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乐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巫,祭祀,礼乐,术数
礼乐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董春[1](2018)在《叁代巫文化范式转型刍议——以礼乐和占筮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叁代文化而言,夏、商、周的文化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却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连续性乃是由叁代文化共同的源头——巫文化所决定的。在叁代之际,巫文化范式的转型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由祭祀发展而来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巫文化的宗教信仰成分,另一方面又凸显出人的自主性,这套制度使得巫文化的重心由天道向人事靠拢,由事天向治人转化。第二,以卜筮尤其是《周易》为代表的术数文化,以"数"与"象"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对神明也起制约作用的宇宙法则,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为人类从宗教迷信走向理性思考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徐娜娜[2](2018)在《礼乐知识转移与教育关系重构——论春秋时期的教育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根源于知识传承路径的变化及其承载主体的转移。通过观、问、学、师等途径,卿大夫和士进行主动学习,打破礼乐知识依附于巫史等专业人员传承的壁垒。通过学习,卿大夫和士成为全新的礼乐知识主体,转而成为教育主体。他们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取舍,从而进行了教育关系的重构。由此而来的是,学在官府的教育传统被打破,教育转型逐渐形成。(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8年09期)
张俊杰[3](2015)在《汉代礼乐教化观的转型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乐教化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汉代礼乐教化观的复兴以陆贾、贾谊为代表,在礼乐教化的目的上,继承了孔孟的"仁义"思想;在具体的教化措施上吸收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化的自然天道观论证礼乐教化的合理性,实现了礼乐教化观从"人性论"向"天道观"的转型,最终由《白虎通义》进行总结,实现了礼乐教化的法典化。其结果有助于国家"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实施,却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改变了先秦儒家礼乐教化观自然发展的"内在理路"。(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5年05期)
余群[4](2013)在《春秋晚期从礼乐到礼义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晚期,随着"礼崩乐坏"的出现,社会开始了从礼乐到礼义的转型。表现为:礼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而"赋《诗》言志"的行为也逐渐为"引《诗》言志"所取代。产生上述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各级贵族僭越礼制;士阶层崛起,诸子纵谈,百家争鸣;传播媒介的改变;乐器的变迁;新声对雅乐的挑战,等等。(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11期)
宋立林[5](2013)在《敬之义大矣哉——社会转型与礼乐文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余年来,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固然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阻挡,相应的传统的道德、伦理也必然要转变为现代的道德、伦理。现代伦理及道德要求以自由、平等为基础,传统的以礼为中心的伦理关系需要做出根本性的变革。~①但却不意味着传统的礼乐文化已经完全失效。同时,现代化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西方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曾说(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3-09-27)
杨婷[6](2011)在《先秦礼乐制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礼乐制度对先秦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转型影响尤为明显。在此影响下,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授方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体现了新旧交替、保守与进步纠缠的转型特点。(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1年26期)
黄震云[7](2008)在《儒家“郑声淫”理论和先秦两汉礼乐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声淫"之说最早见于《论语》,本指殷商以来殉于货色,恒于游畋的乐舞。春秋之后,礼崩乐坏,郑声作为比慢性质的音乐歌舞,人们指责其淫,称为乱世之音。汉代以来将民间音乐歌舞,不协于钟律,未有祖宗之事的作品都作郑声。郑声淫,伴随着先秦两汉的叁次文化转型,虽名字依旧,但含义大不相同。(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陈来[8](2002)在《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中突出出来。而思想家的关注的焦点 ,不再关注那些华丽典雅的仪典文化 ,而更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混乱与安宁。(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02年03期)
王齐洲[9](1997)在《《西游记》的风格与礼乐文化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文学史一般认为《西游记》的风格是幽默和诙谐,然而,风格应是作者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而幽默和诙谐只能概括作品的艺术特色,不能概括作者玩世不恭的创作个性,注意的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了作品的内容。本文从分析作者玩世不恭的创作个性入手,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考察,揭示了《西游记》的游戏风格及其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礼乐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根源于知识传承路径的变化及其承载主体的转移。通过观、问、学、师等途径,卿大夫和士进行主动学习,打破礼乐知识依附于巫史等专业人员传承的壁垒。通过学习,卿大夫和士成为全新的礼乐知识主体,转而成为教育主体。他们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取舍,从而进行了教育关系的重构。由此而来的是,学在官府的教育传统被打破,教育转型逐渐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乐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董春.叁代巫文化范式转型刍议——以礼乐和占筮为中心[J].周易研究.2018
[2].徐娜娜.礼乐知识转移与教育关系重构——论春秋时期的教育转型[J].学术探索.2018
[3].张俊杰.汉代礼乐教化观的转型探微[J].理论导刊.2015
[4].余群.春秋晚期从礼乐到礼义的转型[J].求索.2013
[5].宋立林.敬之义大矣哉——社会转型与礼乐文化重建[C].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2013
[6].杨婷.先秦礼乐制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与转型[J].价值工程.2011
[7].黄震云.儒家“郑声淫”理论和先秦两汉礼乐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8].陈来.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2002
[9].王齐洲.《西游记》的风格与礼乐文化的转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