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介质论文-毛元彤,赵爱华

转换介质论文-毛元彤,赵爱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换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横向各向同性介质,走时计算,转换波

转换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毛元彤,赵爱华[1](2018)在《叁维复杂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转换波快速走时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是地球内部存在最广泛的各向异性介质之一。为快速计算叁维横向介质模型中地震转换波走时,本文发展了子波传播区域随地震波传播动态调整的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方法。对算法中最为费时的子波传播走时计算部分,进行多核多线程地并行处理。此外,使用效率更高的最小堆排序方式管理波前点以进一步减小计算量。模型计算表明,本文方法可计算对称轴任意倾斜的叁维复杂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模型中的转换波走时;和传统算法相比,使用4核8线程,计算速度可提高6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8-18)

张国忠,彭猛,朱芳[2](2018)在《基于多层介质板的Ka波段波导-微带线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介质板的Ka波段波导-微带线转换结构,通过在多层介质板上的两个椭圆形金属贴片结构与一个金属化过孔,完成了波导与微带线之间的电磁耦合与匹配设计,实现了Ka波段信号在波导与微带线之间的相互转换。将背靠背波导-微带线转换结构在叁维电磁场仿真软件中进行了建模、仿真和优化。经过加工与测试,背靠背测试结果表明31.5GHz-37.5GHz的频带范围内输入与输出回波损耗小于-13dB,插入损耗S21小于2dB。该转换结构具备了良好的性能,且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等优点,同时该转换设计不需要结构件的配合,在多层介质板内实现波导-微带线转换,对毫米波TR组件设计、雷达设计的小型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5-06)

龚鸿州,钱兴成,王元庆[3](2018)在《一种W波段介质密封型的波导-微带转换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W波段波导-微带转换结构。该转换结构采用探针耦合转换的形式实现微波信号从矩形波导(BJ-900)到微带传输线的转换,并利用介质板实现波导口的密封。设计制作背靠背转换结构,在75~105GHz频率范围内测试结果:回波损耗优于-10dB,插入损耗小于3dB,泄漏率小于1×10-9Pa·m3/s。(本文来源于《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韩玉英[4](2018)在《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低电压下放电形式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质阻挡放电能便捷产生大量能量和活性粒子密度适中的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具有十分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然而,在不同外部参数下,介质阻挡放电表现为丝状放电、柱状放电、均匀放电等不同放电形式,且不同形式放电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本文通过改变外加电压幅值、本底空气含量,研究大气压氦气平行板介质阻挡不同放电形式的转化规律。在本底空气40 Pa、20 Pa、间隙2 mm、3 mm下,进行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形式试验。在起始放电电压以下,获得了局部均匀放电、柱状放电和丝状放电,通过短时曝光图像和回路电流,研究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丝状、柱状、局部均匀和全部均匀等放电形式的放电特性、转化规律,以及柱状放电与丝状放电的区别与诊断方法。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柱状放电的形成条件。在间隙3 mm、本底空气30 Pa下,对间隙距离、电压频率和外加电场3因素,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其对柱状放电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法研究各因素显着性,发现3因素对柱状放电的形成均有显着影响,其中,外加电场影响最大,其次是电压频率和间隙距离。采用极差分析法研究柱状放电形成条件,发现短间隙(2 mm、3 mm)、较低频率(10~16 kHz)、较低外加电场(0.212~0.247 kV/mm)有利于形成柱状放电。(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9)

李振春,刘强,韩文功,张敏,王天琪[5](2018)在《VTI介质角度域转换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换波偏移可以利用纵横波波场信息,得到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从而为油藏描述提供高质量的地震资料.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纵波波场信息进行偏移成像,然而,传统的纵波方法在复杂探区成像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在各向异性介质声波射线追踪算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射线追踪方程,发展了一种转换波射线追踪算法;并将研究的追踪算法应用到偏移成像中,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VTI介质角度域转换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通过各向异性VTI介质断块模型和复杂构造模型试算,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在考虑地下各向异性时,本文研究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提取的角道集结果可以为偏移速度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郝艳捧,韩玉英,黄之明,阳林,李立浧[6](2018)在《大气压氦气平行板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短时曝光图像和回路电流,研究了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丝状、柱状、局部均匀和全部均匀等放电形式的特性、转换规律,以及柱状与丝状的区别与诊断方法。研究发现:气隙放电后降低外加电压放电仍维持;3 mm气隙含空气40 Pa在14 kHz、11.4 kHz或10 kHz的起始放电为全部均匀形式,由最低放电维持电压升高到起始放电电压,放电形式依次为局部均匀-柱状-全部均匀;3 mm气隙含空气20 Pa在10 kHz、12 kHz或14 kHz的起始放电为全部均匀形式,由最低放电维持电压升高到起始放电电压,放电依次为柱状-全部均匀;2 mm气隙含空气20 Pa在18 kHz的起始放电为柱状放电,由最低放电维持电压升高到超过起始放电电压,放电形式依次为丝状-柱状-全部均匀。电流波形有毛刺、无汤森放电、放电位置不固定等可诊断丝状放电。(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刘信兴[7](2017)在《工作在250-2000nm波段的过渡金属/介质光热转换薄膜的设计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仔细研究了过渡金属/介质光热转换薄膜结构的理论设计与实验制备方法,并对薄膜结构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深入探析。在理论上,利用传输矩阵方法从30种不同的过渡金属/电介质搭配中筛选出一种性能最佳的组合,即8层Ti/SiO2薄膜结构([Ti/SiO2]8)。在实验上,采用磁控溅射仪制备此种薄膜结构,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此结构在250-2000nm波段吸收效率达到98.3%,相较于6层结构大大拓宽了吸收谱段并提升了吸收效率;在700K下热辐射损失低至0.18,有效抑制了热辐射引起的能量损失;在入射角为60度条件下,在250-2000nm波段吸收效率仍在90%以上,突破了入射角对光热转换过程的限制;在温度低于723K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中低温光热转换器件中;表面形貌十分平整,AFM测试结果表明其表面粗糙度低于1nm。本论文在对8层Ti/SiO2薄膜结构的组分及制作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向SiO2内掺入金属Ti可以有效改变SiO2的光学常数,并且通过改变掺入金属Ti的比例,可以控制混合材料的光学常数。因此,本论文通过精确控制掺入金属Ti比例的方法,获得了一种与金属Ti的光学常数相匹配的Ti-Si O2混合材料。使用此材料代替原有的介质层材料SiO2可以在保证膜系结构整体性能不变的前提下,达到减少薄膜层数,优化薄膜结构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贺孝一,秦中华,张明飞[8](2017)在《不同类型研磨介质对球磨机电热转换系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磨机能量利用率极低,其大部分电能通过研磨介质、物料和衬板之间的摩擦而转换为热能。本文通过试验测试了两种研磨介质的功率热量转换率,陶瓷球为0.81,钢球为0.93。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系数的差别对粉磨效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泥》期刊2017年07期)

徐敏[9](2017)在《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臭氧产生的能量转换及温度依赖》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是自然界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但臭氧产生效率仍然很低,极大的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提高产率降低能耗,本文立足于研究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臭氧产生过程的能量转换及温度依赖,通过编译化学反应机理体系,并耦合质量守恒方程、组分守恒方程、电子能量守恒方程以及能量守恒方程,建立合适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分别对干空气(N_2-O_2)源和氧气(O_2)源下脉冲放电臭氧发生过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研究空气源下气体流量、压力以及进口温度对臭氧产生过程的影响,增大气体流量,臭氧质量浓度减小,臭氧产量和产率增大;增大气体压力或进口温度,臭氧的质量浓度、产量和产率都是减小的;随着放电功率的增加,臭氧质量浓度和产量都随之增加并逐渐达到饱和,而臭氧产率先增大后减小。(2)臭氧发生过程中电子能量转换为反应能,气体温度升高消耗的能量以及通过反应器壁传递的热能,探究不同进口温度下叁种能量转换率ηreaction,ηgas和ηloss随比能的变化,空气源时,增大比能,ηreaction先增加后减少,ηloss先减少后增加,而ηgas一直是增加趋势。增大气体进口温度,ηreaction随之缓慢减少,而ηloss和ηgas都随之增加。氧气源时,增大比能或气体进口温度,ηloss和ηgas都随之增加,相应的ηreaction随之减少。(3)通过敏感性和生成速率分析获得各粒子反应路径图,并定量分析单个反应对粒子的敏感性系数和生成速率系数随气体平均温度的变化,得到对粒子影响较大的反应途径。干空气源时对臭氧合成影响较大的粒子有O、O_2、O_2(1(35)g)、N_2(A)、NO、NO_2。N_2(A)有助于O原子产生,O_2(1(35)g)、NO、NO_2均会参与分解臭氧,臭氧主要合成反应O+O_2+O_2→O_2+O_3、O+O_2+N_2→N_2+O_3以及主要分解反应O+O_3→2O_2、e+O_3→e+O_2+O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都是增加的;氧气源时影响较大的粒子有O、O(1D)和O_2(b1∑)。O(1D)和O_2(b1∑)的存在都会加速臭氧分解。臭氧主要合成反应O+O_2+O_2→O_3+O_2、O+O_2+O_3→O_3+O_3以及主要分解反应O_3+O_3→O_2+O_2+O_2、O_3+O→O_2(b1∑)+O_2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都是增加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31)

陈浩[10](2017)在《介质型人工电磁表面在隐身和极化转换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表面是一种二维形式的超材料,它由尺寸远小于波长的电磁谐振单元按特定的排列方式所构成,可实现一系列新型电磁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超表面可分为金属基超表面及介质基超表面两大类。金属基超表面主要通过调整表面金属单元的形状和尺寸获得理想的电磁波幅相分布,但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如高腐蚀、高温等环境中,金属单元的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而介质基超表面因其优异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在上述场合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因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介质基超表面的设计理论及其潜在应用,主要内容共分为以下叁部分:(1)研究了隐身概念、隐身需求及现有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低散射介质随机表面的设计方法。重点讨论了介质谐振器原理和随机表面原理,给出了介质随机表面的单元设计方法和阵列设计方法。针对现有的金属基单元结构设计了一种介质基单元结构,该单元结构简单,主体部分为一个方形介质块和背后的金属平面。随后进行阵列设计得到低散射介质型随机表面器件。仿真和实验结果均显示该器件具备优良的隐身特性,可以满足Ku波段的隐身需求。(2)研究了电磁波的极化形式和转换原理,探究了 Fabry-Perot谐振腔原理,并基于Fabry-Perot谐振腔原理设计了一款反射式极化转换器。该极化转换器单元结构上方为一个长方体介质块,介质块长轴与垂直方向平行,下方为金属地。仿真结果显示,在波段8.7GHz—12.5GHz内,交叉极化转换率达到90%以上。该极化转换器具有工作频段宽、结构简单、极化转换效率高等优点。(3)研究了轨道角动量的应用背景和发展现状,依据螺旋相位法原理设计了一款轨道角动量器件,该轨道角动量器件的基本单元结构与第叁章的极化转换器单元结构类似,改变介质块的长宽,可以实现其反射相位的变化,进而实现轨道角动量对组成单元的相位要求。仿真结果显示该轨道角动量器件可达到15GHz—20GHz的带宽。最后设计了一款波束偏折轨道角动量器件,该器件的出射波束可以向预设的方向偏折,拓展了其工作范围。这两个器件以介质为主导,突破了以往金属结构主导的设计理念。(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19)

转换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介质板的Ka波段波导-微带线转换结构,通过在多层介质板上的两个椭圆形金属贴片结构与一个金属化过孔,完成了波导与微带线之间的电磁耦合与匹配设计,实现了Ka波段信号在波导与微带线之间的相互转换。将背靠背波导-微带线转换结构在叁维电磁场仿真软件中进行了建模、仿真和优化。经过加工与测试,背靠背测试结果表明31.5GHz-37.5GHz的频带范围内输入与输出回波损耗小于-13dB,插入损耗S21小于2dB。该转换结构具备了良好的性能,且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等优点,同时该转换设计不需要结构件的配合,在多层介质板内实现波导-微带线转换,对毫米波TR组件设计、雷达设计的小型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换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毛元彤,赵爱华.叁维复杂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转换波快速走时计算[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2].张国忠,彭猛,朱芳.基于多层介质板的Ka波段波导-微带线转换[C].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18

[3].龚鸿州,钱兴成,王元庆.一种W波段介质密封型的波导-微带转换结构[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8

[4].韩玉英.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低电压下放电形式的转换[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李振春,刘强,韩文功,张敏,王天琪.VTI介质角度域转换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6].郝艳捧,韩玉英,黄之明,阳林,李立浧.大气压氦气平行板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转换[J].电工技术学报.2018

[7].刘信兴.工作在250-2000nm波段的过渡金属/介质光热转换薄膜的设计与制备[D].南京邮电大学.2017

[8].贺孝一,秦中华,张明飞.不同类型研磨介质对球磨机电热转换系数的影响研究[J].水泥.2017

[9].徐敏.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臭氧产生的能量转换及温度依赖[D].南昌大学.2017

[10].陈浩.介质型人工电磁表面在隐身和极化转换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7

标签:;  ;  ;  

转换介质论文-毛元彤,赵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