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表面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病毒表面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淼,王琦,王敬,张莲蕊[1](2019)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手术病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院收治的208例HBsAg阳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HBsAg阳性病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9. 8%,属于较低水平,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6. 4%~39. 9%;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平均月收入的HBsAg阳性病人对慢性乙肝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 348、5. 348、8. 114,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个人月收入高、居住在城市是HBsAg阳性病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HBsAg阳性病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属于较低水平,应加强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尤其是文化程度低、月收入低、居住在农村的病人。(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12期)
冷赟,毛莉,陶夏叶[2](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进行定量检测的意义。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进行分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 DNA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HBs Ag定量水平。结果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组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HBs Ag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因此,进行HBs Ag定量检测有助于为临床进行抗病毒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白娜[3](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水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水平,探讨其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18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各9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及乙型肝炎5项定量检测,对比2组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载量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均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情况,且HBsAg与HBV DNA载量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继东,曹立华,赵培利,杨延源[4](2019)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静脉血液分离血清,同时采用ECLI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血清进行HBsAg含量和HBV-DNA载量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151例患者血清检测结果为HBsAg阳性,所占比率为88.82%,有96例患者血清检测结果为HBVDNA阳性,所占比率为56.47%,有96例患者的血清检测结果同时为HBsAg和HBV-DNA阳性,所占比率为56.47%。利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发现,HBsAg含量和HBV-DNA载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CLIA法定量检测HBsAg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候,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检测HBsAg和HBV-DNA载量,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优的诊断依据。(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9期)
张永萍[5](2019)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300 mg,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时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q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尿素氮及血清钙、磷等指标,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qHBsAg在治疗24、36、4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的患者与治疗12周的患者相比,qHBsAg有差异(P<0.05)。HBV DNA载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下降,治疗24、36周时HBV DNA的载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在治疗12周后ALT均恢复正常,ALT在治疗12、24、36和4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HBV DNA病毒作用强效安全,并可促进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持续下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珊,王艺璇,孙静,朱琳,王凤水[6](2019)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提高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阴转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核苷(酸)类(NAs)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联合干扰素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及住院的NAs经治CHB患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需符合HBV DNA <100 IU/ml且HBsAg <1 000 IU/ml,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原方案治疗组(沿用原NAs方案,37例)与联合治疗组(NAs联合IFN治疗,38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sAg 24周下降水平、48周阴转率及HBsAg阴转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联合治疗组(27例,联合治疗组38例患者中1例予以剔除,10例尚未到随访期)在48周HBsAg阴转率为48.15%(13/27),血清学转换率为44.44%(12/27),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HBsAg阴转率5.41%(2/37),血清学转换率为5.41%(2/3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阴转率:χ~2=13.599、P <0.001;血清学转换率:χ~2=11.730、P=0.001);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15.49(0.06,358.39)IU/ml,较基线下降52.77(6.29,203.60)IU/ml,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578.82(53.29,778.76)IU/ml,较基线下降31.54(-14.43,59.29)IU/ml,两组患者HBsAg水平(Z=-3.850、P <0.001)及较基线下降程度(Z=-3.00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 0.5 log10 IU/ml患者21例(占56.76%),而原方案治疗组仅有3例(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822、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s经治患者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的CHB患者基线HBsAg、24周HBsAg下降> 0.5 log10 IU/ml与治疗48周时HBsAg阴转相关。结论 NAs经治后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CHB患者联合IFN治疗能促进HBsAg水平下降,并提高HBsAg阴转率。(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振华,解宝江,张丽菊,易为,伊诺[7](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1×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7、P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vs.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6、P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着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着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苏庆峰[8](2019)在《术前乙肝表面抗原滴度预测初治未抗病毒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术前乙肝表面抗原滴度在初治未抗病毒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方面所表现出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文总共筛选了30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原因为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所选的时间节点为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患者来源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病区,此次研究主要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初治HBV相关性HCC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状况影响,尤其是术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滴度对初治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患者行治性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分析。结果:在随访25.9±16.3个月后,227例(75.4%)HCC患者出现了复发。在术后首年HCC累积复发率具体为34.2%,在术后第3年HCC累积复发率具体为65.4%。超过半数HCC患者(54.2%)术后2年发生早期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sAg高滴度、甲胎蛋白水平>20μg/L、肿瘤多发、门静脉侵犯、Child-Pugh分级、肿瘤无或不完整包膜、肿瘤分化级别、微血管侵犯为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高危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BsAg高滴度、肿瘤多发、门静脉侵犯、Child-Pugh B级、肿瘤无或不完整包膜是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低HBsAg滴度组相比,高HBsAg滴度组HCC患者术前AST、ALB、PT较高,门静脉侵犯及微血管侵犯患者更多,Child-Pugh分级,肿瘤无或不完整包膜包膜、肿瘤分化级别、BCLC分期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AST>37 U/L,肿瘤分化II级、Child-Pugh B级、门静脉侵犯、肿瘤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更高。HBV DNA水平>1000(IU/mL)的人数比例在HBsAg高滴度组较高,差异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显着性意义。患者在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后,将会有相对更高的无瘤生存率,差异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显着性意义,但在1年、2年和3年复发率上与其他患者对比要相对更低一些。结论:术前高HBsAg滴度与初治未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HCC根治术后无瘤生存率风险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患者在术后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可能使得患者短期预后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无瘤生存时间相对更长;血清HBsAg滴度可能作为术后常规随访的指标,来评估及预测预后;高HBsAg滴度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谭楚生,赵玉芹,程慧健,郭世成,廖征[9](2019)在《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感染模式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HBV感染模式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率。方法选取2018年1-11月在江西省2个县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检测孕产妇血清HBsAg、抗HBsAg抗体(HBsAb)、HBV e抗原(HBeAg)、抗HBeAg抗体(HBeAb)和抗HBV核心抗原抗体(HBcAb),调查新生儿首剂HepB(HepB1)、HepB1及时(HepB1t)、HepB全程(HepB1-3)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率。结果共纳入1 427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孕产妇HBV感染模式有11种,其中小叁阳(HBsAg+HBeAb+HBcAb)孕产妇占60.76%,大叁阳(HBsAg+HBeAg+HBcAb)孕产妇占13.74%。新生儿出生后HepB1、HepB1t、HepB1+HBIG、HepB1-3接种率分别为99.86%、99.09%、99.65%、99.16%;新生儿HepB1未及时接种原因主要是早产/低出生体重(46.15%,6/13)。结论江西省HBsAg阳性孕产妇以传染性较强的HBV感染模式为主,新生儿HepB1t接种率高。需加强育龄妇女HBV感染重点人群的管理,规范早产/低体重儿的HepB接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9年03期)
杨晓萌,李勇忠,谭敦勇,李涛[10](2019)在《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脏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患者的血清中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调节性T(Treg)细胞作为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是机体免疫耐受的关键成分,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HBV诱导的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乙肝表面抗原作为T细胞的靶抗原,也参与了免疫应答反应。本文就乙肝表面抗原定量、Treg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病毒表面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进行定量检测的意义。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进行分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 DNA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HBs Ag定量水平。结果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组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HBs Ag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因此,进行HBs Ag定量检测有助于为临床进行抗病毒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表面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淼,王琦,王敬,张莲蕊.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手术病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J].医学动物防制.2019
[2].冷赟,毛莉,陶夏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3].白娜.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水平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9
[4].张继东,曹立华,赵培利,杨延源.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的关系探讨[J].人人健康.2019
[5].张永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
[6].张珊,王艺璇,孙静,朱琳,王凤水.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提高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阴转率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
[7].李振华,解宝江,张丽菊,易为,伊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的疗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
[8].苏庆峰.术前乙肝表面抗原滴度预测初治未抗病毒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D].广西医科大学.2019
[9].谭楚生,赵玉芹,程慧健,郭世成,廖征.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感染模式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调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
[10].杨晓萌,李勇忠,谭敦勇,李涛.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