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加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减震,加固
传统加固论文文献综述
姜丽萍,刘伟,成勃[1](2019)在《屈曲约束支撑与传统加固方法加固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减震技术中的屈曲约束支撑技术应用到既有建筑房屋加固改造中,并与传统加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屈曲约束支撑在结构抗震加固设计中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后可有效增加结构阻尼及延性,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指标能较好地满足规范要求,实现提高抗震性能等级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15期)
燕坤[2](2019)在《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修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传统建筑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对木结构建筑修缮的过程中,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推广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都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可以保护和提高传统建筑的价值,还可以保障传统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本文先对古建筑木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又对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修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工程提供有效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俊诗,叶楠,孙强[3](2019)在《CFRP加固徽州传统木梁》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徽州古建筑大多数受损严重,传统加固方法对木结构易造成腐蚀等问题,采用新型的CFRP材料加固徽州传统木结构,能抑制损坏速度.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CFRP粘贴方式加固木梁进行数值分析和理论值验算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理论推导出CFRP加固木梁强度验算公式,通过数值分析证明在铺贴位置相同时,增加粘贴层数可有效提高承载力,结果表明:更换榫头部位为全截面粘贴方式是最佳方案.为徽州古建筑木梁加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淳庆,孟哲,华一唯[4](2018)在《传统石碑文物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以西安碑林石碑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传统石碑文物的抗震性能,提出适合石碑文物的抗震加固方法.以西安碑林中的典型石碑文物为例,首先对石碑文物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勘测,然后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石碑文物进行结构性能的分析,最后提出2种适合该类型文物的抗震加固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石碑文物不仅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裂缝等明显残损问题,还存在地震时的结构安全问题.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未加固的石碑文物碑身和碑座处会出现许多裂缝,且石碑会整体倾覆.当采用增设不锈钢箍加固法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后,石碑整体不会倾覆,但石碑碑身和碑座处仍会出现一些裂缝.当采用基础隔震法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后,石碑整体不会倾覆,且石碑碑身和碑座处不会出现裂缝.因此,基础隔震法对传统石碑的抗震加固效果更好,可作为石碑文物的抗震加固方法.(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期刊2018年03期)
李莉[5](2018)在《传统砌体房屋病害分析及结构抗震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砌体结构是以砖、石块体和砂浆砌筑墙体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房屋,独具地域性特色。由于砖石分布地域广泛,易于取材,造价低廉,且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结构使用使用寿命长,广泛应用于我国传统建筑房屋的建造之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太行山传统村落砌体结构建筑以清、明时期为主,规模较大。由于年久失修,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且房屋建造缺乏抗震设计、施工简单,建筑整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安全需求。因此,系统分析砌体结构典型质量病害成因机理,探究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提高房屋结构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安子岭村传统房屋建筑细部构造特点,并对出现的质量病害进行了归纳整理。分别从自然环境、材料特点、结构施工、受理特性等方面对造成质量病害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依据其结构特点,选取ABAQU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地震荷载下整体式有限元分析模型。由砌体结构受拉损伤云图可以看出:裂缝主要集中在门窗洞口与承重墙体处,与实际地震灾后破坏特征相似,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经大量的调研,在有限元动力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新型CFRP为加固材料,用于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达到保护传统风貌与防灾并举的效果。通过对相同CFRP加固量、不同加固方式有限元模型的对比,得到不同加固模型受拉损伤破坏参数曲线和层间位移角,并将各模型层间位移角与抗震水准线相比较。研究表明:采用碳纤维复合增强材料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效果显着,经济合理,方便可行,为传统砌体房屋建筑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能较好的指导今后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亚飞,刘英利,刘德志[6](2018)在《隔震加固与传统加固的应用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既有7层框架结构,因新的地震区划图颁布,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等级提高半度,经计算结构相关参数不满足规范要求,故需进行加固。对既有框架结构分别采用隔震方式和增大截面法进行加固,简要介绍加固流程,对2种加固方法的结构特性及经济性进行综合对比。经过对比结果表明,对既有框架结构隔震加固,抗震能力较好、施工期间不影响住户使用且较为经济。(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菁,张鹰,沈圣,张伟翔[7](2018)在《传统木构民居残损断梁抱箍拉索原位加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民居量大面广,但面临大量的残损、垮塌的问题。以低成本、易加工安装、结构安全、少干预、原位进行的残损传统民居抢救性加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对保护我国传统村落木结构民居意义重大。对传统木构民居中常见且加固处理难度大的残损断梁加固作为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原位断梁抱箍拉索加固技术。(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4期)
李晓健,宋建学[8](2018)在《传统民居地基注浆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传统民居地基加固原则及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选定注浆材料配合比及注浆参数;随后进行注浆孔封口试验及试验房屋分组注浆试验,依据前期注浆试验结论对示范房屋进行注浆加固;探讨浅层地基的注浆加固过程中注浆压力控制,分析注浆加固过程中房屋沉降发展规律;提出浅层粉质黏土地基注浆浆液填充率、浆液填充率比例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所得试验结果为相应技术推广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宋建学,张珊珊[9](2018)在《砖柱与生土墙混合结构传统民居墙体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民居已损伤的砖柱与生土墙混合结构墙体,提出了体外预应力加固措施,采用力学计算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加固施工中预应力幅度、构件数量、施加位置、施加顺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优化了加固施工方案。结果表明:预应力幅度、构件数量、施加位置等因素对加固效果有显着影响,当采用3道预应力钢筋加固时裂缝控制效果较好,预应力施加顺序对加固效果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1期)
龙厚全,朱华,陈晓龙,王惠明[10](2017)在《新型防水及加固材料在苏式传统民居修缮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现状,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结合现在市场上的一些新型防水材料和加固材料,通过新型材料代替传统修缮材料解决苏式民居修缮中防潮、防霉和加固问题,改善传统民居的室内环境和延长使用年限。(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7年12期)
传统加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传统建筑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对木结构建筑修缮的过程中,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推广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都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可以保护和提高传统建筑的价值,还可以保障传统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本文先对古建筑木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又对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修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工程提供有效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加固论文参考文献
[1].姜丽萍,刘伟,成勃.屈曲约束支撑与传统加固方法加固效果分析[J].施工技术.2019
[2].燕坤.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修缮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9
[3].张俊诗,叶楠,孙强.CFRP加固徽州传统木梁[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
[4].淳庆,孟哲,华一唯.传统石碑文物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以西安碑林石碑为例(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18
[5].李莉.传统砌体房屋病害分析及结构抗震加固[D].河北工程大学.2018
[6].李亚飞,刘英利,刘德志.隔震加固与传统加固的应用及对比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陈菁,张鹰,沈圣,张伟翔.传统木构民居残损断梁抱箍拉索原位加固技术[J].建筑与文化.2018
[8].李晓健,宋建学.传统民居地基注浆加固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18
[9].宋建学,张珊珊.砖柱与生土墙混合结构传统民居墙体加固技术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10].龙厚全,朱华,陈晓龙,王惠明.新型防水及加固材料在苏式传统民居修缮中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7