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公共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建筑,古典美
近代公共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刘琮如,林明森[1](2015)在《武昌近代市政公共建筑的“古典”之美——以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北咨议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北咨议局、湖北省图书馆为代表,研究武昌近代市政公共建筑的"古典"美,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得出武昌近代市政公共建筑的"古典"之美包含了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两方面的美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05期)
刘佳,过伟敏[2](2015)在《镇江近代公共建筑的兴起与城市功能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2期)
刘红红,吴薇[3](2014)在《近代武昌城市公共建筑类型与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类型与形式问题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它能够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对历史建筑类型与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近代武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等影响,催生了西方近代建筑类型,由此形成了城市建筑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同时,西方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城市空间中出现新的空间要素与空间景象,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武昌城市建筑形态的拼贴与杂糅,更多地显示出"表皮西化、内核中式"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4年04期)
廖彦[4](2013)在《海口老城区近代公共建筑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南疆边陲、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口,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加之自古以来海纳百川的开放城市姿态,令其在近代特殊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绽放盛极一时的绝代风华,并由此贻赠后世风情洋溢的老城区特色风貌。而其中的近代公共建筑,就设计特色角度看,更不失为极具突出性与代表性的佳作与珍品。本论文立足风貌统一的海口老城区界定范围,首先着眼纵观其历史沿革与地理变迁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其近代公共建筑形成的先天背景。同时,通过亲历现场走街窜巷的深入调研,从掌握的第一手海口老城区现状资料中抽丝剥茧,筛选出最具表征性的五大经典案例:老海关大楼、“八角楼”(现云氏会馆)、“五层楼”(海口大厦)、大亚旅店和泰昌隆旅店。尔后,针对精选建筑个案,联系时代政治局势的动荡、商贸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近代急剧变化的各项环节逐一解析。在深刻理解其与时代特殊性休戚相关的基础上,透过建筑设计的视角,归纳与提炼出海口老城区近代公共建筑善于应势择址、融合骑楼、串联天井、灵活布局、以及多元纹饰的五大特色。最后,结合特殊时期所孕育的特殊地域氛围,进一步探讨该特色表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即本土文化所主导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适应性,商贸文化所主导的城市与建筑空间突破性,以及华侨文化所主导的结构与装饰审美趋向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何元钊[5](2012)在《广州近代公共建筑的外廊热缓冲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发展进入21世纪,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全国第叁大城市广州,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广州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正在逐渐丧失,一方面“国际式”地标建筑泛滥,导致对流行建筑形式的盲从;另一方面,广州的近代历史建筑因保护不足而日渐式微。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曾有一批国外建筑师针对广州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实践,建造了许多使人耳目一新的广州近代外廊式建筑。因适应广州的气候和有较好的多功能适应性,近代外廊式建筑曾主导广州的沿江两岸,沙面岛,连广州本地人也争相效仿。如果我们要在经济和文化全球趋同化的背景下寻求城市和建筑的地域主义,就很有必要考察一下广州近代外廊式建筑。这对我们探索具有岭南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道路,寻求岭南建筑发展的独特模式都有着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本文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广州近代外廊式建筑的外廊热缓冲空间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使用比较分析法,针对外廊热缓冲空间分别用于东南西叁个朝向时、不同廊宽的分别进行对比,对一定廊宽的外廊的热缓冲适用性进行评价;分别从室内采光、防太阳辐射、通风、温度、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方位的对外廊热缓冲空间进行定量的评价。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各向外廊在全阴天情况下,对室内深处的采光情况均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采光照度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能有效防止眩光,并且随廊宽增大进一步提高了采光均匀度。在太阳辐射方面,外廊的防辐射能力较好,并且能够满足夏季和冬季对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要求。在室内温度方面,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室温会较不设外廊房间低,且室温会随廊宽增大进一步降低。通过对采光、遮阳及室温的综合分析,可以说外廊热缓冲空间在各方面都能满足使用需求,但由于广州地区多暴雨,虽然在防辐射方面是非常优异的,开敞式还是不利于防雨,且不作为必要走道时,其经济性有待改善。对此,我们要肯定其优点,发现其不足,进而明确岭南建筑防热的方向,引起人们对岭南现代建筑前景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刘凤华[6](2011)在《昆明近代公共建筑的类型与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的公共建筑活动多集中在室外,为露天活动。清末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建筑作为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公共生活丰富了,建筑有了新的功能,这时就出现了承载这种转变的新的建筑空间类型;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得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的传统受到一系列的冲击。地处西南边陲的的昆明也无法逃避这一冲击,古老单一的公共建筑出现了新的类型,各种学校、旅馆、银行、医院等建筑类型应运而生。本文在对昆明地区近代公共建筑进行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昆明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的类型、建筑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第二章以昆明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变迁为背景,对昆明近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概述,并分析了昆明近代公共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叁章对近代昆明公共建筑按功能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公共建筑功能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分析了近代昆明公共建筑的风格类型及特征。第五章从平面型制、建筑立面、建筑结构来分析公共建筑的形态特征。第六章论述昆明近代公共建筑对今天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10-01)
刘凤华,何俊萍[7](2011)在《昆明近代公共建筑的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入,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的传统受到一系列的冲击,城市的功能及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公共建筑类型做了阐述,并总结了其发展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1年23期)
田惠娟[8](2008)在《河南开封地区近代公共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开封公共建筑遗存是它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开封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近代开封公共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并寻求它的演变轨迹。在研究的时间界定上,本文借鉴了国内建筑史专家的断代方法,按照中国近代史的划分方法从社会形态方向进行断代。论文研究的内容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10年间开封公共建筑的发展历程。在研究过程中,以近代开封发生的几大重要事件为线索来研究开封公共建筑的演进,其内容将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城市历史和建筑设计的角度,将历史材料与专业观点相结合,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建筑学专业知识,结合城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对近代开封的城市变迁、建筑类型、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与研究,并重点对近代各时期开封公共建筑的风格变化进行分析。其研究过程是将公共建筑当作一个有多种物质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把它与近代开封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置于近代中国剧烈变化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中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最后总结历史规律,为开封近代建筑的发展研究提供资料。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研究和总结历史,正确地批判和继承其城市建设遗产,并试图为当今地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更新等课题的研究开辟新思路与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8-01-08)
姜中光[9](1997)在《论保护北京近代公共建筑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零九年间,北京出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近代建筑。其新的建筑类型、风格特征、创作手法都集中表现在一批近代公共建筑中。它们的出现不仅是北京建筑发展的进步,它们在建筑创作方面的探索也为新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认识这批近代公共建筑的意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质量评价,区别对待,对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采取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成为“可资利用的再生资源。(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近代公共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公共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刘琮如,林明森.武昌近代市政公共建筑的“古典”之美——以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北咨议局为例[J].大众文艺.2015
[2].刘佳,过伟敏.镇江近代公共建筑的兴起与城市功能转型[J].中华文化论坛.2015
[3].刘红红,吴薇.近代武昌城市公共建筑类型与形式研究[J].华中建筑.2014
[4].廖彦.海口老城区近代公共建筑特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何元钊.广州近代公共建筑的外廊热缓冲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刘凤华.昆明近代公共建筑的类型与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7].刘凤华,何俊萍.昆明近代公共建筑的类型研究[J].中国市场.2011
[8].田惠娟.河南开封地区近代公共建筑研究[D].湖南大学.2008
[9].姜中光.论保护北京近代公共建筑的意义[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