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流域论文-朱宾宾

森林小流域论文-朱宾宾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小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兴安岭,积雪,融雪径流,雪化学

森林小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朱宾宾[1](2016)在《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积雪及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雪作为一种固态降雪,冬季在寒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以大兴安岭北部老爷岭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流域内主要森林类型,即兴安落叶松林、杨桦林和樟子松林,对其林内冬季积雪、春季融雪特征进行连续观测,并对该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3种林型对降雪的截留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杨桦林,截留率分别为24.28%、13.98%和4.99%。在积雪累积过程中,积雪期杨桦林内雪水当量最大,无雪期减少量也最大,樟子松林与之相反,而兴安落叶松林介于二者之间。3种林型内积雪融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桦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3种林型林内积雪量顺序与积雪融化速率相同,3种林型林内积雪融化结束时间相近。(2)春季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开始于4月17日,结束于5月7日,整个融雪径流过程径流量介于0.076 m3/s~1.09 m3/s之间。融雪径流过程呈涨流、回落和平稳3个不同阶段,平稳后的流量维持在0.46 m3/s左右。涨流阶段径流量受气象因子影响显着,日内径流量的变化受气温影响较大,径流量在14:00-17:00时段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其他时段随着气温的降低有所减小。敏感性分析得出,气温对融雪径流量的影响最大,敏感系数高达0.54,地表温度次之,浅层土壤温度的升高会削减融雪径流量,春季降雨可形成雨雪混合径流,且降雨量越大径流量越大。(3)大气降雪中阴离子的质量浓度高于阳离子,二者相差6.94倍,其中P043-的质量浓度最大,达7.98 mg/L,微量元素Mn最小,为0.078 mg/L。除了K+的质量浓度随降雪场次的增加而波动升高外,其他7种离子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其中Ca2+和PO43-的变化幅度较大,而Mn和N03-的变化幅度较小。降雪穿过林冠形成林下积雪过程中,不同林型对积雪离子浓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樟子松林内积雪离子浓度最高,杨桦林次之,兴安落叶松林最弱。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林内积雪逐渐融化产生融雪径流,径流中以Ca2+和P043-为主,二者占78.50%,同时ca2+、PO43-、Mg2+和K+相对大气降雪均表现为淋失型迁移,其中Ca2+的迁移量最大,迁移系数高达20.01,而SO42-、 NO3-、Cl-和微量元素Mn为内贮型迁移。(4)林内积雪除了可为流域提供水资源和营养元素外,一定厚度的积雪对土壤还起着保温作用。积雪厚度由12.98cm逐渐增加到28.48cm的过程中,气温由-13.08℃降至-28.03℃,裸露地表温度变化较剧烈,积雪底部温度变化较缓和,裸露地表温度相差14.61℃,而雪底温度仅相差5.34℃C,雪底与裸露地表温差由6.89℃增加到18.87℃,说明一定厚度的积雪具有缓冲冷空气和保持雪底温度的作用,且积雪厚度在27cm以上时,其保温效果较明显。积雪的存在延缓了冷空气对浅层土壤的传导,积雪厚度由11.44cm增加到34.16cm过程中,10-20cmm与20-30cm之间的温度梯度分别减小了52.17%和43.75%,说明积雪的覆盖促进浅层土温均匀分布。冬季借助林下长波辐射、土壤热通量和气温模拟浅层土壤温度的精度随着土层的深入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冯新斌,王训,林哲仁,付学吾[2](2015)在《亚热带与温带森林小流域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同位素分馏》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传输的全球污染物,引起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高度关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物质循环最为活跃的地方,但其对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认识还不清楚.同时,森林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能对全球大气汞同位素组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制约了对全球尺度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化规律的把握.本课题组拟在我国温带和亚热带选择3个森林小流域,首先系统开展森林小流域汞的质量平衡研究工作,深入刻画森林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汞同位素的分馏特征研究,最终建立流域尺度森林系统汞及其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该项目将极大推进对森林流域尺度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汞交换过程对全球尺度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对大气汞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为最终建立基于汞同位素的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5年02期)

罗韦慧,满秀玲,田野宏,段亮亮[3](2014)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小流域河川径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大兴安岭北部3个典型森林小流域设置观测断面,安装Onset HOBO U20-001-04水位记录器实时记录水位变化,利用LS45-2型旋杯式流速仪定期测定流速,研究河川径流特征。研究表明:3个流域径流深大小排序为小北沟(162.60mm)>老沟林场(58.97mm)>圣诞村(34.23mm),径流深与流域内落叶松所占比例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流域面积大小相一致。3个流域径流对小雨和中雨的响应不明显,对大雨和暴雨的响应显着。降大雨和暴雨时,圣诞村河和小北沟流量的起涨时间、骤涨时长和增长幅度都十分相近,但小北沟的洪峰径流模数却是圣诞村的10.70倍和13.08倍,说明流域面积是流域产流能力和调节径流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相比之下,老沟河流量骤涨时间最短,暴雨时仅4.5h,流量增长幅度却最大,大雨时洪峰流量与起涨流量之差高达1.97倍,这是由于该流域存在采金迹地,削弱了流域对降雨的拦蓄能力,使得强降雨来临时,洪水的形成过程加快,流量也大幅增加。当降雨量相近时,降雨强度主要影响流量的起涨时间和骤涨时长,而径流量的增长幅度则与降雨历时和土壤、枯枝落叶层的饱和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陆海军[4](2014)在《酸沉降作用下韶山森林小流域活性氮的动态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石化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大气中活性氮(NH3和NOx)的迁移速度和沉降量都在飞速的增长,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如环境酸化、温室效应、土壤性质改变等。我国南方地区承受着高水平的大气氮沉降,但作为陆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去向及其环境效应并不清楚,尤其在我国中亚热带高温高湿环境下更值得关注。本论文选取我国中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韶山森林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在该流域四个样方(坡顶(A)、坡底(B)、水流渗透区顶部(C)、水流渗透区底部(D))开展树冠穿透水和土壤水定期观测,结合林外湿沉降和地表径流水同步采样,研究酸沉降影响下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的流通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林外降水pH值变化范围为3.20-5.32,平均为4.29,森林穿透水和地表径流水的pH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06和6.31-6.67,这些均较2001-2004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表明韶山地区降水在持续酸化,森林流域水化学的酸度也逐渐增加。(2)四个样方土壤水年均pH比较:D>C>B>A,且坡顶(A)NH4+-N和N03--N浓度最大,坡底(D)N03--N浓度最小,而NH4+-N水流渗透区顶部(C)最小,这可能与土壤含水率及反硝化过程强弱造成的产OH差异有关。(3)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总输入通量为2.469g·m-2·a-1,其中NO3-N和NH4+-N分别为1.384g·m-2.a-1和1.085g·m-2·a-1;NH4+-N输入占全年输入总活性氮的44%,较2001-2004年的>60%低,表明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输入由NH4+-N转为NO3--N主导。(4)估算活性氮年干沉降通量为0.563gm-2a-1,仅约占总氮输入的23%,且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表明韶山森林活性氮输入主要由春夏季频繁且丰富降水输入为主.(5)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的输出通量为0.366g·m-2.a-1,主要以NO3--N(99.2%)的形式输出;活性氮的输出占总输入的14.8%,较十年前的8%~9%增加,但活性氮输出并不随输入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韶山森林流域系统还没有达到氮饱和状态。采用静态箱法对韶山森林流域土壤温室气体(CO2、N2OCH4)排放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定期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N20通量为02gNm-2a-1,呈坡底(50.8ug N m-2h-1)>水流渗透区顶部(40.3ug N m-2h-1)>坡顶(72ug N m2h-1)>水流渗透区底部(61ug N m-2h-1)的变化趋势,且坡顶(A)和水流渗透区底部(D)土壤N20的排放通量相对稳定波动不大,坡底(B)和水流渗透区顶部(C)排放速率高值均主要出现在4-6月且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表明了韶山森林流域是N20的净排放源,且排放强度受地理环境影响,干湿交替环境有利于反硝化过程N20的产生和排放,长期水淹状态有利于反硝化过程将大部分的N03-直接还原为N2而释放。(2)韶山森林土壤C02通量为367.0g Cm-2a-1,呈坡底>坡顶>水流渗透区顶部>水流渗透区底部的变化趋势;甲烷的的排放通量为6.8g C m-2a-1,坡顶(A)和坡底(B)为大气甲烷的汇,水流渗透区顶部(C)和水流渗透区底部(D)为大气甲烷的源。(3)通过拟合观测期间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发现,该流域土壤N20和CH4的排放与土壤温度呈显着负线性关系,而C02排放与土壤湿度呈显着负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罗韦慧[5](2014)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小流域河川径流及水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取大兴安岭北部6条森林溪流,设置7个观测断面定期进行水样采集,研究其所控制的森林小流域溪流水化学特征,并在圣诞村、老沟林场和小北沟断面安装水位记录器,结合旋杯式流速仪对河川径流量进行监测,研究森林小流域河川径流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溪流水多为弱碱性低矿化度软水,pH平均值7.69,平均总硬度73.49mg/L,TDS平均值100mg/L,水质普遍较好。观测期总径流深为34.23~162.60mm,径流深大小与流域森林植被中落叶松所占比例及流域面积密切相关。(2)当降雨量>9.0mm且受前期降雨影响较小时,河川径流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响应,流量起涨时间较为相近,最长间隔仅3.0h。当降雨量差距明显时,流量的增长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降雨量为9.3mm时,流量增长量为0.03~0.25m3/s,而当降雨量为81.7mm时,流量增长量可达0.19~3.16m3/s。当降雨量相近时,流量的增长幅度主要取决于前期降雨情况,土壤和枯枝落叶层的饱和程度是影响径流量变化的重要因素。(3)研究区溪流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F-、Cl-、NO3-、SO42-,主要阳离子为K+、Ca2+、Na+、Mg2+,且多数溪流表现为Ca2+>Mg2+>Na++K+。相对于雨水而言,溪流中K+、Ca2+、 Na+、Mg2+、SO42-、F-、Fe为淋失型迁移,而Cl-、NO3-、Zn2+、Pb2+为内贮型迁移,Mn的移动趋势不明显。(4)研究区可能影响溪流水化学组成的物质主要为CaSO4和MgSO4,且在大多数流域中,Ca2+和Mg2+的含量变化都呈正相关,说明这两种离子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但降雨对森林生态系统中Ca2+、Mg2+离子的淋溶作用有限,当这种作用达到上限时,径流量的增加将会对Ca2+、Mg2+离子的含量产生稀释作用,使溪流水中的Ca2+、Mg2+离子含量降低。老爷岭河从上游至下游迁移的过程中,流域植被中2成的阔叶树种被樟子松所取代,溪流水的pH、Fe、Mn和Na+含量升高了1.88%~132.22%,TDS、NO3-和Mg2+的含量却降低了36.75%~83.33%,说明樟子松对以上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段秀梅,张慧东[6](2014)在《辽宁冰砬山森林小流域水文因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冰砬山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综合流域森林为研究对象,采取林分、坡面径流场、集水区测流堰水文因子测定的方法,对综合小流域森林降水截留、坡面径流、区域径流输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冠层能有效的截留大气降水,其截留率分别为24.8%和16.6%;以Kostiakov方程对两种林地土壤入渗速率的模拟较好,模拟方程分别为iL=6.652t-0.179(R2=0.97)和iC=21.147t-0.162(R2=0.93);森林对大气降水的滞留时间随大气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小流域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却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延长,森林能够有效延缓和降低流域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高峰流量。(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王金叶,李海防,段文军,唐东明,王绍能[7](2013)在《漓江上游森林小流域径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与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的热点(Calder,2007;Laurance,2007;Wang et al.,2011)。一般认为,森林植被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但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郭明春等,2005;魏晓华等,2005;Chirino et al.,2006;索安宁等,2007;王金叶等,2012)。径流变化受森林植被、流域面积和降水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黄忠良,周小玲,常明庆,王平[8](2011)在《武陵山区女儿寨森林小流域地表水环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陵山区女儿寨森林小流域5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为依据,以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地表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源头水、山洞出水口、二级出水口上、二级出水口下和总出水口的水质分别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Ⅰ、Ⅰ、Ⅱ和Ⅱ类标准,表明源头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主要原因是林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此外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也会对小流域地表水水质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付丛生,刘竹筠,陈建耀,蒋华波,董林垚[9](2010)在《基于DEM的华南森林小流域月径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小流域土壤的降雨入渗率大,地表产流量小,壤中流对径流的贡献相对较大,且对径流贡献较大的产流面积主要分布在河道毗邻的区域,目前针对森林小流域的月径流模拟尚不多见。根据上述森林小流域降雨入渗及产流的特点,以东莞市水濂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数据推导出小流域月径流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森林小流域的月径流模拟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0年10期)

黄志刚[10](2010)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森林小流域水文过程及调节功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ecological values.In the selection of forest species for rehabilitation both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Gutta tree(Eucommia ulmoides Oliv.)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uitable species for reafforestation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of an E.ulmoides plantation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feasibility of large-scale planting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With measured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modeled canopy transpiration(Etp) and soil evaporation(Esp),soil water content was modeled with the water balance equation.Monthly variations in the modele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in situ measured soil water contents.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is approach can be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other forest catchments where no adequate in situ data is availab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mulated monthly water loss(the sum of soil evaporation,plant transpiration,and surface runoff) ranged from 137.6 to 240.8 mm, while water input(precipitation) ranged from 57.4 to 358.1 mm.Net soil water content(ΔSW) was negative in each mon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except for June and July,and the soil water deficit was replenished during the following season.As a result of estimating water balance and observations of soil water content over one growing season,E.ulmoides is recommended as a suitable forest rehabilitation species in this area.(本文来源于《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期刊2010-08-02)

森林小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汞是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传输的全球污染物,引起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高度关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物质循环最为活跃的地方,但其对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认识还不清楚.同时,森林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能对全球大气汞同位素组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制约了对全球尺度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化规律的把握.本课题组拟在我国温带和亚热带选择3个森林小流域,首先系统开展森林小流域汞的质量平衡研究工作,深入刻画森林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汞同位素的分馏特征研究,最终建立流域尺度森林系统汞及其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该项目将极大推进对森林流域尺度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汞交换过程对全球尺度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对大气汞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为最终建立基于汞同位素的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小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朱宾宾.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积雪及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

[2].冯新斌,王训,林哲仁,付学吾.亚热带与温带森林小流域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同位素分馏[J].环境化学.2015

[3].罗韦慧,满秀玲,田野宏,段亮亮.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小流域河川径流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

[4].陆海军.酸沉降作用下韶山森林小流域活性氮的动态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5].罗韦慧.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小流域河川径流及水化学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4

[6].段秀梅,张慧东.辽宁冰砬山森林小流域水文因子特征[J].辽宁林业科技.2014

[7].王金叶,李海防,段文军,唐东明,王绍能.漓江上游森林小流域径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2013

[8].黄忠良,周小玲,常明庆,王平.武陵山区女儿寨森林小流域地表水环境评价[J].湖南林业科技.2011

[9].付丛生,刘竹筠,陈建耀,蒋华波,董林垚.基于DEM的华南森林小流域月径流模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10].黄志刚.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森林小流域水文过程及调节功能(英文)[C].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2010

标签:;  ;  ;  ;  

森林小流域论文-朱宾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