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商业类型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军大业,角色塑造,镜像语言,叙事节奏
商业类型片论文文献综述
方宁兰[1](2017)在《主旋律商业片的类型化模式探索——浅析《建军大业》的主流价值观与商业类型片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备受关注,不断涌现佳作,获得较好的票房成绩。可以看出在市场的冲击下,主旋律电影不断摈弃陈旧的传播模式,不断尝试与商业电影融合。本文以《建军大业》为例,从角色塑造、镜像语言和叙事节奏等方面探讨主旋律商业类型片的发展和类型化模式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7年10期)
姜振宇[2](2017)在《科幻已是好莱坞不再需要的“子标签”》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厌倦了好莱坞英雄片”,尽管吕克·贝松在宣传时这样强调,但他执导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作为暑期档的收官之作,依旧被大多数影评人定义为“又一部有科幻色彩的好莱坞英雄片”。这个暑期档开始于《变形金刚5》,影片上映后争议不断,它到底是部烂透了的科(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8-30)
武慧敏[3](2017)在《1920年代中国商业类型片的文化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1920年代后期中国商业类型片的文化表现展开论述,突破以往对早期商业类型片的孤立考察,将其放置在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中加以研究,进一步分析商业文化是如何影响和支配早期电影的类型发展。同时,也通过对电影文本的分析找出类型影片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因素。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商业类型片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中比较独特的存在,古装片和武侠神怪片的出现打乱了前期较为自觉的电影艺术探索之路,商业为主体的电影创作开始占据上风。20年代后期在武侠神怪浪潮中艰难生存的电影类型还包括家庭婚恋题材影片和侦探片,这两种电影类型是20年代前期已有的电影类型,发展到后期又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以适应市场。从文化表现上看,对民族认同的期待以及对电影民族性的追求是古装片创作背后的文化心理;而武侠神怪片中对“英雄”的崇拜更是深广社会现实的镜像反映;家庭婚恋题材影片中的传统叙事和平民意识也展现出传统文化在早期电影中的历史印迹。(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7-05-01)
杨俊蕾[4](2016)在《管虎乱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枚“老炮儿”点燃了岁末年初的电影评论热潮。《老炮儿》上映一周,在豆瓣网上评分始终保持在9分上下。借助强大的话题效应,原本“京味儿”十足的《老炮儿》,在全国电影市场实现了对众多大片的“逆袭”,目前累计票房突破4亿元。近年来,像《老炮儿》这样能为(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1-01)
向菲[5](2015)在《在商业与文艺之间自如游走——谈王天林导演的类型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天林(1928-2010)生于上海,少年时期跟随从事电影制片工作的叔父王鹏翼来到香港,香港沦陷期间曾在贵阳一家专放西片的大电影院当带位员、售票员,看了大量好莱坞电影,积累下丰富的观影体验。抗战结束,王天林再次来到香港并自学电影知识,先后做过冲印、录音、场记、助导等工作,逐渐成为业界有口皆碑的"副导演王"。他于1950年开始执导故事片,1956年和大电影家张善琨合导名片《桃花江》,1958年经宋淇推荐,加入"国际电影懋(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5年20期)
周婧[6](2013)在《从20世纪20年代类型片看当代商业电影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商业类型化的特点,使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就走进了市民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才使中国电影达到了第一次的繁荣。其不但在规模和产量上发展迅速,还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明星制和制片厂制度,一切以观众喜爱程度为影片的制作宗旨。当然这种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动荡的时代背景,自由的商业竞争,类型化的影片制作方式等,这对于中国电影在当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当代电影也逐渐走向类型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3年23期)
麻安娜[7](2011)在《商业和文艺联姻的中国式西部片实验——论《西风烈》的西部类型片元素运用与“中国化”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主要产品和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既需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以赢得用以开展再生产的资本,同时还必须关照现实生活、准确地捕捉和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西风烈》为例,通过分析该片对西部类型片元素的运用和改良,来探视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中商业和文艺联姻以及类型混合化的明显趋向。(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期刊2011年01期)
陆嘉宁[8](2010)在《数字特效与幻想类型片——好莱坞商业美学的延伸》一文中研究指出好莱坞:数字特效的温床在当代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越发重要,例如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电脑合成影像)技术制造出的虚拟景观,它不仅仅是摄影术的补充,它已经逐步接近甚至超越摄影术能够实现的各种效(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0年07期)
刘琴[9](2010)在《商业主义与意识形态间的类型片修辞术——从《集结号》到《风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集结号》到《风声》,作为两部既追求政治正当性,又攫取上佳市场效应的影片,穿梭于商业主义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类型片修辞术成为影像传播致效的关键。严格意义上说,《集结号》还只是类型片的一次探索,它主要通过影像话语修辞,在电影英雄叙事上实现了"转身"。《风声》则借助谍战片定位,一方面通过酷刑展示和专业信息的汇入,为类型片的意义"程序"增添了新内容;另一方面情感的深度演绎也为类型片的同情认同达成和价值同构性思考提供了修辞术实践。(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0年02期)
赵军[10](2009)在《主旋律影片与商业类型片的成功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国大业》与《风声》准备大显身手之际,珠江电影集团拍摄的《秋喜》仍在默默地进行着后期制作。这是一部学会了隐忍后发的影片。 直到九月的秋阳泛出金光、普照大地之后,导演孙周才让我们得以掀开帷幕一角: 解放、破城、黎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报》期刊2009-09-10)
商业类型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厌倦了好莱坞英雄片”,尽管吕克·贝松在宣传时这样强调,但他执导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作为暑期档的收官之作,依旧被大多数影评人定义为“又一部有科幻色彩的好莱坞英雄片”。这个暑期档开始于《变形金刚5》,影片上映后争议不断,它到底是部烂透了的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业类型片论文参考文献
[1].方宁兰.主旋律商业片的类型化模式探索——浅析《建军大业》的主流价值观与商业类型片的融合[J].声屏世界.2017
[2].姜振宇.科幻已是好莱坞不再需要的“子标签”[N].文汇报.2017
[3].武慧敏.1920年代中国商业类型片的文化表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4].杨俊蕾.管虎乱了[N].文汇报.2016
[5].向菲.在商业与文艺之间自如游走——谈王天林导演的类型片创作[J].电影评介.2015
[6].周婧.从20世纪20年代类型片看当代商业电影的建构[J].电影文学.2013
[7].麻安娜.商业和文艺联姻的中国式西部片实验——论《西风烈》的西部类型片元素运用与“中国化”改良[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
[8].陆嘉宁.数字特效与幻想类型片——好莱坞商业美学的延伸[J].当代电影.2010
[9].刘琴.商业主义与意识形态间的类型片修辞术——从《集结号》到《风声》[J].艺苑.2010
[10].赵军.主旋律影片与商业类型片的成功结合[N].中国电影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