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性存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游戏作文,教材支架,写作方法
感性存在论文文献综述
周岩[1](2019)在《游戏作文——尊重学生的感性存在——四年级上册习作6《记一次游戏》教学例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记一次游戏》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一习作内容,是本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巩固延伸,继续指向写作方法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支架,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表达,引导学生用好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并通过学习命题、情景再现、画情节图等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这次习作任务,达成习作目标,提高写作能力。(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8期)
夏淼,李新潮[2](2017)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与共产主义理想——基于感性存在论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内在本质的过程中逐步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本文基于感性存在论的理论视角,透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资本批判和现代形而上学批判,重新领会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意蕴,探寻作为信仰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根基,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7年04期)
大卫·布鲁贝克,潘寅,杨文[3](2014)在《惠能的精神:感性存在与审美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美学的自我构建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旨在通过对惠能的研究来探讨唐代精神。笔者提出,惠能将感官与悟道相联系的方法有助于对艺术史的研究和对中国山水画文化价值的欣赏,认为牧溪画作中的"空寂"与"无形"并非模糊不清,而能与构成有情个体自我真性的感观存在领域其鸣。(本文来源于《西北美术》期刊2014年04期)
李秀娟[4](2014)在《论感性存在对精神的超越与局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庄文泉,庄舒敏[5](2013)在《诗意地叩问生命感性存在——论劳伦斯文学中的审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文明决定了劳伦斯以审美现代性的姿态确立自身的文学地位,他要以感性的直接力量自觉地对抗工业文明的破坏、科技和理性主义文化造成的异化,张扬血性意识,崇奉创新,反对权威,以诗性智慧开启了生存之思。(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谦,许良[6](2012)在《感性存在论域下消费安全问题的现代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安全攸关人的存在与发展。频发的消费安全问题昭示出"超感性"的当代突起与"感性对象性存在"—"人"的重度遮蔽。当代消费安全问题已站在了时代问题的风口浪尖,感性存在的论题由此凸显出来。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的感性存在论题所开示出的感性存在论域当然地成为了我们审视当代消费安全问题的重要视域。在此视域下,我们才可能站在马克思具有超越性的哲学原则高度来洞悉并破除消费安全问题背后的现代性之弊,真正践行主体自觉与返回。(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2年27期)
戴劲[7](2009)在《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而对这一存在论的揭示将建立在对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考察的基础之上。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交待了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并分析了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聚焦于感性存在论问题。第一章主要讨论从康德知性存在论到黑格尔理性存在论、再到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发展,从中透露出德国古典哲学在存在论上的理性传统以及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革命意义。该讨论通过对以上叁者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的阐释来进行;由此,我们将看到:第一节中,在康德的感性理论方面,感觉的形式和质料都是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纯粹直观”是知性化的感性;在其存在理论方面,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而只是知性的断定活动,是“纯粹统觉”。第二节中,在黑格尔的感性理论方面,感性确定性作为“意谓的这一个”只是理性的过渡环节,其真理在于“共相的这一个”;在其存在理论方面,存在即思维,并且,存在是自我否定的过程,是辩证法。第叁节中,在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方面,感性是对象性直观;在其存在理论方面,存在是感觉,是对象性存在,是对其对象的直观,是感性直观对象。在费尔巴哈这里,存在和感性首次被统一起来,但那是统一到对象性直观上。第二章论证的是马克思在由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方面对以上叁者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存在论,而这种存在论上的革命又牵涉其整个哲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通过对马克思感性概念分阶段的考察总结出这一概念的叁个要点,即“感性”的现实性、能动性及其包含矛盾的思想。第二节揭示出:马克思将存在理解为感性的,并将感性理解为对象性的,又将对象性理解为对象性活动,从而形成其感性对象性活动原理,而这一原理正是马克思存在论的核心。第叁节总结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及其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该存在论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存在论”的对立构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存在论”的对立构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立。第叁章具体阐释马克思的感性原理。其内容包括感性的“现实性”、“丰富性、全面性”、“社会性”和“对象性”。第二章已阐明马克思将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的具体含义。第一节阐述“感性的丰富性全面性”。其中第一部分是“感性意识和感性对象”。马克思的“感觉解放”是感觉在主体上和客体上的同时解放,一方面,感觉成为人的、丰富而全面的感觉,成为感性意识,另一方面,对象(包括物和人)成为人的、丰富而全面的对象,成为感性对象。第二部分是“感性占有和感性需要”,在此区分了“拥有”、“所有”和“占有”:“感性占有”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方式,它是对个人本质的积极实现;“拥有”体现了生产的功利目的,“所有”体现了生产的利己目的,它们是对个人本质的消极实现。与“占有”相应的是丰富而全面的“人的需要”,与“拥有”和“所有”相应的是贫乏而片面的“粗陋的需要”。第二节阐述“感性的现实性”。基于感性活动的现实性,首先,人是历史存在物;其次,人是自然存在物。第叁节阐述“感性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类本质是类活动,而类活动就是社会活动,所以说感性活动乃是社会性的活动。个体成为社会存在物的条件是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或者说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具体来说就是这个对象不仅是我自己的存在,而且是我为别人的存在以及别人为我的存在,同时也是这个别人的存在。总之,当人与物、人与人两方面都达到统一关系,并且这种统一在该物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人和对象就同时成为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同时指出,若要实现这种“社会性”,则要通过对象化、异化、扬弃异化的历史过程,通过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将“社会性”提升为“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所以说,社会性是在感性占有中实现出来的社会性。换言之,“人类社会”是在扬弃“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四节阐述“感性的对象性”。人与对象在感性活动中结成两方面的对象性关系:第一方面,人与对象的相互补充关系;第二方面,人与对象的相互表现关系。如果人的对象到处成为人的本质的补足和实现,那么这样形成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的、人的关系,亦即主客同一关系。第四章论证感性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首先,感性主体乃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其次,这个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辩证运动的过程,即二者由统一到对立再到对立统一的过程。最后,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出来的就是主体的自由。主客体辩证运动分为叁个环节:第一是自我对象化,主体和客体是统一关系;第二是自我异化,主体和客体是对立关系;第叁是异化的扬弃,主体和客体重新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在“感性主体的自由性”一节,首先以西方近代自由传统为背景论述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康德自由概念的核心及最高本体是自由意志、即自律;黑格尔的自由则是包含可能的自由、必然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叁环节在内的历史理性。其次考察了马克思从理性主义自由观到感性活动自由观的发展:马克思的“自由”总的来说是自我实现意义上的自由,具体包括“自我决定”、“自我保持”、“自我超越”。再次阐述了马克思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感性证明。最后涉及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概念,从时间、感性以及生命同一的感性时间观出发,马克思提出了“自由时间”:感性活动的自由性必然表现为感性活动展现于其中的时间的自由性。所谓自由时间,就是可用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时间。第五章阐释感性存在论视域中的哲学和历史科学。透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分期考察,我们将看到:哲学从博士论文时期的和世界的“反思关系”,经过莱茵报时期的“外部表现”,最终“不再具有任何独立形式”,而成为历史科学。对马克思而言,哲学有一个逐步成为“感性”的过程;但不能就此以为,哲学只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因为在他那里“感性”本就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就包含了哲学对现实的批判作用。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统一。结语部分总结了马克思感性存在论的内容、实质及其对于马克思整个哲学革命的意义、以及从中获得的时代启示。(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9-10-25)
刘兴章[8](2008)在《论笛卡尔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悬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邢宇皓[9](2008)在《《中国文化读本》照亮中国文化本来面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6月17日电(邢宇皓)“虽然生活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环境中,但不等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都有认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在今天举行的《中国文化读本》中文本首发式上,作者之一、北京大学(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8-06-18)
刘兴章[10](2008)在《论柏拉图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放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传统哲学中,由于理性形而上学的绝对霸主地位,人的感性存在一直处在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状态。追根溯源,柏拉图哲学是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真正滥觞。在柏拉图哲学的对话中,他不仅在对话的内容上通过提出着名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共相"论来论证理性高于感性,而且在其对话的哲学表现形式的风格上,也要尽力去让理智得到颂扬、感性得到贬低。追思感性的这种遭遇,对我们反思传统哲学的得失,重建当代哲学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08年03期)
感性存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内在本质的过程中逐步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本文基于感性存在论的理论视角,透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资本批判和现代形而上学批判,重新领会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意蕴,探寻作为信仰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根基,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性存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岩.游戏作文——尊重学生的感性存在——四年级上册习作6《记一次游戏》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9
[2].夏淼,李新潮.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与共产主义理想——基于感性存在论的理论视角[J].科学社会主义.2017
[3].大卫·布鲁贝克,潘寅,杨文.惠能的精神:感性存在与审美语言[J].西北美术.2014
[4].李秀娟.论感性存在对精神的超越与局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的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庄文泉,庄舒敏.诗意地叩问生命感性存在——论劳伦斯文学中的审美现代性[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
[6].李谦,许良.感性存在论域下消费安全问题的现代性批判[J].法制与社会.2012
[7].戴劲.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
[8].刘兴章.论笛卡尔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悬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邢宇皓.《中国文化读本》照亮中国文化本来面貌[N].光明日报.2008
[10].刘兴章.论柏拉图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放逐[J].学习与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