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系统论文-庞晓晨,柴仲秋,李玥,马坤

载药系统论文-庞晓晨,柴仲秋,李玥,马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载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纳米载药系统,肿瘤靶向性,联合用药,减毒增效

载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庞晓晨,柴仲秋,李玥,马坤[1](2019)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就抗肿瘤常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进行阐述,并对该系统的肿瘤靶向性以及联合给药进行探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肿瘤的疗效,实现药物对肿瘤的主动或被动靶向治疗,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通过联合用药达到减毒增效和逆转药物多药耐药性的目的。文章通过对中药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应用研究阐述,以期为今后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机制探索开拓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潘振尧,王妍,李娇娇,陈佳龙[2](2019)在《纳米载药系统在骨科假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和无菌技术在不断改进,但骨科手术中假体感染仍不可避免,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骨科假体表面的粗糙或多孔结构,为细菌黏附、增殖和生物膜形成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和清创手术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复发。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生物材料、药物输送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纳米药物载体能够局部缓释药物或在特定刺激下智能控释药物,可有效实现局部抗菌治疗、预防手术感染,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其独特优势可为感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目前纳米载药系统在防治骨科手术假体感染中的应用主要为骨科假体材料中添加纳米载药材料、假体表面构建载药纳米涂层、可灌注型纳米抗菌药物载体以及刺激响应型药物控释系统。本文综述了目前骨科手术假体感染防治的方法,尤其是纳米载药系统在假体周围感染防治中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马龙旭,毕崇伟[3](2019)在《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事物的发现直接推动着不同领域的相关探究和应用,根据物质特性制造出单一性匹配的功能设备。目前,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是医学、科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这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应用项目。纳米微泡是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跨学科产品。如今纳米技术在人们生活、医疗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缓解率低,且复发率高,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并无显着效果。这种并发症的极低治愈率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25期)

[4](2019)在《周民研究员团队设计构建“多重响应尺寸可变的靶向抗癌纳米材料”载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26日,周民研究员团队成果"A size-tunable and multi-responsive nanoplatform for deep tumor penetration and targeted combinatorial radio-/chemotherapy"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杂志(https://pubs. rsc. 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9/TB/C9TB00716D)。(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隋继英,高丛,窦明金[5](2019)在《伊立替康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立替康是喜树碱衍生物,属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无论单药使用还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癌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药物的半衰期短以及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伊立替康在临床上的应用。伊立替康新型载药系统具有缓释作用,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因此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伊立替康在纳米粒、脂质体和微球等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杨学礼,张红蕾,杨瑜涛,张超,韩孟楠[6](2019)在《HPLC法测定DNA纳米运输系统载药阿霉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NA四面体纳米运输系统中阿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以含0.05%叁氟乙酸的水溶液-含0.05%叁氟乙酸的乙腈溶液(72:28)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结果:阿霉素浓度在5~150μmol·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加样回收率为97.6%~104.2%(RSD<1.5%,n=6)。优化得到DNaseⅠ脱氧核糖核酸酶酶解DNA四面体释放阿霉素的最佳酶解浓度和最佳酶解时间分别为0.3 mg·mL~(-1)和30min。3批样品中DNA四面体结合阿霉素含量分别为131.6、131L4、132.1μmol·L~(-1)。结论:该方法为定量分析DNA载体系统中阿霉素的含量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孙宏晨,李杏[7](2019)在《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微环境内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以TAM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前沿和研究热点。纳米载药系统由于优良的理化性质为靶向调控TAM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阐述了以TAM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及纳米材料调控TAM杀伤肿瘤细胞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冯兵[8](2019)在《基于奥沙利铂前药的纳米载药系统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免疫检查点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中带来了一场革新,但是仍然面临着患者响应率低、单独治疗疗效不佳以及会引起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等诸多挑战,其中治疗响应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许多肿瘤细胞本身免疫原性较弱,无法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导致肿瘤内细胞毒的淋巴细胞(CTLs)浸润较少;另一方面是肿瘤可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进而实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据报道:奥沙利铂(OXA)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吃我”的信号钙网蛋白(CRT),来促进抗原递呈细胞(APC)的熟化和抗原呈递,从而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增加肿瘤内CTLs的浸润,但肿瘤细胞本身会通过上调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酶)以及“不要吃我”的信号CD47蛋白等免疫抑制因子来破坏抗肿瘤免疫应答。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构建二元协同的前药纳米载药系统共输送OXA和IDO-1酶抑制剂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构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奥沙利铂前药脂质体协同CD47抗体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效果。首先,我们构建了二元协同的前药纳米载药系统(BCPN)共同递送OXA和IDO-1酶抑制剂NLG919。BCPN由两亲性奥沙利铂前药(DiPt-ASlink-PEG_(2k))和NLG919的同源二聚体(DiNLG919)共同组成。BCPN先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随后在肿瘤组织微酸环境下脱去PEG水化层,脱去PEG水化层的纳米粒表面电位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进而增加纳米粒在肿瘤组织的蓄积和摄取;进入肿瘤细胞后,纳米粒可被细胞内丰富的谷胱甘肽(GSH)还原并解离,释放出OXA和NLG919;OXA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促进CTLs的肿瘤浸润;NLG919则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内IDO-1酶的活性,减少色氨酸的降解和调控性T细胞(Tregs)的招募,缓解IDO-1酶的免疫抑制,从而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BCPN可高效蓄积到肿瘤组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并克服IDO-1酶引起的免疫抑制,有效抑制4T1乳腺癌的生长和肺部转移。BCPN在CT26结肠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CD47分子是一种“不要吃我”的信号蛋白,许多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CD47分子来逃避APC的识别和吞噬。为了增强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的识别,我们尝试构建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奥沙利铂前药脂质体(MPV-HOAD),该脂质体由PEG化的光敏剂(PEG-GPLGLAG-PPa)和微酸响应的奥沙利铂前药(HOAD)组成。MPV-HOAD可以有效蓄积到肿瘤组织并具备肿瘤MMP-2酶和微酸响应的性质进而实现PEG脱壳和电荷翻转来增加脂质体的递送效率。体外实验研究显示:基于该脂质体的化疗-光动力治疗可以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促进“吃我”信号蛋白CRT的外排;脂质体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协同CD47抗体治疗可以显着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和促进APC的熟化;MPV-HOAD协同CD47抗体治疗可以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并克服CD47引起的免疫抑制,从而激活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原位瘤和远端瘤都表现出很强的肿瘤抑制效果。此外,接受MPV-HOAD协同CD47抗体治疗后的小鼠也具备明显的抗肿瘤复发能力。本文构建了新型的奥沙利铂前药纳米载药系统,增强药物的肿瘤靶向输送效率。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率先提出基于奥沙利铂前药纳米载药系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为了克服肿瘤IDO-1酶引起的免疫抑制,首次利用纳米载药系统的优势巧妙地将ICD诱导剂OXA和IDO-1酶抑制剂NLG919结合起来,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和抑制肿瘤生长;为了进一步增强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的识别,创新性地将奥沙利铂前药脂质体诱导肿瘤细胞ICD和CD47阻断联合起来,有效克服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并激活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显着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我们构建的奥沙利铂前药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靶向递送到肿瘤组织以及协同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为临床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蔡广胜[9](2019)在《基于噻吩类化合物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化学药物疗法仍然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噻吩类化合物(Thiophene compounds,TP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一些抗肿瘤药物的有效分子结构中含有噻吩并环结构骨架,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治疗领域。本文考察了6种TPs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是TPs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待克服的问题,比如溶解性差,毒性大,无选择性等。新型给药系统借助水溶性好的药物载体的承载作用,可以将TPs携带到病灶组织,而且所选择的药物载体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可以对其进行表面修饰,接枝靶向分子以赋予其靶向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精准、高效、低毒的治疗肿瘤。因此,运用新型给药系统有望克服TPs的水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无选择性等缺点。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围绕TPs的抗肿瘤活性筛选、评价和纳米载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TPs抗肿瘤活性筛选及理化性质检测。首先,选择HepG2和SMMC-7721两种肝癌细胞对6种TPs通过MTT法初步考察TPs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当TPs的浓度为30.0μg/mL时,TP 5具有最好的抗肿瘤活性,且高于紫杉醇。TP 5的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和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TP 5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随着温度增加至60.0℃时,TP 5的结构稳定;TP 5在去离子水和PBS缓冲溶液(pH 7.4)中的溶解度较低,仅为26.36μg/mL和27.64μg/mL,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明显提高,而有机溶剂溶解对人体伤害大,不适合直接给药。2.TP 5的抗肿瘤活性评价。为了进一步评价TP 5的抗肿瘤活性,本文通过体内、体外两部分实验进行验证,并利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手段,阐述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结果发现TP 5可以增加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中LDH的释放量,抑制肿瘤细胞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肝癌细胞中caspase-3,-8,-9的活性,增加细胞中ROS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发现TP 5可以激活PARP,caspase-3,-8,-9,并且能够增加线粒体通路相关的促凋亡蛋白Bad和Bax的表达,抑制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最后,通过在裸鼠后背部注射癌细胞,建立HepG2和SMMC-7721裸鼠异位瘤模型,经过14天的治疗,TP 5给药组肿瘤体积显着降低,而且对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TP 5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3.叶酸靶向的PLGA纳米粒的建立。为了提高TP 5的溶解性并赋予其靶向性,选用PLGA作为药物载体负载TP 5,在其表面修饰叶酸分子,制备叶酸靶向的PLGA纳米给药系统(TP 5-FPNPs),考察了其结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稳定性,测试了TP 5-FPNPs的体外释放行为、抗肿瘤活性以及摄取情况。结果显示,TP 5-FPNPs呈球形,粒径为170.0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90%和94.64%±0.73,在去离子水、PBS(pH 7.4)和含有10.0%FBS的PBS中稳定性较好;在48.0 h时,TP 5在TP 5-FPNPs中释放了80.0%,TP 5-FPNPs较TP 5-PNPs抗肿瘤效果好且细胞摄取增强。4.白蛋白纳米粒的建立。为了进一步提高TP 5的载药量,选用人血清白蛋白作为药物载体负载TP 5,制备TP 5的白蛋白纳米粒(TP 5-NPs),讨论了温度和TP 5的浓度对TP 5-NPs的影响,并考察了TP 5-NPs的体外释放以及在HepG2和SMMC-7721两种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同时通过ROS实验和膜电位实验考察了细胞凋亡机制。结果显示制备TP 5-NPs最优参数是温度为60℃,TP 5浓度为6.0 mg/mL;最优条件下制备的TP 5-NPs呈球形,粒径均一,粒径大约为205.4 nm且稳定性好;载药量为3.70%,包封率为99.6%,提高了TP 5的载药量;在120.0h内,TP 5从TP 5-NPs中释放了75%,而且TP 5-NPs的浓度为691.4μg/mL,溶解度提高了26.0倍;HepG2和SMMC-7721细胞在TP 5和TP 5-NPs存在下,细胞的存活率存在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TP 5会诱导两种细胞产生ROS,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结果得知,TP 5-NPs能够被细胞摄取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摄取量增加,可以将TP 5携带到细胞中,有利于肿瘤的治疗。5.TP 5-NPs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通过建立BALB/c裸鼠和BALB/c白鼠异位瘤模型,考察TP 5-NP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TP5-NPs治疗后,在裸鼠异位瘤模型中,裸鼠体重无显着变化,肝脏,脾脏和肾脏无明显损伤,裸鼠肿瘤体积明显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促凋亡蛋白Bax和Bad的含量显着增加,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降低。进一步说明TP 5-NPs在体内可以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并通过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在BALB/c白鼠异位瘤模型中,TP 5-NPs可以增强脾脏指数并引起脾脏和血清中炎症因子(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白介素和趋化因子)的含量变化。这些因子均与免疫调节相关。TP 5-NPs还可以调节NF-κB及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蛋白的表达,说明氧化应激介导的免疫应答在TP 5-NPs的抗肿瘤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虞振静[10](2019)在《pH敏感改性壳聚糖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尽管国家对其投入逐年增加,但死亡率并没有降低,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是一种慢性的炎症过程,涉及胆固醇沉积物的逐渐积累和动脉壁内斑块的沉积,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药物治疗是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需终身用药。但大多数药物在靶部位作用时间短,毒副作用大,靶向性差,故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目的:本研究以辛烯基琥珀酸酐对壳聚糖进行修饰改性,合成新型辛烯基琥珀酰化修饰壳聚糖(OSA-CS),构建pH敏感OSA-CS两亲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制备响应于炎症性病灶酸性微环境而释放药物的纳米载药系统,并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抗炎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1)采用直接酰化法将辛烯基琥珀酸酐(OSA)接枝壳聚糖,合成辛烯基琥珀酰壳聚糖(OSA-CS);用核磁共振氢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OSA-CS的结构进行表征;以酸碱滴定法检测OSA-CS的取代度和溶解性能;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其临界聚集浓度;(2)以溶剂注入法包载姜黄素(CUR)和槲皮素(QUE)制备纳米载药系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载药系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并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了纳米载药系统的药物载体比和不同pH值条件对纳米粒的影响及其稳定性;以透射电镜观察纳米载药系统的形态;以透析法考察了其体外药物释放特性;(3)用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和细胞存活率;利用溶血和粘附实验评价OSA-CS的血液相容性;(4)用DPPH法评价纳米载药系统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CUR-OSA-CS的细胞摄取情况;以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考察纳米载药系统对活性氧(ROS)的清除能力和对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1)辛烯基琥珀酸酐接枝壳聚糖,合成OSA-CS,取代度随辛烯基琥珀酐和壳聚糖的摩尔比的提高而提高,其取代度可达38.89%;与CS相比,取代度为16.9%~27.9%的OSA-C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OSA-CS的临界聚集浓度(CAC)为0.027 mg/mL;(2)CUR-OSA-CS和QUE-OSA-CS的载药量为14.4%、12.1%,包封率为84.3%、90.0%;粒径为171.7、189.8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5、0.181,Zeta电位为-1.57、-1.74 mV;将CUR和QUE以1:1共同包载制备CUR+QUE-OSA-CS,其粒径为166.6 nm,PDI为0.197,Zeta电位为-1.69 mV,表明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较小,且粒径分布均一;环境pH对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影响较大,当pH逐渐降到6.0时,纳米粒表面电荷由负电位反转为正电位,且PDI显着增大,粒径分布出现多峰现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纳米粒子膨胀裂解,显示出良好的pH敏感性;且CUR-OSA-CS和QUE-OSA-CS的药物释放度受释放介质的pH值的影响,在pH 6.0酸性释放介质中具有最高的释放度,可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并且在48 h内缓慢释放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在储存和血清稳定性试验中,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均无明显变化;(3)OSA-CS、CUR-OSA-CS、QUE-OSA-CS的细胞毒性分析显示无毒性;另外,OSA-CS无溶血性和血小板粘附,表明OSA-CS与壳聚糖相比具有更加优良的血液相容性(P<0.001);(4)CUR-OSA-CS、Free CUR、QUE-OSA-CS、Free QUE、CUR+QUE-OSA-CS、Free CUR+QUE对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3.97、4.98、1.29、1.89、1.95、1.49μg/mL,表明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药系统具有更高的抗氧化能力(P<0.05);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纳米载药系统比游离药物具有更高的细胞摄取率(P<0.01);而且CUR-OSA-CS、QUE-OSA-CS、CUR+QUE-OSA-CS比游离药物能更加有效地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P<0.01)和LPS诱导的炎症性细胞增殖(P<0.05),尤其发现包载两种中药组分的纳米载药系统具有协同效应(P<0.05),可发挥更强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结论:本课题制备出两种中药组份同时装载的pH敏感性新型可溶性OSA-CS纳米药物载体,对姜黄素和槲皮素持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粒径较小,且粒径分布均一,可充分发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的协同作用,pH敏感性智能响应靶向递送又能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损害,而且OSA-CS可响应环境pH变化而使药物缓慢平稳释放,使药物在靶部位的作用时间得到延长,提高药物的抗炎抗氧化治疗作用,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炎症微环境pH敏感缓释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载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尽管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和无菌技术在不断改进,但骨科手术中假体感染仍不可避免,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骨科假体表面的粗糙或多孔结构,为细菌黏附、增殖和生物膜形成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和清创手术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复发。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生物材料、药物输送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纳米药物载体能够局部缓释药物或在特定刺激下智能控释药物,可有效实现局部抗菌治疗、预防手术感染,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其独特优势可为感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目前纳米载药系统在防治骨科手术假体感染中的应用主要为骨科假体材料中添加纳米载药材料、假体表面构建载药纳米涂层、可灌注型纳米抗菌药物载体以及刺激响应型药物控释系统。本文综述了目前骨科手术假体感染防治的方法,尤其是纳米载药系统在假体周围感染防治中的研究现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载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庞晓晨,柴仲秋,李玥,马坤.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潘振尧,王妍,李娇娇,陈佳龙.纳米载药系统在骨科假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3].马龙旭,毕崇伟.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中外企业家.2019

[4]..周民研究员团队设计构建“多重响应尺寸可变的靶向抗癌纳米材料”载药系统[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隋继英,高丛,窦明金.伊立替康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9

[6].杨学礼,张红蕾,杨瑜涛,张超,韩孟楠.HPLC法测定DNA纳米运输系统载药阿霉素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9

[7].孙宏晨,李杏.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9

[8].冯兵.基于奥沙利铂前药的纳米载药系统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9].蔡广胜.基于噻吩类化合物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虞振静.pH敏感改性壳聚糖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标签:;  ;  ;  ;  

载药系统论文-庞晓晨,柴仲秋,李玥,马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