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侦探小说论文-谢柳春

晚清侦探小说论文-谢柳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清侦探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小说,侦探小说,林译小说,《歇洛克奇案开场》

晚清侦探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谢柳春[1](2018)在《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与法治正义话语建构——以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其翻译关注重点不在文学性而在知识启蒙与文化探求。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作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代表,通过对时空与人物形象进行重构,介入律法改革与正义话语建构。林译把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科学理性话语与约佛森式的传统侠义精神结合,为时人提供了乌托邦式社会图景,其文本中实现的正义、提供的法治想象启蒙了读者,成为开启民智、救国图存主流叙述的一部分。因此晚清侦探小说翻译参与时代叙事,有其独特启蒙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付智茜[2](2015)在《从侦探小说的译介看西方叙事模式在晚清的接受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5年09期)

刘嘉[3](2014)在《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晚清至五四规范流变中的求生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切斯特曼规范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一套由期待规范、责任规范和关系规范共同构成,将文化、译者与文本叁种视角融于一体的文学翻译规范模式;并以此为方法论,对晚清至五四前后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叁个代表性译本进行了描写性研究。从取便发挥的文言版到信雅兼备的文言版,再到忠实流畅的白话版,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译介始终顺应着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或处于上升趋势的期待规范,以充分满足各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此为该小说在晚清至五四规范流变中的求生之道。(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4年03期)

林辰[4](2014)在《论晚清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1896年,《时务报》首译了四则福尔摩斯小说,从此,侦探小说以其浓郁的异域色彩和新颖的形式,被广泛译介至中国,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福尔摩斯系列小说,而柯南·道尔也成为晚清译本最多的外国作家。此前,中国并没有侦探小说这种类型,作为异质文化因素,侦探小说在逐步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来自中国的译者、读者和评论家的多方面误读和改造。在译介热潮下,对作家背景介绍较为滞后,并在叙事方面呈现了同原着全然不同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原着凸显“谁是凶手”的叙事模式,营造悬念,将故事的谜底直到结尾才揭晓;而在中国,晚清译本重通顺,常删改故事,提前揭示谜底。侦探小说翻译叙事策略上的差异来源于晚清民初时期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多方作用:一方面,译者和编撰者以“开启民智”、“引介西方知识”为主要目的,为符合晚清时期读者期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故事通顺性而非复杂的叙事手段;持政教论的批评家也看重侦探小说的教育意义,将其作为一种体验西方文化的手段,从而加剧了这种倾向性。另一方面,批评界呈现新的重趣味的批评角度,强调翻译的本土化和通顺性,因而共同造就了“事先揭秘”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倾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嘉[5](2013)在《从文学翻译规范论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错综复杂,既有形神兼备之佳作,亦不乏美而不信之典范,实难用传统的规约性标准予以衡量。以翻译成品为导向的描写性研究对文学翻译具有适切性;预设一套描写文学翻译的规范模式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更为客观地了解翻译的本来面目,探求翻译产品的生成机制。据此,可在安德列·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基础上重建一套由期待规范、责任规范和关系规范构成的假定模式。期待规范反映译语读者对拟译文本所寄予的期望,该期望值因某种规范权威的作用而生效,决定译本作为终极产品的性质。责任规范描写译者对外界期待所做出的回应,是其主观能动性和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关系规范涉及译者在原文和译文对应关系的具体决策过程制中对语言及上述种种制约因素的调适和兼顾。此叁种描写性规范分别对应翻译研究中的叁种视角,试图从社会文化、译者及文本对比分析的不同角度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各个层面进行探究。为论证该规范模式在描写文学翻译中的适切性和客观性,本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对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译介情况进行剖析。先从关系规范入手分析译作和原作的对等程度;再以译序跋、书评等为线索,考察译者的责任规范;最后深入社会文化层面,剖析如此"不信"之译本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期待规范。基于以上案例分析可知,文学翻译作品受特定时期的规范制约而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不可按照传统的对等标准一概而论,应纳入文学翻译规范模式进行描写研究,呈现其真实面貌。(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期刊2013-10-19)

李艳丽[6](2012)在《论林译《不如归》与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12∶1,这是晚清翻译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作品的一个数据,即12篇外交侦探小说①比1篇言情小说。前者先于后者进入中国。然而,德富芦花在中国的大名缘自《不如归》,这是中国向来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言情小说;而他翻译的外交侦探小说至今鲜有问津。"外交"反映了时局,"侦探"则带有"启蒙"与"科学"的色彩,二者的结合在晚清却惨遭冷遇,时至今日也被研究者所漠视。文章通过对《不如归》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发掘,填补当下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同时,结合对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的整理,探讨同处于近代转型期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范荣[7](2012)在《从译者主体限制因子浅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译者的翻译动机及审美情趣两方面解读了晚清译者对域外侦探小说的青睐,阐释了译者主体限制因子对其在翻译文本选择上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赵稀方[8](2012)在《翻译与文化协商——从《毒蛇圈》看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毒蛇圈》刊登于《新小说》一卷8至24号(1902-1906),"法国鲍福原注","上海知新室主人"(周桂笙)译,"趼廛主人"(吴趼人)评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篇侦探小说的翻译和评点的讨论,分析晚清现代性的引进及其文化协商的问题。在吴趼人和周桂笙对于《毒蛇圈》的翻译和评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侦探小说以翻译西方法律制度等"现代性"面向批判中国传统,另一方面又以中国传统出发,选择、改写西方现代性。在这里,翻译成了文化冲突与协商的场所,也成了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思想生产的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2年01期)

郭淑贤[9](2011)在《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清的文学翻译中,尤其以侦探小说翻译数量最为众多,最受大众欢迎,影响最为深远。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晚清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根据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兴起的缘由。本文旨在指出此次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背景。(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1年05期)

范荣[10](2010)在《谈晚清公案小说生存危机下的域外侦探小说译介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侦探小说的兴起是各种因素合力的作用。相似题材的晚清公案小说在叙事内容及叙事模式的差异上凸显了侦探小说的优势,故在那特定时代极大地促进了后者的兴起,这也从一新的角度论述了域外侦探小说译介热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0年24期)

晚清侦探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清侦探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谢柳春.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与法治正义话语建构——以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付智茜.从侦探小说的译介看西方叙事模式在晚清的接受和影响[J].海外英语.2015

[3].刘嘉.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晚清至五四规范流变中的求生之道[J].外国语文.2014

[4].林辰.论晚清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倾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刘嘉.从文学翻译规范论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C].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2013

[6].李艳丽.论林译《不如归》与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接受[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

[7].范荣.从译者主体限制因子浅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之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8].赵稀方.翻译与文化协商——从《毒蛇圈》看晚清侦探小说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12

[9].郭淑贤.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1

[10].范荣.谈晚清公案小说生存危机下的域外侦探小说译介热[J].作家.2010

标签:;  ;  ;  ;  

晚清侦探小说论文-谢柳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