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方人物周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逝者”报道,叙事者,叙事原型
南方人物周刊论文文献综述
胡晴昕[1](2019)在《《南方人物周刊》“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是中国最早开始注重讣闻报道的媒体之一,通过对特殊群体逝者的关注,不仅扩充了受众的情感体验,也肯定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多元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鉴于此,借助叙事学理论对《南方人物周刊》的“逝者”报道进行分析。由于报道数量比较多,因此选取了从416期至565期中的130个样本,运用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进行研究,发掘“逝者”报道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叙事者方面,发现“逝者”报道倾向于采用多重叙事者与叙事者干预,来塑造立体人物;其次在叙事时间方面,运用倒叙与预叙等叙事时序、概述与停顿等叙事时距来增强报道的表现力,表现新闻的节奏美;而在叙事结构中可以发现“逝者”报道主要采用单一事件或多个事件组成叙事结构,串联了逝者的一生;叙事原型的恰当选用能帮助与受众产生共鸣,“逝者”报道对“磨难”“奋斗”等情节功能原型,“孝”“善”等优秀传统思想原型以及“英雄”人物原型的运用,使其话语可以更贴近受众心理。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背后的意图,“逝者”报道通过建构意识形态,使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实现。但其部分报道的情绪化表达、叙事趋向模式化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希望能给今后讣闻报道的写作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伍静,樊嘉政[2](2018)在《《南方人物周刊》(2008—2018)版式设计演变趋势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版式设计与视觉传达是新闻类杂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准确高效舒适地接收信息的重要功能。《南方人物周刊》在创刊伊始,就把"好看"的版式与高质量的报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改变,近十年来,《南方人物周刊》在版式设计上不断探索、革新:由喧哗到宁静、由绚丽归于素淡、由"霸占"利用版面一切空间到注重受众实际阅读体验……归根结底,易读性成为统领其版面变化的首要原则。(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8年11期)
冯扬帆[3](2018)在《试析《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小人物”的报道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于2004年创刊,是我国第一份人物类新闻期刊,被誉为"中国的《时代》"。这份杂志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宗旨,以其独特的报道视角和鲜明的报道特征,成为国内第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杂志。本文选取其2014——2017年这四年来封面"小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人物周刊》选取"小人物"的原因及目的,并对其报道特色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20期)
文怡[4](2018)在《青年领袖媒介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遭受到了西方国家多元文化的冲击。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活跃于新兴事物前线的青年接受着更加多元、复杂的文化,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现实语境,新一代的青年群体面临着价值观迷失、信仰缺失、理想缺位的多重危机与重压。与此同时,传统价值观逐渐解体,以往的典型人物、榜样已难以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价值认同,官方自上而下的典型塑造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领袖打造。新崛起的青年领袖成为青年群体价值选择与精神引领的标杆,对青年群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在青年领袖造榜活动中向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呈现怎样的青年领袖形象,传递何种价值观念亦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至2016年“中国青年领袖”评选活动为例,主要通过该刊青年领袖评选的变迁、青年领袖媒介形象呈现、青年领袖媒介形象背后的价值表达及呈现中的偏差共叁章内容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阐述。第一章主要是从榜样文化的变迁以及《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评选的理念、方式的变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官方自上而下的典型塑造已难以延续价值认同,逐渐向自下而上的领袖打造改变;同时,在青年领袖打造的十二年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标准、理念以及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迁。第二章则是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的140名青年领袖及其相关人物报道、编辑部文章进行研究,分别从生理形象、知识形象、身份形象、事迹形象四个方面对青年领袖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海外留学经历、行业、职业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探究该刊呈现出了何种青年领袖形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南方人物周刊》为我们呈现出了四类较为突出的青年领袖形象,即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体明星形象、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科学家及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工作成就突出的商界精英形象以及无私奉献的青年公益志愿者形象。统计数据表明,这些青年领袖的具象还展现出了五点鲜明特征:年龄形象的青壮年倾向,即青年领袖大多为36-44岁的青壮年;性别形象不均衡,女性青年领袖人数明显低于男性青年领袖,占比仅为26%;知识形象高学历化,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48%;行业及职业形象类聚化,青年领袖多集中在文化、艺术行业领域;事迹形象高成就倾向,即评选更加彰显青年领袖人物的突出工作成就。第叁章则对青年领袖媒介形象背后的价值表达与呈现中的偏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南方人物周刊》以这些人物符号为载体,通过对青年领袖们的优秀事迹、人文情怀以及社会责任心等鲜明价值立场的强调与彰显向公众传递了“逆境前行,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理念,“关怀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对平等、自由、环保等普世价值的追求,期望通过青年领袖的人物故事接通公众的生活逻辑与内心世界,实现价值同构,进而转化为生活态度。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榜单运作过程中,受到市场竞争、商业运作、娱乐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南方人物周刊》呈现出的青年领袖媒介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包括“人物形象过于类聚”“工农阶层缺席,精英话语逻辑突出”“性别形象失衡,女性领袖形象呈现片面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孙玉婷[5](2017)在《《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封面人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类杂志,在封面人物的形象建构上,社会精英和底层大众兼容,大人物和小群体并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出杂志"平等、宽容、人道"的理念。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2016年已发刊的37期杂志封面作为研究文本,对《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大人物、小人物形象特点和选取策略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23期)
李威[6](2017)在《《南方人物周刊》与《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作为我国最具影响的人物杂志之一,它以“记录我们的命运”,抵达人的真实、时代的真实为目标,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进步,紧追国外杂志发展脚步,立志打造中国的《时代》。《南方人物周刊》在人物报道方面,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进,为我国人物杂志市场开辟新的发展之路。封面人物报道,作为其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栏目,值得广大学者探究。本文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时代》周刊与《南方人物周刊》各期人物封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每期封面人物的选择策略与特征、封面人物报道设计、封面人物报道技巧等方面比较分析,力图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特点,总结出结论。对《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的分析,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人物类杂志在封面人物报道上的问题:激烈的人物杂志竞争,局限的人物选题,死板的人物报道等都让国内人物类杂志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要探寻我国人物类杂志在新的媒体背景下的发展之路,就要从技术手段上领先,扩大人物选题范围,重视“内容为王”,丰富封面人物报道设计。(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何雨维[7](2017)在《《南方人物周刊》青年人物报道研究(2004-2013)》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广大青年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社会角色,发挥了他们的重要作用。《南方人物周刊》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类杂志,在以“记录我们的命运”的办刊宗旨和“平等、宽容、人道”的办刊理念下,十分注重青年人物报道。本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将《南方人物周刊》中的青年人物报道分为“演艺明星”、“运动员”、“文艺名人”、“商界精英”、“学生”、“知识分子”、“官员”和“其他群体”等八种人物类型,并重点分析该刊一年一度举办的“中国青年领袖”人物评选活动,将人物榜单内容量化,从生理形象、职业形象与榜样及事迹形象展开深入探讨。《南方人物周刊》的青年人物报道,主要是充分运用“议程设置”、多样化的报道形式与人物遴选和突出“专题报道”等方式,具有凸显人物价值观、文学性的叙事风格、大量运用图片等特点。在倡导和弘扬“积极担当社会责任”、“自我意识的确立”、“进步的独立人格”等现代价值表达的同时,也通过“反思世俗理念”、“关怀边缘群体”和“解读越轨行为”等呈现了具有一定个性的青年文化,这对于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建构和媒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同时,在新媒体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份纸质媒体,《南方人物周刊》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困境。而在青年人物报道方面,该刊可以化挑战为机遇,通过加强对青年人物的报道和热衷于广大青年的精神联系来不断地增强活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9)
张云鹭[8](2017)在《再现与想象:《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女性形象研究(2004-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词频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方人物周刊》自2004年创刊以来至2016年底所刊登的封面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该期刊描绘出的女性形象谱系,进而探讨媒介话语叙事策略,并解析其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对《南方人物周刊》女性封面从关键词、等级关系、故事情节叁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在关键词的词频分析方面,《南方人物周刊》关于女性报道的总体数量不多、报道视线局限在娱乐和政治领域,在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南方人物周刊》偏爱年轻、喜爱表演或从事演艺事业、渴望回归生活但又无法逃离绯闻的一群女性,致力于塑造其形象正面、情绪积极的一面;在等级关系即叙事视角等方面分析发现,杂志主要采用内外叙事焦点相互结合的方法尽量全面再现女性形象、力图做到客观记录,但仍然免不了将“他者”作为衡量女性在家庭、事业、社交方面是否成功的标准;在对故事情节即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南方人物周刊》对封面女性人物的描写叙事手法多变、纵横结构交叉变换使文章显得有趣、有料,善于利用文学化的叙事方式制造冲突、使用对话体的场景再现、采用多元化的版面元素,同时遵守既定文化的叙事规则并由此总结归类出了四种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光环下的娱乐女明星、地缘政治下的铿锵玫瑰、公共议题里的知识女性和重大社会事件下的平凡女性,在这四种女性类型中,该杂志对娱乐女性的关注远远高于其他叁类女性。即便是《南方人物周刊》解构了传统女性家庭主妇的形象,但我们仍然忍不住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进行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本标榜严肃时政的杂志对娱乐女性的热情远远高于对女性政治地位的关注,初步总结了性别秩序难以改变、消费文化的盛行和商业利益的驱使这叁个方面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秋婷[9](2017)在《作为故事的新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起,以《南方人物周刊》与《人物》杂志为代表的人物类媒体纷纷改版,共同指向于一个新的诉求——故事。它们明确表明自己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写作精妙的故事,明确表明自己旨在发现故事、实现故事,惟一真正提供的就是故事。以此为契机,"作为故事的新闻"成为本文的研究背景与主题,旨在探究新闻讲什么样的故事,故事又以何种方式被讲述,换言之,是关于报道内容与报道策略的分析。故事既指向内容,也涵括形式。作为内容的故事,我们着重研究其人物的选择与塑造。作为形式的故事,其叙事策略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基于上述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选取《南方人物周刊》改版后的非虚构栏目与《人物》杂志改版后的特写栏目为研究样本,借助叙事学的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得出两份杂志的故事路径整体相似,差异细微。《南方人物周刊》与《人物》杂志均倾向于对精英群体的报道,且较多聚焦于文人作家群体和演艺明星群体。在对他们的报道中,或是塑造人物形象,或是传递人物思想。在对基层民众的报道中,倾向于表达"是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最终雕刻出了那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就叙事主体而言,《南方人物周刊》的以第一人称"我"的称谓走向台前,对事件的介入有所深化,"我"即,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记录者,也是故事内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人物》杂志的以第叁人称"/《人物》/《人物》"的称谓走向台前,相较之下对事件的介入不如《南方人物周刊》那般纵深,较多表现为故事外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就场景而言,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和语言五个维度将人物置于动态之中,文字报道亦能具备画面感。就冲突而言,现实与欲望之间的鸿沟引发冲突,冲突促使人物行动,行动带来一定后果,后果又引发新一轮的冲突。在这两种叙事策略的应用上,《南方人物周刊》贯彻的比《人物》杂志显得更为彻底、普遍一些。前者有时会将整篇报道都融于一个个场景之中,而后者多只是在开头或其他处展现一两个场景。将新闻与故事相勾连并非首次,以往的研究往往将此等同于"新闻故事化"。它被视为一种现象,多围绕着成因、表征与优劣势进行分析,且有趋同之嫌,无外乎受众需求与媒介市场竞争的合力驱使,动作与场景的运用使报道更加形象生动,并应警惕娱乐化与庸俗化的滥觞等。研究发现,"作为故事的新闻"并不等同于"新闻故事化",前者包含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而后者仅限于形式层面。与此同时,非虚构写作平台大量涌现,加之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高价售出影视改编权等,"非虚构写作"一时间如火如荼。这一概念突破了新闻视域,是在文学视域中强调真实。它为人物报道的转型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也注入了新的写作特点。但是囿于市场化的新闻期刊定位,在实践中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至于能否成为新闻写作转型的新趋势,则还需时间的检验。(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江山[10](2017)在《《南方人物周刊》“异人”栏目研究(2009-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个战略品牌,也是我国第一份人物类综合新闻期刊,它兼具新闻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本理念,选题多样,兼收并蓄,主要受众为中高端读者。其奉行宽容平等的办刊理念,力图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来记录历史进程,关注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变迁,透过人物来建构社会性意义。为此《南方人物周刊》开辟了许多特色专栏,而“异人”专栏,无疑是《南方人物周刊》的一个有益探索。它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和选材成功报道了几百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人物。本文将对“异人”专栏进行回顾与梳理,结合《南方人物周刊》的办刊理念和报道特色,通过对专栏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数据统计,厘清该专栏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脉络,分析该专栏的选材特色和报道思路,理论联系实际,用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结合典型案例,探索该专栏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该栏目的特色,试图有针对地指出提升专栏影响力的路径,也为其它人物类新闻综合杂志提供一个专栏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29)
南方人物周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版式设计与视觉传达是新闻类杂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准确高效舒适地接收信息的重要功能。《南方人物周刊》在创刊伊始,就把"好看"的版式与高质量的报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改变,近十年来,《南方人物周刊》在版式设计上不断探索、革新:由喧哗到宁静、由绚丽归于素淡、由"霸占"利用版面一切空间到注重受众实际阅读体验……归根结底,易读性成为统领其版面变化的首要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方人物周刊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晴昕.《南方人物周刊》“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2].伍静,樊嘉政.《南方人物周刊》(2008—2018)版式设计演变趋势简析[J].新闻爱好者.2018
[3].冯扬帆.试析《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小人物”的报道特色[J].传播力研究.2018
[4].文怡.青年领袖媒介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8
[5].孙玉婷.《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封面人物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
[6].李威.《南方人物周刊》与《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对比分析[D].广西大学.2017
[7].何雨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人物报道研究(2004-2013)[D].南京师范大学.2017
[8].张云鹭.再现与想象:《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女性形象研究(2004-2016)[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王秋婷.作为故事的新闻[D].安徽大学.2017
[10].王江山.《南方人物周刊》“异人”栏目研究(2009-2016)[D].黑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