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黄酮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畜牧业,饲料添加剂
新黄酮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郑娟,闫益波[1](2019)在《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来源广、种类多、功能多等特点。由于黄酮种类多,因此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鲜有报道,关于黄酮的某些功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生产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湖南饲料》期刊2019年06期)
张金玲,邓家刚,刘布鸣,黄艳,Yunjiang,Feng[2](2019)在《甘蔗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聚酰胺、凝胶色谱等方法对甘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质谱(mass spectrum,MS)鉴定所得化合物为苜蓿素;建立苜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批次甘蔗叶中苜蓿素的含量,其中,新台糖22号含量最大为0.152 5 mg/g,桂糖26号含量最小为0.080 46 mg/g,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甘蔗叶中苜蓿素的含量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2期)
李曼玉,杨梅芳,刘美香,姚旭,彭俊梅[3](2019)在《基于Topomer CoMFA法的类黄酮类化合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类黄酮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采用Topomer CoMFA法研究类黄酮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建立了可靠、合理的类黄酮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Topomer CoMFA模型(q~2=0.812,r~2=0.921,r■=0.531)。建立的Topomer CoMFA模型揭示了类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与其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间的关系,可以有助于合理设计具有更好活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师少军[4](2019)在《肠道“药物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为广泛存在于食物和药物中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与其肠道吸收和代谢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吸收,并经Ⅱ相药物代谢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硫酸转移酶(SULT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广泛代谢为Ⅱ相代谢产物,其极性增加,难以通过被动扩散穿透肠上皮细胞膜。肠道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作为一个"旋转门",可调控肠上皮细胞内Ⅱ相代谢物外排至肠腔或进入体循环。本文对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处置以及肠道药物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进行了探究,这种偶联作用可显着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进而影响其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阐明肠道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作用及其机制,将为提高黄酮类化合物体内生物利用度和增加其临床疗效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付荣霞,周学永,李航,崔艳,Rajasab,A,H[5](2019)在《藜麦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藜麦已成为食品行业的探索热点。与一般谷物(稻米、小麦、小米、玉米)相比,藜麦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均衡比例的脂肪酸、较多的膳食纤维,还含有有益于健康的多酚、黄酮物质,但我国对藜麦的开发还没有进入深加工阶段,对藜麦功效成分的研究较少。目前,常用溶剂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藜麦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用于藜麦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此外,超微弱发光法可用于黄酮含量的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刘毅,尹旻臻,徐涛,段海燕,程铭恩[6](2019)在《安徽“粉性葛”与“柴性葛”中6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安徽省"粉性葛"与"柴性葛"中6种异黄酮化合物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XDB-C_(18)色谱柱(250mm×4.6mm,3.5μm),流动相为甲醇(A)-0.2%醋酸水(B),0.8mL/min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nm,柱温30℃。结果 26批葛根样品中6种异黄酮化合物在48min内完全分离且线性关系良好(r>0.999),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103.4%、98.5%、102.1%、105.9%、100.7%(n=6)。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粉性葛"与"柴性葛"分别聚为两类。结论 "粉性葛"与"柴性葛"中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有差异,其中,"粉性葛"中葛根素含量较"柴性葛"偏低。(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世瑶,袁浩麟,刘超怡,高鹏宁,李方方[7](2019)在《柚皮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乙醇浸提法对柚皮中的总黄酮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加热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溶剂浓度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0 h、料液体比为1︰10(g/mL)、乙醇浓度为65%为最佳提取参数,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21.2%。(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谭小宁,李勇敏,余娜,罗吉,罗燕[8](2019)在《臭牡丹黄酮类化合物通过调控CXCR4对A549转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臭牡丹黄酮类化合物通过调控CXCR4对A549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技术将A549细胞CXCR4基因沉默后,设立实验分组,为A549对照组、A549+臭牡丹黄酮组、A549-CXCR4沉默组、A549-CXCR4沉默+臭牡丹黄酮组。每组加入100ng/ml的SDF-1处理48h后,Transwell检测各组A549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CXCR4、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A549对照组相比,加入臭牡丹黄酮后A549其体外侵袭能力下降,沉默CXCR4后,A549细胞侵袭能力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A549对照组相比,A549+臭牡丹黄酮组能降低CXCR4和MMP-9的表达,A549-CXCR4沉默组与A549-CXCR4沉默+臭牡丹黄酮组CXCR4和MMP-9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臭牡丹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下调CXCR4表达,降低MMP-9蛋白表达,进而降低A549侵袭能力可能是其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焕新,郑义,殷玲,董志俭[9](2019)在《白背叁七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乙醇提取法从白背叁七叶中提取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白背叁七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25(质量体积比),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平均得率3.81%;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白背叁七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对Fe~(3+)的还原能力与V_C接近(P>0.05),而远高于BHT;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其IC_(50)值分别为0.039 mg/ml和0.062 mg/ml。白背叁七黄酮类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极显着高于对照组BHT和V_C(P<0.01),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强于V_C,但不如BHT。(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肖春荣,涂林锋,张睿增,刘定平,罗永明[10](2019)在《山香圆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孔树脂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技术对山香圆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核磁共振以及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从山香圆叶中分离鉴定了1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argutoside F (1)、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女贞苷(3)、刺槐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芹菜素(5)、槲皮素(6)、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野漆树苷(8)、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刺槐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木犀草素(12)、neodiosmin (13)、芹菜素-7-O-芸香糖苷(14)和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9、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新黄酮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硅胶、聚酰胺、凝胶色谱等方法对甘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质谱(mass spectrum,MS)鉴定所得化合物为苜蓿素;建立苜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批次甘蔗叶中苜蓿素的含量,其中,新台糖22号含量最大为0.152 5 mg/g,桂糖26号含量最小为0.080 46 mg/g,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甘蔗叶中苜蓿素的含量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黄酮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郑娟,闫益波.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湖南饲料.2019
[2].张金玲,邓家刚,刘布鸣,黄艳,Yunjiang,Feng.甘蔗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3].李曼玉,杨梅芳,刘美香,姚旭,彭俊梅.基于TopomerCoMFA法的类黄酮类化合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化学世界.2019
[4].师少军.肠道“药物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5].付荣霞,周学永,李航,崔艳,Rajasab,A,H.藜麦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9
[6].刘毅,尹旻臻,徐涛,段海燕,程铭恩.安徽“粉性葛”与“柴性葛”中6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7].张世瑶,袁浩麟,刘超怡,高鹏宁,李方方.柚皮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广东化工.2019
[8].谭小宁,李勇敏,余娜,罗吉,罗燕.臭牡丹黄酮类化合物通过调控CXCR4对A549转移能力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9
[9].张焕新,郑义,殷玲,董志俭.白背叁七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19
[10].肖春荣,涂林锋,张睿增,刘定平,罗永明.山香圆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