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循环论文-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

内燃机循环论文-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燃机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气,氢内燃机,循环变动,平均指示压力

内燃机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1](2013)在《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氢内燃机的循环变动特性,基于一台2.0L进气道喷射式氢内燃机,开展了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及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指示压力的循环变动系数是评价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理想特征参数;怠速转速越高,氢内燃机的循环变动越小;随混合气浓度提高,氢内燃机循环变动显着减小,点火提前角对循环变动的影响变弱,同时循环变动系数最小时对应的点火提前角逐渐趋近压缩上止点;节气门开度在0~20%范围时,随节气门开度增大循环变动显着减小;在怠速工况下,进气过程中喷氢会导致氢内燃机循环变动增加.(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2](2013)在《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适用于氢内燃机的循环变动特性评价方法,在一台2.0,L进气道喷射式(PFI)氢内燃机试验平台上,开展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氢内燃机性能试验,探讨不同转速、节气门开度、点火提前角和当量燃空比条件下,缸内最高燃烧压力pmax及其对应的曲轴转角θpmax、最大压力升高率dpmax及其对应的曲轴转角θdpmax与平均指示压力(IME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OVIMEP是评价PFI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最佳特征参数;高速、大负荷工况下,pmax和IMEP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max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氢内燃机的循环变动特性;θpmax、dpmax和θdpmax与IMEP在较大工况范围内没有相关性,因此这些参数的循环变动系数不适合作为评价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特征参数.(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陈丽超,余敏,赵东旭,杨茉[3](2010)在《内燃机循环熵产分析和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无因次熵产数Ns表示内燃机热力性能完善程度,对内燃机循环进行热力分析。研究了内燃机热力性能参数压缩比ε、定容增压比λ、定压预膨胀比ρ等对循环热效率ηtm和无因次熵产数Ns的影响。研究表明压缩比ε、定容增压比λ增大,循环热效率ηtm和无因次熵产数Ns相应增大,定压预膨胀比ρ增大,则无因次熵产数Ns增大且循环热效率ηtm降低。根据内燃机常规性能参数范围,选定最高温度最高压力,依据性能分析经过一系列优化计算,得到考虑无因次熵产数Ns尽可能小的优化性能参数。(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0年11期)

连振中[4](2009)在《内燃机循环变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火花点火式内燃机燃烧循环变动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内燃机结构参数及运转参数对内燃机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以促进内燃机循环变动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9年28期)

赵英汝[5](2008)在《两类典型能量转换系统—燃料电池和内燃机循环—的性能特性与优化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能量转换技术发展迅速。随着能源问题的日趋突显,寻求合适的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不断改进热力循环方式以提高能量转换装置的性能则一直是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揭示能量转换的内在机制、优化能量系统的工作特性为主要目的各种热力学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它对于开拓新型热力循环与系统、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性能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既适合于作分布式电源,又可组成大容量中心发电站,因此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高效、节能、环保的发电方式之一。而近一百年来,汽车产业的巨大进步,首先源于内燃机工业强劲发展的推动,同时又促进了内燃机自身的发展。内燃机发展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电力、国防等各个领域,是当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最重要的热能动力机械。因此,对这两种典型的能量转换系统进行热力学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对开发新能源、发展新技术、高效利用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开拓交叉学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围绕燃料电池系统和几种典型内燃机循环的性能优化问题展开,探索受各种不可逆因素影响的热力装置和系统的各种最优性能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第一章中,简单介绍了能量转换系统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第二章对一类工作在稳定状态的燃料电池建立不可逆的理论模型,考虑来自电化学反应、电阻及与环境之间传热等多种不可逆性所造成的影响。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化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和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研究了此类燃料电池的物理及电化学性能,具体讨论了各类设计及操作参数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实际燃料电池的优化设计和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叁章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用来描述在稳定状态下工作的燃料电池-热机混合系统的性能,对一些基本的设计特性以及潜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不可逆损失,如电化学反应、电阻、燃料电池与热机之间的传热以及释放到环境中的热漏等。在研究中应用能量与熵分析的方法对多种不可逆损失进行阐明,并由此对整个混合系统的输出潜能加以评定。所得结果对燃料电池混合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操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文中的新方法亦有助于为同类的能量转换装置及电化学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第四章对Otto、Diesel、Atkinson、Miller和Dual 5种内燃机循环进行了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建立不可逆热机的循环模型,对来自于非等熵压缩和膨胀过程、有限速率传热过程和透过气缸壁的热漏损失等多种不可逆性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重要参数的优化判据,由此确定出不可逆内燃机的最优工作区间。第五章集中探讨了绝热过程的内部摩擦损耗对Otto热机性能的影响。文中所建立的模型不仅摈弃了一般所采用的内可逆热机的假设,也避免了对不可逆热机活塞平均速率过于简化的描述。通过数值分析给出了一些性能参数的优化判据,并详细分析了一系列重要设计参数的影响,对实际热机的性能改善及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六章以Otto和Diesel两种内燃机循环为例,讨论了工质热容量随温度变化时,循环的参数影响及性能优化问题。通过严格推导得出热容量随温度变化时理想气体的绝热方程,并分析了Otto和Diesel热机的性能,给出了一些重要参数的优化判据。所得结果新颖而又具有普适性,相关参考文献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可从中直接导出。最后一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设想与展望。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燃料电池和内燃机循环这两类能量转换装置的性能改进,所得结果对燃料电池-热机混合热力系统的研发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可为相关能量转换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8-01)

张全逾,张淑华,张汝清[6](2007)在《内燃机循环及燃烧测试分析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内燃机循环及燃烧测试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现状,并以奥地利DEWE5000-ca型燃烧分析仪为例介绍了内燃机循环及燃烧测试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戈延林,陈林根,孙丰瑞[7](2006)在《工质变比热条件下内燃机循环普适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分析空气标准不可逆内燃机循环,导出了考虑工质变比热情况下,存在摩擦及传热损失时,由两个加热过程、两个放热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的普适的空气标准不可逆内燃机循环的功率与压缩比、效率与压缩比以及功率和效率的最佳特性关系,同时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工质变比热和循环过程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特点,比较了工质恒、变比热时循环性能差异。所得结果包含了不可逆往复式Diesel、Otto、Brayton、Atkinson、Dual和Miller 循环的性能特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邱伟光[8](2004)在《温压约束下内燃机循环的性能界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内燃机的工作特点,比较理论循环的叁种加热方式,证明了温压约束下等压加热循环性能最优。通过优化理论循环,提出了等压换热理想循环,由此推导出温压约束下内燃机循环净功和热效率界限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获得最大循环净功的条件,以及相应热效率与卡诺循环热效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04年04期)

王文华,陈林根,孙丰瑞[9](2003)在《摩擦对双压内燃机循环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类空气标准双压内燃机循环的不可逆模型 ,考虑压缩过程和做功冲程的有限时间特性和摩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推导出功率、效率与压缩比关系的解析式 ,结合数值算例进行研究 ,得到的功率效率特性曲线反映了实际热机的根本特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03年02期)

刘少康[10](2001)在《一种新的内燃机理论循环——无氧化氮排放无压缩的二行程内燃机循环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内燃机广泛应用的是定容加热循环(汽油机)和混合加热循环(柴油机)。它们的共同特征有两个:由空气供给燃烧所需的氧气,有压缩行程。被挟带进入气缸的氮占体积的79%,但并非反应必须,同时少量的氮被氧化变成NOx。成为公害之一。压缩功是负功,使内燃机效率下降,也使循环功减少。(本文来源于《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期刊2001-09-13)

内燃机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适用于氢内燃机的循环变动特性评价方法,在一台2.0,L进气道喷射式(PFI)氢内燃机试验平台上,开展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氢内燃机性能试验,探讨不同转速、节气门开度、点火提前角和当量燃空比条件下,缸内最高燃烧压力pmax及其对应的曲轴转角θpmax、最大压力升高率dpmax及其对应的曲轴转角θdpmax与平均指示压力(IME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OVIMEP是评价PFI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最佳特征参数;高速、大负荷工况下,pmax和IMEP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max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氢内燃机的循环变动特性;θpmax、dpmax和θdpmax与IMEP在较大工况范围内没有相关性,因此这些参数的循环变动系数不适合作为评价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特征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燃机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

[2].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氢内燃机循环变动特性的评价方法[J].内燃机学报.2013

[3].陈丽超,余敏,赵东旭,杨茉.内燃机循环熵产分析和性能评价[J].内燃机与配件.2010

[4].连振中.内燃机循环变动的理论研究[J].山西建筑.2009

[5].赵英汝.两类典型能量转换系统—燃料电池和内燃机循环—的性能特性与优化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8

[6].张全逾,张淑华,张汝清.内燃机循环及燃烧测试分析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7].戈延林,陈林根,孙丰瑞.工质变比热条件下内燃机循环普适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

[8].邱伟光.温压约束下内燃机循环的性能界限[J].内燃机工程.2004

[9].王文华,陈林根,孙丰瑞.摩擦对双压内燃机循环性能的影响[J].内燃机工程.2003

[10].刘少康.一种新的内燃机理论循环——无氧化氮排放无压缩的二行程内燃机循环理论[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2001

标签:;  ;  ;  ;  

内燃机循环论文-孙柏刚,张冬生,刘福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