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

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吡啶-2,6-二羧酸,烟粉虱

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1](2011)在《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的忌避与拒食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化学合成的吡啶-2,6-二羧酸(DPA)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均表现出忌避与拒食活性。利用罩叶选择法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DPA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与拒食活性。试验表明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DPA对烟粉虱具忌避与拒食作用活性,100mg·mL-1毒素Ⅷ的忌避率与拒食率分别为41%和23%。(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洪慧金[2](2010)在《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忌避作用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omoptera: Aleyrodid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经济作物上的猖獗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烟粉虱化学防治带来了残留和抗性等一系列问题,已不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生物防治是持续控制烟粉虱有效的手段之一,昆虫病原真菌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内容,而虫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利用,丰富了烟粉虱的天敌资源,解决昆虫病原真菌因发酵和环境湿度影响应用的技术瓶颈问题。本文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代谢产物之一毒素Ⅷ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初步确定烟粉虱感受器的所在部位,并对烟粉虱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扫描观察,探讨了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控制烟粉虱的可能性。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利用常规生测手段,通过组建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杀虫活性。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LC50为428.76mg·L-1,致死率为66.33%。利用罩叶选择法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试验表明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具取食和产卵忌避作用,取食和产卵忌避率分别为60.83%和63.73%。2、烟粉虱成虫感受器所在部位的初步确定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忌避率与其对被0.3mol·L-1稀盐酸处理过触角、口针和跗节的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忌避率的差异,初步确定烟粉虱成虫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口针和跗节上。3、烟粉虱触角、口针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烟粉虱触角上有五种感器,即微毛感器、刚毛感器、腔锥感器、钟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温室白粉虱和稻粉虱触角均没有发现钟形感器,其它感器和烟粉虱类似;螺旋粉虱触角上只有叁种感器:微毛感器、刚毛感器和锥形感器,锥形感器与其它3种粉虱的形态结构有差异,且与前3者不同,其数量要多于刚毛感器;四种粉虱的口针和跗节上均只有两种感器:刚毛感器和微毛感器,且形态结构相似。(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秦小萍,张亚平,杨美林[3](2009)在《蜡蚧轮枝菌Km9803粗毒素对棉铃虫的毒杀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蜡蚧轮枝孢Verticillium Lecanii(Z imm.)V iegas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应用于防治温室蚜虫、蓟马和白粉虱[1-2]。据报道,真菌毒素有助于病原真菌对昆虫建立快速侵染并加快真菌病程,在昆虫的真菌病害中起重要作用[3]。(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张杨,纪明山,盖芳,谷祖敏[4](2009)在《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生化酶活力测定方法,对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它对温室白粉虱(Whitefly)成虫和若虫的离体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离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毒素处理4h后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高达90.8%和54.0%;该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离体羧酸酯酶的抑制率极低,仅为1.9%和18.0%。因此,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强烈抑制作用可能是致死温室白粉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王联德,黄建[5](2006)在《蜡蚧轮枝菌高产毒素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6株蜡蚧轮枝菌(V3450、Vp28、V l6063、V0175、V342和V341)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和6株菌株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忌避作用和毒杀作用,筛选出高产毒素菌株.结果表明:6株蜡蚧轮枝菌的LC50分别为2.57×105、6.03×105、6.03×105、1.70×106、7.41×106、1.66×107孢子.mL-1,表明菌株V3450、Vp28、V l6063的毒力比另外3株高;6株菌株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忌避率分别为76.40%、78.22%、73.54%、52.7%、40.80%、53.33%,死亡率分别为80.27%、71.90%、66.66%、50.86%、40.57%、46.67%,表明菌株V3450、Vp28、V l6063的产毒能力比另外3株强,由此筛选出V3450、Vp28、V l6063为高产毒素菌株.(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王联德,黄建,刘波[6](2006)在《蜡蚧轮枝菌毒素对温室中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测定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干扰作用基础上,通过分别组建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作用下的烟粉虱第5、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析法,比较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对茄子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评价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毒素对烟粉虱室内种群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的忌避作用和对若虫的毒杀作用;温室大棚中施用400mgL的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64和0.023,连续施用毒素后,第6代种群趋势指数Ⅰ为0.68,烟粉虱种群基本得到控制;温室大棚中施用重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44和1.01,化防区第5代的Ⅰ为12.95,第6代的Ⅰ为30.23,分别为对照区的0.44倍和1.01倍,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容易造成烟粉虱再猖獗。重要因子分析揭示毒素比化学杀虫剂更利于温室烟粉虱种群控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陈夜江,王联德,黄建,林谷园,梁智生[7](2004)在《蜡蚧轮枝菌菌丝体毒素粗提物对烟粉虱的忌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蜡蚧轮枝菌 Vp28 菌株经察氏培养基培养后得到菌丝体培养物,通过萃取、浓缩得到菌丝体毒素粗提物,就不同浓度的 Vp28 菌丝体毒素粗提物对烟粉虱成虫忌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常湿下 Vp28 菌株菌丝体毒素粗提物在试验设置的2000~6000倍液范围内对烟粉虱成虫有一定的忌避作用,但随使用浓度的降低,对烟粉虱的忌避率呈线性下降。在甘薯、芥蓝菜、番茄、一品红等4种随物上的试验结果,该毒素粗提物对蓝菜这烟粉虱的作用较显,2000~4000倍液处理的忌避率可达65%~74%,在甘薯、番茄、一品红3种植物相同浓度范围处理的忌避率分别为56%~62%、55%~69%、45%~59%。(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李锋,殷华,蒋继宏,张冬[8](2004)在《蜡蚧轮枝菌毒素的抑菌与杀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D液体培养基对 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VL980 8、VL980 11、VL980 12、VL980 14进行振荡培养 ,通过离心获得菌丝体 ,对菌丝进行冷冻干燥 ,经甲醇提取、氯仿萃取等过程 ,获得了油相和水相两部分组分 ,用该两部分组分对植物病原真菌、小菜蛾和桃蚜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4株菌株的油相部分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 ,水相部分活性较弱 ;4株菌株的油相和水相对桃蚜和小菜蛾有良好的致死作用 ,油相的活性高于水相部分 ,两者引起桃蚜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小菜蛾的死亡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王联德[9](2003)在《蜡蚧轮枝菌毒素及其对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Homoptera:Aleyrodidae)为目前温室大棚作物和露地蔬菜、花卉上的危险性害虫之一,已在我国22个省市发生为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生物防治是持续控制烟粉虱最有效的手段,从虫生真菌代谢产物中提取防治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杀虫毒素,丰富了生物防治的天敌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文对烟粉虱重要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的筛选与培养,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及其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利用种群生命系统中生物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控制烟粉虱的可能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蜡蚧轮枝菌的筛选及培养:比较了蜡蚧轮枝菌的5株国内菌株和1株国外引进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6株菌株形态特征基本相似。只在分生孢子梗长度,分生孢子大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原始寄主为烟粉虱的V3450分子孢子最大(为5.0-6.0×1.1-1.5μm),分生孢子梗最长,(为16.0μm),加拿大引进菌株V16063分生孢子梗最短(为5.0μm),原始寄主为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sis的V341、V342分生孢子最小(为1.6-2.0×0.6-0.8μm)。 利用浸渍叶片法,测定了6株菌株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通过组建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比较了6株菌株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其中加拿大引进菌株V16063和国内菌株V3450、Vp28为毒力较高的菌株,LC_(50)分别为2.57×10~5、6.03×10~5、6.03×10~5孢子/mL。 利用生测手段比较了6株菌株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的毒力,V3450、Vp28、V16063代谢浓缩液毒力较高,对烟粉虱1龄若虫致死率分别80.27%、71.90%、66.66%;通过比较7个液体培养基发酵后的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的毒力,筛选出改良察氏培养基和改良麦芽汁培养基)分别为毒素提取实验用培养基和生产发酵所用培养基,2培养基发酵后的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致死率分别为80.27%和71.90%。 2.蜡蚧轮枝菌毒素的提取、分离与初步鉴定:利用有机溶剂多步萃取法,提取了蜡蚧轮枝菌的MY粗毒素(胞内毒素)和MO粗毒素(胞外毒素),利用多种层析法进一步分离MY、MO粗毒素,获得了对烟粉虱具生物活性的组分:Toxin-Ⅳ、Toxin-Ⅶ、Toxin-Ⅹ、Toxin-ⅩⅡ、Toxin-ⅧMO。经IR分析,Toxin-Ⅳ为含酰胺基和酮酯的环状化合物,Toxin-Ⅶ为苯基膦和酰胺基的环状化合物,Toxin-Ⅹ为磷酸酯类,Toxin-ⅩⅡ为含苯基膦的酮类化合物,Toxin-ⅧMO为吡啶二羟酸。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V16063菌株毒素含Toxin一VIl、TOxin一x和Toxin一Xll,V3450菌株毒素含Toxin一x和Toxin-U,VP28菌株毒素含Toxin一IV和Toxin一双。 3.蜡蚜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利用常规生测手段和超声波生测仪雾化生测手段测定了蜡蚊轮枝菌3株菌株(V3450、Vp28、vl6063)毒素对烟粉虱各个虫态和其它一些农业害虫的杀虫活性。蜡蚜轮枝菌毒素对刺吸式害虫烟粉虱和烟蚜具较高杀虫活性,对咀嚼式害虫菜粉蝶、小菜蛾杀虫活性较低;对烟粉虱敏感性最强,对烟粉虱各虫态都具杀虫活性,毒素对烟粉虱各发育阶段的敏感性为若虫>成虫>伪蛹,3菌株毒素对若虫的LCS。分别为0.12%、0.22%和0.16%w/v,对成虫具触杀忌避和拒食作用,V16063菌株毒素拒食作用最强,拒食率达85.12%。 4.蜡蚊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应用种群生命系统中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方法设计试验,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工IPc)、种群趋势指数(I)和重要因子分析法评价了蜡蚊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的干扰作用和控制作用。蜡蚁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若虫存活和成虫的忌避作用;v3450菌株毒素对实验种群控制效果最好,可使下代种群数量降低为对照区的0.09倍;温室大棚中施用V3450菌株毒素,第5、6代自然种群I分别为1.51、0.98,第6代I<1,种群得到控制;蜡蚜轮枝菌毒素对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幼虫具有微弱毒性(3株菌株毒素的LCS。分别为1.92%、2.47%和2.00%w/v),对成虫对毒素敏感性不强(3株菌株毒素的LCs。分别为4.25%、4.42%和8.76%w八),蜡蚊轮枝菌毒素可以与小黑瓢虫共同控制烟粉虱,小区试验表明,共同施用毒素和释放小黑瓢虫综合生防区I为0.85,下代种群数量下降,下降为当代的0.85倍,种群基本得到控制;化防区第5、6代I分别为12.95、30.23,第5、6代工IPC分别为0.44、1.01,利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烟粉虱,虽然短时间种群趋势指数比对照区低,但连续施用杀虫剂,第7代种群数量将比对照区上升得更快。(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3-05-01)

王克勤,李新民,刘春来,许国庆[10](2000)在《蜡蚧轮枝菌毒素防治温室白粉虱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俄罗斯全俄植保所引入的蜡蚧轮枝菌Tri BA81 ,经发酵培养 ,萃取得到代谢产物粗毒素 ,并将粗毒素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提取物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2 %和 4%粗毒素液对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96 4 6 %和 1 0 0 % ,1 %和 2 %粗毒素液对保护地成虫的平均防治效果为 81 75 %和 84 1 7%。对若虫的防治效果也能达到 5 0 %以上(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0年04期)

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omoptera: Aleyrodid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经济作物上的猖獗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烟粉虱化学防治带来了残留和抗性等一系列问题,已不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生物防治是持续控制烟粉虱有效的手段之一,昆虫病原真菌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内容,而虫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利用,丰富了烟粉虱的天敌资源,解决昆虫病原真菌因发酵和环境湿度影响应用的技术瓶颈问题。本文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代谢产物之一毒素Ⅷ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初步确定烟粉虱感受器的所在部位,并对烟粉虱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扫描观察,探讨了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控制烟粉虱的可能性。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利用常规生测手段,通过组建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杀虫活性。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LC50为428.76mg·L-1,致死率为66.33%。利用罩叶选择法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试验表明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具取食和产卵忌避作用,取食和产卵忌避率分别为60.83%和63.73%。2、烟粉虱成虫感受器所在部位的初步确定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忌避率与其对被0.3mol·L-1稀盐酸处理过触角、口针和跗节的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忌避率的差异,初步确定烟粉虱成虫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口针和跗节上。3、烟粉虱触角、口针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烟粉虱触角上有五种感器,即微毛感器、刚毛感器、腔锥感器、钟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温室白粉虱和稻粉虱触角均没有发现钟形感器,其它感器和烟粉虱类似;螺旋粉虱触角上只有叁种感器:微毛感器、刚毛感器和锥形感器,锥形感器与其它3种粉虱的形态结构有差异,且与前3者不同,其数量要多于刚毛感器;四种粉虱的口针和跗节上均只有两种感器:刚毛感器和微毛感器,且形态结构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的忌避与拒食活性[J].应用昆虫学报.2011

[2].洪慧金.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的忌避作用机理初探[D].福建农林大学.2010

[3].秦小萍,张亚平,杨美林.蜡蚧轮枝菌Km9803粗毒素对棉铃虫的毒杀活性[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

[4].张杨,纪明山,盖芳,谷祖敏.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

[5].王联德,黄建.蜡蚧轮枝菌高产毒素菌株的筛选[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6

[6].王联德,黄建,刘波.蜡蚧轮枝菌毒素对温室中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J].生态学报.2006

[7].陈夜江,王联德,黄建,林谷园,梁智生.蜡蚧轮枝菌菌丝体毒素粗提物对烟粉虱的忌避作用[J].福建农业学报.2004

[8].李锋,殷华,蒋继宏,张冬.蜡蚧轮枝菌毒素的抑菌与杀虫活性[J].江苏农业科学.2004

[9].王联德.蜡蚧轮枝菌毒素及其对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10].王克勤,李新民,刘春来,许国庆.蜡蚧轮枝菌毒素防治温室白粉虱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00

标签:;  ;  ;  ;  

蜡蚧轮枝菌毒素论文-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