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切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精密肝切片技术,蒽醌类成分
肝切片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1](2016)在《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精密肝切片技术探讨何首乌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生何首乌经乙醇提取后,提取液回收至无醇味,浸膏加水分散至一定体积,再依次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回收溶剂后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部位。将上述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部位分别与肝切片共同培养6 h后制备肝组织匀浆,匀浆液中的蛋白含量采用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BCA)法进行检测,连续监测法测定并计算每微克蛋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amma-glutamine amino transpeptidase,GG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漏出率,通过酶漏出率的大小筛选毒性部位,酶泄漏率越高说明该部位的肝毒性越大。利用硅胶、ODS、MCI柱层析、Sephadex LH-20、PHPLC、T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何首乌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及与标准物质进行薄层比对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运用噻唑蓝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萘类共11个单体成分对HepG2细胞的毒性,筛选出有肝细胞毒性的化合物,并进行相应的构效关系分析;采用精密肝切片(precision-cut liver slices,PCLS)技术对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进行验证,探讨何首乌导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结果:何首乌3个不同的萃取部位分别与肝切片共同培养6 h,结果发现乙酸乙酯部位0.4 g·mL-1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GG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或P<0.05),0.2 g·m L-1能引起肝切片ALT,GG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5或P<0.01)。相对于同等浓度下的正丁醇及水部位酶漏出率较大,毒性较强。因此,采用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鉴定出6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大黄素、w-羟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及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MTT试验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的IC50值分别为71.07,125.62,242.27,402.32μM,而其他7个化合物的毒性很小。采用PCLS技术对肝细胞毒性较强的成分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肝毒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大黄酸400μM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100μM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5);随药物浓度增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且显示一定的量毒关系。大黄素400μM组可引起肝切片ALT,GG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800μM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或P<0.05);200μM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呈升高趋势、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浓度为800μM的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与肝切片共培养6 h后MTT还原能力显着下降(P<0.01)。结论:大剂量的蒽醌类成分可能会导致肝毒性,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何首乌致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编号:81503238)”。(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20)
于翠荣,王天然,李胜,张德贤,张建波[2](2015)在《高光谱成像技术用于肝切片癌变信息的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主研发高光谱成像仪,展开了对肝癌组织切片的检测研究。实验过程中采集25例肝癌病理切片,每例切片选择3个视野进行分析,每个视野均包含了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及淋巴细胞。采集的高光谱图像数据合成假彩色图像中,正常细胞区域呈黄绿色,肿瘤细胞区域呈浅紫色,淋巴细胞呈黑紫色。对特定波长图像进行相减、相除多光谱融合处理后,正常细胞区域亮度较大,肿瘤细胞区域呈暗色。对高光谱图像数据进行光谱解混合运算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区域的颜色呈现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从肝癌切片高光谱图像数据中可获取一定的癌变信息,为病理人员诊断肿瘤提供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27期)
杜金梁,曹丽萍,刘英娟,贾睿,赵才源[3](2015)在《甘草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致建鲤精密肝切片组织损伤中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精密肝组织切片来评价甘草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TCDD)诱导建鲤精密肝切片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制备的肝组织切片分为6个处理组,即Control组、TCDD模型组、甘草提取物对照组、甘草提取物前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后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前后处理组,其中甘草提取物前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后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前后处理组分别换用含0.2、0.4、0.8 mg·m L-1的甘草提取物L-15培养基与精密肝切片共培养,用于检测损伤肝切片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免疫球蛋白M(Ig M)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前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可以较好缓解TCDD对肝组织造成的损伤,降低了肝切片培养液中GOT、GPT活性以及MDA、TNF-α、IL-1β、Ig M含量,提高了培养液中SOD活性。这说明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TCDD造成的肝组织损伤,对肝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周璐,乔静怡,金若敏[4](2013)在《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密肝切片是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体外研究方法。该技术是介于器官与细胞水平之间的体外培养技术,可包含肝组织内的所有类型的细胞,保存完好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的程度上模拟了体内的肝环境,有利于观察细胞基质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情况,可同时观察代谢酶的区域性分布和肝脏中各类型细胞的相互作用。此外在毒理学方面可以通过检查培养基中酶含有量的变化,结合肝切片的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肝毒性的特点和机制。本文对精密肝切片的特点及其在药物代谢、毒理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药物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3年06期)
回连强,高双荣,刘婷,曹春雨,郭静[5](2011)在《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野百合碱体外肝毒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精密肝切片技术进行实验条件的优化,并依此技术对野百合碱的体外肝毒性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方法:利用震荡切片机制备肝切片,通过对培养液、切片厚度、pH及不同培养温度等条件下,肝切片MTT还原能力的测定,建立肝切片培养技术,并将肝切片与野百合碱共培养,连续监测法测定GPT,GOT,LDH,GGT酶活浓度,BCA法测定蛋白含量,观察其对肝切片MTT还原能力及以上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精密肝切片厚度在200μm,pH 6.8,37℃,BPM培养液中肝切片MTT还原能力最强;野百合碱0.02,0.1,0.5 g.L-1与肝切片共培养24 h,LDH漏出率显着上升,蛋白含量显着下降;野百合碱3个剂量组与肝切片共培养6 h,对MTT还原能力及生化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大鼠精密肝切片在BPM培养基的优化培养条件下,MTT还原能力可维持24 h;野百合碱0.02,0.1,0.5 g.L-1与肝切片共培养24 h,显示出一定的肝脏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李婧婷,汪晖,潘晓靓,鄢友娥,郭喻[6](2008)在《醋氨酚所致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的建立及CYP2E1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建立醋氨酚所致肝切片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讨CYP2E1活性变化对肝损伤的调节作用,为研究和筛选肝保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PCLS,建立培养系统。将终浓度为500μmol/L的醋氨酚分别与切片共孵育0、2、4、6h,测定培养基和切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体给予不同剂量(0.25、0.5、1.0g/kg)的CYP2E1诱导剂乙醇,每天一次,连续3d。末次给药8h后处死动物,取其肝脏制备PCLS,再与500μmol/L醋氨酚共同孵育6h,检测ALT和LDH漏出率。正常PCLS与不同浓度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DDTC,CYP2E1抑制剂)(5、10、20μmol/L)、500μmol/L醋氨酚共同孵育6h,检测ALT和LDH漏出率。结果:与常规培养组比较,醋氨酚孵育4、6h组的GST和LDH漏出率显着升高(P<0.01)。与醋氨酚模型对照组比较,乙醇中、大剂量组LDH漏出率和小、大剂量组ALT漏出率皆升高(P<0.01,P<0.05);DDTC各浓度组ALT漏出率则降低(P<0.05)。结论:PCLS与500μmol/L醋氨酚共孵育4h即能成功地建立体外肝切片损伤的模型。抑制CYP2E1活性可能对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上调CYP2E1活性则可能加重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08年01期)
武晓茜,汪晖,廖长秀[7](2007)在《吲哚-3-原醇对乙醛所致精密肝切片中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研究吲哚-3-原醇(I3C)对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0~800μmol.L-1的I3C及700μmol.L-1乙醛与PCLS共同孵育6h,免疫组化法分析肝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检测培养液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量及组织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200~800μmol.L-1I3C可不同程度的减少乙醛激活的HSCs,并可明显降低乙醛升高的培养液中GST、LDH活性和肝组织中MDA和Hyp含量(P<0.05或P<0.01),呈良好的浓度依赖性。I3C给药组与乙醛对照组比较,培养液中TGF-β1含量降低(P<0.01),MMP-1/TIMP-1蛋白表达比值升高(P<0.01)。结论I3C能有效拮抗乙醛所致的HSCs活化,其机制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和促进基质胶原降解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07年04期)
张春,汪晖,郭喻[8](2005)在《阿魏酸钠对乙醇损伤性大鼠肝切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精密肝切片技术,研究阿魏酸钠(SF)对乙醇损伤性大鼠肝切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制作大鼠乙醇损伤肝切片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F对切片培养液中肝损伤标志酶及胞浆苯胺羟化酶(ANH)、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结果:乙醇50mmol·L-1作用肝切片4h时,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明显升高,同时肝切片胞浆ANH活性升高、ADH活性降低。当共处理SF463~1388nmol·L-14h后,培养液中各酶活性显着降低至正常水平,SF浓度增至694nmol·L-1以上时,肝切片胞浆ANH和ADH活性也恢复正常。结论:SF能有效拮抗乙醇所致的肝损伤,其机制与改变乙醇代谢途径有关。(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武晓茜,汪晖,郭喻,廖长秀,吴勇[9](2005)在《精密肝切片中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精密肝切片中利用乙醛激活肝星状细胞,建立一种星状细胞激活的体外模型,为研究和筛选阻抑肝纤维化发生的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精密肝切片,建立培养系统。以700μmol·L-1乙醛孵育切片,培养0、2、4、6h,测定培养基和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乳酸脱氢酶(LDH)和羟脯氨酸(Hyp)含量,观察病理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与0h相比,乙醛培养2、4、6h培养基的GST、LDH漏出量均显着升高(P<0.05)。切片组织Hyp含量6h较0h相比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片镜下可见4、6h有α-SMA阳性细胞表达,图像分析显示面积和阳性率较0h明显增加(P<0.05)。结论:精密肝切片与终浓度为700μmol·L-1乙醛共孵育6h可活化切片中星状细胞,该技术可作为良好的体外肝星状细胞激活模型。α-SMA免疫组化是一鉴定体外星状细胞激活的可靠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05年08期)
钟睿翀,廖华,苏水莲[10](2005)在《猫体华支睾吸虫肝切片标本制作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猫体华支睾吸虫肝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报道较少,为了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华支睾吸虫之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作者于2004年5月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信丰县大塘镇购买了一条重度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病猫,制作猫体华支睾吸虫肝组织切片标本,现将标本制作过程和体会报道如下。1 取材 材料必须新鲜,且不要挤出肝胆管内虫体及虫卵。切片肝组织应取门脉区,以肉眼可见小胆管增生,内有虫体为佳,取材后修成1-1.5 cm见方为宜,太大固定不好,太小组织结构不完整。(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肝切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自主研发高光谱成像仪,展开了对肝癌组织切片的检测研究。实验过程中采集25例肝癌病理切片,每例切片选择3个视野进行分析,每个视野均包含了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及淋巴细胞。采集的高光谱图像数据合成假彩色图像中,正常细胞区域呈黄绿色,肿瘤细胞区域呈浅紫色,淋巴细胞呈黑紫色。对特定波长图像进行相减、相除多光谱融合处理后,正常细胞区域亮度较大,肿瘤细胞区域呈暗色。对高光谱图像数据进行光谱解混合运算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区域的颜色呈现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从肝癌切片高光谱图像数据中可获取一定的癌变信息,为病理人员诊断肿瘤提供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切片论文参考文献
[1].杨敏.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
[2].于翠荣,王天然,李胜,张德贤,张建波.高光谱成像技术用于肝切片癌变信息的提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3].杜金梁,曹丽萍,刘英娟,贾睿,赵才源.甘草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致建鲤精密肝切片组织损伤中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4].周璐,乔静怡,金若敏.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中成药.2013
[5].回连强,高双荣,刘婷,曹春雨,郭静.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野百合碱体外肝毒性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
[6].李婧婷,汪晖,潘晓靓,鄢友娥,郭喻.醋氨酚所致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的建立及CYP2E1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
[7].武晓茜,汪晖,廖长秀.吲哚-3-原醇对乙醛所致精密肝切片中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
[8].张春,汪晖,郭喻.阿魏酸钠对乙醇损伤性大鼠肝切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
[9].武晓茜,汪晖,郭喻,廖长秀,吴勇.精密肝切片中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
[10].钟睿翀,廖华,苏水莲.猫体华支睾吸虫肝切片标本制作的体会[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