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硫酸长春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a2+,硫酸长春碱,DNA,相互作用
硫酸长春碱论文文献综述
贾芳,王玲玉,张连华,刘炜[1](2012)在《Ca~(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Ca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的影响.荧光数据表明,硫酸长春碱与DNA反应的结合常数随Ca2+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Ca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起促进作用,黏度实验和紫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Ca2+加入前后硫酸长春碱与DNA均以沟槽模式结合.(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邱娟,章娟,伍人暾[2](201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长春碱有关物质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硫酸长春碱有关物质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PRODIGY ODS3-C18柱,磷酸溶液—甲醇—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2nm,流速为1.5ml/min。结果硫酸长春碱与其降解产物在该色谱条件下能够有效分离。硫酸长春碱在0.07960~0.597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灵敏、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测定硫酸长春碱中的有关物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1年13期)
周阳亮,蔡小弟,周静,张利民,刘炜[3](2011)在《Zn~(2+)对硫酸长春碱抗癌活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黏度法研究了Zn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无Zn2+存在的情况下,硫酸长春碱与DNA均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结合,Zn2+的加入使硫酸长春碱与DNA的作用模式由沟槽结合转为嵌入式结合,同时反应的结合常数随Zn2+浓度增大而增大,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变小,说明Zn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起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Zn2+和硫酸长春碱形成络合物,又通过水合分子以氢键与DNA上的碱基对结合,加快了硫酸长春碱-DNA体系间的电子传递.由于部分抗癌药物的抗癌机理主要是药物与癌细胞DNA相互作用,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可以判断出Zn2+的参与可能增强了硫酸长春碱的抗癌活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刘炜,张琼梅,毕和平[4](2010)在《硫酸长春碱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硫酸长春碱和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测量不同DNA浓度下硫酸长春碱的荧光发射光谱,DNA对硫酸长春碱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两个不同温度下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硫酸长春碱与DNA之间的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结合荧光探针实验以及粘度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硫酸长春碱是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田丰,顾磊,胡道德[5](2010)在《硫酸长春碱聚乳酸缓释纳米粒的制剂学研究和体外释放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硫酸长春碱聚乳酸纳米粒(VLB-PLA-N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复乳挥发法制备VLB-PLA-NPs,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评价指标,选择聚乳酸用量、超声时间、外水相浓度为考察因素,优化制备工艺,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优化工艺制备得VLB-PLA-NPs平均粒径为65±3.03nm,包封率为(99.68±0.30)%,载药量为3.323±0.01μg/mg,体外释放可持续20天。结论:该制备工艺操作简便,结果稳定,缓释特征明显,应用前景良好。(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0年14期)
周阳亮,张利民,周静,蔡小弟,刘炜[6](2010)在《四种金属离子对硫酸长春碱抗癌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分别研究了Al3+、Fe3+、Cu2+、Zn2+对长春碱抗癌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3+、Cu2+、Zn2+的参与可能增强了长春碱的抗癌活性,影响顺序依次为Zn2+>Cu2+>Fe3+,而Al3+则对长春碱的抗癌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10年04期)
张俞[7](2010)在《叶酸介导硫酸长春碱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及体外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碱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生物碱。从70年代起,长春碱开始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主要用于治疗何杰金氏病、乳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等。临床上应用的长春碱被制成硫酸长春碱(vinblastine sulfate, VBLS)注射剂,水溶性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半衰期短,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毒性强的缺点。应用于研究生命现象的纳米技术被称为纳米生物技术,它是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的结合。纳米材料因其粒径的改变而获得一系列特性,如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和界面效应。纳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纳米药物载体是目前纳米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应用于抗肿瘤等药物的靶向或局部给药制剂。本课题利用纳米生物技术改造VBLS,在降低其毒副作用的同时,增加药物靶向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使VBLS成为更有效的抗癌药物。本课题针对VBLS临床应用毒副作用大,无靶向性的缺点,利用去溶剂法制备VBLS纳米靶向注射制剂。课题内容包括利用中心点试验设计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s, CCD)优化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纳米粒工艺,运用微观检测手段检测白蛋白纳米粒(BSANP)的各项物理特性,并研究了叶酸-白蛋白-硫酸长春碱(FA-BSANP-VBLS)靶向制剂体外释放性质及稳定性。通过体外PC-3癌细胞系MTT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对纳米靶向注射制剂做功能分析。以此获得具有优良稳定性、高生物利用度、肿瘤靶向性的VBLS纳米注射制剂及其相应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本研究得出:1.制备粒径为150 nm BSANP的最优实验条件为:BSA浓度3.21 mg/mL,乙醇加入速率2.96 mL/min,乙醇量4.23 mL,交联度20%。得到的BSANP表面活性氨基数为668.973nmol/mg。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观察发现得到的BSANP形状规则,粒径与激光粒度仪测定结果相符合。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控制加入交联剂戊二醛的量来控制BSANP表面剩余活性氨基数量,从而控制偶联上的叶酸量。在用本实验中优化得到的BSANP制备FA-BSANP时,有383.996μmol叶酸偶联到BSANP上。3.用叁组粒径不同的FA-BSANP和不同比例的VBLS:FA-BSANP做实验发现,粒径越大,包封率和载药量越大。在粒径相同时,随着VBLS:FA-BSANP比例的增加,包封率和载药量也增加。粒径为156.6 nm时(优化组),最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6.93%和44.24%。4.添加甘露醇的FA-BSANP-VBLS冻干粉用去离子水复溶后放于4℃储存,48 h后可见溶液稳定,无分层或浑浊现象。5.FA-BSANP-VBLS在最初的12h内药物传递系统出现突释,之后缓慢释放至56 h,分别释放出所含VBLS的30%和80%。软件拟合发现该药物传递系统符合一级释放动力模型,更进一步证明了FA-BSANP-VBLS的缓释特性。6.FA-BSANP-VBLS的抗癌活性实验VBLS原药组、FA-BSANP-VBLS组和BSANP-VBLS组相比,FA-BSANP-VBLS组细胞凋亡率最高,且BSANP-VBLS组和FA-BSANP-VBLS组细胞凋亡图上均有缓释特征。通过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本实验所制备的FA-BSAN-VBLS粒径大小达到纳米级别,粒径分布均匀,形状规整,并且抗癌活性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探索该载药系统在体内的靶向性、活性和代谢规律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符旭东,胡江红,鲁有祥,张孟佑[8](2009)在《硫酸长春碱温敏性凝胶的释药特性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硫酸长春碱(VBL)温敏性凝胶的释药特征,并评价其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以单甲基聚乙二醇-羟基乙酸共聚物(MPEG-PLGA)为材料制备VBL凝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BL凝胶的载药量和释放度,采用鸡胚尿囊膜(CAM)实验考察不同剂量的VBL凝胶对CAM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随着MPEG-PLGA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发生相转变的温度降低,20%MPEG-PLGA溶液在37℃左右胶凝。VBL凝胶在2h表现出10%~30%的突释,随着MPEG-PLGA的浓度的增加,突释量减小。2h以后凝胶的释药速度减慢,第3天以后释药速度又呈现出加快的趋势,10%和20%的水凝胶在10d的累积释放度为80%左右。VBL凝胶高剂量组(5.6×10-3pg·个-1鸡胚)和低剂量组(2.8×10-3pg·个-1鸡胚)均能明显抑制CAM小血管的生成(P<0.01),其中高剂量组还能够明显抑制大血管的生成(P<0.05)。低剂量的VBL凝胶剂对CAM小血管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相同剂量的水溶液(P<0.01),高剂量的VBL凝胶剂对CAM大、小血管的抑制作用与相同剂量的水溶液相当(P>0.05)。结论VBL温敏性凝胶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通过低剂量持续作用的方式可以明显地抑制CAM血管生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22期)
何文英,陈光英,张连华,张征[9](2008)在《硫酸长春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硫酸长春碱(Vinblastine Sulfate,VS)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时药物对蛋白微环境的影响。求得不同温度下(298 K、308 K和318 K)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利用Frster能量转移理论得药物与蛋白间的键合距离为3.34 nm。热力学参数(△H=-14.34 kJ/mol,△S=-36.92J/(mol.K))表明维持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此外,基于硫酸长春碱的荧光猝灭效应,探讨了药物-蛋白质体系的几种物理化学参数包括电荷密度、离解常数及量子产率的变化效应;以及共存离子对药物-蛋白质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符旭东,胡江红,鲁有祥,张孟佑[10](2008)在《硫酸长春碱温敏性凝胶的释药特性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硫酸长春碱(VBL)温敏性凝胶的释药特征,并评价其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以单甲基聚乙二醇-羟基乙酸共聚物(MPEG-PLGA)为材料制备VBL凝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BL凝胶的载药量和释放度,采用鸡胚尿囊膜(CAM)实验考察不同剂量的VBL凝胶对CAM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随着MPEG-PLGA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发生相转变的温度降低,20%MPEG-PLG溶液在37℃左右胶凝。VBL凝胶在2h表现出10%~30%的突释,随着MPEG-PLGA的浓度的增加,突释量减小。2h以后凝胶的释药速度减慢,第3d以后释药速度又呈现出加快的趋势,10%和20%的水凝胶在10d的累积释放度为80%左右。VBL凝胶高剂量组(5.6×10-3pg/个鸡胚)和低剂量组(2.8×10-3pg/个鸡胚)均能明显抑制CAM小血管的生成(P<0.01),其中高剂量组还能够明显抑制大血管的生成(P<0.05)。低剂量的VBL凝胶剂对CAM小血管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相同剂量的水溶液(P<0.01),高剂量的VBL凝胶剂对CAM大、小血管的抑制作用与相同剂量的水溶液相当(P>0.05)。结论VBL温敏性凝胶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通过低剂量持续作用的方式可以明显地抑制CAM血管生成。(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08-10-01)
硫酸长春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硫酸长春碱有关物质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PRODIGY ODS3-C18柱,磷酸溶液—甲醇—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2nm,流速为1.5ml/min。结果硫酸长春碱与其降解产物在该色谱条件下能够有效分离。硫酸长春碱在0.07960~0.597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灵敏、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测定硫酸长春碱中的有关物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酸长春碱论文参考文献
[1].贾芳,王玲玉,张连华,刘炜.Ca~(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邱娟,章娟,伍人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长春碱有关物质的含量[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
[3].周阳亮,蔡小弟,周静,张利民,刘炜.Zn~(2+)对硫酸长春碱抗癌活性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
[4].刘炜,张琼梅,毕和平.硫酸长春碱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田丰,顾磊,胡道德.硫酸长春碱聚乳酸缓释纳米粒的制剂学研究和体外释放度考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
[6].周阳亮,张利民,周静,蔡小弟,刘炜.四种金属离子对硫酸长春碱抗癌活性的影响[J].光谱实验室.2010
[7].张俞.叶酸介导硫酸长春碱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及体外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
[8].符旭东,胡江红,鲁有祥,张孟佑.硫酸长春碱温敏性凝胶的释药特性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
[9].何文英,陈光英,张连华,张征.硫酸长春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8
[10].符旭东,胡江红,鲁有祥,张孟佑.硫酸长春碱温敏性凝胶的释药特性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C].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