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油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真菌多样性,产油菌,培养基成份
产油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黄昌旭[1](2015)在《深海和南极产油真菌筛选、鉴定和产油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大洋与南极样品的真菌多样性、采用尼罗红与氯化叁苯基四氮唑(TTC)方法进行产油真菌的初筛、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产油菌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及研究培养基成份对产油菌产油发酵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对中太平洋(6个站位)、南大西洋(2个站位)及西太平洋(22个站位)共30个站位的沉积物进行分离鉴定,一个获得75株真菌,通过ITS鉴定结果显示,这75株菌属于14个属,它们分别是:Aspergillus sp.(27株)、Penicillium sp.(21株)、Cladosporium sp.(8株)、Fusarium sp.(6株)、Alternaria(2株)、Exophiala sp.(2株)、Engyodontium sp.(2株)、Acremonium sp.(1株)、Nectria sp.(1株)、Tritirachium sp.(1株)、Aureobasidium sp.(1株)、Thielavia sp.(1株)、Lecythophora sp.(1株)、Sarocladium sp.(1株)。叁个海区中菌株数量最多的为曲霉属的真菌,可见曲霉属真菌在这叁个海区中为优势属,其次为青霉属。在太平洋中,枝孢属的真菌也有一定的分布。其余属均只有几株,表明在叁个大洋中分布较少。同时分别使用尼罗红和TTC对大洋样品中分离得到的369株真菌进行产油初筛,一共获得61株产油菌,分别属于10个属:Aspergillus(21株)、Fusarium(13株)、Cladosporium(10株)、Penicillium(9株)、Engyodontium(2株)、Sarocladium(2株)、Alternaria(1株)、Aureobasidium(1株)、Lecythophora(1株)、Nectria(1株)。产油菌所占比例为18.70%。其中曲霉属菌株占产油菌比例最高,为30.43%,其次为镰刀属菌株、枝孢属菌株与青霉素菌株,分别占总产油菌属的18.84%、14.49%与13.04%。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南极普里兹湾海域23个站位的深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共获得了11个属的21株真菌。分别是:Penicillium(9株)、Cladosporium(3株)、Acremonium(1株)、Aureobasidium(1株)、Botryotinia(1株)、Eurotiales(1株)、Exophiala(1株)、Fusarium(1株)、Nectria(1株)、Phoma(1株)、Sarocladium(1株)。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真菌多样性较高,其中青霉属菌株最多,占总菌株比例为42.85%,是普里兹湾真菌中的优势属,其次为枝孢属菌株,占总菌株比例为14.29%。分别用尼罗红和TTC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分离得到的21株真菌进行产油初筛,共获得8株产油菌,分别属于7个属:Penicillium(2株)、Aureobasidium(1株)、Cladosporium(1株)、Eurotiales(1株)、Exophiala(1株)、Fusarium(1株)、Sarocladium(1株)。产油菌占总菌株的比例为38%。对分离得到的产油菌进行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产油菌所含的基本为C16-C18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脂肪酸中具有较长的碳直链且没有碳支链,因此可以作为生物柴油制备的原料油。考虑到油脂生产成本,寻找可利用廉价底物高产油脂的微生物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寻找能够直接利用廉价底料作为碳源产油的真菌菌株,本文使用含有TTC的糖蜜培养基分离南极沉积物样品,获得一株产油菌,为P7-07-M1,属名为:Nectria,该菌株可以直接利用糖蜜作为碳源发酵产油。对从南极产油菌中选择一株产油菌(P7-07-M1),从大洋产油菌中选择两株产油菌(JL7KGC01A-M7与MP4CTD-11-M5)进行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菌株P7-07-M1达到最高产油量的时间为第8天,最适氮源和最适碳源分别为蛋白胨与葡萄糖,最适C/N比为168,最佳Cu SO4.5H2O浓度为0.0001g/L,最佳Mn SO4.H2O浓度为0.004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P7-07-M1产油量提升了27.89%;菌株JL7KGC01A-M7达到最高产油量的时间为第7天,最适氮源和最适碳源分别为蛋白胨与葡萄糖,最适C/N比为140,最佳Cu SO4.5H2O浓度为0.0002g/L,最佳Mn SO4.H2O浓度为0.003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JL7KGC01A-M7的产油量提升了30.15%;菌株MP4CTD-11-M5达到最高产油量的时间为第7天,最适氮源和最适碳源分别为蛋白胨与葡萄糖,最适C/N比为140,最佳Cu SO4.5H2O浓度为0.0001g/L,最佳Mn SO4.H2O浓度为0.004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MP4CTD-11-M5的产油量提升了111.16%。菌株MP4CTD-11-M5培养基优化效果最显着。(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07-01)
王美珠[2](2013)在《产油皮状丝孢酵母耐高温菌株的诱变筛选及发酵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油微生物利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生油脂,是制备生物柴油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水解最适温度为50~55℃,微生物发酵最适温度为30~36℃。为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同步糖化发酵,一个有效的途径是筛选耐高温的产油菌株。本研究首先以Trichosporon cutaneum CX1作为出发菌株,利用UV及EMS诱变,芝麻酚、浅蓝菌素及高温筛选与驯化,得到耐高温菌株Trichosporon cutaneum G3。该菌株可在44℃固体培养基生长,在42℃发酵产油量为1.33g/L,较对照提高46.2%。通过GC-MS分别对常温下T.cutaneum G3、T.cutaneum CX1及高温下T. cutaneum G3细胞膜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较原始菌株细胞膜脂肪酸饱和度更高,且外界温度提高会引起突变株细胞膜脂肪酸饱和度的进一步升高。其次,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T. cutaneumCX1常温发酵及T.cutaneum G3高温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实验表明,向培养基中添加1.0g/L CaCl2、0.2g/L FeSO4·12H2O、2.0g/L FeCl3, T.cutaneum CX1常温发酵油脂产量为6.55g/L,较对照提高了38%。当叁者添加量分别为2.0g/L、0.05g/L和0.5mg/L时,T. cutaneumG3高温发酵产油量为2.2g/L,较对照提高48.6%。本研究为高温同步糖化发酵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04-30)
王雪[3](2012)在《利用天然木质纤维素产油脂木霉菌株的筛选和产油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霉菌(Trichoderma spp)能分泌产生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木质素酶,并能产生和积累微生物油脂,因此利用木霉能够分解木质纤维素类的作物秸秆,并利用分解木质纤维素产生的单糖、合成和积累油脂。本文对能够利用天然木质纤维素合成和积累微生物油脂的木霉菌株进行了筛选、发酵条件的优化以及木霉油脂成分的分析。1.对培养在C/N为40的固体培养基上(g/L:葡萄糖20,硫酸铵0.3,酵母膏0.25,尿素0.25,硫酸亚铁0.01,硫酸锰0.001,硫酸锌0.001,硫酸镁0.5,琼脂12,pH自然)的52株木霉菌株进行尼罗红染色、菌丝油脂提取和纤维素酶、木质素降解酶活力测定,确定哈茨木霉Q2-37菌株和橘绿木霉ACCC30152菌株为利用木质纤维素产油的最优菌株。哈茨木霉Q2-37菌株干菌丝中的油脂含量为20.5%±0.36%,以玉米秸秆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质上培养Q2-37,每利用100g玉米秸秆粉可以产生1.188g油脂。橘绿木霉ACCC30152干菌丝油脂含量可达22.7%,固体发酵该菌株每消耗100g玉米秸秆粉能够产生1.0克油脂。2.以利用木质纤维素产油的最优菌株—哈茨木霉Q2-37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影响哈茨木霉Q2-37固体发酵条件下油脂产量的培养温度、pH、培养基质类型、培养基质配比、氮源浓度、氮源种类、培养基含水量、接种量8个因素。哈茨木霉Q2-37固态发酵产油脂的最佳条件是:麦麸和玉米秸秆粉按照9:1的比例配制基本固体培养基,添加1.25%的硝酸钠和2.8%酵母膏,再加入0.2%的微量元素营养液(g/L:硫酸亚铁10,氯化钴1,氯化锌1,硫酸锰1,硫酸铜10)和1.5倍于培养基基质的水(以上成分比例均为占培养基质干重的比例),接种量为15%2d龄液种子(v/w)。在此基础上,pH6,30℃,发酵8d,每利用100g干物料,油脂产量可以达到3.73g。3.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筛选能够利用玉米秸秆等富含木质纤维素产生油脂的木霉菌株,因此在上一步确定了最佳的固体发酵条件后,我们用玉米秸秆粉作为唯一的培养基质,其他培养条件不变,比较了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哈茨木霉Q2-37利用最佳培养基的产油脂量和利用玉米秸秆粉的产油脂量,证明了哈茨木霉Q2-37利用玉米秸秆等富含木质纤维素产生油脂的研究潜力。固态发酵哈茨木霉Q2-37菌株,结果为每利用100g玉米秸秆粉,油脂产量为2.77g,与优化前的1.19g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并且与利用以麦麸为主的培养基质相比(每利用100g麦麸和玉米秸秆粉按照9:1的比例配制基本固体培养基产生3.73g油脂),所产生的油脂量较为接近,证明该菌株在实验最佳培养条件下利用富含木质纤维素的玉米秸秆产油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4.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固体发酵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Q2-37菌株,以酸热法提取培养物中的总脂,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分析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经检测可知,提取物中共有23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有8种,相对含量为50.26%,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相对含量13.19%,饱和脂肪酸13种,相对含量为48.75%;另外用二氯甲烷法对培养物中的烷烃物质进行了提取,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对提取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在该提取物中共检测到14种烷烃类物质,其中9种为C9-C18的链烃,与化石柴油的主要成分相同。该结果表明,利用哈茨木霉通过固体发酵木质纤维素产生脂肪酸及烷烃物质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04-20)
倪林[4](2012)在《一株产油粒毛盘菌菌株选育、油脂成分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择一株粒毛盘菌Z12,通过菌种选育,筛选出一株高产油脂的突变株Z60-2,并研究了突变菌株发酵条件,胞外油脂成分,油脂活性及亚油酸甲酯的纯化。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低能N+注入技术处理粒毛盘菌Z12的菌丝体,经过初筛和复筛,获得1株遗传性稳定的高产油脂突变菌株Z60-2,其胞外油脂(LELZ60)产量3.5g/L。2、Z60-2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3.9%、酵母膏+(NH4)2SO4(1:1)0.4%、MgSO40.07%、pH6。在此条件下,接种Z60-2菌株,于5L发酵罐发酵,LELZ60产量达到3.7g/L。3、突变菌株Z60-2胞外油脂(LELZ60)含24.1%的饱和脂肪酸甲酯,71.4%的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菌株Z12的胞外油脂(LELZ)提高了25.4%。4、LELZ60浓度在10mg/mL-60mg/mL区间内,其还原力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LELZ60浓度在60mg/mL时,对·OH、DPPH自由基清除率、Fe2+的螯合力达到最高,分别为94.32%、64.81%、82.7%。表明粒毛盘菌油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5、添加0.05%银杏叶总黄酮的油脂(LELZ60)在70℃烘箱中存放9.2d,其POV值达到16meq/kg,且对油脂的过氧化物抑制率达到最高(75.2%)。油脂在20℃时其货架期预测延长至294.4d。6、尿素包合法分离亚油酸甲酯最佳工艺条件为:3.0gLELZ60、6.6g尿素、16.5mL甲醇溶液,-5℃包合18h,在此条件下获得50.1%的亚油酸甲酯,利用硝酸银薄层层析法对该油脂进一步纯化,其纯度达到96.7%。(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徐新丽[5](2011)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纤维素发酵产油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的方法来选育能直接利用纤维素原料产油脂菌株。实验分别从双亲株原生质体灭活方式以及融合条件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刘玉博[6](2009)在《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筛选高效产油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油脂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在未来生物质能源产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获得高产油脂菌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发酵性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rmentans)2.1368为出发菌株,利用转座子标签技术将mTn3转座标签插入到出发菌株的亮氨酸营养缺陷型中进行随机突变,从中筛选高产油脂酵母,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插入位点基因奠定基础。根据mTn3转座标签的性质,首先利用亚硝基胍诱变筛选出发酵性丝孢酵2.1368的亮氨酸缺陷型(2.1368-Leu–),这是利用mTn-LacZ/Leu2转座子标签文库质粒对出发菌株进行插入突变的前提;又通过紫外诱变处理2.1368的亮氨酸缺陷型菌株(2.1368-Leu–),筛选尿嘧啶缺陷型,期望获得双缺陷型菌株,为后期试验中用质粒拯救法鉴定转座子标签插入位点奠定基础。用mTn3转座标签插入文库质粒对发酵性丝孢酵母2.1368进行插入突变,最终得到了166个转化子。试验中用15个转座子标签文库质粒进行转化酵母,只有11个质粒的酶切产物能够成功转化。利用LacZ显色反应,根据其显色水平,对同源重组载体进行筛选。结果发现11个能够成功转化的转座标签文库质粒中,有9个能够和出发菌株进行同源重组,为下一步试验提供了依据;同时得到了139株同源重组子,可以从中筛选目的菌株。利用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浅蓝菌素(Cerulenin)和磷酸香草醛反应筛选高产油脂酵母菌,并对初筛菌株进行发酵试验复筛,最终得到两株在玉米秸秆糖化液中发酵中产油率明显提高的菌株即5号和7号菌,7号菌株产油率最高,为8.35%,明显高于对照,5号菌的产油率为7.23%,比对照高了4.4%。但此菌株在纤维糖化液中发酵生物量比出发菌株略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产油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油微生物利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生油脂,是制备生物柴油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水解最适温度为50~55℃,微生物发酵最适温度为30~36℃。为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同步糖化发酵,一个有效的途径是筛选耐高温的产油菌株。本研究首先以Trichosporon cutaneum CX1作为出发菌株,利用UV及EMS诱变,芝麻酚、浅蓝菌素及高温筛选与驯化,得到耐高温菌株Trichosporon cutaneum G3。该菌株可在44℃固体培养基生长,在42℃发酵产油量为1.33g/L,较对照提高46.2%。通过GC-MS分别对常温下T.cutaneum G3、T.cutaneum CX1及高温下T. cutaneum G3细胞膜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较原始菌株细胞膜脂肪酸饱和度更高,且外界温度提高会引起突变株细胞膜脂肪酸饱和度的进一步升高。其次,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T. cutaneumCX1常温发酵及T.cutaneum G3高温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实验表明,向培养基中添加1.0g/L CaCl2、0.2g/L FeSO4·12H2O、2.0g/L FeCl3, T.cutaneum CX1常温发酵油脂产量为6.55g/L,较对照提高了38%。当叁者添加量分别为2.0g/L、0.05g/L和0.5mg/L时,T. cutaneumG3高温发酵产油量为2.2g/L,较对照提高48.6%。本研究为高温同步糖化发酵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油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黄昌旭.深海和南极产油真菌筛选、鉴定和产油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5
[2].王美珠.产油皮状丝孢酵母耐高温菌株的诱变筛选及发酵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3
[3].王雪.利用天然木质纤维素产油脂木霉菌株的筛选和产油条件的优化[D].山东理工大学.2012
[4].倪林.一株产油粒毛盘菌菌株选育、油脂成分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D].合肥工业大学.2012
[5].徐新丽.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纤维素发酵产油菌株[J].武夷学院学报.2011
[6].刘玉博.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筛选高效产油菌株[D].河南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