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曾昭攀

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曾昭攀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参数,微血管密度

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曾昭攀[1](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测定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且经病理诊断后证实为EC患者42例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诊治的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42例为对照组,均予以相关参数检测及CDFI检查,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MV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MVD与血流动力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RI、PI水低于对照组(均P<0.05),MVD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RI值与MVD呈负相关(r=-0.49,P<0.05),而PI值与MVD不相关(r=-0.36,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RI值与MVD呈负相关,临床上可通过对疑似EC患者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以尽早诊断。(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孔令爽[2](2017)在《MCP-3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DM/P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测定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DM和PM患者骨骼肌里MCP-3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的水平,探讨MCP-3在DM和P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和MVD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两个指标在DM和PM疾病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究DM和PM的发病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0例DM患者、10例PM患者及20例对照组(来源于单纯骨科创伤的健康人)肌肉组织中的MCP-3及MVD的水平。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CP-3在DM、PM二组患者肌肉组织中的阳性所占比依次为60.0%、50.0%,与对照组(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DM、PM二组患者的肌肉组织中都可以见到CD34标记的微血管,且此二组的MVD水平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P-3和MVD在DM、PM二组患者肌肉组织中的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M、PM二组患者肌肉组织中的MCP-3阳性系数与MVD呈正相关(r=0.749,P=0.013;r=0.771,P=0.009)。结论:提示DM和PM患者肌肉中可能都有新生血管的生成,MCP-3可能参与了DM和PM患者肌肉中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7-05-01)

严旦红[3](2016)在《不同标记法测定甲状腺肿瘤微血管密度的比较及其与超声表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用CD31、CD34抗体测定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标记法测定甲状腺肿瘤MVD的差别;与对应超声表现对照,比较不同标记法测定甲状腺肿瘤MVD的结果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行超声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肿瘤患者80例,男23例,女57例,17岁~77岁,中位年龄42岁。本研究收集的良性甲状腺肿瘤均为甲状腺腺瘤,排除了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其他肿瘤样疾病。收集的恶性甲状腺肿瘤主要是甲状腺癌,包括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甲状腺病例。其中51例为体检首次发现肿块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另29例患者因触及颈部肿块一天至数月不等或因颈部肿块突然增大就医,其中5例伴吞咽困难,另1例胸骨后甲状腺病例伴呼吸困难。按术后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大多病例进行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所有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及超声检查资料。2.检查设备及实验室试剂2.1由2名工作5年以上的超声科医师采用GE-LOGIQ S6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线阵探头频率8~12.0MHz(1例胸骨后甲状腺采用3.5MHz凸阵探头),对颈部甲状腺区域进行扫查判断,并且记录相关数据。针对甲状腺肿瘤性质存在诊断意见不一致或不能甄别时则交由上级主任医师判别,得出超声结论。2.2采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CD31、CD34单克隆抗体及S~P试剂盒。3.观察内容3.1术前对甲状腺肿瘤组织进行超声探查,观察肿瘤的超声特征及血流信号。参照Adler等[1]提出的标准进行血流分级。3.2术后对甲状腺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CD31、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参照Weidner[2]等的方法观察切片中黄色、棕黄色颗粒的分布及计数。观察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MVD表达差异。比较CD31与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能力的差异。3.3观察甲状腺二维特征与CD31、CD34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之间是否存在关系。3.4观察甲状腺肿瘤的血流信号分级的超声检测结果分别与MVD-CD31、MVD-CD34之间的相关性,且比较CD31、CD34抗体标记法与甲状腺肿瘤的血流信号分级的超声检测结果哪种关系更为密切。4.统计分析甲状腺超声二维特征二分类资料与病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甲状腺肿瘤内部回声与病理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分析。MVD-CD31与MVD-CD34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表现与CD31、CD34抗体标记的MVD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内部不同回声的甲状腺肿瘤MVD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不同等级血流信号的甲状腺肿瘤与分级的MVD-CD31和MVD-CD34的检查资料作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则认为有显着意义。5.结果5.1CD31标记96个结节的MV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P<0.05,良恶性组具有差异性。CD34标记的96个结节的MV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P<0.001,良恶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5.2按超声二维声像图分类,纵横比>1与纵横比<1的肿瘤其CD31的表达没有差异性,P>0.05。按微钙化分类的肿瘤间CD31表达无差异性,P>0.05。5.3按形态、边界、声晕、内部回声、回声均质性分类的肿瘤间CD31表达有差异性,P<0.05。按CDFI分级分类的CD31表达具有显着差异性,P<0.001。5.4纵横比≥1与纵横比<1的肿瘤间CD34表达无差异性,P>0.05。按形态、边界、回声均质性、有无微钙化分类的肿瘤间CD34表达有差异性,P<0.05。按声晕、内部回声、CDFI分类的肿瘤间的CD34表达有显着差异性,P<0.001。5.5CDFI分级与CD31表达有相关性,P<0.001;CDFI与CD34的表达有显着相关性,P<0.001。结论:利用CD31、CD34抗体标记的甲状腺癌的微血管密度高于甲状腺腺瘤的微血管密度,且CD34抗体的标记优于CD31抗体。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二维超声特征(除纵横比外)与MVD有相关性。CDFI与CD31、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具有相关性,且CD34抗体标记相关性更密切。(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10-22)

张寿,常兰,雷乃虎,严作云,李福寿[4](2016)在《牦牛乏情期和怀孕期卵巢微血管密度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保护牦牛资源和提高牦牛繁殖能力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对牦牛乏情期和怀孕期卵巢中微血管进行了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象分析方法对牦牛乏情期卵巢、怀孕期卵巢微血管密度进行测定。结果乏情期和怀孕期牦牛卵巢微血管光密度值不同。怀孕期有黄体侧卵巢的黄体处微血管光密度值最大,怀孕期有黄体侧卵巢微血管光密度值次之,乏情期卵巢、怀孕期无黄体侧卵巢和怀孕期有黄体侧卵巢的无黄体处微血管光密度值为较小,且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怀孕期有黄体侧卵巢的黄体处、怀孕期有黄体侧卵巢的微血管光密度值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陈志香,李方,江海峰[5](2014)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IF-1α、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4例慢性宫颈炎、16例CINⅠ级、19例CINⅡ~Ⅲ级和6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用CD34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HIF-1α在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Ⅲ级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0%、12.50%、31.58%和75.38%;VEGF在以上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0%、18.75%、36.84%和72.31%。HIF-1α和VEGF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炎症组、CINⅠ级组和CINⅡ~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MVD和HIF-1α、VEGF的表达特点相同,在子宫颈鳞癌中HIF-1α、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HIF-1α和VEGF在子宫颈鳞癌中的高表达、MVD值的高水平可能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4年26期)

张伟斌,王希成,陈丹,吴敏华[6](2014)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定与转移和预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42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检测胃癌组织CD34蛋白的表达,分析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为40.26±12.6;癌旁边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为21.2±9.12;正常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为12.20±4.21,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胃癌微血管密度高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21.5%,低MVD组患者的生存率则为43.7%,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比其它胃组织高,在一定程度上MVD具有判断胃癌切除术后转移和预后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4年07期)

唐智,孙瑾,王继群,李玉兰,陈勇明[7](2013)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以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测定以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的临床意义,为鼻腔鼻窦鳞癌的早期诊断和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检测41例鼻腔鼻窦鳞癌、2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以及10例鼻息肉患者中CD34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血管密度(MVD)监测。结果鼻腔鼻窦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组织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CD34,MVD在鼻腔鼻窦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中测量值分别为(40.32±12.16)、(25.26±6.76)、(12.58±5.17)个/HP,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CD34为标记进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可以反映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较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3年22期)

张亚军,盛成,岳利华,蒋志毅[8](2012)在《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测定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喉部病变组织微淋巴管和微血管的密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喉鳞状细胞癌40例及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各20例病变标本,分别进行微淋巴管及微血管染色。结果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喉乳头状瘤组织中LVD及MVD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癌组织LVD和MVD显着高于中、低分化癌组织,TNMⅢ~Ⅳ期癌组织LVD和MVD显着高于Ⅰ~Ⅱ期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LVD和MVD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1),声门上型癌组织MVD显着高于声门型癌组织(P<0.05)。LVD、MVD及TNM分期是影响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的发展和转移与微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密度有关,两者都是喉癌预后的负性因子,定量测定可作为喉癌预后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2年24期)

赵锦,肖永红,张冰,齐铮琴,梁静[9](201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肿瘤血流测定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经阴道多普勒超声(TVCDU)检测肿瘤动脉阻力指数(RI)、血管指数(VI)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38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癌19例,黏液性囊腺癌13例,内膜样癌2例,透明细胞瘤4例)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5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瘤15例)。术前应用TVCDU观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的VI及RI,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肿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微血管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不同类型肿瘤及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间各指标的差异及其与病理MVD的相关性。结果与良性肿瘤患者比较,恶性肿瘤患者RI值明显降低,VI值及MVD值均明显升高(P<0.05,P<0.01),而不同类型恶性肿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Ⅰ、Ⅱ期与Ⅲ、Ⅳ期MVD、RI及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VI与MVD之间呈正相关(r=0.629,P<0.01),RI与MVD之间呈负相关(r=-0.402,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良恶性肿瘤进行初步鉴别,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VI、RI与肿瘤内部MVD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苟黎明[10](2012)在《唾液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测定及疗效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腺肌上皮癌为一种发生于唾液腺的完全或几乎完全由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构成的罕见疾病,其发生率占不到唾液腺全部肿瘤的1%。正因其少见性,以致临床对它的生物学行为、组织病理学表现、最佳诊治方式及预后等方面的认识也受到局限。而肌上皮细胞具有向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双向分化的特性,故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现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院收治的唾液腺肌上皮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测定肌上皮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并对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以为唾液腺肌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对肌上皮癌的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文中收集了自2000年至2011年共11年间由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连续收治的共14例肌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7例,年龄分布自14岁至8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除1例因解剖部位限制无法完全切除肿瘤外,其余患者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证实均达到切缘阴性。14例患者中除6例患者于术后给予了辅助放疗外,均未进行其他辅助放化疗。自本院病理档案室获取此14例患者所有病理组织切片及组织蜡块,并对切片进行复习以对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总结,收集了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厚度、细胞类型等数据,大体标本检查发现肿瘤均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根据细胞形态,将肌上皮癌分为5种类型:上皮样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及混合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成片状,或形成条索状及小梁状等结构,肿瘤间质数量不一,但肿瘤组织中坏死、囊性变及黏液样等区域少见或未见。所有肿瘤均可见肿瘤细胞向周围正常组织以及血管、神经、骨组织等的侵润。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测定通过CD31单克隆抗体对内皮细胞进行标记并计数后得出,最后测得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分布区间为40~68每0.36mm2。患者的随访信息通过与患者本人进行电话、信件交流及查询复查记录对患者获得,随访期限最短者为15个月,最长者达132个月。其中除3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局部复发外,其余患者未发现疾病复发或转移征象。我们发现复发者均未进行术后辅助放疗,而给予术后放疗的患者包括1例切缘阳性的患者,均未发生复发。通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肌上皮癌的多个组织病理学参数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及预后进行分析后发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与多个参数——包括肿块厚度与最大直径、近似肿瘤生长速度、肿瘤的T分期及TNM分期——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其中近似肿瘤生长速度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之间表现出了较其他因素更强的相关性,虽然并不显着(p>0.05)。而患者年龄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也未表现出性别差异性。而具有更大的近似肿瘤生长速度、更高的TNM分期、更大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或更大厚度的肿瘤的患者,其预后愈差;其中以TNM分期与预后关系更密切,虽然并不显着(p>0.05)。所以我们认为,尽管具有更明显的侵袭性行为的肿瘤(更高的TNM分期及对周围骨质的侵犯),其预后相对更差,但是本研究并未发现在肌上皮癌患者的预后与所调查的肿瘤组织学参数(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厚度,近似肿瘤生长速度)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治疗唾液腺肌上皮癌的有效措施,而术后辅助放疗似乎对于控制局部复发具有一定作用。当然,为获得更可靠的结果而需扩大样本量的必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解DM和PM患者骨骼肌里MCP-3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的水平,探讨MCP-3在DM和P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和MVD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两个指标在DM和PM疾病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究DM和PM的发病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0例DM患者、10例PM患者及20例对照组(来源于单纯骨科创伤的健康人)肌肉组织中的MCP-3及MVD的水平。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CP-3在DM、PM二组患者肌肉组织中的阳性所占比依次为60.0%、50.0%,与对照组(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DM、PM二组患者的肌肉组织中都可以见到CD34标记的微血管,且此二组的MVD水平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P-3和MVD在DM、PM二组患者肌肉组织中的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M、PM二组患者肌肉组织中的MCP-3阳性系数与MVD呈正相关(r=0.749,P=0.013;r=0.771,P=0.009)。结论:提示DM和PM患者肌肉中可能都有新生血管的生成,MCP-3可能参与了DM和PM患者肌肉中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1].曾昭攀.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8

[2].孔令爽.MCP-3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DM/P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测定及意义[D].青海大学.2017

[3].严旦红.不同标记法测定甲状腺肿瘤微血管密度的比较及其与超声表现的关系[D].东南大学.2016

[4].张寿,常兰,雷乃虎,严作云,李福寿.牦牛乏情期和怀孕期卵巢微血管密度的测定[J].中国兽医杂志.2016

[5].陈志香,李方,江海峰.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IF-1α、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测定[J].中国妇幼保健.2014

[6].张伟斌,王希成,陈丹,吴敏华.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定与转移和预后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

[7].唐智,孙瑾,王继群,李玉兰,陈勇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以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的测定[J].广东医学.2013

[8].张亚军,盛成,岳利华,蒋志毅.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

[9].赵锦,肖永红,张冰,齐铮琴,梁静.卵巢上皮性肿瘤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肿瘤血流测定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疑难病杂志.2012

[10].苟黎明.唾液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测定及疗效与预后分析[D].南京大学.2012

标签:;  ;  ;  ;  

微血管密度测定论文-曾昭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