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舌咽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舌咽针,构音功能障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中风
舌咽针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荣,易咏希,廖钰,陈闯,杨文祥[1](2018)在《舌咽针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舌咽针为主的针刺治疗方案结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明确诊断为中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施以舌咽针为主的针刺治疗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以及言语、发声、吞咽症状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言语、发声、吞咽总有效率分别为92.9%、96.7%、9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79.3%、7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咽针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治疗效果明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14期)
林志洪[2](2016)在《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观察将6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依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2±9.375(岁),病程32.09±7.347(日),中风缺血性25例,中风出血性5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26±±8.015(岁),平均病程31.32±±6.899(天),中风缺血性27例,中风出血性3例,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留针40分钟,每周6天,休息1天,共3周。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运用改良的汉语失语成套测验法、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进行评价,比较观察两组疗法法对自发谈话、复述评分及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的影响;运用改良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及改良的汉语失语检查法好转分级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在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双双皆采用ABC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明显性数值意义(P<0.01);对于自发性谈话及重复表述方面的能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在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所采用的CFCP评分量表比较之后,均具有明显性数值意义(P<0.01),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两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59%以及79.90%,两组差别具有明显性数值意义(P<0.05);而在于改善失语症状的病情程度上,治疗组明显优越于对照组(P<0.05)。结论:1、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可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自发谈话及复述功能。2、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可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日常生活对语言沟通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6-01)
李俊[3](2013)在《舌咽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同时设立普通针刺对照组,观察比较不同针刺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在常规辨证治疗中风的基础上,治疗组在舌咽局部针刺廉泉、金津、玉液。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吞咽困难方面优于对照组。4.结论 :舌咽针刺比普通针刺治疗更能有效的改善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3年02期)
卫建华[4](2012)在《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假性球麻痹是脑卒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消失等。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而针刺治疗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近叁年来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采用舌咽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2年01期)
李敏[5](2009)在《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同时设立普通针刺对照组,观察比较不同针刺方案的疗效差异,总结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规律、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治疗方案,以便临床推广运用,并为探讨针刺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舌咽针)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每组30例。在常规辨证治疗中风的基础上,治疗组在舌咽局部取穴:廉泉(合谷刺)、夹廉泉、金津(点刺放血)、玉液(点刺放血)。对照组取穴:廉泉、通里(双侧)、照海(双侧)、叁阴交(双侧)。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2周1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4w)后统一根据洼田饮水试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每组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针刺方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都有显着的疗效。2舌咽针刺比普通针刺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3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高效,安全,价廉,无副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舌咽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观察将6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依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2±9.375(岁),病程32.09±7.347(日),中风缺血性25例,中风出血性5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26±±8.015(岁),平均病程31.32±±6.899(天),中风缺血性27例,中风出血性3例,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留针40分钟,每周6天,休息1天,共3周。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运用改良的汉语失语成套测验法、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进行评价,比较观察两组疗法法对自发谈话、复述评分及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的影响;运用改良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及改良的汉语失语检查法好转分级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在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双双皆采用ABC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明显性数值意义(P<0.01);对于自发性谈话及重复表述方面的能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在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所采用的CFCP评分量表比较之后,均具有明显性数值意义(P<0.01),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两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59%以及79.90%,两组差别具有明显性数值意义(P<0.05);而在于改善失语症状的病情程度上,治疗组明显优越于对照组(P<0.05)。结论:1、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可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自发谈话及复述功能。2、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可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日常生活对语言沟通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舌咽针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荣,易咏希,廖钰,陈闯,杨文祥.舌咽针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
[2].林志洪.颞前线丛刺配合舌咽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3].李俊.舌咽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3
[4].卫建华.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
[5].李敏.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