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聚焦显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光腥黑穗病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碘化丙啶,麦胚凝集素
共聚焦显微论文文献综述
刘俭俭,张建民,陈万权,刘太国,刘博[1](2019)在《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子房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引起的小麦光腥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具有分布广、流行性强等特点,是北京市的检疫对象之一。TFL冬孢子因含有剧毒性的叁甲胺类物质,能散发出类似"鱼腥"的刺激性气味,已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子房作为小麦雌蕊的主要生殖器官,显着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雌蕊也成为致病性真菌侵染和破坏植物生殖器官的理想载体,而且病原菌也可以通过种子将病菌孢子传播给下一代。本试验过程中利用碘化丙啶和Alexa Flour 488标记的麦胚凝集素(WGA)对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的小麦子房细胞进行染色,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系统获取小麦子房的叁维立体图像。该技术可获得清晰的小麦子房细胞图像,并观察小麦光腥黑粉菌在小麦子房中的侵染状况。该方法将为研究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分布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张昕恬,陈锦南,王奇雯,李晓波[2](2019)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中应用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究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观察经PD-L2荧光抗体孵育后的离体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荧光强弱的差异。结果·PD-L2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在病灶T分期和远处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D-L2表达水平的高低与T分期、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4,P=0.009;r=0.216,P=0.039);PD-L2膜表达强弱与病灶T分期之间也呈正相关(r=0.201,P=0.037)。生存分析表明,PD-L2高表达患者的存活率显着低于PD-L2低表达患者(P=0.000)。PD-L2在早期结直肠癌中蛋白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下,早期结直肠癌的荧光强度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结论·结直肠癌中PD-L2高表达预示了患者的不良预后,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可能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缪新,张运海,黄维[3](2019)在《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成像自适应图像亮度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成像过程中,为了实现图像亮度的快速调节,提出了一种图像亮度自适应调节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光强控制电压与图像亮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划分图像极端亮度区间与适度亮度区间,采用分段调节策略,将初始图像从极端亮度区间快速调整至适度亮度区间,在适度亮度区间内通过线性补偿调节至目标灰度均值。对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皮肤组织进行实时成像,图像初始亮度存在着过亮、过暗和适中等各种情况,上述亮度自适应调节方法均能实现快速亮度调节,调节迭代次数为2~3,调节后图像灰度均值达到最优值70左右。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自适应图像亮度调节方法快速、有效,能够满足皮肤共聚焦成像检测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朱振华,刘林林[4](2019)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内镜下达到粘膜愈合的左半结肠炎或广泛结肠炎UC缓解期患者进行CLE检查,采用Qilu分类评估直肠及乙状结肠肠道黏膜活动性炎症情况,同时对CLE检查部位行病理活检,采用Geboes评分评估肠道黏膜活动性炎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获取符合评估质量的匹配的直肠及乙状结肠CLE及病理结果 34份,7份(7/7) CLE-A级病变Geboes评分均≤3,1份(1/9) CLE-B级病变Geboes评分>3,13份(13/15) CLE-C级病变Geboes评分> 3,3份(3/3) CLE-D级病变Geboes评分均> 3,其中CLE-C级及CLE-D级提示活动性炎症,其诊断内镜下粘膜愈合患者活动性炎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 1%、88. 2%、88. 9%。结论:CLE是一种判断缓解期UC患者是否达到组织学愈合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指导医师临床用药。(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政委[5](2019)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在深海偏顶蛤环境适应性机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以光合作用为基础进行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沿岸浅海生态体系,深海极端环境存在一种基于化能合成作用的生态系统,其同样孕育着繁茂的生物群落。化能自养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者,氧化环境中的硫化氢、甲烷等物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是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优势种,也是深海共生体系研究的模式物种,其通过足丝粘附于自生碳酸盐岩等硬质基底,对海洋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与浅海贻贝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有机物获取食物的方式不同,深海偏顶蛤鳃上皮细胞-特化细胞(bacteriocytes)含有大量的共生菌,这些共生菌利用环境中的甲烷、硫化氢、氢气等为宿主提供绝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海洋后生生物与化能自养微生物之间良好的共生关系的建立是深海生物群落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技术手段在深海生命过程研究中的不足逐渐凸显,拉曼光谱技术由于其无损的、非接触的原位检测优势,可以提供生物组织、单细胞的分子结构信息、分布特征,为深海生命过程研究打开新的窗户。本文围绕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冷泉区的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展开研究,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深海偏顶蛤带菌鳃丝、去共生10周的不带菌鳃丝、甲烷氧化菌、去共生10周深海偏顶蛤的不带菌鳃细胞、深海偏顶蛤以及大连小平岛贻贝足组织分别进行拉曼分析,旨在从生物组织和单细胞水平初步探究深海偏顶蛤的共生关系以及贻贝为应对环境所形成的适应机制。基于拉曼光谱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去共生前后的深海偏顶蛤的鳃丝在形态和组分上发生明显变化。形态上带菌鳃丝相对较肥大饱满,中心腔相对集中,去共生不带菌鳃丝较瘦小,中心腔相对分散;组分上去共生前后拉曼信鳃丝的拉曼信号发生明显变化,甲烷氧化菌的拉曼光谱位于749 cm~(-1)具有高强度遗传信息信号,可能作为筛选甲烷氧化菌的标记图谱。(2)去共生的深海偏顶蛤鳃细胞与常见的生物细胞组分以及形态结构基本相似。拉曼谱图表明鳃细胞组分主要由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组成,分别以位于789 cm~(-1)的DNA特征峰、1006 cm~(-1)苯丙氨酸特征峰、1747 cm~(-1)脂质的特征峰表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得到鳃细胞的2D拉曼彩色编码图。图像直观地展示了细胞形态结构以及组分分布情况。(3)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和大连小平岛贻贝(Mytilus edulis)的足丝表观差异是由贻贝足腺体分布特征决定的,是贻贝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表观上深海贝足丝的粗度约为浅海贝的5.7倍,其外皮表面相对粗糙杂乱且粘附盘较大;足腺体分布特征上深海贝足腺体分布相对分散,浅海贝足腺体分布相对集中。足丝是贻贝足内部腺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海域贻贝足丝的表观差异的内在原因是其足腺体分布特征的差异,是贻贝为应对不同海域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黄祥英,方玉宏[6](2019)在《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分析激光对扁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亚心形扁藻为样品,波长1 341 nm的Nd∶YAP激光为光源,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研究Nd∶YAP激光辐照亚心形扁藻对亚心形扁藻叶绿体自体荧光强度和叶绿体面积大小的影响。Nd∶YAP激光辐照后的亚心形扁藻通过488 nm Ar~+激光激发获得亚心形扁藻自体荧光图像及其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试验中除(10 W,60 s)辐照剂量组外,其余辐照剂量组均提高了亚心形扁藻的自体荧光强度,且所有的辐照剂量组均增大了亚心形扁藻的叶绿体面积。Nd∶YAP激光可刺激亚心形扁藻的叶绿体发育,促进藻细胞的生长,改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活性。(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明明[7](2019)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及其深度学习模型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胃上皮下病变是临床上内镜检查的常见疾病,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常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上皮下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多样,一般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性病变、潜在恶性肿瘤性病变和恶性肿瘤性病变),其生物学行为表现差异极大。胃上皮下病变的胃镜下表现极其相似,通常表现为被覆正常组织粘膜的半球形或球形的隆起型病变。因而,仅仅依靠普通白光内镜检查难以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是临床上评估胃上皮下病变的最常用手段之一。通过白光内镜和超声的有效结合,EUS可以充分评估胃上皮下病变的病变部位、大小、起源层次、形状、边缘以及回声强度等情况。但EUS检查后无法获取病变的病理组织学标本,其对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仅能达到45.5%~66.3%。近年来,多种先进内镜技术如EUS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术(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和EUS 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术(EUS-guided trucut biopsy,EUS-TCB),亦被广泛用于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这些内镜技术希望通过对病变的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从而实现对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弥补EUS对胃上皮下病变形态学诊断的不足。然而,既往研究发现,EUS-FNA对胃上皮下病变的组织获取率为38%~82%,无法取得理想的病理组织学诊断;而EUS-TCB虽然可以获取更多的组织标本,但由于设备自身的缺陷(如穿刺组织所需的角度较大时,外切鞘管不易弹出),使得EUS-TCB具有较高的穿刺失败率。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nCLE)是近年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技术的新发展,不同于探头式CLE应用于消化道粘膜浅表性病变的诊断,nCLE能够在常规EUS检查的同时,经由19 G穿刺针穿刺进入病变部位(粘膜深层或深部脏器组织),在体实时显示病变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从而对病变进行诊断,实现“光学活检”。目前已有将nCLE用于胰腺囊性病变、胰腺实性病变、恶性淋巴结诊断的研究报道,但该技术用于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尚无相关研究。在CLE对病变进行成像诊断时,这种新型的内镜技术会成像出类似病理组织学图像的黑白影像结果,这种图像特征要求内镜医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病理组织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CLE图像诊断。此外,内镜医师在长时间进行操作检查后容易发生视觉疲劳,也将可能导致漏诊和误诊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地减轻内镜医师对nCLE的学习负担,快速、准确地对nCLE图像进行诊断,将成为进一步临床应用nCLE诊断胃上皮下病变亟需考虑的问题。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迅猛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致力于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医学图像识别领域,如病理切片图像识别、影像学图像识别、消化内镜图像识别等。因此,本研究围绕胃上皮下病变的显微内镜诊断及其深度学习辅助诊断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如下所述:(1)探究nCLE在深部脏器组织中的成像特点,初步评估nCLE诊断应用的可行性;(2)通过对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和其相应的病理组织学图像的比对分析,总结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特征,建立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利用上述制定的nCLE诊断标准,前瞻性评估nCLE实时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价值;同时系统地评估nCLE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3)构建用于辅助内镜医师诊断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评估深度学习模型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体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实验兔经耳缘静脉推注3%戊巴比妥钠溶液(1 ml/kg)麻醉后取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沿实验兔腹部做正中切开,充分暴露腹腔脏器组织。利用构建的nCLE穿刺模型分别对实验兔的大网膜、肝脏、胰腺、腰大肌进行穿刺成像,观察各腹部脏器组织的nCLE成像特征并保存清晰的nCLE图像。待上述所有脏器组织nCLE成像结束后,留取nCLE穿刺成像部位的组织标本。由3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与1名消化系统病理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各扫描部位nCLE图像与相应部位组织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图像进行非盲法比对分析,评估nCLE在各腹部脏器组织中的成像特点。第二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本部分研究共分为2个研究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和第二阶段临床验证研究。1)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经胃镜检查发现胃上皮下病变(大小≥2 cm)拟行EUS检查的患者。由1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首先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常规EUS检查并评估,然后行EUS引导下nCLE检查,同时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完整nCLE视频信息。所有患者在全部内镜检查结束后均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病变的最终诊断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由3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和1名消化系统病理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通过对nCLE图像与相应病变组织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图像进行非盲法比对分析,总结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特征,最终建立胃上皮下病变(包括胃肠间质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癌)nCLE诊断标准。2)第二阶段临床验证研究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经胃镜检查发现胃上皮下病变(大小≥1 cm)拟行EUS检查的连续患者。由1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首先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常规EUS检查并做出初步EUS诊断,然后根据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制定的nCLE诊断标准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nCLE实时诊断,同时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完整nCLE视频信息。内镜检查结束后,评估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以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nCLE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实时诊断的诊断效能。1个月后,该内镜医师再次对所有病变的nCLE视频进行事后诊断。为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和nCLE图像质量,所有nCLE视频被随机分配给3名未参与实时诊断的显微内镜医师进行盲法诊断和图像质量评分(5点量表评分法;图像质量差:1分;图像质量一般:2分;图像质量中等:3分;图像质量好:4分;图像质量极好:5分)。第叁部分:深度学习模型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上皮下病变中的应用研究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图像数据库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将所选取的nCLE图像进一步分为训练集图像、验证集图像和测试集图像。3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结合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将所有nCLE图像分成梭形细胞肿瘤(包括胃肠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癌3大类进行人工标注。算法工程师把标注好的nCLE图像进行图像裁剪、图像缩小、数据归一化、白化等一系列图像预处理,以便更好地展现nCLE图像特征。利用Inception ResNet V2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集图像和验证集图像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训练完成后,测试集图像用于测试经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对nCLE图像分类的诊断效能。同时,邀请2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同一测试集图像进行盲法分类诊断,并记录其完成所有测试集图像诊断所需的时间。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体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5只实验兔(雄兔3只,雌兔2只),所有实验兔均成功完成nCLE成像。nCLE成像清晰显示了大网膜、肝脏、胰腺和腰大肌的细胞形态、腺体结构以及微血管等显微结构。各腹腔脏器组织的nCLE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图像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具体如下:1)大网膜:nCLE成像表现为大小一致、排列规则、较透亮、圆形或类圆形的细胞结构,细胞间因相互重迭而呈现出立体感,其间可见白色血管结构;2)肝脏:nCLE成像表现为规则放射状排列的黑色索状结构,其间可见白色条索样血管,血管内有黑色小颗粒样结构流动;3)胰腺:nCLE成像表现为腺泡形态饱满,呈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一致,排列规则;黑色腺泡结构间可见网状结构血管;4)腰大肌:nCLE成像在纵切面中肌纤维呈宽度一致、黑色、长条带状结构,肌纤维间可见白色血管结构;而在横切面中肌纤维呈粗细均匀、排列规则的类圆形或多边形结构,可见黑色线性轮廓。第二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1)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本阶段研究最终纳入33名患者(男/女:14/19;平均年龄:55.6±11.2岁),共有33处胃上皮下病变(平均大小:3.9±3.1 c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EUS引导下nCLE检查。在内镜检查结束后,20例病变经内镜治疗完整切除;其余13例病变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胃肠间质瘤14例(极低或低风险9例,中等或高风险5例)、异位胰腺8例、平滑肌瘤6例、癌5例(低分化腺癌[内镜活检阴性的可疑革囊胃]4例,转移癌1例)。专家小组通过对nCLE图像与相应病变组织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制定出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如下所述:1)a,胃肠间质瘤(极低或低风险):致密、浅灰的束状结构,无腺体成分;血管增多伴轻度荧光素钠渗漏;b,胃肠间质瘤(中等或高风险):异质性的束状结构;扩张迂曲的血管伴异质性荧光素钠渗漏;2)异位胰腺:规则的黑色小叶状结构,呈“咖啡豆样”外观;规则的网状结构血管;3)平滑肌瘤:均质、疏松、深灰色交织或束状结构,无腺体成分;血管增多,无荧光素钠渗漏;4)癌:异型腺体/不规则、黑色细胞聚集;扩张迂曲的血管伴异质性荧光素钠渗漏。2)第二阶段临床验证研究本阶段研究最终纳入61名患者(男/女:25/36;平均年龄:54.1±11.0岁),共有61处胃上皮下病变(平均大小3.0±2.6 cm)。除1名患者因穿刺失败而无法进行nCLE成像外,60名患者成功完成EUS引导下nCLE检查,且无操作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以内镜切除(35例)或外科手术切除(26例)标本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61例胃上皮下病变中包括胃肠间质瘤19例(极低或低风险13例,中等或高风险6例)、异位胰腺17例、平滑肌瘤13例、癌12例。在12例癌中,8例为内镜活检阴性的可疑革囊胃(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低分化腺癌),2例为隆起型病变表现的低分化腺癌,2例为隆起型病变表现的转移癌。根据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制定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nCLE对胃肠间质瘤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7%vs.84.2%、95.1%vs.95.1%和88.3%vs.91.7%;对异位胰腺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vs.100.0%、97.7%vs.100.0%和98.3%vs.100.0%;对平滑肌瘤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1.7%vs.83.3%、93.8%vs.93.8%和93.3%vs.91.7%;对癌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3.3%vs.100.0%、95.8%vs.97.9%和93.3%vs.98.3%;其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nCLE实时诊断在诊断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准确度以及总体准确度方面均显着高于EUS诊断,其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胃肠间质瘤,88.3%vs.70.0%,,P=0.01;异位胰腺,98.3%vs.81.7%,P<0.0l;平滑肌瘤,93.3%vs.75.0,P=0.0 1;癌,93.3%vs.80.0%,P=0.03;总体准确度,86.7%vs.51.7%,P<0.01)。根据5点量表评分法,nCLE图像质量评分为3.6±0.1分。nCLE诊断胃肠间质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和癌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4、0.95、0.68和0.77。第叁部分:深度学习模型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上皮下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本部分研究共收集6628张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包括训练集图像4371张、验证集图像1457张、测试集图像800张。而在测试集图像中,梭形细胞肿瘤nCLE图像260张、异位胰腺nCLE图像243张、癌nCLE图像297张。经测试集图像测试,深度学习模型诊断梭形细胞肿瘤、异位胰腺和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99和0.95。当以0.33为诊断阈值时,深度学习模型对梭形细胞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3.1%、96.7%和95.5%;对异位胰腺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9%、98.2%和98.1%;对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2.3%、96.4%和94.9%;深度学习模型完成诊断所需时间为34秒。而2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显微内镜医师1和显微内镜医师2)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同一测试集图像进行分类诊断,其诊断梭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4.6%和93.9%,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4.1%,准确度分别为95.1%和94.0%;其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分别为96.7%和97.5%,特异性分别为98.6%和98.2%,准确度分别为98.0%和98.0%;其诊断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0.6%和88.2%,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7.0%,准确度分别为94.4%和93.8%;2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完成诊断所需时间分别为2147秒和2528秒。除在诊断梭形细胞肿瘤的特异性方面,深度学习模型显着高于显微内镜医师2(96.7%vs.94.1%,P=0.04)外,其他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深度学习模型、显微内镜医师1和显微内镜医师2对胃上皮下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度分别为94.3%、93.8%和92.9%,其比较结果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深度学习模型诊断所需时间仅为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的1.3%~1.6%(34秒vs.2147秒和2528秒。研究结论1.nCLE在体成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图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在EUS引导下,nCLE可对胃上皮下病变的显微结构进行清晰成像;胃肠间质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癌等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具有其特征性表现。3.根据制定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nCLE能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实时、快速、安全地诊断,同时取得较高的准确度。4.通过对nCLE观察者间一致性进行评估,nCLE诊断胃上皮下病变具有良好的可靠性。5.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进行分类诊断,其诊断效能不劣效于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可作为内镜医师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辅助诊断手段。研究意义本研究首次利用nCLE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诊断,证实nCLE可清晰识别胃上皮下病变的细胞形态、腺体结构、微血管等显微结构;利用制定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nCLE可提供实时、准确、安全、可靠地光学病理组织学诊断,从而有利于内镜医师即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随访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或贻误病情等情况的发生。同时,本研究初步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nCLE图像识别领域,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对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进行分类诊断,证实深度学习模型可在极短时间内准确地诊断胃上皮下病变,其诊断效能不劣效于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这种新的诊断手段可进一步用于内镜医师对nCLE的学习培训以及辅助内镜医师在nCLE检查过程中进行临床诊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2)
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8](2019)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化石之间具有一定衬度,或化石因含特殊成分能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下自发荧光而产生结构衬度,则可以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到的信息。为推动激光共聚焦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并以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的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化石成像中的若干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因富含磷灰石可自发荧光实现成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瓮安生物群化石薄片不仅可以获得较好衬度,而且还能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此外,在化石薄片的厚度范围内还可以实现化石结构叁维重建。(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高亚东[9](2019)在《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胰胆管狭窄的荟萃分析及胆管癌的加权基因共表达模块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狭窄性病变是胆胰系统的常见疾病,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类,其中恶性狭窄的常见原因为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常使其难以和良性狭窄鉴别开。传统诊断方式如组织取样的敏感度较低,无法准确诊断胰胆管狭窄病人。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作为一种新型内镜技术,能为检查者提供病变组织的实时显微信息,近年来已应用于胰胆管狭窄的诊断,但各研究间的诊断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荟萃分析的方式评估CLE、组织取样、CLE联合组织取样叁种方法对未确定性质的胰胆管狭窄的诊断效能,以期为建立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案提供依据。此外,随着CLE研究的深入,CLE分子成像诊断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而疾病特异靶点的选择是影响CLE分子成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的方式识别与CCA相关的模块与关键基因,以期为CLE分子成像应用于CCA的诊断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更深层次了解CCA的病因病机提供线索。方法:1.搜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使用CLE诊断未确定性质的胰胆管狭窄的文献。纳入研究在经过质量评估后,对研究中诊断效应值进行合并。在构建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后,进一步借助软件分别计算叁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并使用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来进一步分析CLE的诊断效果。2.选择来源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CCA基因表达谱数据GSE89747进行分析。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使用WGCNA分别建立肿瘤和肿瘤-正常样本共表达模块,并对其中含基因较多的模块完成富集分析。在识别出与CCA肿瘤发生最相关的模块后,进一步构建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并最终鉴别出与CCA发生相关的枢纽基因。结果:1.纳入12篇文献,涉及591位患者。这些文献中有9篇同时评估了组织取样方法的诊断价值,4篇评估了CLE联合组织取样方法的诊断效能。其中CLE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7%(95%CI,83-91%),76%(95%CI,70-81%),0.8705;组织取样方法对应的叁个值分别为64%(95%CI,57-70%),94%(95%CI,90-97%),0.8040;联合诊断对应的叁个值分别为93%(95%CI,88-96%),82%(95%CI,74-89%),0.9377。敏感性分析示CLE对胰胆管狭窄的诊断结果稳定性良好。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巴黎分类标准组中CLE的汇总特异性高于使用迈阿密分类标准组(79%VS 70%),使用导管组的汇总特异性高于使用胆管镜通道组(71%VS 6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纳入各项对CLE诊断胰胆管狭窄结果的异质性均无显着影响,在绘制漏斗图后发现无发表偏倚(P=0.936>0.05)。2.通过对CCA肿瘤样本表达谱进行共表达模块构建后,最终获得36个显示生物学意义的CCA共表达模块。对包含基因数目排列前五的模块行富集分析后发现,基因主要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胆汁分泌、补体系统、m TOR信号、PI3KAkt信号等通路显着富集。在对肿瘤和正常组织样本进行联合共表达模块构建后,获得2个与肿瘤发生显着相关的模块,其中tan模块相关程度最高(cor=-0.74,P=2e-9)。在计算tan模块的模块隶属度(module membership,MM)和基因显着性(gene significance,GS)后,选择该模块中具有高模块连通度(MM绝对值>0.8)和临床特征关联紧密(GS绝对值>0.2)的基因作为候选枢纽基因。通过对tan模块中基因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包含133个节点和409个边界),提取其中62个连通度≥4的节点作为候选枢纽基因。最后定义两组候选枢纽基因的共同部分为关键基因,包括IL6,SELE,BDKRB1,CD79A,IGJ,CTSG,FOSB,IL1R1,NAMPT,C5AR1,S100A8,CCL19,SOCS3,THBS1,ADAMTS1。结论:1.通过荟萃分析的方式评估CLE、组织取样、CLE联合组织取样叁种方式对未确定性质的胰胆管狭窄的诊断效能。和组织取样方法相比,CLE可提高鉴别胰胆管狭窄性质的敏感度;使用CLE+组织取样方法联合诊断胰胆管狭窄可能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该种方式的诊断效能。2.通过WGCNA构建CCA的基因共表达模块,鉴别出的模块和关键基因可为CLE分子成像应用于CCA的诊断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理解CCA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李超,陈德来,魏晓庆,刘俭俭,刘太国[10](2019)在《小麦矮腥黑粉菌侵染小麦子房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利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和Alexa Flour 488(AF 488)标记的麦胚凝集素(WGA)分别对小麦子房细胞和小麦矮腥黑粉菌进行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系统获取小麦子房的叁维立体图像。该技术可获得清晰的小麦子房细胞图像,并观察小麦矮腥黑粉菌在小麦子房中的侵染状况。该方法将为研究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分布提供可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共聚焦显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究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观察经PD-L2荧光抗体孵育后的离体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荧光强弱的差异。结果·PD-L2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在病灶T分期和远处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D-L2表达水平的高低与T分期、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4,P=0.009;r=0.216,P=0.039);PD-L2膜表达强弱与病灶T分期之间也呈正相关(r=0.201,P=0.037)。生存分析表明,PD-L2高表达患者的存活率显着低于PD-L2低表达患者(P=0.000)。PD-L2在早期结直肠癌中蛋白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下,早期结直肠癌的荧光强度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结论·结直肠癌中PD-L2高表达预示了患者的不良预后,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可能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聚焦显微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俭俭,张建民,陈万权,刘太国,刘博.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子房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方法[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张昕恬,陈锦南,王奇雯,李晓波.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缪新,张运海,黄维.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成像自适应图像亮度调节[J].光学精密工程.2019
[4].朱振华,刘林林.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5].梁政委.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在深海偏顶蛤环境适应性机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6].黄祥英,方玉宏.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分析激光对扁藻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2019
[7].张明明.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及其深度学习模型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J].古生物学报.2019
[9].高亚东.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胰胆管狭窄的荟萃分析及胆管癌的加权基因共表达模块构建[D].安徽医科大学.2019
[10].李超,陈德来,魏晓庆,刘俭俭,刘太国.小麦矮腥黑粉菌侵染小麦子房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方法[J].植物保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