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钢厂职工职业性健康检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秦盛[1](2021)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钢铁工人血脂异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崔诗悦[2](2020)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钢铁工人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建立和对高血压患病关联性的分析,寻找和发现研究职业人群暴露和高血压间关系的新思路,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多干预线索。方法基于京津冀职业人群健康效应队列项目建立的工人队列,以2017年2月到6月和2018年3月到7月间某钢铁集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7660名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体基本信息、行为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资料,通过职业健康体检收集人体测量学资料和生理生化检查资料,并对工人工作环境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资料。研究以建立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方样条函数模型分析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工人生活行为方式和各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其中钢铁工人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组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并使用健康危险因素评分法(Health risk factor score,HRFS),各因素以偏回归系数为权重建立暴露组模型,探讨职业有害因素联合暴露对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影响。结果1调查人群共7660人,其中男性7023人,女性637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6%。平均收缩压为(128.95±12.03)mm Hg,平均舒张压为(82.54±10.37)mm Hg。在调查工人中,具有中级学历的人群占总人群的52.04%(3987/7660),男性中92.73%(6513/7023)和女性中93.23%(594/637)的人已婚,女性从不吸烟和从不饮酒的人分别为92.45%(589/637)和94.80%(604/637),男性现在吸烟者占54.87%(3853/7023),现在饮酒者占39.60%(2781/7023);晚上睡觉时室内明亮的人占总人群的14.77%(1131/7660),有29.30%(2244/7660)的人有高血压家族史。2加权倒班作业指数、高温累积暴露量、CO累积暴露量和粉尘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高血压之间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各累积暴露量分别以加权倒班作业指数<867.22(天)、高温累积暴露量<292.61(℃·年)、CO累积暴露量<30.84(mg/m3·年)、粉尘累积暴露量<18.78(mg/m3·年)时为参照,加权倒班作业指数(天)在867.22时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0.72(95%CI=0.590.88)倍,≥2090.38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21(95%CI=1.01,1.46)倍;高温累积暴露量(℃·年)在292.61和≥720.13时,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参照组的1.44(95%CI=1.041.99)倍和1.86(95%CI=1.332.60)倍;CO累积暴露量(mg/m3·年)在30.84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33(95%CI=1.041.93)倍,≥112.74时与参照组相比,对患病风险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累积暴露量(mg/m3·年)在≥58.74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63(95%CI=1.202.22)倍。3综合前两部分分析结果,以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纳入性别、年龄、文化水平、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高温累积暴露量、粉尘累积暴露量、CO累积暴露量、加权倒班作业指数为组分。暴露组风险得分和工人高血压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进行四等分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单一暴露模型以得分0,即模型前25%分段为参照组,当得分36.8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2.12(95%CI=1.014.48)倍;当得分为45.7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3.48(95%CI=1.746.98)倍;当得分54.4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8.34(95%CI=4.1916.61)倍。组合暴露模型以前25%得分0为参照,当模型得分为33.4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是参照组的2.44(95%CI=1.155.16)倍;当得分为41.0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3.29(95%CI=1.646.59)倍;当得分49.2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8.90(95%CI=4.48217.68)倍。结论1钢铁工人高血压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有关系;2高温累积暴露、CO累积暴露、粉尘累积暴露、倒班加权指数都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不同暴露量分组对患病风险增加不同;3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较单独暴露因素能更全面的反应暴露对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在以后的工人高血压的防控工作中,应注意多管齐下,对工人多进行岗位轮换,避免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过多增加患病风险。图11幅;表22个;参134篇。
钟瑾慧[3](2020)在《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文中指出随着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钢铁产量逐年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与消费国。但在钢铁生产加工过程中,冶炼产生烟气中的粉尘和空气污染物通过设备逸散到车间内,污染车间环境,腐蚀设备,危害职工身体健康。本文基于某钢铁厂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在车间内进行采样,分析各车间环境中粉尘污染物浓度、产生源及污染特征,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采用Excel、origin8.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车间内粉尘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近几年工艺改进前后车间粉尘浓度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钢铁厂车间环境粉尘包括烧结车间破碎、筛分、烧结过程和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粗精轧钢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萤石混合性粉尘及矽尘。车间环境中的粉尘及二氧化硫污染主要集中在烧结车间,2017-2019年粉尘的浓度范围依次为 2.03-7.50 mg/m3、2.55-6.83mg/m3、1.77-15.27mg/m3,2019年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三个采样点粉尘浓度显着增加,接近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炼铁车间主要控制点是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及高炉炉体平台处粉尘的排放;2017-2019年炼钢车间炉后平台点位粉尘浓度均达最高,分别为11.89 mg/m3、10.57 mg/m3、8.93 mg/m3,成为炼钢车间粉尘污染关键控制部位;轧钢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控制在4.89 mg/m3之内,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主要控制粗轧机、中轧机处的扬尘污染。根据粉尘检测结果针对车间主要污染控制点,进行车间相应除尘设施改进:2019年在烧结车间现有半干法脱硫处理工艺上引入活性炭,并在机尾加入电除尘器,降低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处粉尘浓度;2018年针对炼铁车间扬尘增设加湿机及雾状水管除尘装置并采用重防腐涂料涂覆于管道内壁,抑制管道设备腐蚀,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点位粉尘浓度由5.60 mg/m3降至4.54 mg/m3,高炉炉体平台浓度由5.72 mg/m3降至4.57 mg/m3;转炉炼钢车间2018年新增总风量100万Nm3/h的三次负压除尘系统,车间各点位粉尘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转炉炉后平台控制点浓度由10.57 mg/m3降至8.93 mg/m3;2017年轧钢车间设置了轴流风机及喷淋、喷雾除尘装置,18-19年加速冷却、粗轧机点位粉尘浓度均出现小幅下降。对于车间粉尘的危害,钢铁厂各车间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针对污染物种类及来源,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针对在岗员工实行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按规定佩戴合格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成立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王靖宇[4](2020)在《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钢铁工人主要职业有害因素高温、噪声、粉尘、CO、照度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2014-2019年连续五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做体格检查的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钢铁集团在职职工为暴露组,同时选择在该集团同一部门不同车间不接触有害因素的健康职工并且在同医院健康体检钢铁工人为对照组。以2014年体检数据为基线资料,收集其一般情况、家族史、体检报告等资料,剔除已患糖尿病的人员,同时收集其职业环境监测资料,根据研究对象暴露情况分组,同时收集2014-2019年体检数据及职业环境监测资料,从中发现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计算职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并进行率的差异的显着性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法将职业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纳入模型,进行职业有害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钢铁工人7125人,其中男性6341名,女性784名,平均随访时间为5.01年,共计35553.25人年。随访期间新发T2DM 361例(男性307例、女性54例),发病密度为10.15/1000人年(男性11.43/1000人年、女性7.53/1000人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钢铁工人基线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家族史构成情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文化程度、BMI、家庭收入情况、民族、婚姻状况、体育锻炼构成情况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钢铁工人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发病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温组13.05/1000人年、照度组12.36/1000人年、噪声组12.30/1000人年、粉尘组11.91/1000人年、CO组10.42/1000人年。在未调整的模型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趋势检验P<0.01),暴露于照度、粉尘、CO、噪声、高温下的工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未接触者的1.04倍[HR1.04,95%CI(1.01,2.02)],1.19倍[HR1.19,95%CI(1.10-1.73)],1.57倍[HR1.057,95%CI(1.03,1.78)],1.73倍[HR1.73,95%CI(1.43,2.49)],1.88倍[HR1.08,95%CI(1.08,2.6)]。调整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后,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接触照度、粉尘、CO、噪声、高温组钢铁工人T2DM发病风险分别高于相应指标的非接触组钢铁工人,其HR(95%CI)分别1.12(1.07-2.11)、1.22(1.13-1.79)、1.26(1.11-1.91)、1.56(1.33-2.71)、1.99(1.15-2.24),且接触高温钢铁工人T2DM的发病风险最高。3.调整基线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后,以不接触噪声、高温、粉尘、CO、及照度的同单位钢铁工人为正常组做参照,随着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个数从1开始逐渐增加2、3、4、5个,T2DM发病风险也逐渐增高,HR(95%CI)为分别为1.99(1.15-2.24)、2.21(1.33-2.67)、3.96(3.21-4.80)、3.71(3.25-4.89)、4.43(3.44-5.28)。4.采用GMDR法将职业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纳入模型,MDR软件对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交互作用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模型2所包含粉尘、CO存在交互作用,交叉一致性为100%,P<0.001,测试集精确度为0.6261;模型9交叉一致性为100%,测试集精确度为0.7706,且P<0.001,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存在交互作用;模型10交叉一致性为100%,测试集精确度为0.7809,且P<0.001,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存在交互作用,以上模型均为最优模型。结论1、基线接触粉尘、CO、高温、噪声、照度的钢铁工人的T2DM发病风险均有所增加。2、随着接触职业害因素组分的聚集个数的增加,T2DM发病风险逐渐增高。3、基于Cox风险回归模型,将12个因素分用于GMDR构建模型,显示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模型为最优模型即交互作用模型。
卢耀勤[5](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梁灿坤,郝建楸,陈雅媚[6](2019)在《职业性噪声所致生理和心理无形负担的归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归因于职业性噪声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无形负担。方法选择某化工企业280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劳动卫生学资料并应用SF-36量表开展生存质量现况调查,对生存质量的8个维度和2个领域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评估职业性噪声所致的无形负担。结果分层分析发现累积噪声暴露主要影响生存质量的3个维度(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累积噪声暴露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对生理健康领域的影响作用(P>0.05)。总人群的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无形负担的人群归因分值分别为11.65%、30.82%、20.26%和14.98%,归因无形负担分别为4.13、4.66、5.66和15.54分;累积噪声暴露量85 dB(A)·年以上作业人员的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无形负担的病因分值分别为17.16%、41.20%、28.55%和21.70%,归因无形负担分别为6.49、7.33、8.90和24.44分。结论职业性噪声降低某化工企业作业人员的生存质量,主要造成心理健康领域的无形负担,关注和干预重点是精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3个维度。
梁艳,于维松,谭瑞霞,张华,陈艳霞[7](2019)在《职业性铬鼻病2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院2016年对某钢厂接触铬渣工作700人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发现24人有鼻部损伤,经专家组会诊确诊职业性重度铬鼻病1例,职业性轻度铬鼻病23例。经统计学分析,24例患者的工种和接害时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铬鼻病应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工艺流程,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宣教及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避免铬及其化合物经鼻部及呼吸道接触,减少或杜绝铬鼻病的发生。
肖孟迎[8](2017)在《某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组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与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系;揭示钢铁工人暴露于多种有害因素导致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从而为针对性的开展钢铁工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职业健康查体的某钢铁集团公司工作1年以上的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各种职业有害因素:高温、噪声、粉尘以及CO与高血压的关系,同时分析同时暴露于多种职业有害因素即职业有害因素组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统一编制的《健康状况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个人病史和家族史、职业史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或护师进行测量。工厂的现场卫生学调查采用收集历史检测资料、现场调查及访谈方式完成。所有数据经整理核查后,采用Epi Data3.1建库,应用SPSS20.0、SAS9.1.3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及行为生活方式、二分类资料职业有害因素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职业有害因素(二分类)与高血压关系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有害因素组与高血压的关系分析基于环境风险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有害因素组与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即环境风险评分(ERS)与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在SAS9.1.3软件中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8870人,剔除不合格问卷316份,用于分析的总人数为8554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0.5±8.8)岁,男性工人所占比例达90.3%;2 2706人患有高血压,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率(95%CI)为31.6%(30.6%-32.6%)。353.1%的工人暴露高温;暴露噪声者占54.9%;粉尘暴露者占59.7%;暴露CO者有47.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暴露高温、噪声、粉尘、CO比例比非高血压组高(P<0.001)。5单一职业有害因素模型,高温、噪声、粉尘、CO采用二分类资料,调整人口学因素以及行为生活方式等基础协变量后,将高温、噪声、粉尘、CO分别作为自变量,是否患高血压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不暴露高温、噪声、粉尘、CO比,暴露者高血压患病均较高,其OR值分别为1.40(1.26-1.55),1.59(1.43-1.76),1.33(1.19-1.47),1.24(1.12-1.37)。6在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模型中,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患高血压作为因变量,高温、噪声、粉尘、CO均作为自变量,调整基础协变量后,与不暴露高温、噪声、粉尘、CO者比,暴露者其高血压患病率高,其OR值分别为1.29(1.16-1.43),1.56(1.41-1.74),1.35(1.22-1.50),1.13(1.01-1.25)。7职业有害因素采用半定量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高血压的影响,通过单一职业有害因素模型以及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模型筛选构建环境风险评分(ERS)的因素,以及它们构建ERS的权重(10倍的回归系数),单一职业有害因素模型获得的(ERS1)以及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模型获得的(ERS2)。8 ERS在高血压人群与非高血压人群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RS1和ERS2均在高血压人群中有较高得分。9限制性立方样条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环境风险得分与高血压关系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ERS1、ERS2均与高血压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随着ERS1、ERS2的增高,高血压患病风险呈显着增加趋势。10将ERS五等分后,进行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调整基础斜变量后,将ERS1、ERS2分别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ERS得分在前20%作为参考,得分在后20%的人群其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为3.20(2.55-4.02),3.30(2.63-4.13)。结论1高温、噪声、粉尘、CO均与高血压有关,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高血压的影响由小到大依次为噪声、高温、粉尘、CO。2职业有害因素组即高温、噪声、粉尘、CO联合暴露(ERS)与高血压具有显着相关,相对于单一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有害因素组对高血压的OR值更大。3随着职业有害因素联合累积暴露量(ERS)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呈显着增加趋势。4高危危险因素高温、噪声、粉尘需要重点干预,ERS等级高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干预。
王利华[9](2016)在《某钢铁集团工人代谢综合征综合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钢铁工人对代谢综合征(M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建立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MS的综合干预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为探索适合钢铁工人代谢综合征的新型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以某职防所职业健康体检的热轧部和长材部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10个班组合计260名工人进行基线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人的一般情况、M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并测量MS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根据基线诊断结果,针对钢铁工人特点,开展为期6个月的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干预,6个月后,按整群抽样选取254人采用与基线相同的问卷进行干预后调查。所有资料采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MS相关知信行得分等计量资料以SX±表示;干预前后得分的比较,根据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综合干预方式效果。结果1本次基线调查260人,应答者252人,问卷全部有效,工人平均年龄为40.2±7.2岁,平均工龄为19.5±8.6年。干预后调查254人,应答者246人,有效问卷240份,工人平均年龄为40.9±7.5岁,平均工龄为20.7±8.6年。干预前后工人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工龄的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工人在代谢综合征定义、组分、危险因素、危害、防治方法以及血压、血糖、血脂诊断标准方面的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愿意接受MS宣传教育、愿意认真学习MS宣传材料、能够主动改变生活方式的工人均提高到9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饮食清淡的工人从干预前的62.7%提高到86.7%,参加锻炼的工人从干预前的47.2%提高到6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工人在吸烟和饮酒方面的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理饮食方面,干预后经常食用蔬菜、水果、肉类、鸡蛋、奶制品、豆制品和粗粮的工人较干预前分别增加了7.8%、24.1%、20.6%、14.0%、29.9%、22.2%、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工人代谢综合征知识、态度、行为及总分得分分别为8.63±8.17、2.80±1.25、6.05±2.15、17.48±9.03,干预后分别为15.47±6.36、3.52±0.74、8.03±1.97、27.02±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工人的BMI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分别为(25.57±3.94)Kg/m2、(126.31±16.19)mm Hg、(86.03±11.36)mm Hg,干预后分别为(24.86±3.15)Kg/m2、(123.57±12.91)mm Hg、(83.04±7.33)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在干预前后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电视、网络、宣传册及书报类是工人获取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电视和网络是工人希望获取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最主要途径。6干预后综合评分指数GI为21.03,高于干预前的14.36。结论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模式能够提高钢铁工人对M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良好态度和正确行为的形成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与MS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是一种有效的健康干预模式。
杨云英[10](2016)在《钢铁工人职业紧张与高血压的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职业紧张与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系,为钢铁工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钢铁集团5535名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对钢铁工人职业紧张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钢铁工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习惯、职业史,职业紧张等。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工作要求低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比高者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2.93%vs29.76%,P<0.05),工作自主低者高血压患病率比高者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3.23%vs 29.74%,P<0.05);但未发现职业紧张、社会支持与高血压有关;2按性别、工龄分层后,男性中,职业紧张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比非职业紧张组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9 vs 24.85,P>0.05);女性中,职业紧张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比非职业紧张组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70 vs 30.18,P>0.05);工龄<20年者中,职业紧张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比非职业紧张组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86 vs 38.58,P>0.05);工龄>20年者中,职业紧张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比非职业紧张组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59 vs 23.54,P>0.05);3调整年龄等因素后仍未发现职业紧张是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OR(95%CI)为1.03(0.90,1.16)];而社会支持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OR(95%CI)为0.85(0.74,0.98)];调整年龄等因素后仍未发现职业紧张是钢铁工人收缩压异常的影响因素[OR(95%CI)为1.05(0.91,1.23)];而社会支持是收缩压异常的影响因素[OR(95%CI)为0.81(0.68,0.96)];调整年龄等因素后仍未发现职业紧张是钢铁工人舒张压异常的影响因素[OR(95%CI)为1.03(0.91,1.16)];而社会支持是舒张压异常的影响因素[OR(95%CI)为0.75(0.64,0.88)];4调整年龄等因素后发现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及社会支持是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0.77(0.68,0.87)、0.80(0.70,0.91)及0.80(0.69,0.92)]。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职业紧张与钢铁工人的高血压有关联;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及社会支持等维度与钢铁工人的高血压有关联。
二、某钢厂职工职业性健康检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钢厂职工职业性健康检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某钢铁集团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现况调查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方式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样本量 |
1.1.4 资料收集方法 |
1.2 诊断标准和相关因素定义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相关因素定义 |
1.3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1.3.1 数据整理 |
1.3.2 统计学处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结果 |
1.5.1 调查资料基本情况 |
1.5.2 钢铁工人人群特征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组间的分布 |
1.5.3 钢铁工人人群特征和高血压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1.5.4 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 |
1.6 讨论 |
1.7 小结 |
第2章 职业有害因素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收集 |
2.2 研究因素定义 |
2.3 统计处理 |
2.3.1 资料描述 |
2.3.2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3 剂量反应关系 |
2.4 质量控制 |
2.5 结果 |
2.5.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2.5.2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分布情况 |
2.5.3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 |
2.5.4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3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相关因素定义 |
3.3 统计处理 |
3.4 结果 |
3.4.1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中各暴露因素风险得分的确定 |
3.4.2 危险因素得分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组中的分布 |
3.4.3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模型预测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性能评价 |
3.4.4 危险因素得分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4章 综述 高血压和职业有害因素研究进展 |
4.1 我国高血压病发展趋势 |
4.2 职业有害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
4.3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生产性粉尘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钢铁行业粉尘处理工艺 |
1.2.3 国内外烟气脱硫工艺研究现状 |
1.2.4 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
1.3 研究对象 |
1.3.1 钢铁厂项目情况 |
1.3.2 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流程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
2.1.1 烧结车间 |
2.1.2 炼铁车间 |
2.1.3 炼钢车间 |
2.1.4 轧钢车间 |
2.2 样品的采集 |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
2.2.2 采样布点 |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
2.3 仪器与试剂 |
2.3.1 仪器设备 |
2.3.2 化学试剂 |
2.4 样品分析 |
2.4.1 车间粉尘样品分析 |
2.4.2 车间二氧化硫样品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烧结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 炼铁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3 炼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4 轧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 |
3.5 不同车间粉尘来源差异性分析 |
3.6 车间环境粉尘粒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粉尘污染工程控制技术 |
4.1 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控制技术 |
4.1.1 车间近几年烟气控制情况 |
4.1.2 烧结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
4.2 高炉炼铁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
4.2.1 炼铁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
4.2.2 高炉干法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4.3 转炉炼钢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
4.3.1 炼钢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
4.3.2 炼钢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
4.4 轧钢车间现有技术除尘效果分析 |
第5章 车间环境管理措施 |
5.1 粉尘防护措施 |
5.2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 |
5.3 卫生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 |
5.3.1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
5.3.2 环境管理制度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车间采样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钢铁工人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职业性噪声所致生理和心理无形负担的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1.3.1 累积噪声暴露量 |
1.3.2 生存质量评价 |
1.3.3 归因无形负担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描述 |
2.2 生存质量评价 |
2.3 无形负担归因推断 |
3 讨论 |
(8)某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组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方法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现场 |
1.1.4 研究内容 |
1.1.5 资料收集 |
1.1.6 高血压的诊断方法 |
1.1.7 职业有害因素的定义 |
1.1.8 个体暴露职业有害因素资料及暴露水平量化 |
1.1.9 其他因素定义 |
1.1.10 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 |
1.1.11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
1.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1.2.3 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2.4 单一职业有害因素模型获取环境风险评分(ERS1)的权重 |
1.2.5 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模型获取环境风险评分(ERS2)的权重 |
1.2.6 构建环境风险评分的职业有害因素及其在环境风险评分中的权重 |
1.2.7 ERS 即职业有害因素组和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1.2.8 环境风险评分与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 |
1.2.9 以连续的环境风险评分构建的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能力判定 |
1.2.10 五等分后环境风险评分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1.2.11 五等分后环境风险评分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关系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1.2.12 构成ERS的单一有害因素对高血压患病的比值比OR(95%CI)比较 |
1.2.13 钢铁工人高危危险因素确定 |
1.2.14 钢铁工人患高血压的危险分级 |
1.3 讨论 |
1.3.1 高温与高血压的关系 |
1.3.2 噪声与高血压的关系 |
1.3.3 粉尘与高血压的关系 |
1.3.4 一氧化碳与高血压的关系 |
1.3.5 职业有害因素组即环境风险评分ERS与高血压的关系 |
1.3.6 高危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
1.3.7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1.3.8 今后的研究方向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常见职业有害因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
2.1 各种职业有害因素的测量方法 |
2.2 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1 物理因素 |
2.2.2 化学因素 |
2.2.3 社会心理因素 |
2.3 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作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
2.3.1 多重线性回归 |
2.3.2 Logistic回归 |
2.3.3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钢铁工人健康状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钢铁工人健康状况调查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某钢铁集团工人代谢综合征综合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方法 |
1.1.4 干预方案制定 |
1.1.5 评价指标 |
1.1.6 相关定义 |
1.1.7 统计学分析 |
1.1.8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干预前后工人的基本特征情况 |
1.2.2 干预前后工人MS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的比较 |
1.2.3 干预前后工人MS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的比较 |
1.2.4 干预前后工人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1.2.5 干预前后工人获取及希望获取MS相关知识的途径 |
1.2.6 对工人MS干预效果的综合评价 |
1.3 讨论 |
1.3.1 综合干预对M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效果 |
1.3.2 钢铁工人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情况 |
1.3.3 综合评价法评价MS综合干预的效果 |
1.3.4 网络平台作为干预工具的优越性 |
1.3.5 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进展 |
2.1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
2.2 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
2.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2.2.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基础 |
2.3 职业人群是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 |
2.3.1 职业危害现状 |
2.3.2 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 |
2.4 干预评价 |
2.4.1 职业人群的职业卫生需求 |
2.4.2 影响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因素 |
2.4.3 国内外干预策略和效果 |
2.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钢铁工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表 |
附录B 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及态度调查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钢铁工人职业紧张与高血压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方法 |
1.1.4 体格检查 |
1.1.5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相关因素定义 |
1.1.6 数据统计处理 |
1.1.7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钢铁工人的一般情况 |
1.2.2 钢铁工人的职业因素 |
1.2.3 工作内容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1.2.4 职业紧张及相关因素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1.2.5 分层分析 |
1.2.6 职业紧张与钢铁工人的高血压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职业紧张与钢铁工人的高血压关系 |
1.3.2 工作要求、工作自主与钢铁工人的高血压关系 |
1.3.3 社会支持与钢铁工人的高血压关系 |
1.3.4 钢铁工人高血压相关干预的建议 |
1.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职业紧张研究进展 |
2.1 职业紧张研究背景 |
2.1.1 国外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的理论 |
2.1.2 国内的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理论 |
2.1.3 研究使用的测试问卷 |
2.2 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
2.2.1 个体特征 |
2.2.2 职业因素 |
2.3 职业紧张对机体的影响 |
2.3.1 职业紧张与心血管疾病 |
2.3.2 职业紧张对皮质醇的影响 |
2.3.3 职业紧张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
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钢铁工人健康状况调查表 |
附录C 工作内容问卷(JCQ22)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某钢厂职工职业性健康检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钢铁工人血脂异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 秦盛.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D]. 崔诗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3]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D]. 钟瑾慧. 南昌大学, 2020(01)
- [4]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D]. 王靖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职业性噪声所致生理和心理无形负担的归因研究[J]. 梁灿坤,郝建楸,陈雅媚. 广东医学, 2019(13)
- [7]职业性铬鼻病24例临床分析[J]. 梁艳,于维松,谭瑞霞,张华,陈艳霞.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9(04)
- [8]某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组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D]. 肖孟迎.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9]某钢铁集团工人代谢综合征综合干预效果评价[D]. 王利华.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2)
- [10]钢铁工人职业紧张与高血压的现况研究[D]. 杨云英.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