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度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山松,高度级结构,海拔梯度,戴云山
高度级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邢聪,江蓝,何中声,刘金福,冯雪萍[1](2019)在《戴云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群落的高度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级间失稳率、群落高度级分享度和Whittaker指数分析戴云山黄山松群落高度级结构随海拔梯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随高度级增加,群落个体数和物种数均呈下降趋势。沿海拔梯度上升,黄山松群落整体失稳率大致呈上升趋势,且均为正值。黄山松种群的Ⅰ~Ⅱ、Ⅱ~Ⅲ级间失稳率多为负值,而Ⅲ~Ⅳ、Ⅳ~Ⅴ和Ⅴ~Ⅵ为正值,种群优势地位明显。总体上,优势种对第Ⅰ高度级分享度最大,随高度级增加,种对高度级的分享度不断降低。黄山松群落高度级随海拔梯度变化其物种替代速率存在差异,Whittaker指数(β_w)大多分布在0.4左右,高度级间物种变化幅度相对平稳。戴云山黄山松群落在垂直空间上物种分布连续性良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更新能力强。目前黄山松种群优势地位显着,高海拔区域优势地位更明显。黄山松在混交群落竞争中偏向K对策,以较多的成年大树来增强其在群落的优势地位。(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奎,朱友飞,杨梅,吴敏,程飞[2](2018)在《不同坡向望天树人工林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坡向望天树人工林的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布,揭示其生长发育规律,为望天树人工造林立地条件选择和树高估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北坡向和南坡向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望天树人工林样地进行每木检尺,采用上限排外法划分径级和高度级,分析两个坡向的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布;使用线性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和Logistic等6种模型拟合胸径(D)—树高(H)生长曲线。【结果】北坡向和南坡向望天树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分布差异不明显,均在第Ⅵ径级(32.00 cm≤D<36.00 cm)分布株数最多,分别占各坡向总株数的32.26%和35.09%,总体上呈正态分布,低、高径级株数较少,中等径级株数相对较多。北坡向望天树人工林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在第Ⅴ高度级(27.00 m≤H<30.00 m)出现峰值;南坡向望天树人工林高度级结构呈右偏正态分布,在第Ⅶ高度级(33.00 m≤H<36.00 m)出现峰值,且明显高于北坡向高度级峰值。对两坡向的望天树人工林胸径—树高曲线进行拟合,最优的是幂函数,其方程为H=3.096D~(0.656)(R~2=0.809)。【结论】南坡向对望天树人工林树高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幂函数H=3.096D~(0.656)(R~2=0.809)可作为望天树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曲线,用于树高估测和造林立地选择。(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缪叁华,郑德祥,蔡杨新,许鲁东,范胜煌[3](2017)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高度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省北部顺昌县的闽粤栲天然林林分中设置50 m×50 m样地,分别不同高度级调查群落物种种类与数量,运用失稳率、分享度、α多样性指标、Whittaker指数和Morista-Horn指数对闽粤栲天然林群落高度级结构与动态更新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群落中,物种数及个体数沿高度级梯度上升而下降,除第2高度级受前期林下抚育影响外,闽粤栲及其他主要树种在第1~3高度级中占有较大优势,群落间失稳率达到50%以上,而整体失稳率达到10.65%,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高度级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群落更新速率的Whittaker指数随着高度级呈递增趋势,Morisita-Horn指数则在较高值域不均匀波动,以上结果均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随高度级上升,各高度级间物种数下降,物种更新速率加快,各高度级间差异明显,群落整体处于演替发育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华泉[4](2014)在《南方林区马尾松不同套种模式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度级为参考坐标,应用衡量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的失稳率和群落垂直空间的分享度等指标对南方林区4个不同套种模式马尾松群落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套种模式1、套种模式2和套种模式4群落高度级内个体数量分布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结构,物种数量和物种个体数量在中等高度级出现低频区域,群落动态表现为高等高度级衰退趋势;套种模式3群落呈基部大、顶层小的塔形结构,物种数量和物种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低等高度级,反映出该群落具有极强的增长特性.不同套种模式群落分享度均比较低,反映出南方林区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物种数量相对单一的弊端.(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连杰[5](2009)在《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的研究,目前在防护林领域所受关注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新颖性。本文以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五道防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对五道防线进行系统调查,运用重要值分析、优势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β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Morisita-Horn指数、Bray-Curtis指数Routledge指数),以及生态位的的对比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稳定性、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演替情况,揭示不同防线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不同防线在恢复演替系列上高度级结构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了解不同防线的自我更新和恢复演替情况,有助于防护林体系结构的合理配置,为进一步探讨该区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防线的向后推移,即离大陆越近,乔本层和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木麻黄的重要值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乔本层和灌木层中的前顶级种潺槁木姜子的的重要值呈现上升趋势;通过SPSS软件中DUNCAN法比较:在乔木层,防线V和防线IV和防线Ⅲ之间潺槁木姜子、木麻黄重要值差异显着;在灌木层,防线IV、V和防线Ⅲ之间潺槁木姜子重要值差异显着,防线Ⅱ和防线Ⅲ和防线IV木麻黄重要值差异显着。2.防线IV的潺槁树种群Vp(73.5 %)和防线V的潺槁树种群Vp(75.5 %)相近,表明了潺槁树种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增长性。但是,两者的Vc值差异大,防线V的Vc(75.5%)远大于防线IV的Vc(-2.1%),不过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防线IV的群落最终会走向稳定;防线Ⅱ的木麻黄种群Vp(-92 %)和群落Vc(-92%)分别与防线Ⅲ的木麻黄种群Vp(-4 %)和群落Vc(-4%)都为负值,表明这两道防线的群落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会慢慢衰退。从防线Ⅱ到防线V,群落会越来越稳定;木麻黄立木级结构呈基部窄形状,归为衰退型种群,潺槁树立木级结构呈金字塔形状,也就是属于基部宽而顶部狭窄的类型,则说明潺槁树种群是增长型种群;随着自身恢复演替的进行,防线IV和V群落逐渐趋于稳定。防线Ⅱ、Ⅲ、IV中木麻黄种群结构加权平均变化率由式(1)计Vpi均<0,表明该种群结构呈衰退型,其衰退性大小由种群所在的防线群落排序:Ⅱ>Ⅲ>IV;两道防线中潺槁树种群结构加权平均变化率由式(1)计Vpi均>0。表明该种群结构呈增长型,其增长性大小由种群所在的防线群落排序:V> IV。3.本文根据β多样性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从第2-3到8-9高度级,防线的βC和βR指数值大小关系为:Ⅲ<IV<V。从第3-4到8-9高度级,防线的CMH和CN指数值大小关系为:Ⅲ>IV>V。并对防线Ⅲ、IV、V的β多样性指数与高度级梯度进行相关性比较,βC、βR指数均与高度级梯度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CN指数与高度级梯度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而CMH指数与高度级梯度相关性不显着(P>0.05)。通过不同防线群落βC、βR、CMH、CN指数比较得出:CMH、CN值的总体变化规律与和βC、βR值的变化规律几乎相反,说明在高度级结构上,防线离大陆越近,处理间群落的相似性逐渐减少,相异性逐渐增大,共有种越少,物种更替速率越高。依据β多样性指数计算的4个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速率随垂直梯度的变化,防线Ⅱ与防线Ⅲ的βC1、βR1、CN1、CMH1指数差异不显着,防线IV与防线V的βC1、βR1、CN1、CMH1指数差异也不显着,而防线Ⅱ、防线Ⅲ与防线IV、防线V相互比较,βC1、βR1、CN1、CMH1指数差异显着。最后,本文计算防线Ⅱ、防线Ⅲ、防线IV和防线V从第1高度级到最大高度级的物种周转速率总βC,大小关系为:Ⅱ<Ⅲ<IV<V;说明了防线离大陆越近,物种种类越丰富,物种的总周转速率越来越大,自我更新能力越来越强,很好地验证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4.随着防线的向后推移,即离大陆越近,物种利用高度空间资源的能力和数量逐渐增加,物种的总数逐渐增加,利用空间资源的相似程度逐渐减少,物种对高度空间资源的竞争越来越不激烈,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防线Ⅰ、Ⅱ群落趋于不稳定,防线Ⅲ群落木麻黄种群逐渐衰退,群落走向不稳定,防线IV群落的木麻黄种群逐渐退化,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潺槁树种群逐渐取代木麻黄种群达到前顶级群落,防线V群落最终发展为前顶级群落。然而防线IV群落中的木麻黄与潺槁木姜子、防线V群落的潺槁木姜子与榕树、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迭值都较低。(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宋享镇[6](2008)在《叁种采伐更新模式对米槠群落高度级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采伐更新模式对森林群落的影响,一直是森林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研究前沿。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群落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所特有、具有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由于各种采伐更新对米槠群落的影响不同,米槠群落的恢复更替情况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以福建武平米槠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93年天然林和1995年、2005年的叁种采伐更新(择伐更新、皆伐火烧后再封山育林的天然更新、皆伐火烧后再种植杉木的人工更新)林地进行系统调查,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重要值分析、分层频度和株数、结构动态、群落分享度、β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Morisita-Horn指数、Bray-Curtis指数Routledge指数),以及生态位的的对比分析方法,来研究其各时期群落高度级结构、建群种更替、演替规律,揭示叁种采伐更新林地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评价叁种采伐更新模式对的群落高度级结构的影响效果,进一步了解米槠群落的基本状况,以及在探讨人类各种森林经营行为的合理性,并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进而为亚热带地区顶极群落的恢复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1993年叁个天然林地米槠在大部分高度级上的重要值最大,米槠在群落中为优势种。对比2005年各林地物种重要值分析得出,择伐更新林地米槠在各高度级上的重要值最大,天然更新林地的米槠在大部分各高度级上的重要值也是最大;人工更新林的米槠种群消失。这反映出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均能恢复米槠在群落中优势地位。2.1993年叁个天然林和2005年择伐更新林和天然更新林的群落失稳率、种群失稳率都较大(>55%),说明了米槠种群和群落还具有很强的增长性;而2005年人工更新林具有较小的群落失稳率(33.2%)和种群失稳率(20.01%)。择伐更新前的1993年天然林与择伐后的1995年更新林、2005年更新林的群落分享度差异很小(1993年:29.41%,1995年:28.99%,2005年:26.26%);天然更新皆伐火烧前的1993年天然林、1995年更新林、2005年更新林的群落分享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1993年:36.97%,1995年:18.28%,2005年:39.71%);人工更新从93年天然林到95年更新林再到2005年更新林的群落分享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1993年:30.46%,1995年:15.97%,2005年:9%)。3.1993年叁个天然林和2005年择伐更新林、天然更新林、人工更新林的β_C、β_R和C_N指数随着高度级的增加而减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而C_(MH)与高度级之间不具有相关性。择伐更新前1993年天然林和1995年、2005年的择伐更新林的基准物种周转速率β_(C1)、β_(R1)、C_(N1)、C_(MH1)没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时期的群落沿高度级梯度的总β_C没有差异性(1993年:49.5,1995年:48,2005年:48)。2005年天然更新林的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率β_(C1)、β_(R1)与皆伐前1993年天然林的值没有差异;而2005年天然更新林的C_(MH1)和C_(N1)都大于皆伐前1993年天然林的值。2005年天然更新林的群落沿高度级梯度的总β_C(65.5)大于皆伐前1993年天然林的值(53),表明天然更新有利于竞争种和耐干扰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可进行自我更替。2005年人工更新林的基准物种周转速率β_(C1)、β_(R1)、C_(N1)、C_(MH1)都小于1993年天然林的值;2005年人工更新林的群落沿高度级梯度的总β_C(22)明显小于1993年天然林的值(60),人工更新使群落丰富度明显降低,不能自我更新,目前不能恢复到米槠项极群落。4.1993年叁个天然林地米槠的生态位宽度值都是最大。在2005年择伐更新林米槠生态位宽度值(0.33)最大,表明米槠能恢复到优势种的地位。在2005年天然更新林米槠生态位宽度值(0.3)位居第二,仅次于华杜英位(0.31),表明米槠种群已经处于即将控制该群落的时期。在2005年人工更新林米槠种群基本消失,该群落已经很难能恢复到米槠顶级群落。5.在叁种采伐更新方式下,2005年各林地生态位相似性大于0.6种对数百分比与1993年天然林相比都有所增加,但天然更新条件下升高幅度最大为11.2%。2005年天然更新林在Lhi和Lih大于0.1的种对数百分比(Lhi:47.1%,Lih:50.29%)比皆伐前1993年天然林的值(Lhi:40.87%,Lih:39.3%)大,表明天然更新促进各种群对高度空间资源的共享,米槠与其他树种对高度空间资源的竞争激烈也较激烈。2005年人工更新林在Lhi和Lih大于0.1的种对数百分比(Lhi:42.43%,Lih:30.74%)比天然林的值(Lhi:49.26%,Lih:42.39%)都下降,该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在高度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上不高,群落内部对高度空间资源的竞争不激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择伐更新、天然更新、人工更新各个时期群落在Lhi和Lih的分别范围的0-0.02、0.14-0.16上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大,而在0.18-0.2上最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宋萍,洪伟,吴承祯,范海兰,陈睿[7](2003)在《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度级为参考坐标 ,应用衡量优势种群及群落结构动态的失稳率、群落垂直空间的分享度、α -多样性及群落高度级梯度β -多样性等指标对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 :丝栗栲群落及其优势种群个体数、群落物种数和种对级的分享度随高度级增加都呈下降趋势 ;各高度级物种数和个体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级间失稳率显示 ,群落在第 2、3、6、7高度级呈增长趋势 ,第 4、5高度级呈衰退趋势 ,群落整体具有增长性结构 ;群落随高度级形成丰富度指数 (dMa)、Shannon -Wiener指数 (H)逐渐降低 ,均匀度指数 (J)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随高度级梯度的增加 ,群落相邻高度级间Whittaker指数 (βw)呈上升趋势 ,而Morisita -Horn指数 (CMH)呈不规则地跳跃式变化 ,表现了共有种在群落不同高度级的数量差异 .图 3表 2参 15(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陈晓德,李旭光,王金锡[8](1997)在《绵阳官司河流域长江防护林的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绵阳市官司河流域11个长江防护林模式径流场植被类型作了高度级个体数、盖度、种数结构统计;并提出了以高度级(年龄级或相对年龄级)为参考坐标,衡量种群及群落结构动态的失稳率,群落垂直空间盖度分布的均匀度种类的分享度等指标和公式;应用这些指标和公式对系列模式径流场植被类型的高度级结构动态,作了定量分析评价。(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高度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不同坡向望天树人工林的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布,揭示其生长发育规律,为望天树人工造林立地条件选择和树高估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北坡向和南坡向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望天树人工林样地进行每木检尺,采用上限排外法划分径级和高度级,分析两个坡向的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布;使用线性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和Logistic等6种模型拟合胸径(D)—树高(H)生长曲线。【结果】北坡向和南坡向望天树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分布差异不明显,均在第Ⅵ径级(32.00 cm≤D<36.00 cm)分布株数最多,分别占各坡向总株数的32.26%和35.09%,总体上呈正态分布,低、高径级株数较少,中等径级株数相对较多。北坡向望天树人工林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在第Ⅴ高度级(27.00 m≤H<30.00 m)出现峰值;南坡向望天树人工林高度级结构呈右偏正态分布,在第Ⅶ高度级(33.00 m≤H<36.00 m)出现峰值,且明显高于北坡向高度级峰值。对两坡向的望天树人工林胸径—树高曲线进行拟合,最优的是幂函数,其方程为H=3.096D~(0.656)(R~2=0.809)。【结论】南坡向对望天树人工林树高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幂函数H=3.096D~(0.656)(R~2=0.809)可作为望天树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曲线,用于树高估测和造林立地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度级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邢聪,江蓝,何中声,刘金福,冯雪萍.戴云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群落的高度级结构研究[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刘奎,朱友飞,杨梅,吴敏,程飞.不同坡向望天树人工林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布[J].南方农业学报.2018
[3].缪叁华,郑德祥,蔡杨新,许鲁东,范胜煌.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高度级结构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
[4].陈华泉.南方林区马尾松不同套种模式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连杰.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6].宋享镇.叁种采伐更新模式对米槠群落高度级结构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8
[7].宋萍,洪伟,吴承祯,范海兰,陈睿.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
[8].陈晓德,李旭光,王金锡.绵阳官司河流域长江防护林的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