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来宾546100)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并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在PCI术后早期使用不同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的抗凝疗效与出血发生率。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共244例。采用系统随机法将患者分为A(n=81)、B(n=82)、C(n=81)三组,PCI术后A、B、C三组分别持续静脉泵入不同剂量替罗非班至PCI术后48h。比较三组患者PCI后早期TIMI3级血流,sumSTR>50%例数与构成比,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最低血小板计数及出血发生率。结果:三组术后早期TIMI3级血流和sumSTR>50%例数与构成比C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MACE发生率大大减少(P<0.05),但出血发生率显著提升(P<0.05),最低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血流状况和微血管灌注,但会增加出血发生风险,而临床推荐剂量可达到替罗非班的抗凝治疗价值,也可相应减少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CI;替罗非班;剂量;抗凝治疗;出血率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17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但PCI本身治疗具有一定风险性,可能加重患者心肌及相关血管损伤。替罗非班作为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2],已普遍应用于PCI术后的抗凝溶栓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目前对于替罗非班的最佳负荷剂量仍缺乏统一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PCI术后早期使用不同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的抗凝疗效与出血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共2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81例,其中男56例,女25例;年龄35~72(57.8±10.4)岁。B组82例,其中男58例,女24例;年龄36~75(58.6±8.7)岁。C组81例,其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33~74(58.2±9.1)岁。3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STEMI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标准;(2)年龄≤75岁;(3)患者及家属同意行PCI手术。排除标准:(1)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终末期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2)存在近期手术,抗凝禁忌患者;(3)患者或家属不同意PCI手术。
1.2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予术前阿司匹林以300mg顿服+氯吡格雷600mg顿服+冠脉造影术(CAG)+替罗非班术前1mg静注+PCI。PCI术后,A、B、C三组分别以0.075μg?kg-1?min-1、0.15μg?kg-1?min-1、0.30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至PCI术后48h。
1.3观察指标
(1)术后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情况(sumSTR>50%为完全性回落);(2)冠状动脉血流分级(采用TIMI血流分级法);(3)出血情况;(4)最低血小板计数;(5)术后5d心脏不良事件(MACE)。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术后早期sumSTR>50%和TIMI3级血流例数,C组最多,A组相对最少。C组的总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P<0.05),但最低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5天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分别为心绞痛3例,再发AMI2例,心力衰竭2例;B组术后5天内主要MACE分别为心绞痛1例,再发AMI1例,心力衰竭1例;C组术后5天内主要MACE分别为心绞痛1例。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可充分、有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挽救缺血心肌,是改善远期预后的常见方法。但同时PCI可导致内皮功能损伤加重和冠脉局部血栓,增加术后再发心梗风险[3]。因此术后抗凝药物治疗尤为重要。替罗非班作为新型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血小板激活聚集的最终通路,抑制血小板聚集更彻底,可对血小板的功能有效地进行抑制[2]。
本研究观察到,三组术后早期TIMI3级血流和sumSTR>50%例数与构成比中,C组明显高于A组,即围术期术后早期TIMI3级血流和sumSTR>50%构成比随替罗非班剂量增加逐步增高,微血管灌注也进一步改善。与A组相比,C组MACE发生率大大减少,但出血发生率显著提升。其可能原因是替罗非班剂量越大,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作用越强,炎性物质释放受抑,心肌灌注改善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减少,远端栓塞进一步改善的结果[4]。但对于替罗非班剂量越大,出血发生率越高这一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工作者应注意,一旦发生出血事件,预示预后不良[5]。
综上所述,增加替罗非班剂量有提高疗效的趋势,但出血的几率也随之增高。而临床推荐剂量可达到替罗非班的抗凝治疗价值,也可相应减少出血发生率。由于本研究对象与分组均较少,研究结果只能提示替罗非班的大致推荐剂量,可增加其他不同负荷剂量(如1.5倍剂量),进一步探讨替罗非班抗凝价值最高但出血发生率最低的负荷剂量。
【参考文献】
[1]徐杰,钱忠萍,凌晨,等.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1):3455-3457.
[2]王金凤,魏颖,王芳,杨翠燕,王国玉.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5,22(4):491-493.
[3]晋辉,薛永华.半量替罗非班并冠脉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外医疗,2013,9(3):105-7.
[4]杨锐能,马广隆,罗初凡.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急诊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56-58.
[5]任琳,王文广,王倩,等.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