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徐治然

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徐治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雇主视角,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能力结构

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徐治然[1](2018)在《探究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人数每年都有所增加,而对于大学生的通用可就业能力一直是社会用人单位、校方及学生本人都较为看重的方面,该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用人单位(大学生雇主)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活品行、人生价值规划、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构建就业能力结构的主要方面,也是雇主较为关注的几点。(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21期)

阮鹏[2](2016)在《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与市场上雇主需要招聘胜任工作的能力素质不相匹配。以往的研究表明,可就业能力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结果(谢义忠,陈静,朱林,2013)。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高校和学生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因此本研究从雇主的视角下,以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招聘网站上“全球500强,全国500强,行业100强”的企业校园招聘广告2000条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广告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大学生通用的可就业能力。研究结论得出:1、对于雇主而言,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通用可就业能力,其次是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沟通能力736次,占13.53%、逻辑思维653次,占12%、组织协调565次,占10.39%、团队合作545次,占10.02%,位列前四位,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这4个可就业能力维度共占所有文本数量的45.94%,接近所有文本数量的一半。可见,不同的组织行业、不同的组织规模、不同性质的组织,雇主对于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这四个可就业能力的维度是最重视的,而其它的可就业能力的比重与这四个维度的差异很大,因此,大学生通用的可就业能力结构是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2、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的组织行业、组织规模均在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四个维度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而不同性质的组织没有存在差异。3、基于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对大学生就业以及今后工作的重要性,笔者从高校培养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高校方面:(1)改革教学模式,将“通用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完善教学内容,开设“通用可就业能力”相关的课程;(3)增加考评指标,建立“通用可就能力”素质评估与激励机制;(4)丰富校园生活,为大学生提供“通用可就业能力”的训练平台;(5)加强心理教育,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疏导作用。大学生自身方面:(1)注重培养“通用可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懂得学会与人交往,掌握沟通的技巧;(3)勇于担当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参加校园文化一切活动;(4)从专业走向市场,积累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5)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缪悦[3](2012)在《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市场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对职业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学生可就业能力成为职业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文献整理及调查界定了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内涵,针对企业高管、高校教师及高校学生叁个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得出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的重要度排序,并对受访学生个体特质与可就业能力认知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职业型本科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提出对策。(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职业》期刊2012年17期)

刘小平,邓靖松[4](2009)在《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可就业能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技术,提出并验证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关键技能和个人特质两大类,共九个维度。它们分别是:基本技能、转化实践技能、人际团队技能、自我开发技能等四类关键技能,以及正直可靠、勤奋上进、适应开放、自信主动和敬业奉献等五类个人特质。(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09年05期)

迟文倩[5](2008)在《职业探索期和创立期大学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职业生涯边界逐渐模糊,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可就业能力的研究至关重要。求职者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成功就业,用人者需要一定的参考标准来评定自己的雇员的能力。职业生涯的一个伴随终身的过程,职业生涯分为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阶段职业生涯的员工的可就业能力是有一定差异的。本研究主要采用已经经过验证的五个成熟的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无边界职业倾向量表、社会资本量表、职业人质量表以及职业自我效能量表)作为可就业能力量表对处在职业探索期和职业创立期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构建职业探索期大学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结构和职业创立期大学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职业探索期大学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包括叁各维度,分别是:人格特性维度、职业认知维度以及社会资本维度,在这叁个维度下还包含了6个二级指标和15个叁级指标,共同构建出该时期的可就业能力结构模型。职业创立期大学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结构也包括叁个维度,分别是人格特性维度、无边界职业倾向维度以及社会资本维度,这叁个维度下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13个叁级指标,虽然维度的名称和职业探索期的可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类似,但是测量的内容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并用数学的方法为各级指标赋予权重。用加权求总的方法求得样本可就业能力得分,将此得分和个体特征变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发现,在职业创立期,男性的可就业能力高于女性,学历高的样本得分高于学历相对较低的样本。而且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无边界职业能力较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11-13)

罗峥,付俊杰,张腾月,张寓杰,赵晶[6](2008)在《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大学生可就业能力问卷。首先针对影响大学生顺利及不顺利就业的因素,对19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包括成功就业者及未成功就业者)进行了访谈,对310名北京市各高校大学生,18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企业座谈及专家研讨,通过编(本文来源于《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刘小平[7](2008)在《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技术,提出并验证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关键技能和个人特质两大类,共九个维度。它们分别是:基本技能、转化实践技能、人际团队技能、自我开发技能等四类关键技能,以及正直可靠、勤奋上进、适应开放、自信主动和敬业奉献等五类个人特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刘小平,杨淑薇[8](2006)在《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员工激励方式以及职业发展的竞争力与连续性,而这些问题都与员工可就业能力有关。对可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可就业能力在高校及企业两个领域内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06年03期)

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与市场上雇主需要招聘胜任工作的能力素质不相匹配。以往的研究表明,可就业能力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结果(谢义忠,陈静,朱林,2013)。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高校和学生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因此本研究从雇主的视角下,以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招聘网站上“全球500强,全国500强,行业100强”的企业校园招聘广告2000条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广告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大学生通用的可就业能力。研究结论得出:1、对于雇主而言,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通用可就业能力,其次是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沟通能力736次,占13.53%、逻辑思维653次,占12%、组织协调565次,占10.39%、团队合作545次,占10.02%,位列前四位,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这4个可就业能力维度共占所有文本数量的45.94%,接近所有文本数量的一半。可见,不同的组织行业、不同的组织规模、不同性质的组织,雇主对于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这四个可就业能力的维度是最重视的,而其它的可就业能力的比重与这四个维度的差异很大,因此,大学生通用的可就业能力结构是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2、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的组织行业、组织规模均在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四个维度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而不同性质的组织没有存在差异。3、基于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对大学生就业以及今后工作的重要性,笔者从高校培养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高校方面:(1)改革教学模式,将“通用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完善教学内容,开设“通用可就业能力”相关的课程;(3)增加考评指标,建立“通用可就能力”素质评估与激励机制;(4)丰富校园生活,为大学生提供“通用可就业能力”的训练平台;(5)加强心理教育,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疏导作用。大学生自身方面:(1)注重培养“通用可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懂得学会与人交往,掌握沟通的技巧;(3)勇于担当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参加校园文化一切活动;(4)从专业走向市场,积累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5)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徐治然.探究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

[2].阮鹏.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缪悦.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4].刘小平,邓靖松.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

[5].迟文倩.职业探索期和创立期大学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6].罗峥,付俊杰,张腾月,张寓杰,赵晶.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测量[C].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8

[7].刘小平.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C].第叁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8

[8].刘小平,杨淑薇.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软科学.2006

标签:;  ;  ;  ;  

可就业能力结构论文-徐治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