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系统论文-李勇

热交换系统论文-李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交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流,逆向回流,通风试验,通风沟

热交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1](2019)在《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节能减排要求,2020年单位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相比2015年要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目前,市场上的汽轮发电机组投建项目中,几乎没有煤电项目。市场需求促使汽轮发电机组正逐渐向燃气轮机组、自备电站余热回收、生活垃圾焚烧、生物质秸秆焚烧等小容量发电项目发展。空冷发电机机组作为这些项目的核心设备,正向着小型化、高效率发展。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主机制造厂家纷纷致力于容量段为10MW-150MW空冷发电机组的二次研发设计。新机组设计需要计算精度更高,更加准确快速的计算方法支撑。目前,传统通风网络设计方法大部分采用一维管道流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仅可得到发电机总风量,无法准确地获取发电机内部各结构风量分配的比例。本文以10OMW和150MW空冷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转子旋转强耦合与弱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随后,用试验的方法测量了机组额定运行时,发电机定子通风沟处和气隙入口处空气的流量及不同位置定、转子线圈温度实验结果。在验证了计算方法正确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定-转子与流-固并行耦合的计算模型,得到了流体流量分配与固体温升和损耗密度间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对定子主绝缘在高电压-高温度运行条件下,出现的脱壳故障,进行了故障状态和非故障状态相关定子线棒主绝缘温度分布的研究。考虑转子旋转时,场路弱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是基于发电机通风系统设计规范中的设计思想提出的,主要借鉴了该规范中转子压力边界条件的求解方法,结合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求解;转子旋转强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是通过求解计算流体力学中旋转方程,得到的转子内部空气的流量与压力分布。转子弱耦合和强耦合计算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弱耦合计算方法得到的流体流量和线圈温度的结果是可靠的,但由于计算基本理论的限制,内部压力分布规律与真机运行下的参数有较大差异;强耦合计算方法得到的各个位置流体的流量和压力分布,更接近电机真机的运行状态。通过试验验证,两种计算方法流量计算结果均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强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精度更高。因为大型发电机内设有温度测点用于监测发电机的安全运行,所以大多数关于发电机定子内流体流动规律研究的文献,都是以发电机温度实测值作为计算准确性的判定依据。但研究发电机内部流体分布规律,最直接的验证方式是获得发电机真机内部流体流量和压力分布实验测量值,以此试验值作为流体场计算结果的判定依据。本文以一台100MW单路通风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流体通风沟流量分配和气隙流速的试验测量方法。在发电机定子通风沟与气隙入口处理放流体压力和流速测量传感器,通过测量得到这些位置的压力和风速后,发现局部定子径向通风沟内的流体流速明显偏低。随后通过叁维流体场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试验工况时发电机定子不同通风沟内流体流速计算结果,经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基于该计算方法,又计算了叁种不同隙入口流速时,对应发电机定子不同通风沟内流量计算结果。发现了随着气隙入口风速的提高,定子铁心通风沟局部会出现逆向回流的流动现象。为了分析这一现象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叁维温度场计算模型。求解分析后,得出定子通风沟内的逆向回流,会使定子铁心局部温度过高,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多种结构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一种优化结构,可以有效的抑制逆向回流的产生。并从气隙内流体静压力分布规律角度,分析了该优化结构能够有效的抑制通风沟逆向回流的内在机理。根据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理论,提出了定-转子结构耦合与流-固传热耦合计算方法,将冷却过发电机转子的热风与进入气隙的冷风作为计算的流体边界条件,同时考虑了发电机定转子各自的铁耗和铜耗,还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附加损耗及流体的摩擦损耗,较完整的考虑了发电机定转子本体内流体分布及损耗分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计算结果中定子内结构件温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及温度快速升高的原因、转子本体温度分布规律等。之后,对发电机出厂型式试验中得到的不同位置线棒温度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试验中,不同测量工况下,采用定子线棒温度实验测量结果直接线性拟合时,拟合方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了该机组,型式试验时短路试验工况下,发电机定子线棒的温度分布,最终证明线棒温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计算分析了发电机在高电压-高温度运行条件下,定子主绝缘过热事故工况时,绝缘内部温度分布规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定子线棒主绝缘脱壳后的温度场进行研究,计算了主绝缘内空气隙一步一步增大后,定子线棒和主绝缘等结构件的温度场分布。着重对定子主绝缘最大温降位置的变化及定子主绝缘沿轴-径向及周-径向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绝缘在槽内脱壳后,脱壳侧的主绝缘温度下降。由于脱壳侧散热能力降低,使内部线棒温度升高,未脱壳侧绝缘温度会随着线棒温度一起升高,导致未脱壳侧绝缘寿命下降,老化,形成新的脱壳,危及整个绝缘系统。上述研究对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的故障运行时的故障监测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邢向渠,孟江,李卫华,张秋冬,魏庆[2](2019)在《河南中深层地热热交换系统应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南省部分地区地热储藏特点为例,在进行地热资源开采的时候选用适当的导热介质直接将热能带到地表,通过地表热交换系统将热能转储到水中,由加热后的热水向用户供暖,满足小区、医院、公共办公场所、酒店公寓等冬期供暖需要。整个热转换系统和地表热交换系统严格密封,不存在介质渗漏现象,而且换热效率高,既达到供暖要求,又不污染环境,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地热应用系统。(本文来源于《地质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罗艳蕾,刘尧,罗瑜[3](2019)在《基于AMESim的山地农机行走系统热交换阀建模与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地农机行走系统中的热交换阀为研究对象,研究热交换阀的工作原理,分析不同的系统工况;搭建闭式回路AMESim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山地农机不同工况下热交换阀压力、流量的变化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热交换阀的流量,为山地农机行走系统的热交换阀参数匹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5期)

梅英杰,王龙,宁媛[4](2019)在《动态模拟循环水热交换系统中循环水进口温度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态模拟循环水热交换系统中循环水进口温度具有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在目前较流行的串级控制与内模控制相结合的融合控制器基础上改善算法。针对目前内模控制中跟随性能、鲁棒性能方面的缺陷,提出叁自由度内模控制器,并结合人工鱼群算法对叁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进行参数整定;为解决人工鱼群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对人工鱼群的步长进行改进,实现自适应变步长;对于温度采集系统中出现的测量误差,选取卡尔曼滤波和平滑对数据进行误差消除。通过SIMULINK仿真证明,变步长人工鱼群算法下的叁自由度内模控制器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9年08期)

孙博[5](2019)在《煤热解热交换及过滤系统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热解是利用煤炭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温和转化的过程,从而实现煤炭多级利用并且能够代替油气资源,是低阶煤完成清洁转化的最有效技术之一。煤热解过程中涉及到热交换系统和过滤系统,对其内部流场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减小事故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达到环保的目的。热交换系统从热流体将热量传递到冷流体,该过程涉及热传导、热辐射、对流传热等。热交换系统流场均匀分布可以提高传热效率,而热交换系统结构的设计对流场均匀性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于热交换系统结构的设计多靠经验,缺乏指导性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现有热交换系统中换热器设计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换热器流场出口处速度均方差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根据模型结构特点选定优化参数,对各参数取值建立叁维模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试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数值分析,以各优化参数取值为自变量,各自均方差的数值分析结果作为因变量拟合函数曲线并且得到函数方程。利用田口法设计了正交试验得到所选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权重,对函数方程进行加权得到加权函数。最后,编写遗传算法程序求得加权函数方程得到最优设计方案。对于换热器的研究工作有两个原因造成其有相当大的挑战性。首先,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将换热器的结构参数与其流场分布均匀性相关联的模型或理论。其次,是由于换热器内部流场的复杂性。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建立了一个关联模型,将换热器的结构参数于其流场分布均匀性联系起来。根据换热器的结构特点,选择优化参数,模拟了换热器中流场的分布特性,并编写程序以执行拟合模拟结果的多项式函数,从而获得拟合曲线和拟合方程。定性结合定量分析得出:最优方案结果使得换热器出口处速度均方差减小了36%。对煤热解热交换系统中热解器进行流场分析,并且对优化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加均风板对提高热解器出口处速度均匀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改变均风板位置、均风板上开孔直径以及均风板上开孔数量对热解器出口处速度均匀性并无影响。煤热解过程中由于煤燃烧不充分,热解气中会掺杂着粉煤,过滤系统便是用来将煤炭颗粒过滤并处理掉,收集到不含煤炭颗粒的煤热解气体。过滤系统运行时包括两种工作状态,一个是过滤状态,另一个是反吹状态,这两种状态组成了完整的过滤系统过滤清灰工作过程。过滤系统过滤效率不仅与滤料本身性能有关,还与.其内部流场相关。过滤系统在过滤状态下内部流场是复杂的叁维流场,通过计算我们无法得知流场分布的均匀性。反吹状态下,反吹气体压力越大成本越高,并且还可能造成清灰过度,清灰过度会破坏粉尘初层,降低过滤效率。因此,本文采用CFD Fluent软件,选择k-ε模型,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实际工况进行简化,设置边界条件为压力入口和压力出口,模拟了反吹状态的流场分布特征,得到过滤系统过滤状态下流场迹线图,并且利用Techplot后处理软件对计算模型切片取点,对数值进行处理分析,为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样对反吹状态下过滤系统模型流场分布进行仿真计算,验证在原给定高压反吹气体压力的基础.上减小反吹气体压力是否能够有效清灰。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单一优化参数对于过滤器下腔滤管区域流场分布均匀性都有影响。但是将两个优化参数下最优的结果组合建立模型,所得均方差值却大于分别改进单一某参数的均方差值。两优化参数间相互作用,从而对流场分布起作用。能够保证清灰效率的前提下,减小反吹气体压力到0.3Mpa既能够防止清灰过度,又能够节约成本。(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德志[6](2019)在《地中热交换系统对温室大棚夏季降温效果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地热交换系统研究的增多,其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中,特别是在温室环境调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当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大多集中在温室大棚的增温效应,鲜有在降温效应方面的研究。本试验针对苏南、苏北和西北地区夏季高温引起的不利问题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整个区域内的地热交换系统的进出风口温度、室内外温度等信息,最后确定了苏南、苏北等地区的温室降温作用。试验于2018年6月至9月分别在杨凌日光温室、张家港市塑料大棚、宿迁市洋河新区大跨度大棚内进行。日光温室长12m,跨度10m,后墙高3.7m,地中热交换系统共设置3种处理方式;塑料大棚的长、宽分别是81m、7m,走向是南北,地中热交换系统共设置3种处理方式;大跨度大棚长81m,跨度24m,高6.5m,地中热交换系统共设置6种处理方式。每个地区分别选取一座与当地试验温室规格一致的温室作为对照,对照大棚不布置地中热交换系统。风机分别于每天的6:00与18:00打开和关闭。测定地中换热系统管道埋深处的土温、进出风口温度、处理温室与对照温室的室内外温度。最终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陕西杨凌地区,地热交换系统(管道埋深150cm,风机功率550kw,管径200mm)效果最好,其中在晴天与阴雨天环境下的降温分别达到了2.46℃、1.43℃;进出风口的平均温差为10.33℃;管道埋深处地温在25.43±3.6℃范围内波动,与对照土温相差3.33±3.6℃。2.江苏张家港地区,地热交换系统(管道埋深100cm,风机功率550kw,管径200mm)效果最好,晴天平均降温4.3℃,阴雨天平均降温2.5℃;进出风口的平均温差为6.17℃;管道埋深处地温在26.99±1.67℃范围内波动,与对照土温相差2.76±1.67℃。3.江苏宿迁地区,沿大棚长度方向布置的地热交换系统(管道埋深60cm,风机功率550kw,管径300mm)效果最好,晴天平均降温2.52℃,阴雨天平均降温0.85℃;进出风口的平均温差为4.5℃;管道埋深处地温在27.77±6.4℃范围内波动,与对照土温相差5.54±6.4℃。(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蒋宁,郭风元,韩文巧,刘华菁,林露[7](2019)在《基于非逆流传热的热交换网络系统的3E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非逆流传热对换热设备传热温差、壳数和面积的影响,对包含非逆流换热设备的热交换网络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基于非等温混合分流分级超结构,采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综合评价指标,引入温差修正系数,建立了热交换网络多目标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O-MINLP)模型,并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提出了系统性的求解策略和求解方法。应用案例研究表明,涉及非逆流传热的热交换网络,其优化设计结果与基于纯逆流换热假设的设计结果有很大区别,且仅对基于纯逆流换热假设的设计结果进行修正并不能得到最优解,必须在建模中考虑温差修正效应的影响,从而保证设计结果的优化性、可靠性和实用性;3E评价反映了热交换网络系统在经济、能耗和环境影响之间的权衡和约束关系,使系统的设计更加实际,同时多目标的优化方法不但可以获得与单目标经济优化相当的最经济的结果,而且提供了多样性的优化解集供选择,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曹晏飞,周海渊,鲍恩财,蒋程瑶,孙亚琛[8](2019)在《主动蓄热体内部空气热交换系统的传热性能及参数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日光温室提供主动蓄热体参数研究所需的环境条件,测试了不同风速、空气温度以及空气-土壤温度差对主动蓄热体内空气-土壤热交换系统的管道内部温度、进出口温差以及蓄放热能力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主动蓄热体内部管道通风系统的传热效率及优化调控参数。结果表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进出口温差随室内空气温度增加而增加。放热阶段,当进风口以风速0.5~4.0m·s~(-1)运行时,系统放热量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加,平均放热流量为9.8~73.9 W;蓄热阶段,当进风口以风速0.5~2.0m·s~(-1)运行时,系统蓄热量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平均蓄热流量为21.4~70.2 W,当进风口以风速2.0、4.0m·s~(-1)运行时,平均蓄热流量仅相差2.7 W,性能系数COP相差不大。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室内空气-土壤温度差值不断增大,进出风口温差也不断增加,同时建议白天风机开启蓄热时设定的室内空气温度最少应该比蓄热体内土壤温度高4.5℃。(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3期)

邓婷婷,宋家刚[9](2018)在《华东地区最大汽车动力热交换系统制造项目开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邓婷婷通讯员宋家刚)8月18日上午,纳百川汽车动力热交换系统制造项目开工仪式在雨山经济开发区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不仅成为华东地区最大汽车动力热交换系统制造基地,也将为雨山区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本文来源于《马鞍山日报》期刊2018-08-20)

魏茂林,张世钢,付林,赵玺灵,王静贻[10](2018)在《基于烟气-空气全热交换的余热回收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收燃气烟气中的热量能够显着提高燃气的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了一套新型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通过全热交换,将烟气中的热量传递给锅炉的助燃空气,同时提高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了锅炉排烟的露点,高湿烟气通过与热网回水的换热,实现余热回收。本文针对一台1.4MW蒸汽锅炉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网回水温度为50℃的情况下,锅炉助燃空气被加热到50℃,锅炉排烟露点提高到60℃,最终排烟温度由80℃降低至30℃,回收热量约127k W。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新系统能够降低锅炉污染物排放水平,NOx含量由33ppm降低至24.6ppm。该系统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双重效果。(本文来源于《区域供热》期刊2018年04期)

热交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河南省部分地区地热储藏特点为例,在进行地热资源开采的时候选用适当的导热介质直接将热能带到地表,通过地表热交换系统将热能转储到水中,由加热后的热水向用户供暖,满足小区、医院、公共办公场所、酒店公寓等冬期供暖需要。整个热转换系统和地表热交换系统严格密封,不存在介质渗漏现象,而且换热效率高,既达到供暖要求,又不污染环境,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地热应用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交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勇.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邢向渠,孟江,李卫华,张秋冬,魏庆.河南中深层地热热交换系统应用浅析[J].地质装备.2019

[3].罗艳蕾,刘尧,罗瑜.基于AMESim的山地农机行走系统热交换阀建模与仿真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9

[4].梅英杰,王龙,宁媛.动态模拟循环水热交换系统中循环水进口温度的控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

[5].孙博.煤热解热交换及过滤系统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刘德志.地中热交换系统对温室大棚夏季降温效果的探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蒋宁,郭风元,韩文巧,刘华菁,林露.基于非逆流传热的热交换网络系统的3E优化[J].化工进展.2019

[8].曹晏飞,周海渊,鲍恩财,蒋程瑶,孙亚琛.主动蓄热体内部空气热交换系统的传热性能及参数调控[J].北方园艺.2019

[9].邓婷婷,宋家刚.华东地区最大汽车动力热交换系统制造项目开建[N].马鞍山日报.2018

[10].魏茂林,张世钢,付林,赵玺灵,王静贻.基于烟气-空气全热交换的余热回收系统实验研究[J].区域供热.2018

标签:;  ;  ;  ;  

热交换系统论文-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