、高效的方式存储起来,成为了钛冶金数据库的主要内容。经过对WEB开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对比各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设计了基于PHP+MYSQL开发技术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后台数据库高效连接器,并提出了用数据库高效连接器来实现后台数据库访问,最终确定了数据库高效连接器的设计思路。数据库本身不能是封闭的,只有实现对外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才能保持数据库的生命力延续,而数据的交换需要数据库检索性能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标准,否则,数据库的共享交换效率将变得非常低,从而成为数据库对外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数据库条目优化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使得数据库访问即使在并发海量访问时,也可以高效的查找到所需的数据,实现数据库访问效率质的飞跃。而在追求数据库运行和访问效率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安全,在经过研究相关领域数据库时发现,所有的相关领域数据库开发者都没有针对数据库本身安全性提出相应的设计需求,而一旦数据库安全性发生问题,对科研和生产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在对钛冶金数据库结构的仔细研究分析后,创新性地引入了数据库数据探针设计、共享中间件设计和物理隔离网络间数据库安全同步设计,在钛冶金数据库安全方面进行了创新,最终完成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调试工作,使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成为一个内容全面、功能完备、运行安全高效的数据库。在整个数据库研发和建设工作中,除了对后台数据库体系架构进行重点研究外,还对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的WEB展现、页面的具体规划设计以及部分计算过程软件的WEB实现也做了相关工作。钛冶金WEB数据库的建设,是钛冶金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有效融合,既对数据库内容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又对网络及数据库技术进行了仔细的探讨,最终得到的数据库本身是基本完备的、先进的和安全的,为今后钛冶金相关领域的发展做了一部分基础工作。
徐克龙[2](2014)在《浅谈线性代数在化学理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线性代数与化学理论有着很多的联系。量子化学就是建立在线性Hilbert空间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很好的线性代数的基础,不可能很好的掌握量子化学。而如今新药的研发和化学都离不开量子化学的计算。随着化学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线性代数对化学的影响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来广泛。对线性代数的基本意义和在化学涉及的常见理论进行了简述,并通过例子来具体说明线性代数在化学理论中的应用,对进一步了解抽象的线性代数很有意义。
李尚勇[3](2012)在《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的计算模型与架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色金属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在建筑行业、汽车行业、家用电器行业、军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成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目前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产业关联系数都在0.9以上。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钨、锑、稀土等有色金属的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是世界最重要的供应国。此外,我国在有色金属冶炼工艺、新材料开发与利用等研究领域均有较为突出的成果,部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收集、整合有关有色金属的研究内容和数据资料,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与归类,建立相应的应用计算模型,形成一个基于Internet共享的集有色金属基础数据查询、分析预测、计算模拟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作为该数据库的基础支撑子系统,因其应用面广、数据量大,计算模型较为复杂等原因,成为整个系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论文以热力学的基础数据计算为出发点,详细研究了热力学基础数据计算、过程计算、优势区相图计算、复杂体系平衡计算等相关模块的计算机应用计算模型、算法及实现过程,并根据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物性数据库的软件架构模型和安全访问控制方式。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根据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热力学数据的动态存储结构,并提出了层次型数据向关系型数据的转换模式,便于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进行存储,为后期的数据查询与检索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SOA、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应用开发模型。提出了基于RIA的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客户端实现方式,解决了传统客户端部署或动态图形绘制等方面的问题;在模型中,增加了服务层,实现了系统服务的对外发布,解决了异构平台、跨系统的业务集成和重组;采用了服务器集群技术,动态的实现了负载均衡,优化了系统性能;改进了数据访问层,增加了O/R映射,屏蔽了下层数据库的细节信息,使系统能够架构在多种类型的数据库上,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研究设计了基于Internet的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控制模型,保障了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有色金属热力学计算的特点,设计了有色金属热力学计算的通用并行计算算法实现模型,极大的提高了热力学相关计算的计算速度和访问效率。根据热力学原理,推导、简化了热力学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的基础数据计算和过程计算的计算公式,使其便于使用计算机计算和程序实现。根据热力学相平衡条件,研究并设计了基于M-X-Y体系的优势区相图的计算模型和绘制算法。充分运用智能仿生算法宜于求解全局优化问题的特点,依据最小吉布斯自由能原理,研究、设计、实现了基于改进型的蚁群优化算法,用于复杂体系化学平衡及相平衡计算。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与设计,基本实现了热力学计算的主要功能,初步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子系统,为今后冶金过程模拟与仿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和计算平台。
唐晓宁[4](2011)在《稀土热力学数据库计算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稀土具有优异的光、电、磁、超导、催化等物理和化学性能,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轻工、能源保护、农业等领域。我国稀土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矿种全、类型多、价值高等特点,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稀土材料的研究中也居世界领先地位。稀土化合物物性数据库的建立将有助于整合稀土研究的数据资料,完善稀土基础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基础数据查询和计算模拟服务的平台。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作为该数据库中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子数据库,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设计。本论文从热力学数据库的基本内容入手,详细研究了热力学基础数据计算模块、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块和热力学平衡计算模块的基本功能、计算模型、程序逻辑和实现过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热力学计算的基本要求、数据库信息存储的格式和程序计算的特点,确定了基础数据资料的内容、格式、单位、有效数字等项目,设计了基础数据的计算模型和程序逻辑,实现了热力学基础数据的存储、检索、计算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他热力学计算模块提供基本的数据信息。2)设计了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基础的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块,引入了压力和活度修正项,建立了非标准状态热力学计算的模型和程序逻辑,扩大热力学计算的使用范围。非标准状态热力学计算公式也将引入到其他热力学计算模块中。3)设计了部分热力学计算的辅助程序,分析了这些辅助程序应具备的功能、实现程序的逻辑过程以及必要的计算模型,为热力学计算的主要计算程序提供服务,也使得热力学数据库更加完善和用户友好。4)综述了复杂体系化学平衡和相平衡计算的发展过程,对三类平衡计算理论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评价。结合本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内容,确定了以最小Gibbs自由能原理作为本数据库化学平衡计算的理论基础,并确定了使用简约梯度法(Reduced Gradient, RG)作为本数据库化学平衡模块的基本计算方法。5)参照简约梯度法的计算原则和体系Gibbs自由能计算特点,完整地设计了复杂体系化学平衡与相平衡计算的数学模型和程序逻辑,分析了计算过程中各种简化、优化处理手段的物理和数学意义,通过与文献数据的比较,证明了热力学平衡计算模块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通过以上各个模块的设计和研究,基本实现了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体系的构造研究,完成了一般热力学计算的主要功能,为今后热力学数据库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刘向举,谢刚,唐晓宁,刘丽娜[5](2009)在《稀土数据库中化学过程计算方程式自动配平程序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自动配平是稀土数据库研究和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程序。已有的关于自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报道,其内容大多是数学方法的介绍和讨论,关于程序实现的论述还很少见。本文重点讨论了通过java语言实现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优化。该模块已在稀土数据库中使用。
刘向举[6](2008)在《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多相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原子结构特点,使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诸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被称为工农业生产的“维生素”。而且我国是稀土资源的大国,在稀土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积累了大量的稀土方面的科研数据,但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数据,设计便于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模型,简化科研人员繁重的计算任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稀土及其化合物数据库系统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物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和仿真模拟计算。本论文以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的构建为目标,研究了数据库中必需的热力学数据,化学平衡过程计算模型。主要内容有:①研究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热力学数据的构成和计算:以温度的函数形式表示化合物的热容;将各个物质相态的生成焓和标准熵统一到298.15K,简化焓值和熵值的计算公式,便于计算机实现;同时采用非标准的吉布斯函数计算值,简化计算程序。②研究稀土化合物过程的热力学数据计算,统一了化学过程和非化学过程的计算模型;③研究并开发与上述计算模型有关的辅助程序:化合物分子式的元素解析程序、化学方程式自动配平程序;④采用SVMP算法,对稀土化合物多相多组分体系的化学平衡计算程序进行了设计实现。化学平衡计算实现的体系结构采用的关键技术是基于J2EE的Struts框架。Struts是MVC模式的经典实现框架。MVC (Model-View-Controller)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这样一个应用被分成三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他们分别负担不同的任务。其优点是有利于开发的分工和组件的重组。Model层采用了EJB+JBOSS技术,EJB+JBOSS技术在第五章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依靠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的基本数据资料及计算模型,设计出基于Web的符合稀土研究所需的化学平衡计算模型,并利用比较先进的数据库软件和高级编程语言的相关技术进行设计,为稀土化合物物性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案。
夏慧明[7](2008)在《进化策略在数值计算中的一些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进化计算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进化机制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搜索算法,与传统的数值方法不同,人们愈来愈注重了对进化计算的研究,并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方法,该方法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重组、突变、选择对个体进行训练学习,向最优解逼近。数值方法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利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内容包括函数的数值逼近(插值与拟合),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线性、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常微分方程组及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等。它们在19世纪,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建立。现代计算机的出现为大规模的数值计算创造了条件,集中而系统地研究适用于计算机的数值方法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将主要采用进化策略来研究数值计算,把数值计算问题转化为函数优化问题以达到解决数值计算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将进化策略与差分演化、泛函网络等方法结合,提出新的解决数值问题的混合算法。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计算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化学方程式配平;求解复函数方程根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用传统的数值方法可以解决,但存在着初值选取敏感、收敛速度慢、计算精度低、甚至不收敛等缺点。针对目前传统的数值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进化策略算法并行搜索、全局收敛、鲁棒性等特性来弥补传统的数值方法存在的不足,同时将进化策略算法与差分演化算法、泛函网络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这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用进化策略、差分演化算法、泛函网络来研究数值计算,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解季萍[8](2007)在《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稀土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能,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原子能、功能材料以及纺织、医药、农牧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我国稀土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矿种全、类型多、价值高等特点,已查明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这为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稀土及其化合物物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和仿真模拟计算已成为国内外稀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已经有许多有关稀土的热力学、物理性质、结构和矿物等参数,但都比较零散。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以多层体系结构为基础,以稀土和稀土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开发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并在该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对稀土化合物的相关物性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和仿真模拟计算。中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的提取和应用研究也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未见已研究和开发此类稀土数据库的报道,而国内外已有的数据库中有关稀土的数据又很少。因此,研究和构建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相关的各种计算模型是系统开发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将该数据库系统设计为六个子数据库模块:热力学数据库、物理性质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图(相图、优势图和反应平衡图)数据库、工艺参数数据库和矿物数据库。并研究确定了热力学数据库、物理性质数据库和结构数据库模块的具体功能和数据内容。由于热力学数据库的功能较复杂,因此,论文重点研究了热力学数据库的基本内容,研究并推导出与热力学相关的计算模型。热力学数据库的功能和软件实现基础包括:以化合物的相态为基准,分别记录和计算热力学数据;以温度的函数形式来表示化合物的热容;将各个物质相态的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熵统一到298.15K,简化焓值和熵值的计算公式;采用非标准的吉布斯函数计算值,简化计算程序;给出数据库计算程序所需的计算模型和程序逻辑。为了在数据库中实现这些功能,还研究开发了一些辅助程序:化合物分子式的元素解析程序、反应方程式配平和检验程序以及数据的查询程序。为了适应软件开发的需要,统一了化学过程与非化学过程的计算模型,用户只需输入化合物的分子式并指定其状态,就可以得到该过程的相关热力学数据。此外,还论述了热力学函数所选用的国际单位、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及表示、化合物分子式的书写等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规定的格式。在分析研究各种关键技术(中间件技术和Web技术)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二层和三层模型的优缺点,同时为了解决负载过于集中的问题,根据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的特点,对传统的三层B/S模型作了改进和调整,论文提出了用改进的多层体系结构来合理分摊负载,实现了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分离,为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数据存取技术是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开发中的核心技术。论文在对目前常用的几种数据存取技术(CGI、API、ODBC、JDBC、ADO和ADO.NET)做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DO.NET技术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后台数据库连接访问机制。并提出了用数据库连接管理器来实现后台数据库访问,以及数据库连接管理器的设计原理和软件实现方式。为了实现各种数据库之间数据的共享,在整个Internet范围内实现程序间的远程调用和信息传递,论文还研究和讨论了在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开发中的另一个关键技术:SOAP技术。对SOAP协议的规范、语法规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研究了如何将SOAP技术应用到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P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模型。论文研究了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软件设计,讨论了后台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结构、模块化设计以及界面设计、系统实现等问题。对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数据访问层模式、紧耦合和松耦合的数据访问、后台数据库的关系结构、有关的权限设置以及实现等做了研究,并进行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调试。论文最后详细介绍了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实现、页面的具体内容以及部分计算过程软件的网上实现。用真实的数据和具体的软件运行结果充分展示整个系统多功能、人机界面友好以及操作方便的特点,展示系统不仅具有数据库管理功能,而且还具有利用数据库中数据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图的功能,这些为稀土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晓宁[9](2005)在《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研究》文中提出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是稀土物性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据基础。完整的数据库软件是包含数据查询、数据维护、数据计算、图形绘制、以及过程模拟等功能的综合工程软件。其在推动稀土工业发展和实验研究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热力学数据库的数据资料来源于经典的实验数据或公认的热力学手册,其可信度可以保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这些基础数据的具体内容和存储方式,相关热力学数据的计算模型以及计算程序的实现方案。经过研究和讨论,确定了热力学数据库的基本数据内容:1)以化合物的相态为基准,分别记录和计算热力学数据;2)以温度的函数形式来表示化合物的热容;3)将各个物质相态的生成焓和标准熵统一到298.15K,简化焓值和熵值的计算公式;4)采用非标准的吉布斯函数计算值,简化计算程序;5)给出数据库计算程序所需的计算公式和程序逻辑。为了符合数据库软件的实际需要,本文还论述了热力学函数所选用的国际单位,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及表示,化合物分子式的书写等应当规定的格式需求。 在一般条件下,工程计算中经常忽略大气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本文中,暂时不考虑非标准状态下的热力学过程计算,只提供压力为标准状态的热力学数据。同时,本文还讨论了一些热力学数据库软件的辅助程序,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程序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元素解析程序等,这是一个完整的热力学软件所不可或缺的。 本文的研究内容只是确定了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的基本数据内容,对其进行深度开发的空间还很充分,特别是有关广义相图的计算和绘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热力学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其它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关联之后,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付孝锦,张运陶,朱斌[10](2004)在《Matlab与VB无缝集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文中研究说明应用VisualBasic强有力的界面设计功能和Matlab的强大的计算功能,通过在VB中调用Matlab的Ac tiveX方法,实现应用系统的无缝集成,开发出了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程序.
二、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改进的线性代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改进的线性代数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钛的归纳 |
1.1.1 钛矿物和分布情况 |
1.1.2 钛冶金工业 |
1.1.3 钛的应用 |
1.2 钛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归纳 |
1.2.1 钛的化学性质 |
1.2.2 钛的物理性质 |
1.3 相关数据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钛化合物热力学数据计算模型 |
2.1 钛冶金数据库中热容和焓的计算模型 |
2.1.1 热容 |
2.1.2 焓 |
2.1.3 数据库中焓的计算 |
2.2 钛冶金数据库中熵和Gibbs函数的计算模型 |
2.2.1 熵 |
2.2.2 数据库中熵的计算 |
2.2.3 吉布斯(Gibbs)函数 |
2.2.4 吉布斯函数判据 |
2.2.5 吉布斯函数的计算 |
2.2.6 数据库中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
2.3 热力学函数计算模型的实现要求 |
2.4 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型 |
2.4.1 非化学变化过程 |
2.4.2 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计算 |
2.5 小结 |
第三章 钛冶金WEB数据库辅助计算与功能计算设计 |
3.1 设计辅助计算方法 |
3.1.1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3.1.2 计算机化分子式的书写 |
3.1.3 元素解析程序 |
3.2 计算模型的程序实现 |
3.2.1 关于热力学数据库的计量单位 |
3.2.2 有效数字位数的选定和表示 |
3.2.3 钛冶金WEB数据库中存储的热力学基础数据 |
3.2.4 热力学过程计算流程 |
3.3 体系热力学平衡计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钛冶金WEB数据库技术体系结构分析 |
4.1 钛冶金WEB数据库体系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4.1.1 中间件技术 |
4.1.2 Web数据库技术 |
4.2 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体系结构模型 |
4.2.1 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 |
4.2.2 钛冶金WEB数据库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 |
4.3 小结 |
第五章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1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5.1.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5.1.2 几种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
5.1.3 PHP技术 |
5.1.4 PHP与其它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的比较 |
5.2 基于PHP技术的钛冶金数据库访问 |
5.2.1 基于PHP技术的数据库连接访问 |
5.2.2 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连接访问机制 |
5.3 基于MYSQL架构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 |
5.3.1 MYSQL数据库在本系统中的应用优点 |
5.3.2 基于PHP+MYSQL数据库的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 |
5.4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设计 |
5.4.1 WEB数据库访问模式 |
5.4.2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模块化设计 |
5.4.3 钛冶金数据库设计 |
5.4.4 钛冶金WEB数据库安全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的WEB实现 |
6.1 系统页面的构成 |
6.1.1 系统主页 |
6.1.2 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页面 |
6.1.3 系统管理页面 |
6.2 数据库基础数据查询页面 |
6.2.1 化合物数据库首页 |
6.2.2 化合物查询页面 |
6.2.3 钛化合物热力学基础数据 |
6.2.4 钛物理性质基础数据 |
6.2.5 钛化合物结构基础数据 |
6.3 数据库计算功能实现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部分源代码 |
(3)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的计算模型与架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有色金属及其发展现状 |
1.1.1 概述 |
1.1.2 有色金属及其分类 |
1.1.3 有色金属矿产分布 |
1.1.4 有色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5 有色金属的工业发展趋势 |
1.2 热力学数据库 |
1.2.1 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2 热力学数据库研究发展状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
2.1 数据库软件体系架构现状 |
2.2 数据库体系结构模型研究 |
2.2.1 Client/Server两层模型 |
2.2.2 三层数据库系统架构模型 |
2.2.3 数据库体系结构适用性分析 |
2.3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系统架构模型 |
2.3.1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架构模型 |
2.3.2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与其它系统的集成模型 |
2.3.3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系统服务发布机制 |
2.4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机制 |
2.4.1 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过程及安全脆弱性分析 |
2.4.2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模型 |
2.4.3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安全访问机制 |
2.5 安全访问模型的性能测试 |
2.5.1 并发访问性能测试 |
2.5.2 安全性能测试 |
2.6 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系统的并行计算模型 |
2.6.1 并行计算概述 |
2.6.2 并行计算程序模型 |
2.6.3 基于任务分派式的并行计算模型 |
2.6.4 基于任务分派式的并行计算模型实现 |
2.7 小结 |
第三章 热力学数据库基础数据计算 |
3.1 热力学基础数据计算模型与算法 |
3.1.1 热容计算 |
3.1.2 焓的计算 |
3.1.3 熵的计算 |
3.1.4 Gibbs自由能计算 |
3.2 热力学数据库系统可动态扩充数据库设计 |
3.2.1 热力学数据库基础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
3.2.2 层次型动态数据的关系模式映射 |
3.2.3 热力学数据库的关系模式规范化 |
3.3 热力学基础计算的程序实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化学反应热力学过程计算 |
4.1 热力学过程计算基础 |
4.2 通用化学式解析算法研究 |
4.2.1 化学元素解析 |
4.2.2 化学分子式解析 |
4.3 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计算 |
4.3.1 热力学过程计算 |
4.3.2 标准状态的热力学过程计算 |
4.3.3 非标准状态的热力学过程计算 |
4.3.4 热力学过程计算程序实现 |
4.5 小结 |
第五章 优势区相图的计算研究 |
5.1 优势区相图的计算机生成算法研究现状 |
5.2 优势区相图计算的热力学原理 |
5.2.1 热力学平衡 |
5.2.2 相及相律 |
5.2.3 优势区相图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
5.2.4 化学反应的设计与预测 |
5.3 优势区相图的计算 |
5.3.1 两相平衡线的计算 |
5.3.2 优势区裁决计算 |
5.3.3 优势区图生成算法流程 |
5.4 优势区相图算法的并行性优化分析 |
5.4.1 化学反应计算的并行优化 |
5.4.2 平衡线交点及三相平衡点计算的并行优化 |
5.4.3 优势区相图生成结果的对比评价分析 |
5.5 M-S-O优势区相图计算实例 |
5.5.1 Cu-S-O体系的化合物分析 |
5.5.2 Cu-S-O反应平衡计算 |
5.5.3 M-S-O优势区判定 |
5.5.4 Cu-S-O优势区相图及应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研究 |
6.1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发展状况 |
6.2 质量作用方程组法 |
6.3 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 |
6.4 元素势能法 |
6.5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模型 |
6.5.1 确定目标函数 |
6.5.2 确定最优化方法 |
6.5.3 蚁群优化算法的研究 |
6.5.4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的改进型蚁群优化算法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改进型蚁群算法求解复杂体系化学平衡部分源代码 |
(4)稀土热力学数据库计算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热力学数据库 |
1.1.1 热力学数据库简介 |
1.1.2 热力学数据发展现状 |
1.1.3 热力学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
1.2 稀土元素 |
1.2.1 稀土矿物及分布 |
1.2.2 稀土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3 稀土材料的应用 |
1.3 稀土化合物物性数据库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1 主要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热力学数据库基本数据 |
2.1 概述 |
2.2 热力学数据库中热容与焓的计算 |
2.2.1 热容 |
2.2.2 焓 |
2.3 热力学数据库中熵与Gibbs自由能的计算 |
2.3.1 熵 |
2.3.2 Gibbs自由能 |
2.4 基础数据及格式 |
2.4.1 热力学数据库中的计量单位 |
2.4.2 基础数据的内容 |
2.4.3 有效数字的选定和表示 |
2.4.4 超出温度范围的计算 |
2.5 基本数据计算程序实现 |
2.6 小结 |
第三章 热力学数据库过程计算 |
3.1 概述 |
3.2 辅助程序 |
3.2.1 元素解析程序 |
3.2.2 分子式检索 |
3.2.3 反应方程式配平 |
3.3 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型 |
3.3.1 标准状态的热力学过程计算 |
3.3.2 非标准状态的热力学过程计算 |
3.3.3 热力学过程计算公式 |
3.3.4 纯物质稳定相态的判定 |
3.3.5 纯物质的热力学过程计算 |
3.4 热力学过程计算的程序实现 |
3.4.1 纯物质热力学过程计算的程序实现 |
3.4.2 化学反应热力学过程计算的程序实现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研究 |
4.1 概述 |
4.2 平衡常数法 |
4.3 等化学位法 |
4.4 最小Gibbs自由能法 |
4.5 最小Gibbs自由能法的算法发展 |
4.5.1 Lagrange待定乘子法 |
4.5.2 最优化方法 |
4.5.3 全局最优化方法的引入 |
4.6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模型 |
4.6.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6.2 最优化方法的算法确定 |
4.6.3 算法迭代步骤 |
4.7 小结 |
第五章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的程序实现 |
5.1 概述 |
5.2 体系状态条件的确定 |
5.2.1 初始条件 |
5.2.2 平衡条件 |
5.2.3 辅助条件 |
5.3 建立目标函数及方程组 |
5.3.1 等式约束方程组 |
5.3.2 建立目标函数 |
5.4 迭代计算与参数优化 |
5.4.1 基组分获取 |
5.4.2 初始可行解 |
5.4.3 迭代步长 |
5.4.4 迭代终止条件 |
5.5 平衡计算程序逻辑 |
5.6 计算结果的比较和评价 |
5.7 热力学平衡计算在稀土冶金中的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论文中所使用的符号说明 |
附录B:化学平衡迭代计算示例 |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多相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稀土简介 |
1.2 热力学数据库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稀土化合物热力学基础数据的计算模型与逻辑实现 |
2.1 数据库中热容的计算模型 |
2.2 数据库中焓、熵和GIBBS函数的计算模型 |
2.3 热力学基础数据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库中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型及辅助软件的设计 |
3.1 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计算 |
3.2 辅助软件的设计 |
3.3 热力学过程计算的实现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中化学平衡计算方法研究 |
4.1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平衡常数法和等化学位法 |
4.2 化学平衡计算方法—GIBBS自由能最小法 |
4.3 数据库中化学平衡计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中化学平衡计算实现的体系结构 |
5.1 基于J2EE的STRUTS架构的使用 |
5.2 STRUTS架构的MODEL层的开发 |
5.3 化学平衡计算的体系结构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进化策略在数值计算中的一些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数值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 论文的创新性 |
1.3 论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2 智能优化算法 |
2.1 智能优化算法的概述 |
2.2 进化策略 |
2.2.1 进化策略概述与进展 |
2.2.2 进化策略的基本原理 |
2.2.3 进化策略的特征 |
2.3 差分演化算法 |
2.3.1 差分演化算法概述 |
2.3.2 差分演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2.3.3 差分演化算法的特征 |
2.4 泛函网络 |
2.4.1 泛函网络概述 |
2.4.2 泛函网络的基本原理 |
2.4.3 泛函网络的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3 标准进化策略在求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理论 |
3.3 标准进化策略求矩阵特征值的算法 |
3.3.1 求矩阵特征值的算法步骤 |
3.3.2 算法实现 |
3.3.3 仿真实例 |
3.4 标准进化策略求实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算法 |
3.4.1 求矩阵特征向量的算法步骤 |
3.4.2 算法实现 |
3.4.3 仿真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改进进化策略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 |
4.3 进化策略改进及求最简正整系数解的步骤 |
4.3.1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
4.3.2 改进后ES 算法 |
4.4 算法实现 |
4.5 仿真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5 进化策略在求复函数方程根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算法的设计思想及理论基础 |
5.2.1 把方程求根问题转换为求函数最小值 |
5.2.2 复函数方程根的分布理论 |
5.3 变异算子的改进 |
5.3.1 柯西(Cauchy)分布 |
5.3.2 柯西变异算子 |
5.4 双种群算法的实现过程 |
5.5 算法实现 |
5.6 仿真实例 |
5.7 本章小结 |
6 混合进化策略在多峰值函数优化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改进的差分演化算法 |
6.3 改进差分进化策略算法多峰值函数优化流程 |
6.4 算法实现 |
6.5 仿真实例及结果分析 |
6.5.1 测试函数和运行参数 |
6.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多维函数逼近 |
7.1 引言 |
7.2 泛函网络与进化策略 |
7.3 进化泛函网络函数逼近模型 |
7.4 多维函数的进化泛函网络逼近算法流程 |
7.4.1 问题分析 |
7.4.2 算法流程 |
7.5 算法实现 |
7.6 仿真实例及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简介 |
1.1.1 稀土矿物与分布 |
1.1.2 稀土工业 |
1.1.2.1 稀土工业现状 |
1.1.2.2 稀土工业发展趋势 |
1.1.3 稀土的应用 |
1.1.3.1 农业领域 |
1.1.3.2 冶金工业领域 |
1.1.3.3 石油化工领域 |
1.1.3.4 玻璃、陶瓷领域 |
1.1.3.5 生物、医学领域 |
1.2 稀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1 稀土的化学性质 |
1.2.2 稀土的物理性质 |
1.2.2.1 光性质 |
1.2.2.2 磁性质 |
1.2.2.3 电性质 |
1.3 相关数据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计算模型 |
2.1 数据库中热容和焓的计算模型 |
2.1.1 热容 |
2.1.2 焓 |
2.1.3 数据库中焓的计算 |
2.2 数据库中熵和Gibbs函数的计算模型 |
2.2.1 熵 |
2.2.2 数据库中熵的计算 |
2.2.3 吉布斯(Gibbs)函数 |
2.2.4 吉布斯函数判据 |
2.2.5 吉布斯函数的计算 |
2.2.6 数据库中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
2.3 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型 |
2.3.1 非化学变化过程 |
2.3.2 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辅助软件计及实现基础 |
3.1 辅助软件的设计 |
3.1.1 反应方程式配平 |
3.1.2 分子式的书写 |
3.1.3 元素解析程序 |
3.2 计算模型的程序实现 |
3.2.1 热力学数据库中的计量单位 |
3.2.2 有效数字的选定和表示 |
3.2.3 热力学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 |
3.2.3.1 热力学数据库基础数据的内容 |
3.2.3.2 热力学数据必要的说明 |
3.2.3.3 超出温度范围的计算 |
3.2.3.4 计算程序逻辑 |
3.2.4 热力学过程计算 |
3.2.4.1 方程式的输入 |
3.2.4.2 计算程序逻辑 |
3.2.4.3 计算实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体系结构 |
4.1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体系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4.1.1 中间件技术 |
4.1.1.1 中间件的发展 |
4.1.1.2 中间件的分类 |
4.1.1.3 中间件的特点和优势 |
4.1.2 Web技术 |
4.1.2.1 Web服务的内涵 |
4.1.2.2 Web服务的功能 |
4.1.2.3 Web服务的特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4.1.2.4 Web服务架构 |
4.1.2.5 Web数据库 |
4.2 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体系结构模型 |
4.2.1 单层模型 |
4.2.2 二层C/S模型 |
4.2.3 三层B/S模型 |
4.2.4 改进的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多层混合模型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设计 |
5.1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的核心技术 |
5.1.1 数据库存取技术 |
5.1.1.1 数据库中间件及其特点 |
5.1.1.2 Web数据库中使用中间件须解决的问题 |
5.1.1.3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采用的技术 |
5.1.2 几种常用的数据库存取技术 |
5.1.2.1 CGI |
5.1.2.2 API |
5.1.2.3 ODBC |
5.1.2.4 JDBC |
5.1.2.5 OLE DB |
5.1.2.6 ADO |
5.1.2.7 ADO.NET |
5.1.3 ADO.NET技术 |
5.1.3.1 ADO.NET简介 |
5.1.3.2 ADO.NET对象模型 |
5.1.3.3 ADO.NET数据访问方法 |
5.1.4 SOAP技术 |
5.1.4.1 SOAP简介 |
5.1.4.2 SOAP协议规范 |
5.1.4.3 SOAP消息的构成及其语法规则 |
5.2 基于ADO.NET技术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访问 |
5.2.1 基于ADO.NET技术的数据库连接访问 |
5.2.2 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连接访问机制 |
5.2.2.1 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连接访问机制 |
5.2.2.2 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连接管理器的实现 |
5.3 基于SOAP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 |
5.3.1 SOAP协议应用到本系统中的优点 |
5.3.2 基于SOAP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 |
5.4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设计 |
5.4.1 数据库访问层模式 |
5.4.1.1 数据访问层次简析 |
5.4.1.2 紧耦合与松耦合的数据访问 |
5.4.2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模块化设计 |
5.4.3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设计 |
5.4.3.1 传统的数据库应用设计方法 |
5.4.3.2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结构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软件的实现 |
6.1 系统的构成 |
6.1.1 系统主页 |
6.1.2 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
6.1.2.1 用户登录界面 |
6.1.2.2 用户注册 |
6.1.2.3 用户资料修改 |
6.1.3 系统管理 |
6.1.3.1 控制台页面 |
6.1.3.2 用户资料管理 |
6.2 数据库基础数据查询 |
6.2.1 化合物数据库首页 |
6.2.2 化合物查询 |
6.2.3 稀土化合物热力学基础数据 |
6.2.4 稀土化合物物理性质基础数据 |
6.2.5 稀土化合物结构基础数据 |
6.3 数据库分析计算 |
6.3.1 分析计算 |
6.3.2 方程式及温度输入 |
6.3.3 方程式配平 |
6.3.4 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计算及作图 |
6.3.5 温度错误的处理 |
6.3.6 非化学反应过程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书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9)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稀土简述 |
1.1.1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 |
1.1.2 稀土工业的发展状况 |
1.1.3 稀土的应用 |
1.2 热力学数据库 |
1.2.1 热力学数据库简述 |
1.2.2 热力学数据库发展状况 |
1.3 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 |
1.3.1 数据库的组成及功能 |
1.3.2 数据库的用途及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力学基本数据计算 |
2.1 概述 |
2.2 热化学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
2.2.1 热容 |
2.2.2 焓 |
2.2.3 数据库中焓的计算 |
2.3 热力学第二、三定律的应用 |
2.3.1 热力学第二定律 |
2.3.2 熵 |
2.3.3 热力学第三定律 |
2.3.4 数据库中熵的计算 |
2.4 吉布斯(Gibbs)函数 |
2.4.1 吉布斯函数判据 |
2.4.2 吉布斯函数的计算 |
2.4.3 数据库中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
2.5 小结 |
第三章 热力学过程的计算 |
3.1 概述 |
3.2 非化学变化过程 |
3.3 化学反应过程 |
3.3.1 反应方程式配平 |
3.3.2 分子式的书写 |
3.3.3 元素解析程序 |
3.3.4 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计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热力学数据计算的程序实现 |
4.1 概述 |
4.2 热力学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 |
4.2.1 热力学数据库中的计量单位 |
4.2.2 热力学数据库中基础数据的内容 |
4.2.3 热力学数据必要的说明 |
4.2.4 有效数字的选定和表示 |
4.2.5 超出温度范围的计算 |
4.2.6 计算程序逻辑 |
4.3 热力学过程计算 |
4.3.1 方程式的输入 |
4.3.2 计算程序逻辑 |
4.3.3 计算实例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Matlab与VB无缝集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程序设计 |
1.1 在VB中ActiveX自动化Matlab |
1.2 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线性代数法原理 |
2 程序实现 |
四、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改进的线性代数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D]. 贺韬.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4)
- [2]浅谈线性代数在化学理论中的应用[J]. 徐克龙.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30)
- [3]有色金属热力学数据库的计算模型与架构体系研究[D]. 李尚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1)
- [4]稀土热力学数据库计算体系研究[D]. 唐晓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 [5]稀土数据库中化学过程计算方程式自动配平程序的改进[J]. 刘向举,谢刚,唐晓宁,刘丽娜.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05)
- [6]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多相体系化学平衡计算研究[D]. 刘向举.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3)
- [7]进化策略在数值计算中的一些应用研究[D]. 夏慧明. 广西民族大学, 2008(12)
- [8]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D]. 解季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9]稀土化合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研究[D]. 唐晓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10]Matlab与VB无缝集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J]. 付孝锦,张运陶,朱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