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十六)

似是而非的(十六)

一、似是而非(十六)(论文文献综述)

靳玲珑[1](2020)在《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嵇康是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嵇康传之后世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嵇康的主要依据。目前学界对嵇康作品的研究虽然呈现日益炽热的趋势,但前人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嵇康的思想与作品风格等论题,而嵇康作品对前人的接受研究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致力于嵇康作品的接受研究,以戴明扬先生所校注的嵇康集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主要参考资料,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目前嵇康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方案。第二章分析嵇康对屈原接受的原因。嵇康对屈原的学习与接受虽有作者性格的原因,但与时代也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他们共同处在一个混乱动荡的社会和开放的思想环境中,相似的时代背景为嵇康对屈原的接受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章与第四章论述嵇康对屈原的接受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嵇康的作品分为诗歌与文章两种文学形式。第三章分别从诗歌所运用的意象词句、诗歌体式、诗歌的抒写特点以及诗歌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与作风等角度论述嵇康诗歌对屈原的接受。在意象方面,嵇康诗歌所运用的意象多着《楚辞》之色彩;而嵇康频繁使用的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句式也肇始于屈原的作品。同屈原一样,嵇康也喜欢在诗歌中使用连绵词。嵇康诗歌中的连绵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几乎都能在屈原的作品中找到。在诗歌体式方面,嵇康的组诗和骚体诗创作在组诗和骚体诗的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作品的容量、数量与精神方面,与屈原作品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嵇康与屈原同样具有至真的人格,所以他们在抒写特点方面共同呈现出反复、断乱和矛盾的特点;并且于思想和作风方面一致地呈现出虚无主义和狂狷孤介的特点。第四章从嵇康在文章中所运用到的文学形式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精神等角度论述嵇康在撰写文章中对屈原的接受。嵇康所创作的《卜居》具有鲜明地学习屈原的痕迹。在设论体的运用方面,嵇康不仅学得了屈原的形式,也深刻绍袭了屈原的精神。嵇康在《琴赋》中对乱辞的使用更是受屈原作品影响的表现。受作者人格的影响以及屈原精神的感召,嵇康在文章中表现出同屈原一样浓厚的理性精神和强大的创新力量。余论部分展示嵇康与屈原在身后更多的相似性。通过鲁迅先生对他们精神的继承以彰显即便时至今日,伟人的精神依然充满生机,并且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李奇[2](2020)在《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空间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空间、景观园林空间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与冲击,出现了盲目模仿、随意拼凑的不良现象,这就导致了本土建筑文化的侵蚀与丢失——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语汇与文化底蕴即将面临强大的威胁;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与审美品格即将面临沉寂的消失。无疑,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大环境,我们需要紧跟前行的脚步,与时俱进,但同时更需要建立本土建筑文化自信、发掘本土建筑文化魅力,努力找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平衡状态,中国建筑只有扎根于本土汲取营养才能在当今继续发光发热。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长河中,中国古典园林显然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基于此,笔者试图从对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的“建筑本体—空间感知—空间营造—设计语言”的一整套研究过程中梳理出中国古典园林内部线性边界空间的营造美学思想,希望能对中国当代建筑空间、景观园林空间的设计营造有一些启示帮助,以此为中国建筑本土化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厘清了苏州私家园林的文化背景以及廊、墙线性边界在园林中的历史发展;其次,是关于廊、墙线性边界的基础及延伸,分析了园林廊、墙建筑的本体属性与空间内涵,对它们进行了更深刻地解读;然后,记录了笔者自身对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空间的现象感知,以人的主观感受叙述其空间中所彰显出来的模糊、朦胧的“意趣之美”;再者,以现象感知为基础,分析其背后的本质根源,即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空间的物质营造,以现实客观的理性分析,挖掘出廊、墙空间之所以生发含蓄隽永之美的背后缘由,找出其空间营造过程中的“关系之美”;最后,由以上“建筑本体—空间感知—空间营造”的研究与分析过程,提炼出廊、墙线性边界空间在园林中的构思表达,即“设计语言”,及其在中国当代建筑语境下的实践运用与投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魅力之一就是处处都生发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幻境意趣,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园林内部线性边界空间,即“廊”、“墙”空间的构思与营造。它们在园林中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可以认为是具有一定空间厚度的物质界面,即具有过渡属性的“灰空间”。由此,它们身处园林之中,与其他造景角色错综复杂、环环相扣地组织起来,才呈现出园林空间上更多模糊、不确定的多义特性,体验到在其他园林建筑空间中无法企及的“情”与“景”的暧昧对话。

付秀莹[3](2020)在《他乡》文中研究指明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韩凤冉[4](2020)在《明清之际张自烈兄弟刻书考——以两份书目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石啸居新书目》和《卓庵自叙书目》为基础,结合张自烈《四书大全辩》《芑山文集》等文献,对明清之际着名文人张自烈及其兄弟的出版行为进行考察。从图书编辑、市场宣传到版权保护等图书出版内部链条出发,对张自烈、张自勋兄弟的刻书经历进行了梳理,并对他们的出版特点进行了总结,展示了晚明清初时期南京地区图书出版的实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张自烈研究的空间,也为出版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同时对相关书目在《中国古籍总目》中的记载也进行了考订和补充。

沈传河[5](2020)在《清代墨学研究》文中认为墨学兴盛于先秦,秦汉以降趋于长久地衰微,直到清代才逐渐复兴,并于清末民初达到高潮。墨学作为中国轴心时代富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虽然历年久远,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清代墨学成就空前,影响重大,它是中国墨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其诸多方面仍值得研究,值得借鉴,以服务于当代的墨学研究,服务于当代的学术文化建设。清代以前的墨学亦值得关注,值得探究。中国墨学史的构成值得辨析与区分。中国墨学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墨家之学(墨学),一类是对墨家之学的研究(墨学研究)。与之相应,中国墨学史也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墨家学术发展史(墨学史),一类是对墨家学术的研究史(墨学研究史)。这种区分对于阐释中国墨学史、解释墨学的消亡与复兴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辟墨与韩愈的“孔墨相用”说,同样是中国墨学史上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以清代墨学即清人治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清代墨学的宏观考察、各期重点个案研究、对清代墨学的批评与评价等。对清代墨学的总体考察,主要考察清代墨学的分期、基本特征、研究方法嬗变等。整个清代墨学史,可分为前期(1644—1735)、中期(1736—1820)、后期(1821—1911)三个阶段。清代墨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文本校释为主,以义理阐释为次;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朴学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理论阐释的方法亦非常重要;治墨的目的,从使《墨子》可读易读到以墨学经世致用;实际儒墨关系的变化影响着清代墨学的起伏兴衰。清代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编选之法、朴学的方法、来自西学的理论阐释方法,而每种方法又各有其历时的嬗变过程。清代前期,为清代墨学较为艰难的发轫期。治墨学人主要有傅山、马骕、陈梦雷等。傅山首开清人治墨之风气,对墨学多有研治,既有文本的校释,亦有义理的阐发,总体上体现出融会通活的特点。傅氏现存的治墨着述主要有《墨子校注》、《墨子大取篇释》、《墨子经简注》、《墨子小取篇简注》等,其中以《墨子大取篇释》尤为着名。马骕撰《绎史》,其中辑有《墨翟之言》。该篇编选包括《墨子》在内的先秦两汉典籍中的部分涉墨篇章,以展现墨子等人的言论思想。更为重要的是,编选之中,编选者对儒家辟墨有所回避,而对墨子、墨学实际上有所辨正、有所袒护甚至是有所褒扬。陈梦雷等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其中有《墨子部》一部(亦称《墨子汇考》),它分类编纂历代墨学资料,并于编纂中蕴含着编纂者个人的思想倾向,如对儒家批墨的倾向有所规避,而对学界挺墨的倾向有所支持等。清代中期,为清代墨学十分重要的发展期。治墨学人主要有毕沅、汪中、王念孙、张惠言等。毕沅集众人之力而撰成《墨子注》,成就很大,影响很大。《墨子注》以明《道藏》本《墨子》为底本,校注全书,使《墨子》初步可读,并撰有《原目》、《篇目考》、《佚文》等。毕氏还发现了《墨经》的旁行读法,推动了对《墨经》错简的整理。汪中治墨尤勤,曾前后三遍校勘《墨子》,撰成《墨子校本》,并撰有《墨子表微》,惜皆亡佚,今仅存《墨子序》、《墨子后序》。汪氏推崇墨学,积极倡导墨学,反对孟子辟墨,大胆为墨子辩诬,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论争。王念孙父子低调治墨,只治《墨子》文本,不涉墨学义理。王氏以朴学治墨,对《墨子》多有校释,用力精审,创获甚多,对《墨子》文本校理贡献很大。张惠言是一位坚持辟墨的治墨者。张氏主要研治《墨经》四篇,撰成《墨子经说解》一书。该书“引说就经”,各相比附,使文本朗然可视,其中的校注亦颇多精见,多有创获,成果后多为《墨子间诂》所吸收。清代中期,墨学日益兴盛,围绕孟子辟墨引发了一场较为激烈的学术论争,有人抑孟挺墨,有人辟墨挺孟,论争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其中以汪中、翁方纲的冲突尤为尖锐。这种学术论争,反映了传统儒墨关系的新变化,反映了清代文化启蒙的一种趋向。清代后期,为清代墨学全面繁荣的高潮期。治墨学人主要有苏时学、俞樾、孙诒让、梁启超等。清代后期的墨学,明显沿着两条路径在不断地展开与发展:一是乾嘉以来的朴学式研究继续推进与拓展,相关着述很多,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成就最大;二是新兴的理论阐释式研究日益兴盛,渐成主流,实为中国现代墨学的开端,梁启超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苏时学亦是清人治墨之一大家,他勤力治墨,撰有《墨子刊误》一书。该书分条校注《墨子》,多有所得,孙诒让《墨子间诂》对之采用甚多。俞樾踵武高邮二王,积极治墨,对墨学亦有所推崇,撰有《墨子平议》一书。该书逐篇摘引《墨子》文句,或校正文字,或训释字句,或辨正前人旧说,皆多有创获,颇有成就。孙诒让集前贤治墨之大成而撰成《墨子间诂》,成就卓异,影响重大,于墨学界享有盛誉。孙氏治墨,涉及墨学的诸多方面,主要有《墨子》文本校释、墨学义理批评、墨学资料汇编、相关墨学考证等。其中尤以对《墨子》的校勘成就最大。孙氏以毕沅校本为底本,广泛借鉴吸收已有的治墨成果,博采众长,集其大成,历三十年之久,终于撰成墨学名着《墨子间诂》。梁启超的一生,与墨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热爱墨学,推崇墨学,勤力研治墨学,积极倡导传播墨学,力求发掘墨学的现世价值。他不仅以传统的方法治墨,更以新兴的西学方法治墨,实为中国现代墨学之开端。梁氏的墨学着述主要有《墨学微》、《墨经校释》、《墨子学案》等。中国近代墨学的复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墨学研究的复兴,而墨学本身并没有得到多少复兴或发展。这种现象值得分析与批评。清代墨学取得了空前卓着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清人以朴学治墨,精心校释,终于校理出一个几乎人人可读的《墨子》文本。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贡献最大。其二,清人对历代墨学资料的搜辑与汇编,成就显着。其中以孙诒让成就最大,详见其《墨子间诂》附录部分。其三,清人治墨、崇墨、倡墨,对传统尊儒抑墨的关系结构渐趋解构,至清末民初完全解构。这对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文化启蒙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四,援引西方近现代的思想方法来治墨,开创并确立了墨学研究的新范式,实际上也就开启了中国现代墨学研究的新历程。清代墨学对于中国墨学的发展、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乃至实际社会人生的演进,均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谢川岭[6](2019)在《胡寅佛教观研究》文中指出理学作为两宋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体系,深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与影响。但是理学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质,并没有被佛老所同化。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理学家们始终谨慎小心地划定儒与佛老之界限,有时为了严厉区分儒释之辨、儒道之辨,甚至不惜大肆抨击佛老。胡寅是两宋之际重要的理学家,亦是南宋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的形成与展开始终与佛教有深刻的关联。其佛教观,也即对佛教的态度、认知、理解、评价,在理学家内亦有典型性,是研究理学家如何处理儒佛关系的重要样本。胡寅的佛教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对佛教的亲近,这可以通过他与僧人的交往,他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与运用看出。另一方面,他又对佛教极为排斥,甚至不惜着书以批评。这种矛盾态度很大程度上与佛教在传扬过程中的分裂有关。胡寅颇为排斥那种通俗化、一般化的佛教,而对思辨化、精英化的佛教则有所亲近。而通过从自然时空观念、社会人生观念、行为仪式、宗教体验等几个角度细致梳理胡寅对佛教的判断与评价,以及深入分析胡寅眼中的儒释之辨,也即空幻离物与道物一体之别,穷理尽心与理障了心之别,不可躐等与一超直入之别,亦不难发现,胡寅佛教观具有儒学本位与理性主义的特质。其实,由汉到宋的儒士辟佛思想有一个由外到内的转向,胡寅则对“内”“外”两条理路都予以重视和发展。在当时人们普遍奉行“修本以胜之”的内倾化理路之时,胡寅依旧还坚持外倾的理路,这成为其辟佛之特色。而胡寅对张载、二程内倾化辟佛理路加以深化和接续,无疑又在逻辑上又开启了朱熹以下辟佛的道路。胡寅对佛教的认知、理解、乃至批评,一方面对于维护儒学群体的纯洁性,加强理学体系的完善与建构,助力儒学对抗佛学,重新占据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佛教来说,来自儒家的意见与批评,同样有助于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当然,胡寅的佛教观亦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时代的局限以及对佛教的误解。

张祝平[7](2019)在《《论学绳尺》与宋代时文“股”体概念——兼论古文与其关联》文中研究指明北宋熙宁以还,科试经义逐渐形成"平分两脚,意要偶,语要齐,有似破义"的两脚偶句破题并且分两方面展开论证的"脚体时文"。熙宁九年进士浙江人吴行可将经义"脚"之概念转引至论体文中解读作法。福建福清人政和五年特奏名的林图南在其《论作文法》中引述吴行可的论体文及其论文之论。他们主张含"脚体"论证的论体文总体上是散文。南宋朱熹总结揭示了科试经义两脚偶句破题的"脚体时文"的体式,并主张弘扬散体经义之文。晚宋福建人魏天应、林子长《论学绳尺》不仅将林图南的《论作文法》《论有八体》列入,而且在笺注科试论体文时又引入"股""脚"概念解读文章作法。从《论学绳尺》所举南宋为主的科试论体文例证,以及林子长的笺疏评议"股""脚"论证特点中,显而易见北宋大观以还倡导"以古文为时文"的官私学主流意识,对以"股体"论证的论体文的影响。

李盛尧[8](2018)在《杨万里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万里是南宋着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关于杨万里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学者们在文献整理、文学思想、诗歌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杨万里,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论文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文献和文学两个角度对杨万里诗歌进行研究。上编分为三章,笔者在第一章在对端平刻本、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本三种重要版本加以校勘,并判断了异文的优劣,进而评估了三种版本的校勘价值。第二章从多角度分析了宋递刻本《退休集》中与其他版本不同的十四首诗作以及汲古阁本《诚斋集》中多出的三首诗作,进而指出这些作品均为后人所伪造。第三章题为“杨万里佚诗辑考”,收录了笔者从各种文献中辑得的杨万里佚诗四首,残句二则,佚文五篇,笔者还在本章对前人的辑佚成果进行了一番考证,剔除了一些并非杨万里所作的“佚诗”。下篇分为四章。第一章以杨万里诗歌的中的人格化手法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从神灵着笔以描绘自然”和“将人格化称谓用于非人的事物”这两种较有特色的手法。第二章讨论了杨万里对变化事物的描写,笔者在本节将“事物的多次变化”和“事物的同时变化”作为两个重点加以分析。第三章分析了杨万里对“矛盾”这一性质的喜好,着重分析了杨万里诗歌中对矛盾现象的描写以及杨万里的“矛盾化手法”。第四章指出了杨万里在感知描写方面的成就,并对诚斋诗中感知描写进行了分类的讨论。

王先胜[9](2017)在《八卦起源占卜论分析》文中指出八卦起源於占卜或数卜是学术界最普遍和流行的一种观点,或可谓主流认识。如:冯友兰认为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高亨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爻象徵占筮用的两种竹棍,八卦是有节和无节两种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李镜池认为阴爻和阳爻象徵古代结绳记事中的小结和大结,古人用结绳方法记録占筮之数,後来衍化为八卦;郭沫若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爻源自男女生殖器,阳爻取象於男根,阴爻取象於女阴。由於"诸种

夏长朴[10](2017)在《《四库全书总目》对宋学的观察与批评——以四书类爲例》文中认为《四库全书总目》论述历代经学,归结爲汉、宋两型,并以平章汉宋爲《总目》编辑的基本原则。本文考察《总目》四书类提要,知馆臣对四书学史的梳理颇有见地,但往往崇汉抑宋。推原其故,盖因《四库全书》的编纂及《四库全书总目》的撰写、修订,受到清高宗乾隆帝的深刻影响。乾隆帝对於宋学的认识,先尊而後抑,馆臣迎合上意,遂多偏颇之论。

二、似是而非(十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似是而非(十六)(论文提纲范文)

(1)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嵇康创作对屈原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 硝烟弥漫的战国社会
        二、 尔虞我诈的魏晋时期
    第二节 思想原因
        一、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 诸子复兴灭裂杂糅
    第三节 魏晋时期对屈原的接受
第二章 嵇康诗歌对屈原的接受
    第一节 意象词句之接受
        一、 意象接受
        二、 句式接受
        三、 连绵词接受
    第二节 体式之接受
        一、 组诗形式
        二、 骚体诗形式
    第三节 抒写特点之接受
        一、 “反复”的抒写特点
        二、 “断乱”的抒写特点
        三、 “矛盾”的抒写特点
    第四节 思想风范之接受
        一、 反常性的思想
        二、 虚无主义思想
        三、 狂狷孤介作风
第三章 嵇康文章对屈原的接受
    第一节 形式之接受
        一、 设论体
        二、 乱辞
    第二节 精神之接受
        一、 理性精神
        二、 创新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介绍
    导师沈文凡教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范围界定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内容
        1.3.2 线性边界空间的相关内容
        1.3.3 现存问题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
    2.1 苏州私家园林的文化背景
        2.1.1 传统自然观
        2.1.2 传统哲学观
        2.1.3 传统山水画
        2.1.4 传统文学
        2.1.5 地域文化
        2.1.6 《园冶》园林美学思想
        2.1.7 小结
    2.2 “廊”、“墙”线性边界空间在苏州私家园林中的历史发展
        2.2.1 园林生成时期——廊、墙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2.2 园林发展中期——园林的欣赏需求发生变化促进廊、墙发展
        2.2.3 园林成熟后期——园林欣赏以“动观”为主促进廊、墙兴盛
        2.2.4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的基础与延伸
    3.1 基础解读——建筑本体属性
        3.1.1 廊
        3.1.2 墙
        3.1.3 小结
    3.2 延伸解读——建筑空间内涵
        3.2.1 廊空间
        3.2.2 墙空间
        3.2.3 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的空间属性
        3.2.4 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的空间感知
    4.1 “精在体宜”的本体现象感知
        4.1.1 体量——精巧
        4.1.2 环境——清幽
        4.1.3 功能——多元
        4.1.4 小结
    4.2 “如画自然”的静态现象感知
        4.2.1 平远如画——景域开阔
        4.2.2 深远如画——层次模糊
        4.2.3 和谐自然——共融相生
        4.2.4 小结
    4.3 “时空转承”的动态现象感知
        4.3.1 方向——引导暗示
        4.3.2 节奏——抑扬顿挫
        4.3.3 意识——错位失衡
        4.3.4 小结
    4.4 “雅格欣赏”的情趣现象感知
        4.4.1 清雅——简朴
        4.4.2 文雅——品格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的空间营造
    5.1 营造布局
        5.1.1 依据地势环境布局
        5.1.2 依据视线景观布局
        5.1.3 小结
    5.2 营造组织
        5.2.1 廊与墙的组织
        5.2.2 廊、墙与建筑的组织
        5.2.3 廊、墙与山石的组织
        5.2.4 廊、墙与水体的组织
        5.2.5 廊、墙与植物的组织
        5.2.6 廊、墙与园林要素的综合组织
        5.2.7 小结
    5.3 营造手法
        5.3.1 宏观掌控——围合、分隔、渗透
        5.3.2 微观调节——障景、漏景、对景、框景、借景
        5.3.3 小结
    5.4 营造相接界面与相交空间的处理
        5.4.1 相接界面的处理
        5.4.2 相交空间的处理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空间的设计语言与实践运用
    6.1 架构
        6.1.1 “架”路径
        6.1.2 “构”体系
        6.1.3 实践运用
        6.1.4 小结
    6.2 叙述
        6.2.1 宏观转承与秩序
        6.2.2 微观引导与暗示
        6.2.3 取景载体
        6.2.4 实践运用
        6.2.5 小结
    6.3 多义
        6.3.1 塑造空间的层次
        6.3.2 模糊空间的差异
        6.3.3 构建空间的画意
        6.3.4 调适空间的灰度
        6.3.5 实践运用
        6.3.6 小结
    6.4 调和
        6.4.1 与园林建筑元素的调和
        6.4.2 与园林自然环境的调和
        6.4.3 实践运用
        6.4.4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
致谢

(3)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一
    二
    三
    四
        彼此
    五
    六
    七
    八
        跌宕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下篇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谁起了反叛之心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十三
        断章,或者浮云
        三十四
        亲爱的某

(4)明清之际张自烈兄弟刻书考——以两份书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氏兄弟刊刻图书过程考察
二、从两份书目看张氏兄弟刻书的商业意识
三、相关书目所记《四书大全辩》与《古方略》版本考兼补充《中国古籍总目》相关条目
四、结 语
附录:《石啸居新书目》及《卓庵自叙书目》
    《石啸居新书目》
        一,重定四书大全辩
        一,重定五经大全辩
        一,较正批评通鉴纲目
        一,删定本朝实录
        一,重订皇明宪章类编
        一,重定大学衍义辩疑
        一,古今理学精义
        一,古今理学辩似录
        一,订正圣学格物通
        一,重定历代名臣奏议
        一,批评余冢宰古方略
        一,古诗文辩
        一,批评陶渊明全集
        一,批评陆宣公李忠定奏议
        一,宦寺贤奸录
        一,批评成仁录
        一,芑山文集
    《卓庵自叙书目》
        一,五经辩略
        一,纲目辩略
        一,成仁录
        一,朱陆折衷
        一,廿一史独断
        一,世史类编
        一,卓庵心书
        一,古今逸史
        一,古今感遇集
        一,历代名臣言行录
        一,增定学思录
        一,卓庵日录

(5)清代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章 清代以前墨学述要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墨学的兴盛与衰变
        一、墨学的创立、传承与传播
        二、墨学内容与墨家着书
        三、先秦非墨家墨学
        四、两汉墨学:衰落与隐变
    第二节 魏晋至明代:墨学的衰微与复苏
        一、魏晋至元代墨学:历史性的衰微
        二、明代墨学:墨学复兴的先声
第二章 清代墨学的宏观考察与分期述要
    第一节 清代墨学的宏观考察
        一、清代墨学的分期
        二、清代墨学的基本特征
        三、清代墨学研究方法的嬗变
    第二节 清代墨学分期述要
        一、清代前期墨学述要
        二、清代中期墨学述要
        三、清代后期墨学述要
第三章 清代前期墨学研究
    第一节 傅山:首开清代治墨之风气
        一、傅山与墨学
        二、傅山治墨的主要成就
        三、傅山治墨之批评
    第二节 马骕:《墨翟之言》的编选及其思想意蕴
        一、马骕其人其学与其对墨学的接受
        二、《绎史》中的墨学研究
        三、马骕墨学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启示
    第三节 《古今图书集成·墨子部》:分类汇编历代墨学资料
        一、《古今图书集成》简说
        二、《墨子部》解读分析
        三、《古今图书集成》墨学批评
第四章 清代中期墨学研究
    第一节 毕沅:集众人之力而成就《墨子注》
        一、《墨子注》其书
        二、《墨子注》的墨学成就
        三、毕沅等人治墨之批评
    第二节 汪中:清中叶思想比较激进的治墨者
        一、汪中及其诸子学研究
        二、汪中的墨学研究
        三、汪中治墨的学术史、思想史阐释
    第三节 王念孙:谨守朴学方法的低调治墨者
        一、王念孙与墨学
        二、《墨子杂志》内容例说
        三、王念孙治墨批评
    第四节 张惠言:坚持辟墨的治墨者
        一、张惠言与墨学
        二、《墨子经说解》释说
        三、张惠言墨学观辨说
    第五节 清中期学人对孟子辟墨的回应与论争
        一、关于孟子辟墨
        二、毕沅刊刻《墨子注》所引发的问题
        三、汪中治墨所引发的学术论争
        四、其他相关的人事或论争
第五章 清代后期墨学研究
    第一节 俞樾:继毕、王之后的治墨里程碑
        一、俞樾与墨学
        二、《墨子平议》内容例说
        三、俞樾治墨批评
    第二节 孙诒让:以《墨子间诂》集前人治墨之大成
        一、孙诒让与墨学
        二、《墨子间诂》研究
        三、孙诒让治墨之批评
    第三节 梁启超:墨学的转型与新构
        一、梁启超与墨学
        二、梁启超治墨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
        三、梁启超治墨之批评
    第四节 近代墨学复兴之批评
        一、近代墨学复兴的学术评析
        二、相关思维方式的批评
        三、近代中国对墨学价值的发掘与使用
结语
    一、清代墨学的主要成就
    二、清代墨学的不足之处
    三、清代墨学的价值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胡寅佛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之思路方法与创新及不足
第2章 胡寅其人及其与佛教的因缘
    2.1 胡寅生平
    2.2 “居士”本色:胡寅对佛教思想的亲近态度
        2.2.1 从诗歌看胡寅与佛教僧侣的交游
        2.2.2 从胡寅文章看其对佛教的亲近
        2.2.3 从诗文看胡寅对佛教义理的掌握与运用
    2.3 胡寅对佛教的反感及其原因
        2.3.1 从诗歌看胡寅对佛教的排辟态度
        2.3.2 胡寅排辟佛教之原因
    2.4 思想的层次:试析胡寅对待佛教的矛盾态度
第3章 批评即是划界:胡寅对佛教基本观念、信仰的评判
    3.1 胡寅对佛教自然时空观念的评判
        3.1.1 对佛教空间观念的评判
        3.1.2 对佛教时间观念的评判
        3.1.3 小结
    3.2 胡寅对佛教社会及人生观念的评判
        3.2.1 对佛教出世观的评判
        3.2.2 对佛教伦理观的评判
        3.2.3 对佛教轮回业报观的评判
        3.2.4 小结
    3.3 胡寅对佛教信仰的行为、仪式及神秘体验的评判
        3.3.1 对佛教信仰行为与仪式之评判
        3.3.2 对佛教神秘体验之评判
        3.3.3 小结
第4章 理学意蕴:胡寅眼中的儒佛之辨及其应对佛教之策略
    4.1 空幻离物与道物一体
    4.2 穷理尽心与理障了心
    4.3 不可躐等与一超直入
    4.4 应对佛教之策略
第5章 对胡寅佛教观的总体评述
    5.1 胡寅佛教观特质
        5.1.1 儒学本位
        5.1.2 理性主义
    5.2 胡寅佛教观之地位与意义
        5.2.1 由外而内:胡寅以前儒士辟佛思想之演进
        5.2.2 内外之间:胡寅辟佛之地位
        5.2.3 挺立儒学与调适佛教:胡寅佛教观之意义与价值
    5.3 胡寅佛教观之局限性
        5.3.1 理论的局限性
        5.3.2 对佛教的误解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古籍
    (二)研究专着
    (三)论文类
致谢

(7)《论学绳尺》与宋代时文“股”体概念——兼论古文与其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宋时期科举时文的“脚体”概念
    (一) 林图南及其所引例文作者吴行可时代厘正
        1. 林图南其人
        2. 吴行可其人
    (二) 林图南《论行文法》中“脚”的概念
        1. 两脚
        2. 多脚
    (三) 北宋经义的两脚偶句体
        1. 题永嘉刘安上《刘给谏集》卷之五经义
        2. 题刘安节《刘左史集》卷二卷三经义
        3. 张孝《经义模范》中的经义
二南宋朱熹等人对宋代的脚体时文的批评
三《论学绳尺》林子长笺注“论体”文中的“脚”与“股”
    1.“脚”与“股”同篇
    2.“股体”之变体
    3.股文变态
四结语

(8)杨万里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杨万里诗歌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结构安排
上编 杨万里诗歌文献研究
    第一章 杨万里诗歌校议
        一 端平刻本《诚斋集》校议
        二 汲古阁本《诚斋集》校议
        三 《四库全书》本《诚斋集》校议
    第二章 杨万里诗歌辨伪
        一 递刻本《退休集》伪诗考辨
        二 汲古阁本《诚斋集》伪诗考辨
    第三章 杨万里佚作辑考
        一 杨万里诗文辑佚
        二 杨万里集外诗辨伪
下编 杨万里诗歌文学研究
    第一章 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人格化手法
        一 从神灵着笔以描绘自然
        二 将人格化称谓用于非人的事物
    第二章 试论杨万里对变化的描写
        一 事物的多次变化
        二 事物的同时变化
    第三章 试论杨万里诗歌中的矛盾
        一 杨万里对矛盾情景的描写
        二 杨万里的矛盾化手法
    第四章 试论杨万里对感知的描写
        一 与事实有差异的感知
        二 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感知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四库全书总目》对宋学的观察与批评——以四书类爲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四库全书总目》对宋元明三朝四书学发展的评论
三《总目》评宋学:宋学的最大流弊在各立门户,党同伐异,攻讦不休
四试论《总目》批评宋学的原因
五结语

四、似是而非(十六)(论文参考文献)

  • [1]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D]. 靳玲珑. 吉林大学, 2020(08)
  • [2]苏州私家园林“廊”、“墙”线性边界空间研究[D]. 李奇. 湖南大学, 2020(08)
  • [3]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4]明清之际张自烈兄弟刻书考——以两份书目为中心[J]. 韩凤冉.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01)
  • [5]清代墨学研究[D]. 沈传河. 扬州大学, 2020(01)
  • [6]胡寅佛教观研究[D]. 谢川岭. 湖南大学, 2019(07)
  • [7]《论学绳尺》与宋代时文“股”体概念——兼论古文与其关联[J]. 张祝平. 斯文, 2019(01)
  • [8]杨万里诗歌研究[D]. 李盛尧. 南京大学, 2018(01)
  • [9]八卦起源占卜论分析[J]. 王先胜. 国学, 2017(02)
  • [10]《四库全书总目》对宋学的观察与批评——以四书类爲例[J]. 夏长朴. 中国经学, 2017(01)

标签:;  ;  ;  ;  ;  

似是而非的(十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