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道路选择论文-陈培培

宪政道路选择论文-陈培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宪政道路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宪政,宪政建设道路,国家宪政,社会宪政

宪政道路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培[1](2012)在《论我国宪政建设道路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政是即宪法的治理,在现代国家,宪政是一种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宪政,必须要走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宪政建设道路。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必然在宪政建设道路的选择上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宪政建设虽然已有百年历史,却依然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宪政,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宪政建设道路的重要性。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论述的,首先分析宪政建设道路的基本理论,其次是对中外的宪政建设道路进行一种考察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最适合中国的宪政建设道路。我们首先要分析宪政建设道路基本理论,对宪政、宪政建设的含义给予必要的厘清。宪政是一种由宪法、法治、民主、人权组合而成的一种治理状态,宪政建设道路即达至宪政的方法,有国家推进型的宪政建设方式,也有通过社会的渐进发展的社会宪政方式。在对宪政的基本理论理清之后,我们要对中外宪政进行的考察,我国的宪政建设自晚清始,已有百年历程,其中经历的许多时期,充分显示了我国宪政建设的坎坷。通过分析我国的宪政建设道路我们会发现,我国的宪政建设一直是由国家进行推进的,民间力量参与宪政的情况少之又少,而这也是我国宪政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再看国外的宪政建设道路,由于历史情况的不同,宪政的建设道路也是千差万别的,英国走的是一种渐进的建设道路,宪政的实现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取得的;美国的宪政其实是一种各式各样的契约达成的过程,在契约的简历过程中,美国的宪政显现出其端倪;法国的宪政建设总是与重大的社会事件相伴随的,正是在历史车轮的前进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并最终实现宪政的。国外宪政的建设道路使我们认识到宪政建设的多样性与缓慢性,也够了我们思索我国宪政建设道路的空间。既然传统的宪政建设道路无法适应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要深入思考我国宪政建设道路的选择。不管是传统的国家推进型,还是社会演进型,对于我国总是会有缺陷。所以,中国的宪政建设应该走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那就是:动态推进道路。这一道路的实施虽然也是包含着宪法、法治、民主、人权的内容,但在实施的细节上会更加兼顾国家与社会二者的力量,共同推动宪政建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5-01)

李小康[2](2010)在《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预示着单纯地从经济、军事入手而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是行不通的,于是西方宪政思想就成了"求亡图存"中的必然选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渴望通过将西方宪政思想作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工具,结果丢失了宪政的真正精神。今天我们的宪政建设正是在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注意到了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0年08期)

刘笃才[3](2005)在《中日近代宪政道路不同选择的历史约束条件——兼论中国近代宪政与革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宪政开始是模仿日本,后来却走上了一条和日本不同的道路,一条通过革命走向宪政的道路。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历史约束条件。本文从叁个方面,即对外部挑战的反应方式、原有的权力格局及其调整以及传统思想资源中的革命观念,对中日两国宪政道路选择中的不同历史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革命和宪政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由于路径依赖的缘故,中国宪政是在革命和不断革命的过程中前行的。对于中国宪政事业来说,这是优点,同时也是弱点。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虽然阻滞宪政的力量不断受到重挫,宪政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宪政事业也一再被打断,形成一种跳跃式发展的非连续过程,从而影响到宪政建设。(本文来源于《环球法律评论》期刊2005年02期)

郑黎平[4](2005)在《维护宪法尊严 走宪政道路——实现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的必然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我们 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 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有关学者的说法,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 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权力提出新的变革要求,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多 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套能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机制。解决这些问题,走宪政之路是 必然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张琪,李国平[5](2003)在《论当代中国宪政道路上的叁次理性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向纵深发展 ,建设民主和法治的宪政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应运而生 ,这叁个概念有着自己的深刻内涵。他们是当代中国宪政道路上的叁次理性选择(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宪政道路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预示着单纯地从经济、军事入手而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是行不通的,于是西方宪政思想就成了"求亡图存"中的必然选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渴望通过将西方宪政思想作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工具,结果丢失了宪政的真正精神。今天我们的宪政建设正是在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注意到了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宪政道路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陈培培.论我国宪政建设道路的选择[D].扬州大学.2012

[2].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J].新西部.2010

[3].刘笃才.中日近代宪政道路不同选择的历史约束条件——兼论中国近代宪政与革命的关系[J].环球法律评论.2005

[4].郑黎平.维护宪法尊严走宪政道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选择[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5

[5].张琪,李国平.论当代中国宪政道路上的叁次理性选择[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3

标签:;  ;  ;  ;  

宪政道路选择论文-陈培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