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态有机碳论文-杨佩杰

溶解态有机碳论文-杨佩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态有机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溶解态浓度,纳米材料,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

溶解态有机碳论文文献综述

杨佩杰[1](2019)在《基于纳米材料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合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Freely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Cfree)决定了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分配及生物累积过程,是环境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的重要参数。因此,有效测定化合物的Cfree是解释其环境过程及评价其生物有效性的关建。微耗损萃取技术被广泛用以测定环境污染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但该方法萃取时间长,严重影响了其萃取效率。因此,发展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尺寸均匀、可调孔径、可功能化、易于与其他材料复合等优点,被广泛用作环境污染物的优良吸附材料。基于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材料微耗损萃取吸附剂,可充分分散在样品溶液中,增加吸附剂与目标化合物的接触面积,加快目标物从样品溶液向吸附剂的传质速率,可调控的孔径使吸附材料可通过体积排阻效应选择性萃取自由溶解态目标物。此外,与磁性材料复合后可为吸附材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本论文以纳米材料为微耗损吸附材料,以解决传统微耗损-固相微萃取技术(negligible depletion-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nd-SPME)萃取时间长的缺点为目的,建立一系列基于纳米材料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如下:1、为改善传统nd-SPME方法平衡时间缓慢问题,本章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核壳型纳米聚丙烯酸脂-四氧化叁铁磁性微球(Fe3O4@PA)。通过表征得出合成的Fe304@PA具有比表面积火(58.5 m2/g),孔体积大(0.10 cm/g)、孔径均匀(7.08 nm)、涂层薄(50 nm)等优点,因此,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平衡。Fe304@PA磁性微球由于具有介孔结构,可以选择性地提取自由溶解态PAHs。均匀的孔径(7.08nm)可抑制结合态PAHs进入Fe3O4@PA 孔道中。与需要 139 h(t90%)的 nd-SPME(polyacrylate-coated fiber)方法相比,本方法在29 min(t90%)内实现平衡萃取平衡时间仅为29 min。所测定的logKBSA值在3.36-4.87之间,与nd-SPME所测值基本吻合(3.53-5.08)。将其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清样品中自由态PAHs的测定,其测定值在0.69-1.92 μg/L之间,与nd-SPME方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0.56-2.11 μg/L)。2、本章采用溶剂热法,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了 Fe304@MIL-100(Fe)纳米核壳微球,并应用于快速测定OPEs对腐殖酸的结合常数。利用SEM、TEM、XRD、BET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由于体积排阻作用,与大分子腐殖酸结合的OPEs不被磁性MOFs萃取,而自由溶解态态的OPEs通过疏水作用、π-π等作用进入MOFs孔道被萃取。由于Fe3O4@MIL-100(Fe)核壳磁性微球的孔径小(4.81 nm),表面积大(141 m2/g),孔体积大(0.17cnm3/g),且具有超薄的MOFs壳层,因此与水相中分析物接触面积大,扩散距离大大缩短。此外,在萃取过程中施加磁场,可以方便地收集微球。研究其萃取平衡时间,显示萃取可在24 min内完成,而使用nd-SPME(Polyacrylate-coating fiber和Polydimethylsiloxane-coatingfiber)的平衡时间为35 h。将其成功应用于有机磷酸酯与腐殖酸的结合常数的测定,所测logKDOC范围在3.84-5.28之间,与nd-SPME方法进行对比,两种方法所测结果高度吻合。3、进一步建立了还原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修饰电极(ERGO@β-CD)一步法测定快速检测环境水体中自由溶解态甲基对硫磷(Methyl-parathion,MP)及其与腐殖酸的结合常数(logKDOC)的新方法。具有特殊结构的β-CD提高了 ERGO在电极表面的分散性能。ERGO@β-CD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微克级的用量,说明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平衡。样品中自由溶解态MP与电极材料通过π-π作用结合,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直接通过电信号反映环境中自由溶解态MP的浓度变化。该方法可同时完成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步骤,减少了前处理过程中的样品损失,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本方法测定自由溶解态MP时,可在30 min内达到萃取平衡,而nd-SPME(Polyacrylate-coating fiber)方法,平衡时间为6 h。将其用于测定MP与两种不同来源腐殖酸的结合常数及评价实际环境水样中自由溶解态MP时,其结合常数分别为4.23和4.27,与nd-SPME方法基本一致。对叁种加标水样中自由溶解态MP 检测,其浓度为 3.96-4.44 μg/L,与 nd-SPME 测定结果一致(Cfree=4.17-4.76μg/L)。(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龚佳健,倪兆奎,肖尚斌,赵海超,席银[2](2019)在《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有机磷和无机磷释放影响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4种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有机磷(DOP)和溶解态无机磷(SRP)释放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无覆盖对照相比,覆盖材料通过改变洱海沉积物pH和Eh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特征,降低了沉积物DTP最大释放量,其中,覆盖氧化铁对洱海北部和南部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分别减少了44. 3%和35. 71%;而覆盖氧化铝对中部湖区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减少了29. 6%.②覆盖铁铝氧化物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影响差异明显,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5. 6%和36. 2%,主要是因为其降低了沉积物pH和Eh,而增加了DOM活性所致;中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铝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28. 9%和31. 6%,与氧化铝促进了该湖区DOM活性密切相关;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7. 4%和16. 5%,则与覆盖氧化铁降低了该湖区沉积物pH和Eh有关.因此,如选择覆盖材料控制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北部和南部湖区应选择覆盖氧化铁,而中部湖区应选取氧化铝作为覆盖材料.(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雅丽[3](2017)在《长江口及邻近东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联系着陆地河流和开阔海洋,地貌环境和水文条件复杂多变,系统内物质能量活跃,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度敏感。全球气候扰动、海平面升高、河口叁角洲侵蚀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得河口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强势物理海洋学过程的作用下,厘清长江口及邻近东海陆架海域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不保守行为)一直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长江口及东海东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在长江径流量不同的条件下,东海东北部海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并对于区域内磷酸盐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利用2014年2月和7月航次,系统采集了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陆架海域的样品,测定了其中的营养盐(N03-、SiO32-、PO43-、NH4+、NO2-)浓度,发现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加大,海水层化,含有高NO3-、SiO32-、PO43-浓度海水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冬季;而在外海,夏季上述营养盐的表层浓度却低于冬季。由于在长江淡水端元NH4+和NO2-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这两种营养盐与盐度在长江口的相关关系呈现出"季节性反转",在夏季其浓度与盐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冬季则相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长江冲淡水是以"斑块化"的形式向外海传递的,通过在不同斑块中采集样品并比较其中营养盐的浓度,验证了夏季长江口海域对大部分营养盐是一个显着的"汇"。由于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和底层矿化作用的释放,剔除盐度的影响后,营养盐的表层浓度与中层和底层相比,在大部分情况下仍显示出移除或亏损状态。此外,营养盐的不保守行为既发生在盐淡水混合海域,也发生在长江口门以内的淡水端元海域。(2)东海东北部海域营养盐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为进一步探索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对东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影响,本论文对课题组已有数据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选择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长崎丸号"航次数据,以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东海东北部海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较大的2010年7月,长江冲淡水(盐度<31)在研究区域表层自西向东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径流量较小的2011年7月。而含有高浓度NO3-(>15 μmol/L)海水扩散范围在两个航次的变化却相反。由于海水层化以及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各站表层N03-、Si032、PO43-等浓度一般较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以下其浓度快速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2010年7月NH4+在研究区域各站贯穿整个深度的浓度明显大于2011年7月。沿着长江冲淡水从淡水端元到长江口再到东海东北部,水体表层Si032-/N03-和P043-/N03-等营养盐摩尔比值逐渐降低。黑潮次表层水和黑潮中层水等水团含有较高的营养盐浓度,与长江冲淡水相比,可能构成了东海东北部另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3)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溶解态有机磷的测定过程选用烘箱在95℃条件下对水样进行16 h的过硫酸盐氧化消解,显色时间统一为15 min,该测定方法对于P043-标准溶液的线性范围为0-400ppb,检出限为1.7 ppb,100 ppbPO43-标准溶液准确度为0.4,精密度在0.6%以内。对于淡水基质和低盐度海水基质样品有良好的测定结果,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测定海水样品,主要是因为高盐度样品的基质效应使得PO43-和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的时间大大延长,PO43-浓度越高,延长效应越明显。对长江淡水端元(大通)、崇明岛南侧水域、长江口南港、北港断面的低盐度样品进行溶解态有机磷(DOP)的测定,发现叁个区域磷酸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P043,DOP所占百分比均未超过36.9%。(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2)

陈薇[4](2017)在《氨基酸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溶解态有机物质来源和生物活性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溶解态有机物(DOM)的生产,降解与转换调控着由陆地传输到海洋的碳的输出与碳的最终去向,然而由于河口环境的复杂性,示踪DOM的来源与生物活性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氨基酸作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通过含量,对有机碳的相对贡献量,组分的统计学特征变化,手性同系物比值等不同手段,对海水中有机物经历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采集珠江口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以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水样品,结合各个区域的物理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参数定义不同区域主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通过颗粒态氨基酸(PHAA),总溶解态氨基酸(TDAA)以及它们的手性同系物,从DOM的分子层面上,研究珠江口不同区域以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DOM的来源以及生物活性的转化;探讨分析珠江口区域颗粒态有机物(POM)与DOM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去辨析珠江口区域具有生物可利用性DOM生产与积累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珠江口上游区域水体主要为陆源输入的淡水,中游区域主要是河海两个端元的保守混合区域。珠江口的上游区域以及中游区域,相对于珠江口下游区域来说,其DOM含有相对多的TDAA组分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右旋氨基酸/左旋氨基酸(D/L(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值比较高,说明珠江口上游和中游区域的DOM相对下游区域来说,受到了更多微生物的作用,其降解程度是相对较高的。结合相关的物理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参数研究发现,珠江口下游区域水体出现明显分层现象,陆源充足的营养盐输入以及该区域具有适当的透明度,导致该区域的表层水体发生了较高的初级生产活动。该区域DOM相对含有较多的TDAA组分谷氨酸(Glu)和苯丙氨酸(Phe),证明了珠江口下游区域DOM是由浮游植物高的初级生产活动所产生,是较为新鲜的;通过TDAA对DOC的贡献量(TDAAcarbonyield(%))也可以发现,珠江口下游区域的TDAAcarbonyield(%)相比于上游和中游区域是较高的,也进一步证明了下游区域的DOM相对于上游和中游区域更加具有生物活性。基于两端元混合模型的应用,计算出在珠江口下游表层水体有7%的溶解无机碳(DIC)通过初级生产过程转换成了溶解有机碳(DOC)。(2)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组成分分析(PCA))估算的降解常数(DI)值,去评估和比较珠江口区域POM和DOM的降解程度。发现珠江口上游区域以及中游区域的POM和DOM的降解程度都比珠江口下游区域的POM以及DOM高。将珠江口区域POM的早期成岩状态以及DOM的早期成岩状态进行比较,发现就整个珠江口水体中的有机物而言,POM相对DOM更加新鲜,更加具有生物可利用性。在POM与DOM的生产与产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在珠江口水体环境中,POM可能是形成DOM的主要来源之一。(3)由于季风驱动,珠江冲淡水自珠江口输入到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结合相关物理以及生物化学参数,发现珠江冲淡水区域存在具有生物活性的DOM积累的现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具有生物活性DOM主要的积累机制是由初级生产活动,捕食过程的释放以及磷酸盐的限制等过程所共同调控。在珠江冲淡水自珠江口输入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过程中,根据TDAA组分所做的PCA分析,发现在珠江冲淡水区域靠近河口位置的样品相对于靠近南海北部区域的样品,含有更多的TDAA组分Phe,而靠近南海北部区域的样品含有更多的TDAA组分GABA以及Gly,说明了珠江冲淡水区域靠近河口位置的DOM相对于靠近南海北部区域的DOM更加具有生物活性,更加新鲜,而靠近南海北部区域的DOM则降解程度比较高。说明了 DOM在随着珠江冲淡水流至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过程中,其性质发生了改变,而DOC在传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DOM并不是简单的受到水体的物理传输作用被传输到南海北部陆架区域,而是随着珠江冲淡水的传输,DOM的生物活性逐渐降低。本研究通过在珠江口区域高分辨率的采样,同时测定PHAA,TDAA以及四种主要的手性氨基酸同系物,结合PCA统计分析手段,解析了 DOM在珠江口区域以及其在珠江冲淡水区域的来源和转化机制,通过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POM与DOM生物活性的比较和转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魏钟波,陶玉炎,耿金菊,韩超[5](2013)在《基于ICP-AES法测定太湖溶解态有机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0年5月27日太湖水样为测试对象,进行典型溶解性有机磷(草甘膦和植酸)的ICP-AES加标回收试验验证C18柱去除有机磷的能力,探讨了样品消解在ICP-AES法测定TSP过程的作用,使用ICP-AES法测定水样中不同形态磷含量间接定量太湖DOP水平,并与传统方法测得的DOP含量作对比。结果表明,过C18柱可去除水样中96%以上的有机磷,能实现过滤前后水样有机物差异的效果;水样经过消解后测定值(TSP)为0.025~0.095 mg/L,大大高于未消解系列测得值(0.009~0.030 mg/L),ICP-AES法测定有机磷含量较高的水样时需要经过消解的预处理步骤;使用ICP-AES与C18柱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太湖DOP含量为0.014~0.069 mg/L之间,大大高于传统比色法DOP测得值0.026~0.083 mg/L,前法能更准确的间接定量水体中DOP水平,而后法可能会大大高估DOP在水环境中的实际含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6期)

庞龙,刘景富[6](2012)在《水中自由溶解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阻燃剂,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我们采用微耗损-固相微萃取(nd-SPME)技术与GC-MS结合,建立了OPEs自由(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罗慧,王新红,汤丽,洪丽玉,吴水平[7](2010)在《中国部分沿海海域水体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残留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调查了中国部分海域海水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OCPs,25种)和多氯联苯(PCBs,6种)的残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采样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OCPs和PCBs的污染,其中福建省福州平潭和莆田湄洲岛的OCPs污染较为严重,浓度分别达到1752.59和796.19 ng/L;而辽宁省的大连老虎滩OCPs污染较轻,浓度为53.63 ng/L。各采样点海域海水中HCHs污染程度一般高于DDTs,HCHs主要以早期残留为主;根据DDT/DDTs的比值推测,在福州平潭、莆田湄洲岛和珠海淇澳岛水体显示有新的DDT输入。在各海域水体中溶解态PCBs的浓度为33.55~474.92 ng/L,均超过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海水浓度限值。因此目前我国沿海海域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污染仍不能忽视。(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许国飞,马玲玲,徐殿斗,李淑珍,姚多喜[8](2009)在《北京地区雨水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的特征及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6年5月~2007年11月北京地区雨水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OCPs)的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DDTs、HCHs、七氯、氯丹、六氯苯、艾氏剂和狄氏剂7种OCPs被检出,其平均浓度分别为(6.66±4.99)ng/L,(10.30±12.39)ng/L,(2.62±1.87)ng/L,(6.54±4.58)ng/L,(3.99±3.02)ng/L,(2.10±1.40)ng/L和(2.25±1.58)ng/L.OCPs的总浓度在研究期间内呈总体下降趋势,表明北京地区的OCPs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通过对特征化合物的解析发现,有疑似的林丹和叁氯杀螨醇的输入源,各化合物之间显着的相关性说明OCPs的输入途径相似.雨水中的OCPs含量与温度不相关;与降雨量和相对湿度有弱的负相关性;其沉降通量与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相关,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宋春雷,Morten,SΦndergaard,Theis,Kragh,曹秀云,周易勇[9](2007)在《室内模拟的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与溶解态有机磷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磷常为水体生产力的关键限制性营养元素,藻类生长与繁盛时水中磷的浓度与形态度变化极具生态学意义。滤出丹麦 Arre 湖和 Frederiksborg 湖中的浮游动物,且与滤液中加入适量矿质水(氮磷比为16:1),并培养藻类。当藻类密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蒋疆,王果,陈芳育[10](2002)在《草炭溶解态有机物质与Pb~(2+)、Zn~(2+)络合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离子交换平衡法对两种有机质样品与Pb2+、Zn2+的络合配位数和稳定常数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介质条件下,金属离子与HA、FA络合稳定常数序列均为Pb2+>Zn2+,但络合配位数序列相反。随介质pH的增大,络合配位数、稳定常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同种金属离子与不同有机质的络合稳定性均满足:M—HA>M—FA。(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溶解态有机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4种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有机磷(DOP)和溶解态无机磷(SRP)释放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无覆盖对照相比,覆盖材料通过改变洱海沉积物pH和Eh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特征,降低了沉积物DTP最大释放量,其中,覆盖氧化铁对洱海北部和南部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分别减少了44. 3%和35. 71%;而覆盖氧化铝对中部湖区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减少了29. 6%.②覆盖铁铝氧化物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影响差异明显,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5. 6%和36. 2%,主要是因为其降低了沉积物pH和Eh,而增加了DOM活性所致;中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铝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28. 9%和31. 6%,与氧化铝促进了该湖区DOM活性密切相关;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7. 4%和16. 5%,则与覆盖氧化铁降低了该湖区沉积物pH和Eh有关.因此,如选择覆盖材料控制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北部和南部湖区应选择覆盖氧化铁,而中部湖区应选取氧化铝作为覆盖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态有机碳论文参考文献

[1].杨佩杰.基于纳米材料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方法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

[2].龚佳健,倪兆奎,肖尚斌,赵海超,席银.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有机磷和无机磷释放影响及差异[J].环境科学.2019

[3].刘雅丽.长江口及邻近东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陈薇.氨基酸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溶解态有机物质来源和生物活性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D].厦门大学.2017

[5].魏钟波,陶玉炎,耿金菊,韩超.基于ICP-AES法测定太湖溶解态有机磷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

[6].庞龙,刘景富.水中自由溶解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2012

[7].罗慧,王新红,汤丽,洪丽玉,吴水平.中国部分沿海海域水体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残留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0

[8].许国飞,马玲玲,徐殿斗,李淑珍,姚多喜.北京地区雨水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的特征及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

[9].宋春雷,Morten,SΦndergaard,Theis,Kragh,曹秀云,周易勇.室内模拟的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与溶解态有机磷的关系[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10].蒋疆,王果,陈芳育.草炭溶解态有机物质与Pb~(2+)、Zn~(2+)络合稳定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2

标签:;  ;  ;  ;  

溶解态有机碳论文-杨佩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